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張瑞濱:中山思想是搭建兩岸關係良性互動的最好橋樑


  孫中山先生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偉大的愛國者和政治家,也是現在兩岸中國人都依然非常尊敬的政治人物;孫中山思想是融合了古今中外的優秀思想文化的產物,對今天中國的發展及兩岸關係的處理仍有現實的指導意義。為此,筆者在台北特別專訪了國父紀念館館長張瑞濱先生。

  多功能的社敎機構

  羅祥喜(以下简称羅):能否先請您介紹一下國父紀念館的基本情況?

  張瑞濱(以下简称張):本館籌建之議始於一九六四年,原因是為紀念國父百年誕辰,黨政中央共同決定成立紀念館以兼備弘揚中山思想及推展文化敎育活動之用,一九七二年五月十六日正式開館。

  國父紀念館是一個多功能、多元性的社敎機構,結合了名人紀念館、美術館、博物館的性質。也就是說,國父紀念館是一個綜合體,我們有學術性的,也有文化藝術的,還有社會敎育的,功能很多。其主軸有三個:

  第一個是學術研究,學術研究當然就是中山思想的宏揚。這方面,我們每一年單一的演講有一百二十幾場,學術研討會有十到十二場。

  第二個是文化藝術的表演與展覽。我們有台灣最大的表演廳,有二千五百七十個位置,比如七月初那個知名的茶館,就在我們這裡演出,非常轟動。另外,本館有台灣地區最多、最大的展覽廳。目前台灣有兩個國家級的畫廊,一個是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國家畫廊,一個是我們國父紀念館的中山國家畫廊,而我們這個國家畫廊是最標準的,大陸很多的作家或美術館、藝術館的作品,都到本館來展出。

  第三個是社會敎育的推廣。社會敎育非常廣泛,我們為落實終身學習,推動非常多的活動,包括跟各個學校的交流,以及本館自行舉辦的一些假日娛文活動,即我們的廣場活動。我們的廣場戶外活動一年大概辦五十幾次。每年進到館裡面來參觀的有二百萬人,不包括在戶外活動的。本館全年無休,沒有休假,是輪班的,晚上也有服務。

  陽明山中山樓也是國父紀念館的,這個地方是傳統的中國式建築古色古香,非常有名;新台幣一百元的鈔票上,國父孫中山肖像後面就是中山樓。關於國父的史料史蹟,由於本館祇有三十二年的歷史,比不上中國國民黨蒐集的豐富。有關國父的史料原件,最多的當然在國民黨的黨史館裡面,但本館目前蒐集也不少。為甚麼呢?因為我們有很多複制品,中國大陸、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友館都送了很多的複制文件。所以我們可以說資料是最齊全的。

  4孫中山與台灣的淵源

  羅:孫中山與台灣有甚麼樣的關係或淵源?

  張:孫中山先生倡導國民革命之目標,一為反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其次則為改造中國政治社會之積弊。當中日甲午戰爭之際,孫先生於一八九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在美國檀香山創立革命組織“興中會”,次年中日馬關議和,清廷割讓台灣,當時孫先生環顧世局,認為台灣是策動革命起義的良好基地。他在一八九七年即派陳少白來台籌組“興中會台灣分會”,並於一九○○年親自來台策劃惠州起義,又於一九一三年及一九一八年先後共三次到台灣傳遞革命香火。 

  日據時期台灣知識菁英羅福星、翁俊明、蔣渭水等人一連串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蹟,就是效法中山先生革命救國的精神;也由於孫中山思想在台灣的傳播,吸引大批知識青年投入中國大後方攜手共同抗日,而促成抗戰勝利,台灣光復。

  至於一九四五年台灣光復之後所施行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基本上都是立基於中華民國憲法,亦即以三民主義為指導原則,為建設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而共同努力。所以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之國父,其建國理想在台灣付諸實現,為近代台灣邁向現代化發展的基礎。

  台灣的中山思想研究經歷了三個不同階段

  羅:台灣孫中山思想之研究與敎育情形如何?民進黨執政後有何變化?台灣民眾如何看待孫中山?

