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十四、華首有情

  華首門,人稱“中華第一門”,位於天柱峰西南處,鑲嵌在一道天然岩壁上。石壁直如刀削,下臨深淵。此爲鷄足山奇崖之最,鬼斧神工,至此窮絶。

  如今近在咫尺,我默默地凝視着她,震撼、激動、喜悦、感嘆,心中涌起一團微妙紛雜的思緒。

  細細地端詳,只見華首門由兩扇穹頂的石門組成,門高40米、寬20米,上部半圓形石崖突出近3米,中間有條直裂石痕,像是門縫;石痕中部還有狀似“石鎖”的突出物,檐口、門楣十分清晰,儼然閉門緊鎖狀。

  石門的周圍有鬆林相護,懸崖上有許多柱狀節理岩面,凹凸有致,此起彼伏,極像僧侣袈裟的衣褶。門上有往來僧衆敬獻禮的白五顔六色的色哈達,飄動摇曳,增添了一抹亮色,體現出世人禮拜的恭敬與虔誠;四周懸掛着一些五色的經幡,隨風飄摇,景觀與藏地頗爲相似。

  忽然想到迦葉尊者的名字,兩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圓寂前,將自己真正可以利益衆生的甘露妙法全部交付給了迦葉尊者。迦葉尊者是釋迦牟尼佛的上首弟子,頭陀第一,爲求解脱,抛棄富貴,晝夜精進修行。他的身高與釋迦牟尼佛所差無幾,比常人高幾倍。

  世尊圓寂後,爲了讓佛法廣弘,迦葉尊者遵照世尊的法旨,主持完成佛法經、律、論三藏寶典的第一次結集,持佛祖所賜黎衣到達鷄足山華首門,石門自開,迦葉祖師從此門而入,守護着釋迦佛衣鉢,等待着千百億“彌勒菩薩”歸來,聽聞佛法收持衣鉢,延續慧命,荷擔家業,再從此門而出,普化十方。

  沉浮千載,滄海桑田,不變的是慈悲、約定與守候。  

  仰望山頂,雲氣舒卷,半山的景色盡在眼底,華首門被一團祥和的瑞氣包圍着。遥想當年靈山會上,佛祖拈花一笑,迦葉會意,不須言説,心心相印,這是何等高妙的禪機。

  華首門西舍身崖旁,有曹溪水流出懸崖下,涌注不息。相傳,宋代在此處建立曹溪精舍,因而水得名爲曹溪水。曹溪水和華首門之間,八功德水從崖石上流出,涓涓不絶。據説迦葉尊者曾在此處卓錫築泉。

  華首門的旁邊,有一個金剛洞,此洞非比尋常,實爲極佳的清修之地,一位法王曾認定此處爲印度祖師無著菩薩當年所修行的山洞。

  八功德水清澈甘甜,各處勝景令人流連。我們粗略計算,每隔十分鐘,便有十餘位朝聖者趕往華首門,或乘坐纜車,或步行而上,喜悦之情,溢於言表。

  面對心中向往的聖地,衆人心懷踴躍,一字排開,獻上心中最崇高的敬意:跪拜華首門,頂禮迦葉尊者,祈願正法昌盛,國泰民安。

  衆人跪拜的時刻,所有的疲憊與辛勞全部煙消雲散,化作縷縷清風與梵音,滌盪心田。

  我們把專門帶來的哈達從背包裏拿出來,在哈達的一角包上石塊,用力投向那高聳陡峭的石壁。有此一説,能把聖潔的哈達掛在石壁上,將會獲得無盡的吉祥和和智慧。

  凝視華首門,我和同伴禁不住用手、用頭輕輕地碰觸石壁,仿佛這石壁是有生命的,令人心馳神往,浮想聯翩。華首門啊!今天您這扇門能爲我開嗎?

  這時,山上緩緩走來一位老和尚,他站在那裏,静静地注視華首門片刻,便獨自盤坐在石門前,雙手合十,仿佛入定。金色的陽光灑落在他的身上,老和尚的相貌顯得更加莊嚴,令人肅然起敬,我不由得對着這位老和尚頂禮三拜。

  這天,來自天南海北的僧俗大衆和遊客,在此處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表達着心中的敬意與仰慕,華首門前,留下了許多深深淺淺的足印。

  印度傳説中,整個三千世界都是梵天的一個夢,那麽迦葉佛的千古禪定,是否也是一個美妙無比的禪夢呢?

  有些居士,不僅獻上哈達,還供養一些瑰麗的水晶石,紫的、黄的、藍的、紅的,五彩斑斕,格外絢麗。

  此處神聖無比,富有一種豪邁的氣勢,不僅景物壯美,一些美好的傳説也給人以無限的遐思,諸如“羅漢壁”——

  迦舍殿的一位師父給我們講了一個這樣的傳説;每年臘月初八,釋迦牟尼佛得道日,落日的餘暉灑在絶壁上,朝山的香客們就會看到一幅奇妙的景象:繚繞的五色祥雲向四處彌漫,雲海猶如波濤一般翻滚,祥雲之中陸續變幻出幢幢人影:一個羅漢挺着大肚,與另一個愁眉苦臉的羅漢説説笑笑;長手羅漢張大嘴巴,用手托着月亮;長脚羅漢脚踏一只巨鱉,得意地大笑;一個羅漢合掌坐在蓮花上參禪,另一個羅漢低着頭數佛珠;一個羅漢手拿干坤圈,追向前方的羅漢……三個一群,五個一伙,把華首門團團圍定。正如一位法師詩中所寫:“夕陽返照羅漢壁,此景玄妙言難盡。”

  另有一個傳説:迦葉尊者携弟子來到鷄足山,於華首門入定,石門隨即封閉。他的一個弟子匆匆尾隨而來,痛哭不已,直到日落才折返迦葉殿。此時,殿内景物依舊,人已全非,僧衆完全不認得他。他向僧人説起自己的經歷,衆僧聽罷,哄然大笑。

  一個老僧説道:“你這小和尚,豈不知迦葉尊者在華首門入定,距今已五百年了!”

  迦葉尊者的弟子一聽,大吃一驚。此後,便有了華首門五百年一開的傳説。

  如此玄妙的傳説與景致結合,爲華首門增添了濃郁的靈氣與神秘。

  即將返回光明寺,此刻心中不免有些傷感,縱然萬般留戀,千度不舍,亦有相别的一刻。

  或許,人生就像一場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

  臨行時,再拜華首門,涕泪潸然。佛恩無以爲報,唯以此警句自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