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周仁智:台灣的茶文化與兩岸文化交流


  筆者在台灣研究、採訪之餘,經朋友介紹,來到台北著名的休閒品茗勝地——木柵貓空觀光茶園。我們在一家名為“鳥鐵茶道”的茶藝館,一邊品茶、遠眺台北景致,一邊聽主人講述台灣的茶藝,介紹自己精心研發的茶藝作品,進而談到台灣茶文化及兩岸的文化交流。筆者逐漸覺得,這家樸素自然、不特別引人注目的茶藝館的主人周仁智,是一個“高人”,是台灣茶藝創作的“老前輩”、台灣茶文化發展變化的參與者和見證人。因此,即時提出專訪的要求。

  台灣茶區的分佈與特色

  羅祥喜(以下簡稱羅):台灣葉遠近馳名,許多大陸民眾也喜歡喝台灣茶,大陸人士到台灣參訪所選購的主要物品之一,也是台灣茶葉——無論是自用還是送人,台灣茶葉都是主要選擇之一。可以預計,台灣開放大陸人士赴台灣觀光旅遊,已是為期不遠的事,未來台灣茶葉的市場需求可能大大增加。那麼,您能不能介紹一下台灣茶葉的分類及其分佈情況?大陸人士應該如何選購台灣茶葉?選購時應該注意甚麼問題?

  周仁智(以下簡稱周):台灣全境皆產茶。最南端有滿州鄉(位於佳樂水海濱)產的港口茶。港口茶是延續老祖宗以實生苗種植的蒔茶,可說是極具保護及傳統地方特色之台灣名茶。如有機會造訪佳樂水風景區可直接探訪茶農(就在路邊),親自體驗品嘗具有獨特風味的(味濃回甘強,帶有一點鹹味)港口茶。當地茶價每台斤(六百公克)六百至一千二百元。近年來當地茶農也種了一些金萱茶種可以比較一下。

  台灣東部有兩個知名茶區:一個在台東的鹿野,一個在花蓮的瑞穗。這兩個茶區是台灣近年來新興發展的茶區,與休閒農業結合,境內沿途有民宿和觀光飯店,是台灣民眾假日休憩旅遊的好去處。所產的茶除了鶴岡的紅茶,其餘皆是清香型的烏龍茶。由於氣候條件上較熱,品質遠不及高山茶,但確是在冬季台灣唯一產茶的茶區。若於冬季十二月至次年二月造訪,想要嘗鮮就不妨選台灣的鹿野茶區,此茶區因產期不同、採收不同(手採、機採),茶價從每台斤二百元至二千元都有,選購時請依茶種、產期、採收方式等條件議價就不會吃虧。

  在台灣中部,南投縣鹿穀鄉的凍頂烏龍茶區最具盛名。茶園開發較早,已有近二百年歷史,製茶技術純熟,再加上茶葉生長在海拔八百公尺山區,終年雲霧繚繞及源自中國大陸的優良茶種——軟枝烏龍(青心烏龍)產製出味醇、甘潤、香清幽雅的凍頂烏龍。現在,比凍頂烏龍更具國際知名度的是高山烏龍茶。由於種植區域往高山發展,在通往阿里山海拔一千至二千公尺,沿途上隙頂、巃頭、石卓及梅山、龍眼林、樟樹湖及溪頭、梨山、玉山和北部拉拉山都有高山茶園的蹤跡。高山茶源自天然優越的條件(日夜溫差大加上午後高空積雲,籠罩茶園)所產之茶,因山頭不同,各有不同的風味,產期不同各有優劣,茶種不同也是品嘗的重點。高山茶共有的特色皆經嚴格手採,所以成品外觀渾圓、墨綠,顆粒較平地茁壯或機採大而完整;都具有花香:幽蘭、玉蘭、珠蘭、桂花香及蜂蜜香味或奶香味、檀香味、蔗糖香味及各種果香味,皆是吸引茶侶品嘗之所在。價格上,由於量少質優而比較高,產地價依茶種、產期不同,從每台斤八百元至三千元都有。

  在台灣北部,也有幾個重要的產茶區,生產多種名茶,包括新竹峨眉所產的白毫烏龍茶(也就是當地所稱的碰風茶)、台北縣三峽的龍井茶、文山地區產的文山包種及享有盛名的木柵鐵觀音茶。木柵也就是敝人經營茶館之所在地,位於台北市近郊貓空茶山。這幾個地方所產的茶皆是出自當地農友結合了自然資源、配合了當地風土精心所製,在在表現了老祖宗的智慧和地方人文特色,可說是一鄉一特色,極具品嘗價值;期待大陸同胞能早日參訪,把台灣人的用心與熱情,藉由茶香搭起友誼的橋樑;如有機會更期待中國名士雅友親自探訪烏鐵茶道,敝人定會熱誠接待,安排充滿茶香的台灣知性之旅。

  台灣的茶葉與茶藝

  羅:台灣茶葉有哪些品種?加工情況與工藝有何特點?

