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天氣,春寒料峭。春節喜慶的色彩悄悄褪去,轉而代之的是整裝待發,迎接一個嶄新的春天。
眺望窗外,天氣有一絲轉暖,冰雪漸漸消融,四季的輪逥,如此有規律地進行着。
此時,距朝拜鷄足山已過數月,相隔兩地,距離雖遠,心却更加貼近。
歸來之後,我和同伴將經書翻印了一些,結緣給身邊的居士們和佛具店。大家聽聞佛現前三昧行法及誦讀《佛説般舟三昧經》後,都很歡喜,朝拜鷄足山逐漸成爲心中的一個夢。
工作閒暇之餘,我經常打開聞佛師的開示閲讀,受益匪淺,又給自己定下期限,無論工作再忙,三個月念滿100萬聲佛號。
越念越清净,越念越舒暢、輕快。我想,這種快樂無法用語言盡訴,只有嘗試過的人才能體會。
一天,做完晚課,接到師父打來的電話,告訴我一個等待已久的好消息:3月初,光明寺將在西雙版納的曼聽佛塔寺,舉行女衆止觀禪修活動,由泰國清邁國際内觀禪修道場的阿薑殊潘長老等人前來教授禪修,希望我能去静下心來,好好禪修。
這真是一個讓人振奮的喜訊!我心激動不已,如同懷揣着一只小兔,緊張、快樂地砰砰亂跳。
放下電話,趕緊給我東北那兩個同伴打電話,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她們,希望她們能參加這個難得的禪修活動。結果因工作關係,她們非常遺憾的失去了這次的機會。
自從在鷄足山聽聞男衆短期出家的事迹,我的心中便種下了一粒金剛種子:有朝一日,我也能身披袈裟,心靈受到一次洗禮。從那以後,我一直默默地許願,希望佛菩薩慈悲加持。
接下來的日子,需要整理行囊,將那些繁瑣的俗事安排妥當,。傍晚,我跪在佛前祈禱;希望通過這次的禪修,使自己的身心能有一個新的改變。不再流於生命的膚淺狀態,深入經藏,用心學習,提昇生命質量,這就是我參加此次活動的最大願望。
兩天後,我便興冲冲地踏上前往西雙版納的征程。
剛到西雙版納,迎來的是一個清晨,這的確是個景美如畫的地方。曼聽佛塔寺莊嚴、威儀,籠罩在美麗祥和的氛圍之中。
與北方一樣,清晨的氣温很低,感覺有些冷,身穿棉服還忍不住有些發抖。
天氣似乎會開玩笑,早晨凉的徹骨,中午時分,温度逐漸昇高,天氣熱了起來,褪去棉服,换上單衣,掌心温温熱熱;再到傍晚,氣温逐漸變凉。此番冷熱大轉變,着實讓我適應了幾天。
我的住處是一幢小巧可愛的小竹屋,它有個很特别的名字:孤邸。第一次入住此處,覺得這個小竹屋好可愛,簡單、干爽、衛生,很喜歡這種感覺。
初到的幾天裏,每天都是陽光燦爛,心情也很好,因爲雲南遇上了百年不遇的乾旱,所以,在繞塔或禮佛時,我們會祈請佛陀慈悲憫雲南的民衆吧!
在禪修期間,我結識了一位來自山東濟南的王慧紅,她純净自然,就連她的舉手投足之間,都是如此的優雅。我們經常在一起相互交流短期出家的感覺。她説:“有時候,盤腿坐在孤邸中,心中却忐忑不安,很擔心雲南旱地無雨。”我説:“那我們就祈求佛菩薩吧!期盼佛降甘露,遍灑雲南。”
期間,印象深刻的是,都比罕聽長老的細心周到,他和一些義工給我們提供了放下外緣、專心修行的一切所需。
泰國長老慈悲教授,舉止威儀,身心調柔;主持和尚有高度、廣度、深度,有修行,又不失幽默。他們時時心係當地百姓,悲心寬廣。讓人由衷生起恭敬之心,無愧是真正的僧寶形象。
橄欖壩當地純樸善良的傣族老百姓和亞熱帶風光,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因爲特殊工作的原因,没有落髮。所以,我很想知道當時她們落髮和受戒時的感受。
王慧紅告訴我説:“在曼聽佛塔寺,我迎來了人生中第一次剃發。受戒儀式那麽莊嚴隆重,盡管抱着一定要落髮的心態,但真正要落時心裏確實挣扎了好久好久。我知道,落髮並不代表三千煩惱從此不再,今後還需要更努力地去修行。我這次十分感謝聞佛師,感恩聞佛師建議讓我參加此次活動,否則我在山上也只是蜻蜓點水的待上幾天,回家後將無濟於事。如果不是他的建議與開示,我邁出這一步該是多困難呀!”
