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粵北客家民間文學述評


  廣東省北部山區居住著大量的客家人。其中韶關市300多萬人中,客家人超過200萬,清遠市300多萬人中,客家人接近200萬;客家人比較集中的縣有曲江、始興、翁源、乳源、新豐、仁化、英德、清新、陽山、連南等地,而南雄、樂昌、連山、佛岡以及韶關市區和清遠市區的居民中客家人也都佔有相當的比例。

  粵北的客家人中湧現了不少才華橫溢的的詩人和文學家,羅可群先生的《廣東客家文學史》(廣州,2000)中列舉了張九齡、邵謁、余靖、廖燕以及連州詩人張鴻、鄧洵美等。他們的詩句和文章光彩奪目、流傳千古。此外,粵北的客家民間文學也以其特有的形式,活躍在客家民間,成為滋潤客家人的精神食糧。

  粵北客家民間文學按文體可分為民間故事(民間傳說)和民間歌謠兩種。流傳在客家人中的這些口頭文學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層面透露了客家人的人生信仰和價值觀念,展示了客家人的生存狀態及其歷史變化。這些絕對是下里巴人的作品對於凝聚客家人的團結,傳承客家精神,具有潤物於無聲的作用。

  一、民間故事

  粵北客家人中流傳著各種各樣的民間故事,從內容上來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關於祖先定居或移居時選好風水因而發家的傳說。

  其一

  翁源縣江尾鎮湖心壩仁川堂沈姓開基祖永初公,是明朝正統年間從福建省上杭遷居翁源的。傳說剛來時給姓陳的做工,一日,地理先生(風水師)給陳家擇陽居,因個子矮又是瘸子,幾次都上不了馬,永初公趕緊過去蹲在馬旁,讓地理先生踩在背上上了馬,地理先生很感動,於是就把早就看中的三處風水寶地指點給永初公,永初公從中選了湖心壩為開基立業之地。但湖心壩是荒灘低窪之地,不宜人住,永初公一時無法,有一晚他夜發祥夢,第二天就見到了另一位地理先生胡一仙師,他把胡一仙師請回家,好酒好菜招待,請教良策,胡一仙師說湖心壩是網形,網大溪小,難於聚財,又多澇災。於是永初公如夢方醒,就請民工開挖村前河道,築堤種樹,修陂引圳,開墾良田。從此年年五穀豐登,人丁大旺。至今後代已繁衍至一萬多人。

  其二

  興仁裏始興縣興仁裏陳姓開基祖道範公,其遠祖歐仰公在明正德年間自福建省上杭瓦子街遷居始興沈所營頭村,道範公為第十世孫,本居馬頭嶺,後經地理先生指點在建宅,從此人丁兩旺。這個地理先生是江西人,人稱“風水李”,因為他是瘸子,外號叫“爛腳瘸先生”,本來是被別人請去看風水的,他看風水的方法跟別人不同,一不用羅盤定位,二不用陰陽五行,每天搬張椅子到外面半躺半坐,眯起眼睛觀察山川奇異,待到他發現幾處風水寶地,正要告訴主家時,主婦卻早就不耐煩了,指桑駡槐羞辱他,他於是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日子離去,此時天寒地凍,他在一路泥濘中一瘸一拐地掙扎,道范公的老婆鄧氏婆太看見了,好心把他請進家裏避雨,並暖酒招呼,道範公回家後一看喜出望外,就留下風水李好好招待。風水李深為感激,便把他在始興發現的“鳳凰滴水”和“烏鴉落壟”兩處寶地告訴道範公,並說明“烏鴉落壟”旺財但不旺丁,而“鳳凰滴水”旺丁但錢財稍欠,道範公哈哈大笑:“人是萬財之本,有了人還怕沒錢嗎?”於是他要了“鳳凰滴水”,但到那裏一看,是塊沼澤地,便又發愁了,風水李說可以先開渠排水,然後密種竹子,等地面硬化後砍掉竹子,就可起宅建房了。道範公照辦,於是便遷居此地,果然三代已經子孫滿堂。因為人多智廣,很快就成了地方的首富,真是財丁兩旺。

