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姜正揚、周呈奇:兩位台灣青年在大陸求學、就業的心路歷程


  近些年來,隨著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以及兩岸經濟文化交流的深化,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學子選擇到大陸求學深造,並繼而選擇在中國大陸生根發展。姜正揚、周呈奇就是其中兩位典型。姜正揚是台灣外省人的第二代,早在一九九八年就到大陸求學;周呈奇是台灣本省人,二○○一年到大陸求學。經過多年的耕耘努力,如今他們都學有所成,並如願在大陸工作和生活,當然他們仍然心繫台灣、心繫家鄉。因此,當筆者應邀來到北國天津南開大學參加兩岸經貿關係研討會認識這兩位台灣青年之後,隨即約其進行專訪,請他們談談在大陸求學、就業的心路歷程。

  到大陸求學的動因

  羅祥喜(以下簡稱羅):你們能不能分別介紹一下來大陸之前在台灣的學習和生活經歷?當初你們是怎麼會想到大陸來學習、發展的?當時的心理狀態如何?當初你們想像中的大陸是甚麼樣子?

  姜正揚(以下簡稱姜):來大陸之前,我在台灣大學社會學系,還輔修了一個法律系,獲得社會學和法學兩個學士學位。至於到大陸,最初祗是想過來看一看。當時對大陸的瞭解,都是自小從書本上看到或從長輩那裡聽到的;因為我的上一代都是從大陸過去的,對大陸還比較有感情,因此我覺得應該過來看一看。

  當初我對大陸很陌生,沒有甚麼太多的想像,因為我去得比較早,當時台灣介紹大陸的資訊並不是特別多,對大陸可以說是一知半解,但聽說大陸這幾年發展很快,所以就想去看一看。

  由於家人在美國,我在台灣大學畢業及服完兵役之後,本來是要去美國發展的,可是又覺得,因為家人在那邊,總是有機會去的,應該先到大陸看一看、走一走,我就這樣到北京了。剛來北京的時候,我住在中國政法大學,然後交了一些朋友,認識了一些老師和學校的同學;之後就覺得來這邊學習也不錯,因此就參加了研究生的統招;考上後,我就在那邊學習了。大概就這樣,其實並沒有想得太多。

  周呈奇(以下簡稱周):在來大陸之前,我畢業於台灣東吳大學經濟學系和中文系,取得雙學士學位;在英國伯明罕大學經濟學系取得經濟學碩士學位。在台灣,我曾從事過房地產銷售和證券分析工作,並且曾經在小金門服了兩年義務役的兵役。

  由於過去台灣中小學敎育以及在大學時期接受了許多傳統敎育和古典文學的薰陶,並且在美麗的海濱城市廈門對岸的小金門島服兵役,因此,對於有關大陸的所有事物,心中便有了許多的憧憬和嚮往。在我上大學的時候,也曾和父母、同學三次到大陸旅行,走訪了幾個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廣州、鄭州、西安、大連、哈爾濱、武漢、廈門、成都等。因此,我對大陸發展的觀察是比較早的。

  我一九九○年八月第一次來大陸的時候,大陸還沒有完全正式地向市場經濟過渡,印象中有一次在大陸商店購物時,由於沒有糧票還曾經無法買到東西。此外,由於多年計劃經濟缺乏對人性激勵的誘因,當時大陸的旅遊服務業相對比台灣落後很多。因此,第一次來大陸的時候心理落差比較大。但是由於受到早期兩蔣時代的愛國主義敎育與大學裡許多優美的中國古典文學的影響,儘管當時大陸比較落後,心裡還是認為她的經濟發展會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加大而逐漸進步,並也因此激發了我想對現代大陸發展的瞭解。而且,在英國留學的時候,由於班上同學的中國學生除了我是來自台灣之外,其餘的都是來自大陸著名高校的學子(如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南開大學),因此就在這兩年短暫的留學期間,與他們一起討論功課、討論大陸的經濟發展和未來。

  此外,我的幾個表兄弟也在一九九○年代末期被台灣的母公司派來大陸的廣東和天津工作。由於我的觀察是不間斷的,並且時間也很長,因此我就在二○○一年四月透過京港學術交流基金主辦的考試,考入了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班學習。

  在大陸求學的經歷與感受

  羅:你們來大陸的學習經歷如何?在大陸學習一切都還順利及滿意嗎?有沒有碰到甚麼問題?感觸比較深、比較大的是甚麼?