王慧紅是一個極度自尊又極度自卑的人,她平時不怎麽愛説話,然而受戒後,她的心豁然了許多,變得慈悲而調柔。自己也被她的這種變化深深地感染着。或許真是超凡脱俗了,身心的改變在一刹那間。
她身着淺紫色的泰國近住女僧裝,瞬間有了一個全新的形象,心裏特别爲她感到高興。那一刻,我忽然有種感覺;就這樣與世隔絶,放下一切,不再糾結於以往的凡塵俗事。
接下來的日子,阿薑教授我們觀起伏,打坐,經行,進入實修階段。教授師十分敬業,自己勞累一天,晚上還要給我們開示、教導,感動之餘,更多的是慚愧,頂禮教授師!
一個午後,王慧紅我倆談了很久,“能談談你這次的修行感受和最大的收穫嗎?”我説道。
她呵呵一笑,説感覺我更像是記者。
然後,王慧紅很平静地講了起來;“感恩是我最大的收穫,感恩 、無常 、實修,這幾個看似平常的詞語,貫穿了整個近住生活,我最初是帶着滿身的煩惱來到山上,内心充斥着世俗的庸俗、淺薄和無知,以爲在山上休息幾天,充充電,回家後就會重塑自我,現在想來真是慚愧。哪裏知道人的一生中有太多意想不到的事情,隨時隨地不受自己所控而發生變化。就像參加此次活動,即是無常中的收穫。”
“感恩泰國的幾位阿薑;感恩杜比罕聽、杜比瑪哈瑛、杜比新、聞佛師以及曼聽佛塔寺的常住和法工們、比庫尼、圓論師,感恩光明寺常住、静陽庵常住、常樂師、慧明師……”王慧紅説這些的時候,眼睛泛着一抹潮濕。
在曼聽佛塔寺的每一天,都能讓你有太多太多的感動。有一件事情對我的觸動很大;女衆短期出家在當地是第一次,當地前來供養的百姓很多,他們都很檏實、虔誠 。有一位老先生代表百姓作供養,他跪在阿薑和長老跟前,用當地的方言唱了十幾分鐘贊歌。天很熱,我們聽不懂所唱内容,又跪得很疲憊,很多人已面露煩躁之色。
但此時的都比罕聽長老却神態恭敬,以慈祥、鼓勵的眼神注視着老先生,又以更爲真摯的情感爲供養者回向、祝福亦有十幾分鐘。這看似平常的舉動,令我頓生慚愧和恭敬,讚嘆長老悲心憫衆,這種慈悲完全是天然具足、自然流露、毫無造作的,它感染着在場的每一個人。
我這次最大的感受就是懂得了感恩,如實面對自己、面對因緣。感恩三寶恩師、感恩諸天護法、感恩父母親人、感恩師兄善友、感恩一切有緣。
光明寺的明智師告訴我;“楊濤是這次女衆短期出家的外護,這麽多的女衆同時在一起禪修,作爲外護,責任很大啊!但她們共同守護着這樣一個信念;賢者:你是我的責任,我是你的責任,我們互爲責任。”
這番話讓我很受感動,見到楊濤後忙問;這話是誰説的?楊濤告訴我這是在静陽庵時,常樂師給她們的贈言。
楊濤是一個小巧玲瓏的四川女子,一直在北京工作,於我亦是多年的好友。我遇到楊濤的時,她正在饒塔,我們邊繞塔邊交談,她説;“禪修期間,打坐、止觀、經行,是緊張而辛苦的,每天都會打妄想,但善念居多,在業處導師的指導下,隨時都會覺知,念力逐漸增强,相對來説心空前清净。”
“每一位業處指導老師都很敬業、很嚴謹,他們在身體力行的示現着修行人的風範,感動之餘更多的是慚愧,自己還不够精進。這次唯一的一位比庫尼師父(南傳佛教對比丘尼的稱呼),給我們講十戒時,更能讓你感受到一個修行者的智慧,她時時散發出的陽光氣息,讓人如沐春風。”
實修期間,一個暖暖的午後,我在佛塔寺見到了静陽庵的當家慧明師,談及這段時間的修行,她深有感觸地説;“當下的每個順逆境亦是因緣所生,有生就有消失的時候,如實面對,不逃避、不造作。逃避是苦、不尊重現緣是苦、期待執著是苦!苦惱無量,唯慧是業。就算是會有情緒,過去了就放下,不去延續它,輕鬆的去到下一個當下。在曼聽佛塔寺,每天都有師父開示,尤其都比罕聽長老,將佛法於世出世間融會貫通,將世間的無常、人生的態度、修行的方法、實修的重要性深入淺出的給予引導,爲緊張的禪修生活打了一個重要堅實的基礎。”
德偉,這個單純漂亮的貴州女子,我們也認識好多年了,説起學佛的緣起,她有些慚愧地説:“ 一個特殊的因緣讓我生起離苦之心。這要感謝貴州通徹師父的棒喝和提醒。説來慚愧,接觸佛教多年,但還是不太長進,關鍵時候用不上力,這主要還是因爲向道之心不够,學佛便成了一些概念、一個愛好、一個調劑品;也不懂得尊重三寶恩師、不懂得愛護法則和道業,幸虧這次短期出家學習,讓我的學佛思想有了根本轉變。回想起在光明寺受八戒的時候,第一次感受到戒律的珍貴,那一刻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那種感覺真的很幸福,這次阿薑蘇潘給我們受十戒的時候,同樣覺得無比珍貴。”
德偉説;“整個禪修的過程,我也出現過一些不好的狀况,比如剛開始禪修時,心裏覺得很緊、有壓力,身心都跟不上。這是在世間放逸慣了,之前又没有接觸過這麽密集的經行打坐;覺得挺苦的。狀態不好,又不得法益,持續下去該如何是好呢?盡管如此,還是很明瞭自己不能半路當“逃兵”的。”
“如實的對待自己、不要給自己太多壓力,實在不行了就放放鬆。”聞佛師的話讓我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是對這個法則没有意樂了,要及時調整。於是,我不讓自己想太多,覺得累的時候就坐下來喝一杯水,深呼吸,看看天空。我對自己説:“曼聽佛塔寺的天空好美,飲水處的小茅棚也是那麽可愛,周邊的環境如此的安詳寧静,我在緊張什麽呢?爲什麽會有壓力呢?在這麽美好的環境,遇到這麽多慈悲的善知識,這是自己多大的福報啊!”
