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不住的青山隱隱,流不斷的緑水悠悠,仿佛人看不破的鏡花水月,都不過是指間烟雲。
陽光明媚的午後,我們再次來到光明寺,念佛、跪拜、聽法,只爲那清净的氣息,讓自己更安心。
寺院裏一如往常,師父們各自忙碌着,耳邊時時傳來唱誦的佛號聲,那是行法7日夜的師父在般舟道内行般舟。
一位老和尚正在給年輕的小師父剃頭,他的動作嫻熟,頭髮沙沙而下。舉手投足之間,釀着一抹温暖人心的感覺。
當我們路過十多天前受戒的木棚處,只見三位師父手拿銀針,低着頭,正在專注地修補什麽。
不想驚擾師父,却又忍不住好奇,我輕輕地走上前,透過一條狹窄的縫隙,朝前一瞥。
原來,他們正在修補《藥師經》的經幢。經幢寬約3米,其上經文的字體很大,有些地方已經破損。
師父們把經幢卷起來,銀針穿梭不停,小心地在經幢上修補。
我皺着眉頭,心想:或許是因爲經幢懸掛日久,又經歷風吹日曬,字迹才會破損吧!
有人説,經幢隨風飄動一下,就是誦經一次:“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内外明徹,净無瑕穢……”,
此刻,我默唸着經幢上的經文,心中涌起無限的遐思與感動。
想起舊時曾聽一位居士介紹,“幢”原指佛像前所立用寶珠絲帛裝飾的竿柱,後改爲石刻。最初,人們將刻有經文的多角形石柱稱爲經幢,也叫石幢。
經幢和幡同爲供養佛菩薩的莊嚴具,象徵佛菩薩的威德,造幢幡能得福德,避苦難,種種好處説不盡。
經幢起源於唐代,北宋時,經幢發展達到高峰,數量更多,形制更繁。
經幢多置於殿前庭院内,由幢頂、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組成,内容以《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爲最多,其次爲《白傘蓋陀羅尼》、《大悲心陀羅尼》、《大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大吉祥大興一切順陀羅尼》、《金剛經》、《般若心經》、《彌勒上生經》、《父母恩重經》等。
從搆成上看,經幢的主體是幢身,刻經文和佛像,分爲二層、三層、四層和六層;以四角、六角或八角形居多,其中,以八角形最爲常見。
幢身立於三層基壇之上,以蓮華座、天蓋等相隔,下層柱身鎸刻經文,上層柱身鎸題額或願文。基壇及天蓋,各有天人、獅子、羅漢等雕刻。
關於經幢,曾有一個動人的傳説:當年佛祖坐在菩提樹下,手持經卷閉目思索時,一陣大風刮來,吹走了佛祖手中的經書。它們在風力的作用下,碎成了千萬片,被風兒帶到世界各地,帶到了那些正在遭受苦難的勞苦大衆手中。凡是得到佛祖經書碎片的人都得到了幸福。人們爲了感謝佛祖的恩賜,便用彩布制成經幢,上面印上經文和佛祖的像,把它掛在風吹得着的地方,以求消灾祈福,祈求平安。
傳説雖已無從考究,然而它的美麗,却讓聽者流連。
另有一説,關於築造經幢的功德,《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中記載:佛告天帝,若人能書寫此陀羅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樓上,乃至安置窣堵波中……若有苾刍、苾刍尼、優婆塞、優婆夷、族姓男、族姓女,於幢等上或見,或與幢相近,其影映身,或風吹陀羅尼上幢等塵落在身上、彼諸衆生所有罪業,應墮惡道、地獄、畜生、閻羅王界、阿修羅身惡道之苦,皆悉不受,亦不爲罪垢染污。此等衆生爲一切諸佛之所授記,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一陣凉風吹過,攏回我的思緒。細看眼前,師父們正盤坐在佛像前,一針一綫虔誠地在修補着,綉着上面的經文,修補好的地方卷起來,再往下修補。
他們的動作是那麽小心,神情那麽投入,手法熟練,目不斜視,那定是將自己報恩的心,虔誠的心也一並綉進去了。
這一幕很讓我感動。有幾個瞬間,我的目光追逐那一枚小小的銀針而動,眼中師父們的形象高大起來,我看到的是一種守護和珍惜,師父們在用實際行動,教會我們如何以恭敬的心去修行,引領我們體悟一種精神。
快做完的時候,幾位師父臉上露出淡淡的笑容,見我們到來,一位年輕的師父站起身,我們急忙頂禮,生怕打擾師父,不敢多言。
反倒是師父理解地笑笑,向我們介紹起來——
“你們過來看看吧,這個藥師經幢長49尺,寬3.5米,這是幾年前河南的新蓮居士發心組織大家在一起綉的。參與刺綉的居士多達三百人,據説是一針一句佛號,無有空過,功德真是不可思議啊!”
“49尺……”嚯,第一次見到這麽大的經幢!
與此同時,我們也爲河南居士們的一片赤誠之心而感動。
幾個同伴讚嘆着修補經幢的幾位師父,慨嘆法寶流傳的不易。仔細想想,這個經幢的背後,不知藴藏着多少故事呢!
衆多居士的發心、籌款,每一次努力、奔波,每一針一綫的縫制……種種因緣聚會在一起,才得以造就出莊嚴神聖的經幢。
經幢凝聚了許多人的心血,眼前這幾位以虔誠之心默默守護、修補它的僧人,更是值得我們欽佩和學習的。
或者説,經幢是一個縮影。正如佛法住世,需要無數人爲之努力,修持正法,護持正法,佛法才能傳承下來。
我凝視經幢,心中默默發願:願清净福田僧長久住世,正法久住,願世界和平,人民安寧。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