  其三

  陽山縣太平鎮太成崗村李姓族人,是福建李火德公的後裔,其開基祖義公剛來陽山時給人看鴨子,一次主人家找了風水先生看風水,這位風水先生費了很多時間總算找了一塊風水寶地,便跟主家說:“你拿兩根芒根插在這裏,過幾天再來看,如果芒根長葉就說明此處是寶地,葬了先人全族就興旺,芒根幹了就要另看風水了。”義公偷偷聽見了,待主家和風水先生走後,他就悄悄地過去把芒根拔掉,換上趕鴨子的竹稈,過幾天主人家過來一看,芒根歪在地上沒長活,也就不要這塊地來安葬了。此後義公牢牢記住這塊地方,待他年老之日,自知天命將至,便告訴子孫,然後自己找到那塊風水寶地坐下,不久天昏地暗,日月無光,風雨交加,電閃雷鳴,待到天晴之時,義公已經消失,坐處出現一座墳墓,原來這是天葬之地,義公天葬之後,果然旺丁,幾百年後,太成崗李姓繁衍至一千四百多人,不過不旺財,所以至今仍不富裕。

  客家人走了一千多年,每到一地,如何選擇安居之地,以使休養生息,實在是一件大事。於是風水先生便提供了這類幫助。從福建等地遷移到粵北山區的客家人中很多這類傳說,也就不奇怪了。

  2關於成仙的傳說

  其一

  乳源縣大橋鎮有三個販牛的同年(結拜兄弟),老大叫李陰德,老二叫白陽德,老三叫張勝德,一次趕緊路過虎頭岩時,到山洞裏吃了桃子和桃核,結果都成了仙,後來人們就在附近建廟供奉,因為三仙都有一個“德”字,所以叫三德祠。三仙保佑鄉親,求福得福,求子得子,求雨得雨,十分靈驗。附近樂昌縣源洞村有個道士叫源真四郎,法術也很高,他不服三仙,跟三仙鬥法,鬥不過就跑,三仙追到源洞村,只見一片汪洋,不見村子,三仙就請村邊一個放牛的小孩偷偷地跑進源真四郎家裏去,把神翕上一碗滿滿的水全倒掉,水倒掉後,村子就恢復了原狀,三仙來到源真四郎家門口,只見源真四郎的媽媽正在用柴刀砍門坎,一問,說是源真四郎出門去了,讓她把九根門坎全砍掉。三仙說:“我們是你兒子的朋友,從老遠來找他,我們餓了,請你去煮飯吧,我們幫你砍。”老太太信以為真,起身做飯去,三仙就用刀背來砍門坎,聲音倒很響,但半天也沒把一根門坎砍斷。在外學了犁法的源真四郎騎著犁回來,結果門坎未斷,他進不了家,無法可施,一看大勢不好,他便裝死倒下,又去茅山學法去了,他叮囑母親:“把兒子的‘屍體’停在大廳,千萬不可埋葬,也不要哭泣,兒子會回來的。萬一我回不來,你看我鼻子裏長出蟲子,才好埋葬。”三仙知道等源真四郎學法回來不好對付,便又走到他家去,對老太太說:“你兒子死了,趕緊埋葬吧!”老太太老實,就把兒子叮囑的話說了。此時正是稻花飄香的季節,三仙便到田裏摘了一小撮稻花,偷偷放到源真四郎的鼻子裏,這樣呼吸時禾花跟著蠕動,真的象一堆小蟲,老太太年老昏花,一看放聲大哭,他一哭,源真四郎的魂回不了身,只好向三仙投降,做了三仙手下的一員護法,即是三德祠的顯公法師,但他有個條件,就是不吃素,所以香客到三德祠進香時,在顯公法師前要擺上三碗敬酒,即酒中要放一塊豬肉或豬肝。