  周:台灣早在一七一七年即有文獻記載野生茶樹,先民早已利用野生茶製茶葉。然而台灣近二百年來,所產製的木柵鐵觀音、文山包種、凍頂烏龍及高山茶,皆源自福建。台灣近年來受到市場經濟因素的驅動,農友專注地投入茶葉生產,產品比較能符合一般消費者的需要。

  台灣目前茶葉生產技術最大的特色是團揉功夫,尤其是高山茶,而高山茶在台灣發展也不過二十年。敝人曾經跟隨當時台灣省茶葉改良場場長吳振鐸博士親自上阿里山-石卓、巃頭、隙頂,指導當地的茶農製茶,揉茶功夫及其成品之品質要求即是敝人所主張。此外,現代製茶機械不斷改良及提升,也為台灣製茶工業增色不少。敝人自一九八四年來所首創烏鐵茶(融合傳統鐵觀音加工技術及白毫烏龍加工技術加予合理化加工之新製茶技術所製)、蓮心茶(融合傳統白茶類及黃茶類之茶葉加工技法所製)、月光茶、彩虹茶、功夫紅鐵、睡香夢茶及國際微波爐製茶法(即利用微波所產生之水分子激烈撞擊所產生之熱能,達到茶葉原料加熱及殺青的目的,是一便利又科學之新世紀製茶技術)。

  羅:台灣社會大眾的飲茶習慣有甚麼特點?

  周:台灣茶源自中國大陸,台灣茶文化承襲了中華傳統文化。早年,台灣老人家時常拎著小茶壺到處串門子找人聊天,家裡待客時則用瓷器壺和大茶杯;七十年代台灣興起文藝復興運動,得到藝文界的響應,才逐漸發展成今日的功夫茶之品嚐。

  台灣飲茶經八十年代蓬勃發展,時下視飲茶為國飲,頃間成為流行風尚;年青人喝泡沫紅茶,一般社會大眾則興起“功夫茶”;不論在家或工作之餘,藉著茶連繫家人與朋友的情感,假日則到休閒農園(例:台北貓空、九份)泡茶享受大自然之美,藉以消除都市生活的壓力。

  倡導“和合自然”

  羅:台灣茶道與茶藝有何特點?

  周:台灣茶文化發展至今時程並不長,與實際生活結合充分展現生活藝術之美怡情養性,除此之外也有與宗敎結合希望能達到身心靈的統合,提升人的生命質感。本人所倡導“合和自然”就是從道家崇尚自然作出發,再匯入現代人追求自然生活相互結合,進而體會茶的意境之美,“合和”二字則是茶的生活體驗所得到的心得。我認為,茶是人類相互溝通交流的平台,唯有合群(承認對方的誠意之存在)、和氣(願意與對方分享一切),讓人類的距離拉近,藉以分享彼此生命的體驗與喜樂進而探索生命更多的可能。

  兩岸茶文化一脈相傳

  羅:台灣茶文化與中國大陸茶文化的關係為何?有何異同?

  周:台灣茶文化與大陸茶文化可以說是一脈相傳,兩岸都是炎黃子孫,共同承襲老祖宗茶的生活智慧與經驗。台灣茶文化最能突顯青茶類的品嚐特色,但對大陸傳統的綠茶類乃至白茶類及黃茶類的茶文化經驗就明顯不足,這可能與台灣的資源有限和氣候條件有關。個人認為,兩岸政府應該解除障礙,讓中華茶文化在雙方彼此的努力下揚名國際、造福人群。

  羅:台灣與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的茶文化交流情況如何?

  周:據我所知,台灣茶界一直與日本、韓國有茶文化之交流,本人也結識多位韓國來台灣的學僧(在韓國傳統上僧侶都實際參與製茶再加上禪宗在韓國佛敎是大叢林),經常茶敘交流。本人近年來一直是日本傳媒推薦報導的對象,成為日本茶侶來台參訪的對象。至於與大陸的茶文化交流,則是台灣單向至大陸參訪較多。本人即於一九八八年參與台灣當局開放學術交流後第一個訪問大陸的團體,由台灣茶界名人季野先生率十二人參訪茶的故鄉——雲南,開啟台灣茶界對雲南普洱茶的興趣;二○○二年本人再應大陸台商之邀請,就茶葉市場前景與市場定位等問題,走訪了福建安溪茶區、杭州西湖龍井茶區和上海、崑山、廈門等地,親自見識安溪茶區的風光和剛成立的茶都,對茶交易市場的規模及上海市茶葉批發市場交易盛況,以及在杭州一家老字號茶行能供應三百多種茶品感到驚訝;我還親手在西湖炒了一些龍井茶作為紀念,也在台商林董的茶園——安溪大坪採了一些黃啖茶菁,運用微波爐(林董現場買來的)試製了“文山包種茶”及“高山烏龍茶”,讓林董眼睛為之一亮。驚嘆有餘,祇可惜無法長期滯留不然很想仿傚茶聖陸羽走訪大陸所有茶區,親自體驗各地茶鄉的風情。

  羅:台灣的茶葉生產、加工、銷售的主管機構及民間相關協會或相關組織主要有哪些?