  姜:我在大陸學習的經歷,其實也很簡單。我先是念中國政法大學的研究生,取得碩士學位後,考上了清華大學,也是念法律,三年後取得法學博士學位;接著留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做博士後,現在是南開大學副敎授。

  現在回頭看起來,好像這些歷程都很順利,但其實中間還是有很多的波折。這個波折主要體現在兩個階段:剛從台灣來的時候,明顯感到兩岸的生活習慣有一些差異存在,但祇是生活上面的一些小問題,並沒有甚麼大的障礙,很好克服,很快就習慣了,因為畢竟都是中國人,本來就沒有語言上的障礙。其實這種習慣上的差異,即使在大陸不同地區也存在,比如從西北或南方到北方上學或工作,我想也會碰到一些生活上的困難,台灣人到大陸也不可避免也會碰到類似的適應問題。不過這些問題都比較好解決。

  第二個階段,也就是要就業的時候,面臨的問題就比較麻煩。二○○三年清華博士畢業的時候,我本來沒有打算要做博士後,那時祇想要進大學裡面敎書。可是當我多方打聽的時候,我能夠很明顯地感覺到,由於大陸在政策上面沒有很明確規定到底我們這些台灣學生要怎麼處理;我打聽了幾所高校,遞了簡歷,這些學校給我的答覆都比較曖昧,先前都跟我說沒有問題,可是後來都不成。我認為這些學校沒有告訴我真實原因,可是我估計還是因為我的身份上面碰到一些困難,因為他們以前沒有碰過這樣的問題。他們可能比較保守,沒有處理過這樣的問題。

  後來,連宋訪問大陸之後,加上一些老師和長輩的幫忙,我有了正式的工作,就是在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擔任副敎授。在台灣學生裡面,我算是比較順利的,因為我曉得,還有很多台灣的朋友,他們也在大陸念完書,並留在大陸任敎,可是他們很多人祇能做一些像客座敎師、高級訪問學者這樣比較不穩定的職位。

  周:我入讀的北京大學,是一所在大陸和世界都頗負盛名的高等學校。令我非常吃驚的是,北京大學圖書館所擁有的港台圖書和英文圖書,在台灣恐怕除了台灣大學的收藏能夠與她媲美外,一般的大學是沒有這樣的學習環境的。

  說真的,在來北大之前,心裡對於北大的現代經濟學敎育沒有甚麼概念;來到北大以後,最令我吃驚的是,儘管大陸剛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體制,可是對於北京大學來說現代經濟學敎育已經很上軌道了。事實上,我在北大所用的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與時間序列等一些敎科書可以說完全與我在英國留學的時候同步。令台灣的學生很難相信的是,由於大陸人口基數比較大,科研人員和學術市場也比較大,當初我在英國所用的敎科書居然剛出版兩三年(有的甚至祇有一年),大陸就有了翻譯本;對於經濟學專業的學生一些很重要的工具書如帕爾格雷夫經濟學辭典、帕爾格雷夫貨幣金融大辭典、貨幣經濟學手冊、區域和城市經濟學手冊、數理經濟學手冊等一些現代經濟學的重要工具書,大陸都已經很齊備並且有著不錯的翻譯品質。這些對我產生了很大的衝擊,比起在台灣上本科敎育的時候,稍微複雜一點的書或者涉及研究生階段的參考讀物,台灣學子基本上都苦無相對應的中文學術書刊。

  事實上許多台灣著名的專家也都認為學術研究應該本土化,而這在大陸做得真的很好,從學術科研的角度看,這是大陸勝過台灣的地方(學術生根與本土化)。就我個人的學習而言,這幾年我在大陸所能利用到的學術資源是遠勝我在台灣的學習環境的。另外,大陸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也讓我印象深刻。

  台灣不承認大陸學歷,對台灣學子到大陸求學影響不大

  羅:你們如何看台灣現行對兩岸文敎交流的政策?如何看台灣不承認台灣學生在大陸的學歷?這個政策對台灣學生到大陸求學有影響嗎?

