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高孔廉:台灣不能錯將罩門當籌碼
最近,隨著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主席連戰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等台灣在野政治領袖相繼訪問大陸,兩岸關係出現了新的發展契機,兩岸經貿關係可能進一步向縱深發展,如何構建兩岸經濟合作機制也勢必成為更加現實和迫切的問題。為此,本刊記者專訪了台灣前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特任副主委、現任中原大學敎授高孔廉先生。
兩岸經濟具有高度互補性
羅祥喜(以下简称羅):您能否簡單介紹一下兩岸經貿關係的特色與特點?
高孔廉(以下简称高):海峽兩岸從一九七九年鄧小平改革開放之後,就有透過港澳地區進行間接貿易﹔一九八七年之後,台灣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兩岸貿易也由地下變成了地上,而且成長的幅度相當大。如果我記得不錯的話,兩岸貿易一九七九年的時候僅幾百萬美元,到一九八七年已達十五億美元,其後成長更加快了。期間,也碰到了一些政治和非政治因素的影響,如大陸方面的兩次宏觀調控、非典、九五年的飛彈危機、九六年的戒急用忍等,都對兩岸的經貿活動有影響,但衹是減緩成長率而已,並沒有倒退或下降。原因很簡單:兩岸間的經貿交流,本來就是互補互利的,它本來就有發展空間的。
三年前兩岸加入WTO之後,雙方的貿易增長更快:因為一方面許多國家給予大陸最惠國待遇,同時大陸也更加開放內銷市場,有更多的外商和台商進入,想要攻佔大陸的內銷市場。因為這兩個原因,使得台商在大陸的投資,形成另一個成長波段。兩岸此時的貿易,三角貿易的形態非常明顯:從台灣輸出原料、零配件到大陸裝配、組裝,然後再出口。
最典型的例子是筆記本型電腦,台灣的筆記本型電腦差不多從二○○○年開始逐漸移向大陸,最後一條生產線大概在去年八九月關掉,現在幾乎所有的筆記本型電腦的組裝出貨都在中國大陸。這是互補互利的:對台灣來講,可以騰出空間、騰出人力來發展其他附加價值高的產品,大陸方面也可以利用低廉的勞工、廣大的土地來創造就業、增加稅收和外匯的收入。
台商在中國大陸投資,可能高達一千億美元
台商在大陸的投資,除了戒急用忍期間成長比較慢以外,其他每年都以比較快的速度成長。目前我估計大陸有七萬家台商。投資的金額有不同的算法,兩岸官方的數字我覺得都偏低:台灣官方的算法大概衹有三百億美元,大陸官方的算法大概將近四百億美元,協議投資金額大概有八百億美元。我認為,兩岸官方的數字都偏低,我估計大概有八百到一千億美元。台商的這些投資,在大陸創造了就業機會﹔對台灣來說,有些傳統產業獲得了第二春的發展機會。因此,不論是貿易還是投資,對兩岸來說都是互補互利的。
如果進一步來看金額的話,兩岸貿易去年超過七百億美元,其中台灣享有的外匯順差大概有五百一十三億,而台灣去年整體的外貿順差才五六十億,可見大陸市場對台灣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經濟成長的動力。如果沒有這個動力,對台灣的經濟成長可能就會造成相當的傷害。
兩岸應共同制訂產業標准
羅:最近兩岸政黨交流達成不少共識和成果,這些共識和成果對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有何影響或意義?
高:這些共識和成果,對兩岸經貿交流有益,兩岸應該本著以中華民族的最大利益為出發點,從速落實。
我認為,由於兩岸產業及貿易商品互補性極高,且有同文同種的共通點,溝通容易,兩岸可以朝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方向發展。加上兩岸市場龐大、人口眾多,可以共同推動建立產業標準,包括制訂針對兩岸和華人市場的電腦操作系統、無線射頻識別標簽、高密度數碼鐳射光碟系統、音頻視頻壓縮標準等,以免龐大的市場再落入其他地區和國家的投資者手中。
大陸在基礎科技方面是很有成果的,台灣在把基礎科技轉為應用科技以及把它商品化方面具有優勢。如果兩岸能夠合作,空間是很大的。而合作的最終結果,除了經濟上的互利,也有助於降低兩岸之間的緊張氣氛和敵意。因此,這是兩岸可以共同努力的地方。
台灣不能拿自己的罩門當籌碼
羅:台灣國、親兩黨先後訪問大陸雖然達成不少共識,取得不小成果,兩岸的緊張關係也大為緩和,但是,在台灣島內,仍有不同的聲音,尤其是作為執政的民進黨和民進黨政府,存在不少疑問和負面反應,陳水扁也面臨很大壓力。這些因素對未來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有何影響?民進黨政府會順應潮流、順勢往前推進?還是設法加以阻擋,或者完全不接受國、親與大陸方面達成的共識與成果?