  周:台灣目前茶葉生產的主管機構是行政院農委會,農委會茶業改良場在文山、魚池、台東、凍頂設有分場及工作站,負責茶葉生產、改良及推廣之工作。至於銷售及藝文方面則由民間的“台灣製茶公會”及“中華民國茶藝協會”、“中華茶藝聯合促進會”、“中華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協會”等民間組織進行茶藝活動的推展及國際茶文化交流。

  創辦貓空第一家休閒茶藝館

  羅:您從事茶藝事業有多久的歷史?有何感受與啟示?有何作品?

  周:本人原是一個茶的門外漢,在一次工讀的機緣來到台北木柵貓空鐵觀音專業生產茶區,對我後來的發展有重要影響。那是一九七六年的事了,迄今已近三十年。在一九八八年,我發現政府在鐵觀音茶區推行了近十年的觀光茶園不盡人意,於是運用現代管理的知識作了一些調整,即是現代風行的休閒農業。我個人率先擇定位於貓空山麓上的一處茶園,創立了貓空第一家休閒茶館,至今已進入第十七個年頭。

  我有自己的茶園和茶館等軟硬體設施,在茶專業上有些獨特的發現,例如:運用微波爐製茶及焙茶的技術及融合鐵觀音與白毫烏龍的製造技術所創製的烏鐵茶、將傳統的白茶類及黃茶類的加工技法融合的蓮心芽茶,以及月光茶、彩虹茶、無火茶、功夫紅鐵茶以及最新創製的相思露茶(相思露是由日本友人松山猛先生所命名)。近年來,我積極推行自然農耕技術提供人類健康的食材及生態農業發展,推展兒童茶道經由親子品茗研習加以實踐,推行休閒製茶產業化,經由微波製茶技術介紹讓社會大眾都能在休閒活動中有製茶的體驗,培育“社區茶人”,發展社區茶話會,用以創造都市社區聯誼溝通之橋樑。

  我所經營的“烏鐵茶道”,緣自烏鐵茶園(創立於一九八八年)之經營過程中,有感於貓空市場生態之轉變(劣化)後所做之因應,希望為貓空茶文化之優良傳統、台北都會後花園保有單純之品茗空間,讓烏鐵茶道能搭起友誼的橋樑,在自然的山林中,浸淫在滿室茶香裡,把平日都市生活之壓力得以完全釋放,能與烏鐵對話和彩蝶共舞,讚嘆小草的堅軔、茶園的月光、蟬鳴、日出、夕陽映紅,徹底遠離塵囂,以達到身心靈的統合、生命之完美。

  綜觀茶與現代人生活之關係與價值,我認為,茶是人類健康的守護神,是傳遞自然訊息能量的使者,是中華民族文化及藝術的載體,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樑平台,也是現代社會的經濟產業,大有發展的前途。

  兩岸應藉由茶文化交流增進情感與彼此認同

  羅:您對未來有何構想與期待?

  周:如果有條件,我應該成立台北市烏鐵茶文化研究會,與文山敎育基金會合作舉辦文山地區茶葉研討會,推廣休閒製茶——使其產業化,加強網站經營之運用及微波製茶技術之運用,期待能夠建立全球茶葉博物館。

  作為當今茶人共同努力的目標,我希望能夠藉由茶文化的交流,增進兩岸人民的情感,增進彼此的認同,共同為華夏子孫開拓更寬廣的視野和創造最大的利益,更期待有機會能到大陸各茶區進行參訪交流學習。

  (原載《中國評論》2005年12月號)

 

周仁智

  周仁智,別號山水茶人,台北人,生於一九五九年,是台灣資深的茶藝術創作家,台灣茶藝協會評茶師。一九八五年創製蓮心茶(融合白茶類與黃茶類加工技法);一九九○年發現國際微波爐殺青製造法;一九九二年研發“睡香夢茶”——搭起時空之橋樑,利用微波爐製茶技術加上太極團揉技術創造茶葉成型後能自然保存百年以上;一九九四年研發成功月光茶——在自然農耕基礎上透過不揉撚加工技法及月光下採製情境之融合製成(月光茶之特色——不苦、不澀、無刺激性、茶性溫和、茶香自然清純、滋味甘甜);一九九八年研發功夫紅鐵、彩虹茶、無火茶;二○○○年發表新書——《台灣烏鐵茶經》。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