聽完德偉這番發自肺腑話,我不免唏嘘感嘆;學佛的路上,哪個没有障礙呢?能戰勝自己,便是最大的突破了。
很幸運,我們每天都能聽到精彩的開示,阿薑蘇潘和杜比罕聽不在的時候,杜比瑪哈瑛和杜比新也都會有一些簡短的開示,以前注意力不集中的我居然能够聽進去了,盡管不是全部都記得,但會很意樂的去聽。
遇到來自北京的明性時,她正獨自在飲水處的小棚子裏打坐,她告訴我在這裏打坐感覺很好。於是,我就在她對面慢慢地坐下,先調整一下坐姿,然後平静下來,讓呼吸平穩,之後才開始觀起伏。一縷柔和的春風輕撫臉龐,整個身體都覺得清凉。這是我有史以來最有感覺的一次打坐了,内心充滿了喜悦。
我平時習慣打的惡念、妄念,在受戒期間自然消融了,這是戒律的遮護。不過有個小小的問題,就是每天喫飯胃口特别好,所以會想;吃的十方供養胃口這麽好?該怎麽辦呀?想歸想,但還是很能吃……
我把這些悄悄地告訴了慧明師,想從她那裏得個“良藥”,慧明師笑笑説;“你忘了師父是怎麽開示的?“出家人擔護着三界衆生的禍福,一定要當之無愧的做這一個月的釋迦族的人啊,一旦遠離了,不隔念、不隔時、不隔天懺悔。懺悔者自心安樂!”
這次活動使我改變了許多,收穫了許多,消除了以往錯誤的疑慮和知見。内心的執着之冰融化了,身心也就細膩了、調柔了,内觀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則逐漸的細微、清晰了。
有了感恩的心,就有了恭敬心,有了慚愧心。不再驕慢,也不再淺薄的自以爲是。而會發自内心的去尊重周圍的每一個現緣,每一個衆生。更會完善自己的每一種責任。
審視一下自己,一個月下來有定力了嗎?智慧增長了嗎?心清净了嗎?人生已過半,還有多少時間蹉跎?10年?20年?30年?如何安排自己的人生?這是一個需要深刻思考和面對的問題!答案似乎就在不遠處……
未來,不知是否還有這樣修行的機緣。想到此,感恩的心便又增進了許多。慧明師的話説得好:“感恩令我生起感恩的一切。”
時間的脚步匆匆而過,一轉眼,女衆短期出家就要結束了。臨别時,大家依依不舍,互相祝福,心中感慨萬千;
願我們在佛塔寺的每一天都是精彩的;慈悲、智慧、清净、圓滿光明……頂禮三寶!
不管修行的道路上將會有多少風雨,我毅然會大步向前,循着光明而去。簡單如實地,朝着生活這個方向走,踏踏實實的活在當下,如實面對當下的每個因緣。
讓我引用王慧紅的一段話擱筆;
感恩 唯有感恩。對親人、對友人,對幫助過你的、對傷害過你的,對順緣、對逆緣,對有情、對無情,對所有衆生都懷有深深地感恩之心。
再次頂禮泰國幾位阿薑、都比罕聽長老、都比馬哈英、都比新、聞佛師、教授師!
——阿彌陀佛!
本書純屬自己的遊記,是自己在鷄足山求法期間的切身感受,部分情節純屬虚構。因我對僧法的理解有限,如在寫僧法上有偏差的地方,也純屬個人行爲,書中如有巧合之處,呀請讀者切勿對號入座。
恒陽庵——静陽庵
聞佛師——聞佛師
大雄師——善行師
本願師——道智師
昌宏師——善覺師
恩偉師——恩寂師
德建師——明見師
常樂師——常樂師
慧明師——慧明師
明定師——銘鼎師
明今師——明瑾師
明喻師——銘語師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