高:阿扁上台以後,在二○○一年推出了一個大陸政策,叫“積極開放、有效管理”;但是依照很多人的評論,其實是“積極管理,根本沒有在開放",管制比較多。按照原先的時間表,台灣要開放晶元代工到大陸投資,要開放石化工業去投資,等等,但每次兩岸發生一些緊張的事情就擋下來了,擋下來說不准﹔大陸《反分裂國家法》通過後,兩岸貨運包機的事情也停了。這好像小孩子吵架一樣,一不高興就情緒性地完全不理你。簡單講一句,就是“拿自己的罩門來當籌碼”,這根本不是發揮聰明才智的做法。政府應該好好考慮一下,這樣做是不是對。我認為,經貿的活動應該按照市場法則去做,市場買低賣高的貿易行為,不能用行政手段去干擾。
我想強調的是,扁政府過去幾年兩岸政策的一個後果是:兩岸關係都動不了,所以國民黨在今年三月的時候就請江丙坤副主席到大陸去訪問。訪問的時候,達成了十項成果。裡面提到,對台商的權益要保障,兩岸包機要常態化,兩岸貨運要便捷化;還有台灣農產品銷往大陸,大陸的漁工輸往台灣,開放大陸民眾赴台旅遊,以及研究開放金融、保險、醫療等行業去大陸投資,這些都是對兩岸經貿交流有益的事情,應該全速去做。
兩岸共同市場是發展方向
羅:兩岸目前的經貿關係雖然相當密切,數量相當龐大,但是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是一種受市場推動與政治扭曲的、遠非正常的經貿往來關係。您認為兩岸經貿關係應該有一種甚麼樣的機制?如何建立?
高:四月底連戰主席在北大演講時提到,兩岸的經濟應該“互助雙贏”。為甚么說是“互助雙贏”呢?因為互相幫助就可以達到一個雙贏的境界。兩岸經貿依存度非常高,你依賴我,我依賴你﹔兩岸如果合作的話,對產品的研究創新和提升競爭力都有幫助。
以此作為基礎,兩岸應該好好坐下來談,未來可以組成一個兩岸四地的自由貿易區,或者是經濟共同體。名稱可以不同,但基本的目的,是透過減少關稅,以及非關稅的貿易障礙來促進兩岸四地貿易更大幅度的流通。我們從其他許多國家推動自由貿易區的經驗中可以發現,組建自由貿易區一個明顯的效果是,增加自由貿易區成員的經濟成長率。更何況,大陸在二○○一年加入WTO的時候,就有對外承諾表,大陸要逐步開放內銷市場,大概是到二○○六年底二○○七年初要把整體關稅降低到一定的水平。因此我認為,大陸何不在對其他國家和地區開放以前,給兩岸四地的中國人一個好的發展機會呢?
兩岸經濟合作機制應重實質而非名稱
羅:您剛才提到的自由貿易區或共同體,與前幾年國民黨副主席蕭萬長提出的兩岸共同市場概念是否一樣?
高:概念是很類似的。
羅:我留意到,自從香港、澳門與大陸簽訂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即CEPA之後,也有不少人提議或討論兩岸簽訂CEPA的問題。但是台灣似乎很敏感,覺得如果兩岸簽訂CEPA,就會使台灣“香港化”。其實,CEPA本身是一個比較中性的文字。對此您怎麼看?
高:我認為大家要務實一點,台灣不要一聽到CEPA,就作政治聯想,就想到港澳化。反過來,大陸也不一定強求要用CEPA這個名稱,可以想個別的名字,意思相同就可以了。既然台灣那麼敏感,換個名字也無妨。我認為實質地推動工作,比虛的名稱更重要。所以我覺得應該朝這個方向走。
民進黨心態上不想開放
羅:您認為民進黨政府會怎樣看待和處理國、親兩黨大陸訪問團帶回台灣的有關經濟方面的共識與成果?
高:民進黨政府在心態方面是不想開放﹔如果不是被迫的話,他們不會開放,在心態上面他們就不願意開放。
其實,開放,對兩岸都有好處。像台灣農產品可以銷往大陸的問題、兩岸農業合作的問題,對台灣中南部的農民會有吸引力,有助於降低他們對大陸的不瞭解﹔大陸民眾可以享受到台灣的農業精品,而台灣的農民也有一個機會去發展精緻的農業。加入WTO之後,台灣農民在生產方面遭受到進一步的打擊,但是如果能夠去發展農業精品,發展精緻農業,對農民有好處。在開放大陸民眾赴台旅遊、對台輸出漁工勞務合作等問題上,如果不主動開放,就會給地下業者提供非法牟利的機會,對大陸的旅遊者和漁工都不公平。
(原载《中国评论》2005年6月号)
高孔廉
現为台灣中原大學及政治大學企管系教授、國民黨政策研究基金會政策委員﹔曾任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特任副主任委員、蒙藏委員會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