  姜:是這樣的,我看兩岸交流基本上處於這樣的狀態:大陸比較積極,比較努力推動,當年很多不方便的地方,這幾年都有很大的改善,而且也儘量方便台灣學生過來這邊求學,然後儘量在學業上和生活上給台灣學生提供照顧。可是呢,反過來看台灣當局那邊,就比較讓人失望了。他們對於大陸這邊的善意,常常把它扭曲說成是“統戰”陰謀,是別有用心的,我認為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吧,可能台灣本身是這樣想的,因此就想像大陸這邊也會這麼做。其實我們這些台灣學生都可以很清楚地感覺到,大陸對我們這些台灣學生真的是很有善意,真的是很有誠意,沒有像台灣那邊說的甚麼都是以“統戰”作為考慮,我們感覺不到所謂的“統戰”伎倆;相反的,大陸的相關領導和老師都盡可能不讓我們參與一些與學業無關的政治活動,使我們能夠專心學習。

  至於台灣不承認大陸的學歷,我認為是一種落後的想法;現在人家都講全球化了,何況兩岸本是一家人,是一個國家的兩個地區。台灣這樣做,我覺得造成的影響是,台灣跟大陸這麼近,現在台灣主要的生產設備還有技術,基本上都在往大陸移動,也就是說台灣未來的活路就是在大陸。台灣現在自己用這條線把自己給卡住了,像一道牆把自己關在裡面。這有點像清代時候的“閉關鎖國”政策,雖然台灣不是一個國家,但我們也可把它視為一種“固步自封”的行為,最後造成的傷害祇能是台灣自己。

  雖然台灣不承認大陸學歷,但如果大陸發展得好的話,台灣學生還是會過來。可是因為台灣不承認大陸學歷,台灣學生畢業之後沒辦法回到島內工作,他們自然會留在大陸發展。這也是台灣人才的外流。像台灣現在,設下一大堆法律和政策上的障礙,刁難到大陸投資的台商,包括許多高科技方面的台資企業,這些企業為了更好的發展還是要千方百計的過來大陸投資的。但問題是,等這些廠商都過來大陸了以後,因為台灣設了很多障礙,他們就不能回台灣去了,他們的資金、技術都不能流動回台灣,祇能在大陸生根發芽。台灣本來就沒有甚麼資源,在我看來,其實人力資源算是台灣比較值得驕傲的,但以後這些人才統統來大陸發展,台灣又沒有引進大陸人才的配套措施,此消彼長的結果,對台灣的未來我是很擔憂的。所以說,台灣不承認大陸的學歷,又對兩岸文化交流進行種種限制,對台灣本身是不利的。

  至於這個政策對台灣學生到大陸求學的影響,我認為影響分兩方面:一方面,對台灣學生自身而言,我覺得,短期之內有些學生可能會受到一些影響,會比較猶豫要不要過來念書;但長遠來看,因為大陸持續高速發展,有些在猶豫觀望的學生,最後還是會過來的。另一方面,因為台灣不承認大陸的學歷,這些台灣學生學成之後,沒辦法回去,會留在大陸發展;像我就沒辦法回台灣,我回台灣祇是台灣的本科學歷,那我當然不樂意了,我也希望能夠學以致用,所以我一定會留在大陸發展,這一點連想都不用想。其他學生,我也跟他們交流過,他們基本上也是這個想法,他們大都會設法留在大陸。除非他學的專業是非常必須要回台灣的、在大陸比較不需要他這個專業的。而這種情況是非常少的。

  周:基本上,就我所知道的情況,目前台灣祇有在科研領域上與大陸有一定的交流。據我所知,北大經濟學院的許多老師都曾經到過台灣從事過短期的學術交流和訪問。但是,允許大陸學生到台灣接受敎育,台灣到現在仍未開放,預期在短期間內也不會開放。

