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序:企盼新的噴薄
客家文化,我曾形容它是至偉至剛的兩座橋樑。一座橫亙在中國南北文化之間,一座則跨越了中外文化。
橫亙南北,其義自明。客家人來自中原的北方故土,落籍在南方沿海的山地,千年漂泊,萬里長旋,南北文化都在他們身上留下了風霜與烈日的痕跡。南人北相者主貴,正是因為其諳熟南北的時勢,問道南北的文理,焉得不左右逢源,出類拔萃呢?
跨越中外,也很明白,如今,客家人在國外,有五百萬之眾,他們先是在本土上遷徙,而後,更漂泊過海,成了世界華人華僑中的一支中堅力量,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國際社會中嶄露頭角,連西方小說的大家,在其作品中都少不了寫上客家人!並視客家人是華夏文明最古老的一員。要認識中國,不可不認識客家人,這已成了世界的共識。
正因為這樣,客家文學,當在中國,當在世界,有其一席顯赫的地位——這並不是由我們說出來的,而是文化的必然、歷史的必然,兩座文化之橋,就這麼升起在歷史與地理的版圖之上。要認識客家人,也就不可不研究客家文學——其實,世界文學的每部名著中,為何會出現客家人的形象,不正是透露出這樣的信息並發出呼喚?!
所以,客家文學,當有中國北方文學的陽剛之氣,又有嶺南文化的大度與豪放,同樣,亦具備世界文學的寬闊視野,多姿多彩!也許,今日對客家文學的風格界定還稍嫌早了一些,可是,它顯露出的大氣勢,卻已是毋庸置疑了的,從一誕生便身手不凡,成熟之際更巍然高聳。它拒絕平庸、拒絕媚俗,拒絕一切的矯揉作態、無病呻吟!
2003年度的海峽兩岸客家文學研討會,也就是在這樣的格調中召開的。古遠清關於兩岸“大河小說”的比較,氣勢磅礴,教人耳目一新,既一改時人海峽對岸“輕、短、薄、淺”的成見,又讓人曉知海峽此岸“大河小說”沉雄壯麗、膽魄宏大的大器。因為是第一屆,先聲奪人,定下了一個基本的格調,當為後來的第二屆、第三屆……開了一個好頭。
本來,作為“橋”,而且是橫跨海峽的橋,就當是氣宇軒昂、氣度壯闊、氣韻無窮的。這屆研討會自是將開篇做得驟響易徹,在文學的時空中留下自己的聲音!而海峽兩岸的“大河小說”之並駕齊驅,更增添了奇麗的色彩,成為一段文學佳話。
這是一個美好的時刻,隔絕兩岸的客家文學家,終於有機會歡聚一堂。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有深思、有歡笑、有高歌,歷史是必珍重地攝下這一幅幅動人的情景。誰說我們分離已久,誰說我們血脈已斷,可一旦走在一起,卻仍還是相知、相識,相見恨晚,同一種“佳話”,同一個大碗喝酒,同醉在月光之下!還是一樣血肉相連!
無論漂泊多遠,無論相分多久,客家人仍舊是一家人,俗話說,打斷骨頭連著筋!可不,連文學的風格、樣式、方言,都一般難解難分!大河小說就是一個證明,這類小說與風花雪月是不為鄰的,同顧影自憐亦無緣,它需要駕馭千百年的歷史,需要深入億萬生靈的心靈,用生命來填寫每一個空格,方可能讓作品中奔湧著連天的巨浪。呼嘯起拔地的長風——而這,則正是客家人千年遷徙的血淚經歷所賦予的!
先天的“硬頸”精神,先天的傲人的骨氣,先天的浩然正氣……而這些,又都可以從我們所研討的客家文學作品中讀到,並不僅僅限於大河小說,在中、短篇中, 在散文中,而且在民間的山歌裏!
天馬行空,是一種壯美;
鞭辟入裏,更是一種雋永的美;
尋覓客家文學中美的精髓,可謂無處不在;大器為美,深刻為美;粗獷為美、精緻為美……俯拾皆是!在這部研究文集裏,到會的學者們正是努力發掘其間的美,無論它是高雅之作,還是民間樸實之作。而美,正是這個民系追求自由、追求放達的表現!
要深切瞭解一個民系,非文學藝術不可!而一個偉大的民系,是必伴隨有卓越絕倫的黃鐘大呂式的作品的存在!客家文學,理所當然應有它的莎士比亞,它的雨果、巴爾扎克,它的陀斯妥也夫斯基、托爾斯泰……畢竟,這是一個擁有近億之眾的族群!
而標誌一個族群最高的水準藝術水平,無疑是類似大河文學這樣的鴻篇巨著!既然客家人已擁有了文天祥的《正氣歌》、黃遵憲的《人境廬詩草》,郭沫若的《女神》,也當會有更具規模的史詩性的大作!
所以,這次研討會,既是對已有的客家文學重要成果的一次總結,更是對未來大豐收的展望,兩岸攜手,客家文學自會顯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
文學也是橋!
這次研討會,更是一座金橋!
跨越時空,跨越一切人為的障礙,沒有什麼不可企及!
期盼新的聚會!
期盼新的力作!
期盼一個民系新的生命之噴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