  其二

  從前始興縣有三個人,老大叫雷善舉,老二叫周民安,老三叫葛先成。三人一起做販牛生意,結為同年(結拜兄弟)。一次,他們趕牛時路過阿公岩,在岩下休息,想點火抽煙,一時無火,抬頭看到阿公岩煙霧燎繞,似有火光,便上去看看,結果火沒看到,倒看到有桃樹,樹上有鮮紅的桃子,三人吃了後都成了仙。雷善舉是紅臉,周民安是白臉,葛先成是黑臉。三人成仙後,保佑地方,大家很感激,便修廟敬奉,廟稱石上廟,又稱飛雲宮,這三仙就是石上爺爺,當地客家人又喊作石上菩薩。石上廟附近有個惡棍,就是黃所村的潘蟹練,此人很有點法術,經常欺負村民,又愛作弄船民。潘蟹練對為善鄉親的石上菩薩心懷不滿,故意挑釁,硬說石上菩薩的石馬吃了他的禾,氣勢洶洶地去找石上菩薩算帳:“三天后在松樹坪見高低!”三天后,紅臉雷手持鐵錘前往黃所,卻被一片大水擋住去路,只聽見嘩嘩的水聲,但是看不到村子,紅臉雷知道是潘蟹練在施水法,就請一個放牛哥進村去把潘蟹練家灶牆上的一碗水倒掉,村子便露了出來,紅臉雷走到潘蟹練家門口時,還躺在床上睡覺的潘蟹練大吃一驚,趕緊出來迎戰,一交手,潘蟹練就敗下陣來,他趕緊一變變做老鷹,紅臉雷馬上變做專治老鷹的角鷂(鷂鷹),角鷂在天上把老鷹打到地上,紅臉雷現回原身,到地面卻找不到潘蟹練,氣得用鐵錘往腳下的大麻石上一敲:“我就不信找不到你,以後再跟你算帳!”說完就回去了。誰想到這塊大麻石是潘蟹練變的,這一錘正好敲在他的脊樑骨上,從此再也不能施妖術了。石上菩薩為民除害,大得人心,據說船民有難,只要大喊:“石上菩薩保佑啊!”就能逢凶化吉,因為石上菩薩靈驗,所以從南雄到韶關直至南海、三水等地,始興人到了哪里,就在哪里建石上廟,石上菩薩的美名到處傳揚。舊時,在船民、排工相當多的始興縣,天后廟有兩處,而石上廟卻有八個。

  客家人萬里遷移,備嘗苦難,所以他們比其他民系更相信神明,更希望得到神明的庇護。他們拜孔子、拜佛、拜觀音、拜太上老君、拜關公、拜天后、拜土地、拜灶神,可說是有神就拜,但是這樣還不夠,到了粵北山區的客家人還造了一些神來加以膜拜,客家人是明朝時大批從外地遷來的,而地方誌上關於三德祠和石上廟的記載始於清朝,這可以作為證明。

  3關於道士的傳說

  在粵北山區流傳著不少關於道士的民間故事,其中多數是講道士如何驅妖除怪,為民除害的。

  很久以前,始興縣太平鎮斜潭村附近有妖怪作祟,經常到村裏擄掠童男童女吃掉,一個雲遊道人路過聽說後,決心為民除害。他埋伏在村裏,待妖怪出來後,仗劍而出,大戰一番,妖怪被斬傷後,逃進湞江躲藏,原來是一隻水妖。道士想除惡務盡,要斬草除根,便叫村民想法把水妖趕出來,於是村民找來竹纜,綁上大石和漁罾以及白條,白條是用桐油樹或貓俚樹枝條去皮,去皮後枝條是白色的,所以叫白條。村民把竹纜沉進湞江來回拉來拉去,又大聲呐喊,要把水妖趕出來,道士則在岸上仗劍侍候。躲在深水中的水妖眼看大勢不好,趕緊跟魚大王說:“斜潭村的村民快把魚打光了,你還不趕快找龍王爺想辦法?”魚大王一看湞江河裏河邊人山人海,嚇得沒了主意,急急忙忙向龍王爺求救,龍王爺不知內情,只怕手下的魚蝦全被村民打光,就趕緊下了一場傾盆大雨,河水暴漲,村民只好收兵回村,過了幾天,村民又來河裏趕妖,結果又是一場傾盆大雨。村民又只好上岸回家。幾次下來,村民知道了,一下河打魚就會下大雨,後來天旱無雨之時,村裏便組織一班青壯年男子漢到湞江河裏去打魚,直到下雨為止,往往最多打三天魚,就會下一場傾盆大雨。因為這種大規模的打魚活動要用很多白條,所以俗稱“拉白”,斜潭村拉白求雨的風俗由此而來。