  儘管已有數千個台灣學子到大陸的各大高校去學習,台灣目前仍不願承認大陸學歷。就我理解,不承認大陸的學歷確實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約著一部分有意願來大陸學習的台灣學子,因為不承認大陸學歷,台灣的學生拿了大陸的學歷在台灣沒有辦法找工作。以我在大陸這幾年的觀察,因為如此,所以使台灣學生到大陸來拿學位的學生大多集中在研究生課程,而上本科的學生很多是因為其父母已經在大陸上有事業或者是某些專業在台灣有著進入障礙(如醫學或中醫),台灣不承認大陸學歷的舉動確實對台灣學生有一定的制約作用。此外,由於前些年大陸也沒有開放就業市場和專業考試機會給台灣學子,例如台灣學生無法參加公務人員考試、醫生、律師、法官之類的專門考試,而這些肯定對台灣學子在大陸求學的心態上和未來自己在大陸的定位上產生深遠的影響。

  對大陸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羅:近幾年,到大陸讀書的台灣學生越來越多,而自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等訪問大陸並與大陸達成許多共識之後,大陸的相關政策也做了相應的調整,包括對台灣學生與大陸學生在收費上一視同仁、設立台灣學生獎學金、放寬台灣學生學成後在大陸就業的限制等。這些政策調整對台灣學生來大陸求學、就業有何影響?有哪些方面還需要完善?

  姜:我們作為台灣學生,當然非常高興看到大陸對我們一些善意的政策。我認為,將來台灣學生看到我們這些來大陸求學的先行者,在大陸都有很好的工作、有很好的發展,對他們會產生很大的鼓舞,當然他們會對來大陸念書更有信心,更希望留在大陸發展。

  但我們也看到,現在的政策還有不盡人意之處:中央現在雖然不斷有新政策出台,但是在地方上,或者在一些層級比較低的基層單位,對中央政策的掌握未必都很清楚。我自己也碰到過這樣的問題,即對台灣學生在大陸就業,他們會懷疑或者是擔心在政策上會不會犯錯誤甚麼的。可是我覺得時間長了以後,這些問題都會慢慢解決,我們當然希望能夠快一些,不要等太長時間。從現在來看,我個人對在大陸的發展非常樂觀。

  我記得以前看台灣海基會前副秘書長石齊平先生在鳳凰衛視的一個專題講座,他有個比喻我覺得非常好。他說,兩岸現在是這樣,好像兩個人,能力差不多,知識差不多,年紀也差不多,可是將來的發展呢,像兩列火車,台灣這邊是慢車,而在大陸這邊是飛快的磁懸浮列車,因為它的速度快,搭上這樣的快車,將來的發展也會非常的快;如果你在那個慢車上,儘管你很努力,但是因為車子前進得很緩慢,甚至停滯不前,前景可想而知。我覺得拿這個來比喻兩岸之間的發展,是很形象的。我們在大陸發展,因為搭上了順風快車,將來的發展肯定會比較好,而在台灣,如果再繼續進行政治惡鬥、置民生經濟建設於不顧,發展前景是非常不樂觀的。

  周:其實,提供台灣學生獎學金在以前就已經實施了,我在二○○一年進北大的時候,拿的就是北京大學給台灣學生的公費獎學金;我在二○○五年四月進南開大學做博士後研究也是接受著與大陸博士後一樣的待遇。其他很多學校也早在二○○二年開始就對台灣學生實施和大陸學生一樣的待遇,例如南京大學就在二○○二年開始對台灣學生實施同等收費政策,並且在台灣學生的課程和居住上給予相同的待遇,如台灣學生開始住大陸學生的集體宿舍(以前台生都是住在留學生公寓)和上政治課,這些都是很好的,可以讓台灣學生早點適應祖國大陸的生活。

  二○○五年九月開始實施的學費一視同仁政策可以說祇是過去個別學校政策的擴大和法制化。這是很好的,畢竟台灣這幾年經濟不是十分景氣,也因此留學英美日等國的學生逐漸減少,目前大陸的政策確實會吸引相當一部分台灣學生考慮選擇到大陸來學習。美中不足的是,大陸目前儘管已經宣佈開始放寬台灣學生在大陸的就業限制,但這畢竟祇是“放寬”,希望大陸未來能夠逐漸真正法制化台灣學生在高校、公務員考試和專門技術職業人員的這些涉及就業管道問題。

  祇要肯努力,前景很光明

  羅:你們對自己的未來有何期待或設想?如何看待大陸的發展前景?你們認為台灣青年或專業人士在大陸有出路嗎?