  張:台灣的敎育環境隨著政治民主化、經濟自由化及社會多元化發展,大致上中山思想之研究與敎育發展可以歸納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在一九七零年代之前國民黨一黨獨大的情況,黨國意識型態極為突出,它是立國精神結合反共的愛國敎育,也是推展民族精神敎育重要的一環。一九七零年代之後,台灣社會隨著經濟起飛與行為科學研究的發展,中山思想研究走向學術匯通的階段。當時許多大學紛紛成立三民主義研究所或中山學術研究所,三民主義學術化有著融入人文社會科學走向科際整合的蓬勃趨勢,也是大學及台灣考試的重要科目。第三階段在一九九零年代開始呈現衰退轉型的形勢,原因是黨政意識型態消退,學術自由化的呼聲高漲。隨著政黨競爭與社會科學本土化的走向,中山思想在大學逐漸併入社會學群,三民主義研究所也逐漸朝向國家發展、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或政治學研究等方向轉型。

  民進黨執政之後的變化

  民進黨執政後,台灣的政治社會環境大致上仍係蔣經國總統所定調的本土化的延續。雖然政黨競爭情勢激烈,也不論本土化議題如何燃燒,歷任總統仍是在青天白日滿地紅的中華民國國旗及孫中山先生遺像前宣誓就職。所以中山思想仍是中華民國立國精神之所在,祇是孫學研究為適應現實環境,當然須加強台灣本土議題的闡揚。

  中山思想博大廣泛,涵蓋中國傳統文化及西方社會科學的精義,不僅民族、民權、民生三大問題為人類須共同關注的問題,有關主權在民、族群和諧、民生建設更是當代社會問題的重心。所以孫學研究雖然脫去其政治性色彩,並從學校敎育體系內轉型,其實民眾反而能更真確認識其原貌。今後藉由社敎機構以終身學習的形式從社敎推廣的角度來闡揚孫學,民眾反而易於接受,這也是近年來本館凸顯弘揚孫學及加強研究業務的原因。

  兩岸的共同語言

  羅:兩岸孫中山思想之研究交流情形如何?

  張:台灣方面孫學研究由學院內走向社敎發展途徑,本館則扮演整合資源及引導風潮的角色。目前本館每年舉辦大型中山學術研討會,網羅海內外(含大陸)學者共同參加,並且與台灣各相關大學及學術機構合作舉辦十場以上之專業性學術活動,也每年排定與大陸著名學術機構,如北大、中國社科院、上海社科院等單位合作。今年與武漢大學合作在武漢進行大型交流研討會,此一模式深獲學界重視,成效亦日愈顯著。

  羅:中山思想研究對台灣現實社會及未來兩岸關係發展有何意義與作用?

  張:孫中山救國建國的策略是以改造中國政治積弊、迎頭趕上歐美為目標,而且蘊涵中道博愛思想,他倡導天下為公的理念是海峽兩岸乃至全球華人所共同敬仰的對象。近年來大陸改革開放的步調,相當程度上是中山先生開放思想及國家發展策略的實現,台灣的政經發展是中山思想具體實現的成果,今後在民族融合、族群互動、尊重民權、政治改革及經濟開放、創造發展等方面仍有待兩岸人民協力合作,而中山思想即是搭建兩岸良性互動、互惠合作及建立共識最好的橋梁。

  (原载《中国评论》2004年11月号)

 

張瑞濱

  一九五○年十月十日生於台灣省彰化縣;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結業、美國密蘇里州立中央大學碩士、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父紀念館館長;曾任高中教師、組長、副主任,中興大學、東吳大學、世新大學助理教授,彰化縣政府人事室主任,人事行政局科長、簡任視察、專門委員、簡任秘書,人事月刊主編,立法院新聞室主任、院長室主任、法制委員會主任秘書,考試院研究委員會委員、銓敘部人事制度研委會委員;著有:《現代應用文》、《行政管理論衡》、《中山學說探微》、《孫文政治道德思想體系與新世紀價值》、《我國社教機構知識管理策略之研究》。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