  民間傳說中的道士,也有法術雖高,但人品不好的。翁源縣和始興縣等地都傳說有的道士學了法術之後,喜歡戲弄別人,有的道士心胸狹隘,在別人打醮時弄幾個野蜂去擾亂,結果自討苦吃,有的本來想調戲別人,結果把女兒弄得在人前一絲不掛。

  粵北和粵東略有不同,在舊時道士較多,道士,粵北多稱“師爺”或“師爺佬”。打醮時往往是以道士為主。道士多了,其中良莠不齊,於是嘲諷道士的故事也就多了一些。

  4關於能工巧匠的傳說

  連州市(連縣)保安鎮保安村過去有個傳說:唐朝玄宗開元晚期,朝政腐敗,奸臣專權,正不勝邪,有一年連皇帝的龍床都倒了,京城裏的木匠費了不知多少心機,就是修不好,修來修去,龍床總是歪的,皇帝沒辦法,就下了一道詔書,誰要是修好龍床,重重有獎,可以升官發財。天下很多能工巧匠紛紛上京城去,也無能為力。後來呂洞賓托夢給皇帝,說只有連州府保安村的黃保義才能修好。皇帝馬上下令召黃保義進京,黃保義收拾了傢伙就上了京城,三下兩下,把龍床修好扶正。皇帝龍顏大悅,要把黃保義留在京城做官,黃保義不想做官,他到京城時正逢九九重陽,非常熱鬧。他於是要求皇帝恩賜他,一是准許把京城重陽盛會帶回鄉,二是准許在保安修建皇城。皇帝一高興,都恩准了。從此保安年年重陽節敬老人,游大神。大神是“西嶽川主”,西嶽華山在唐朝首都長安附近,保安重陽盛會是唐朝皇帝恩賜的,所以抬大神遊行抬的是“西嶽神”。

  保安村重陽盛會是連州最大型的民俗活動,其熱鬧不亞於過年,家家戶戶貼上紅對聯,游大神時鑼鼓喧天,鞭炮震地,萬人空巷。這項活動,本來是驅邪的儺戲,經過傳說的包裝,便有了皇家的色彩,此外又加進敬老的內容,提升了社會功能,這其實也表現了客家人對主流文化的深刻認同。

  二、民間歌謠

  民間歌謠素為名家重視,孔子整理民間歌謠,是為《詩經》,歷代文化界對民間歌謠也都給予相當高的關注,客家名人黃遵憲、李金髮都以很大的興趣收集和整理過客家山歌。

  粵北的客家民間歌謠五彩紛呈,從種類來說,大致有山歌、童謠、說唱等等。

  1山歌

  客家山歌最為人重視。其原因很多,客家山歌的山野氣息恐怕是其中之一。

  粵北的客家山歌繼承和發揚了我國民歌幾千年的傳統,比興是最常用的手法。例如:

  天上麼星恁柬光?

  坳裏麼風恁柬涼?

  阿妹今年十八九,

  身上麼花恁柬香?

  想曬穀種天唔晴,

  想食豆腐磨唔成。

  想連阿妹麼情義,

  石灰撒路就白行。

  又如:

  大風吹起路上塵,

  請問阿妹哪里人?

  問知阿妹哪個屋,

  日後阿哥會來尋。

  月光彎彎在半天,

  妹子單單在河邊。

  心想托人來牽線,

  無奈身上又麼錢。

  再有:

  你就再醜捱唔嫌,

  別人雖好捱唔貪。

  阿哥好比荔枝樣,

  雖然皮皺肉裏甜。

  三間當鋪捱唔愛,

  情願同郎挑石灰。

  妹系石灰哥系水,

  石灰見水心花開。

  人家有穀倉打倉,

  阿哥麼谷食乾糧。

  阿哥有種麼處下,

  阿妹有田拿來荒。

  蜜蜂采花因為糖,

  白翼打火因為光。

  老虎下山因為肉,

  妹子上山因為郎。

  這些山歌,表現了客家青年追求真愛的情懷,語言通俗、風趣,押韻自然,正是中國傳統民歌的本色。

  和其他民系、其他民族一樣,情哥是客家山歌的主體,當然愛情並不是客家山歌的唯一內容。

  2童謠

  童謠的主要功能是培養和開發小孩的語言功能,其次是激發和培養孩子的生活情趣,此外還有初步的認知作用。《月光光》是客家童謠中最出名的,在粵北各縣有不同的“版本”,試舉二例:

  月光光,

  唔賣冰糖捱賣薑,

  薑碰目,

  好種竹,

  竹開花,

  好當家,

  當個家俚團團圓,

  生個仔俚當狀元,

  狀元跌下井,

  撿起做酒餅,

  酒餅跌下河,

  撿起做雁鵝,

  雁鵝飛上天,

  一棍打落臘泡奄,

  泡奄好綁酒,

  妹俚好蒸酒,

  蒸倒酒又酸,

  學打磚,

  打磚磚角爛,

  學拉纜,

  拉纜肩頭痛,

  學打銃,

  打銃難括眼,

  學補傘,

  補傘臭桐油,

  學賣油,

  賣油難講價,

  學做叫化,

  叫化懶挽袋,

  學挖類,

  挖得類來狗又吠,

  打得狗來貓公又爬瓦背。

  童謠中有的是頭駁尾,有的是頭駁頭,也有的是不管這些,但要押韻,押韻才順口,便於小孩子學。如下麵幾例:

  月光影影,

  花兒吊頸,

  伯公燒香,

  泥鰍鑽井。

  雞公騎馬,

  一騎騎到姐婆門坎下,

  姐婆出來矣嘎嘎,

  姐公出來唱個野,

  舅姆出來呵呵呐,

  舅舅出來笑哈哈,

  細仔出來冬勺麻。

  落水子,

  過簷街,

  又麼索履又麼鞋,

  又麼絲線編辮子,

  又麼銀錢打紙牌,

  拿紮黃麻掂把稈,

  坐在灶下打草鞋,

  打對哥哥打對涯,

  打對細妹去砍柴,

  砍呀砍,

  一砍砍到鵝麻被兜下,

  鵝麻生春孵鵝子,

  鴨麻生春田坎下,

  田坎下,

  咯嘎嘎,

  嘎出韶州妹子來斟茶,

  斟一杯,

  食一杯,

  食到阿公阿婆肚哇哇。

  有的童謠宣揚美德,如《勤儉嬸娘》:

  勤儉嬸娘

  雞啼起床,

  梳頭洗面,

  就煮茶湯,

  一一做好,

  將將天光,

  先掃地頭,

  擔水滿缸,

  早早食飯,

  洗淨衣裳,

  上山尋燒,

  急急忙忙,

  針頭線尾,

  儲蓄滿箱。

  也有諷刺和勸喻的,如《懶惰婦道》:

  懶惰婦道,

  說來好笑,

  天光起床,

  冷鍋死灶,

  頭髮蓬鬆,

  過家談笑,

  老公打罵,

  放聲大叫,

  小菜唔種,

  田荒唔到,

  六畜不管,

  養豬成貓。

  客家童謠比起山歌來,更接近口語 ,更平易淺近,更貼近日常生活,因為要適應小孩子的心理,所以也就有一些漫畫式敍述和描繪,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孩子們在祖母或母親的懷抱裏,或三五成群,在月光下,在曬坪上,或齊唱或獨念,乳聲乳氣的童聲在山鄉迴響,構成一幅濃郁的客家風情畫。這也就難怪在世界客屬聯誼懇親大會上,一曲《月光光》,就能馬上使全場的客家鄉情濃似酒,令人陶醉。

  3說唱

  粵北的客家說唱也頗有特色。如經文,粵北山區的師爺(又稱師爺佬)是打醮、喪儀和安龍等活動的主角,他們說唱的經文,其中不少來自佛經,但也有一些可說是屬於道教的,如安龍中要行江,行江時所唱的是陳、林、李三位夫人如何結成姐妹,到閭山學法,回來戰勝南江烏虎廟白蛇精,救下陳氏夫人的親哥的故事。片段如下:

  一聲龍角興洋洋,

  行江學法出壇場,

  行江學法三姊妹,

  天下輪流一般同,

  去年輪到姓黃人,

  今年輪到姓陳人,

  喲哩喲呵嘿,

  陳家人喲哩,

  雙親生到捱二姊妹,

  姊妹鴛鴦捱兩人,

  爺親叫做陳長府,

  母親叫做曹夫人,

  哥哥叫做陳法通,

  捱就叫做陳孤奴,

  陳奴上來去學法,

  捨身學法救親哥,

  喲哩喲呵嘿來去救親哥。

  流傳於民間的歌謠中還有哭嫁歌、簪花歌、《十月花》、《拆字歌》、《大話歌》、《鯉魚歌》、《舞春牛》、《舞紙馬》等等。

  新娘出嫁前十天半個月就不用做細了,不出門,由婦女過來教哭嫁歌,哭嫁歌的一個特色是可以罵,罵個痛快:

  有罵父母的:

  捱心哀,

  毒心哀,

  將捱細細就丟開,

  大雞擔來細雞嘴,

  離開爺哀命柬衰。

  離開爺哀捱命系衰,

  麼親麼戚麼爺哀,

  爺哀幾時來看捱,

  麼食麼著心也開。

  更多的是罵媒人的:

  捱屋有個爛犁頭,

  拿乒媒人犁墓頭,

  犁哩墓頭犁墓墩,

  犁哩墓墩犁子又犁孫。

  一抓紅帕請六親,

  一抓篾棍請媒人,

  掃淨花廳請六親,

  掃淨屎寮聊媒人,

  大塊豬肉待六親,

  大筒豬屎待媒人,

  絕代媒人過丟來,

  丟知有個爛草鞋,

  拿乒絕代媒人做靈牌。

  罵過媒人還要罵哥嫂,罵花轎等等。

  連州一帶客家獅團(舞獅隊)在舞獅時,除了打功夫外,還要唱《簪花歌》,所謂簪花,就是主家在獅子搶青後,為獅子掛紅,簪金花,在此之前,主家和獅團來一番詩詞唱和。獅團若被難住,對不上來,那麼獅子就被留下,三年不得出門。所以進獅團的人除了要練武以外,也要習文,要做到文武雙全,這很符合客家文化崇文尚武的傳統。簪花詞每次都以“日頭”起首。

  獅團一方吟:

  日頭一出紅彤彤,

  花紅紙炮擺台中。

  小獅上前唔敢接,

  請您前輩來掛紅。

  主家一方吟:

  日頭一出東邊紅,

  花紅紙炮擺台中。

  今日寒門來貴客,

  好比萬物迎春風。

  之後是主家問,獅團答,都是七言一句。如:

  手拿花紅紅啾啾,

  講起舞獅有來由。

  誰人帶獅蓮臺上?

  誰人帶獅四海遊?

  鑼鼓打來鬧啾啾,

  舞起獅子有來由。

  唐僧帶獅蓮臺上,

  沙僧帶獅四海遊。

  《舞春牛》又稱《唱春牛》,是歌舞,邊舞邊唱,唱詞如下:

  鑼鼓打來鬧洋洋,

  各位觀眾企兩旁,

  各位觀眾兩旁站,

  等捱春牛來進場。

  鑼鼓打來鬧呵呵,

  今夜來唱春牛歌,

  捱個春牛唔好看,

  帶協大家麼凳坐。

  正月立春又雨水,

  沒摭沒笠也愛歸,

  交春時節多水落,

  落得多來心肝飛。

  二月驚蟄又春分,

  拿起犁耙忙春種,

  捱丁勤耕又苦累,

  只望日後有得分。

  三月穀雨又清明,

  耕得田多愛請人,

  清明前後落穀種,

  轉哩六月又麼停。

  四月立夏又小滿,

  做人新普系麼閑,

  丟哩柴擔又水桶,

  一時唔做又話懶。

  這樣一直唱到十二月止,這是以生產勞動為主題的,在傳統社會,粵北客家人以農耕為主,唱春牛以此為內容,也就很自然了。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