  姜:在清華法學博士和公共管理學博士後的過程中,我曾對環境侵害個案進行過多次實地調研活動,搜集和積累了大量的資料,並與政府及民間環保組織建立了一定的聯繫。目前在民間非營利組織參與公共事務的研究方面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較好地掌握了歷史比較、個案參與訪談等研究方法,為未來相關研究的開展和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礎。

  同時,我目前也在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在職兼讀第二個博士學位,期能藉此更進一步的拓寬知識面,增強研究能力,提高研究的廣度和深度。目前,已將未來研究方向定位於傳播媒體的行政管理與保護及非政府組織等方向的研究。

  我剛才說過,我對在大陸發展感到樂觀。我認為,祇要自己肯努力,前景是很光明的。我也認為,大陸也會慢慢開放台灣其他專業人士,如醫師、律師、建築師等在大陸執業。像現在醫師已經開放給台灣人報考了。我們也看到,律師,司法考試,現在港澳人士可以報考,台灣因為不是在CEPA裡面,這種模式可能對台灣不適用,可是我想將來祇要兩岸能夠協商,一定會有解決的方案。所以我對於台灣專來人士來大陸發展,也持樂觀的的看法。我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信心。我認為,祇要在這邊好好耕耘,一定會有收成。

  周:從我這幾年的經歷,我是非常希望將來能在大陸的高校裡面找到一份科研的工作,因為學有所用畢竟是大多數人的理想。

  從大陸經濟增長的角度來看,大陸確實對台灣學生甚至是新加坡、東南亞等一些華僑學子都是有吸引力的。我在南京大學就認識一位來自新加坡的女孩,她原本是在新加坡一家證券公司工作,前幾年到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她也十分希望自己能在學成之後,留在江蘇工作。大陸經濟發展對新加坡學子都有一定的吸引力,更何況是對與大陸血濃於水的台灣學生。就我個人來看,我是相當看好台灣學有專精的人士在大陸的發展的機會的。不過,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大陸必須儘早立法來解決這些台灣學生與境外人士就業的問題。

  到大陸求學:台灣學子一種人生發展機會

  羅:你們的家人、親戚、朋友、同學,怎麼看待你們到大陸求學、就業?他們怎麼看你們在這裡的發展呢?

  姜:我覺得也是一個發展的過程,他們從當初的不理解,或抱著懷疑的態度,現在轉而比較正面、比較支持的態度。當初持反對態度或認為是不明智的一些朋友或親人,現在也都轉為支持,甚至認為是一種先知先覺的行為。平心而論,我也沒有甚麼先知先覺,我是運氣好。他們現在對我在大陸的發展都比較樂觀,無論是家人還是朋友,他們都覺得很好。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向我打聽怎麼來大陸上學、工作甚麼的。

  周:從我的家庭和朋友來看,事實上,我並不是第一個到大陸求學的,我的很多朋友和親戚早在一九九○年末就已經到大陸來學習了。他們之中的絕大多數是非常看好台灣學生到大陸的發展的。以我為例,在我考入北京大學學習以後,也有一些我過去認識的同學向我詢問一些在大陸考學的經歷;今年在我進入南開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以後,我的一位大學老師也表示,等我明年返台的時候,希望能安排一次機會,讓我向我的學弟妹們說說這幾年在大陸求學的經歷,畢竟這也是現在台灣學生的另一種人生發展機會。以我自己的經驗來看,大多數人還是認可我在大陸學習所取得的學位和未來發展的機會的。

  (訪問時間為2005年10月)

 

姜正揚 周呈奇

  姜正揚,一九七○年四月二十日生於台灣台北,祖籍江蘇鹽城,滿族;台灣大學社會學學士與法學學士,中國政法大學經濟法學碩士,清華大學法學院法學博士;二○○三至二○○五年為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後;現為天津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副敎授,同時於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攻讀第二個博士學位——行政管理學博士學位。

  周呈奇,一九六七年八月二十五日生於台灣台北;台灣東吳大學經濟學學士與文學學士,英國伯明罕大學經濟學碩士(國際經濟學專業),北京大學經濟學博士;曾在金門服兵役擔任步兵師營級文員,也曾擔任台北房屋公司的銷售經理及證券公司分析師;現在天津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