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三、社會貢獻

  中山大學地理學走過80年曆程,以自己的教學和科研成果爲地理學和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彪炳於中國近現代地理學史册。兹述如次:

  1.在廣州興起的一個中國近代地理學摇籃

  清末民初,近代地理學在我國漸漸興起,而素爲西方文化在我國傳播基地的廣州,很快成爲這門新興學科在我國南方的重鎮。上世紀30年代前後,中大正處在發展時期,文理各科相繼勃興,廣東社會也相對穩定,對新興學科人才需要在上昇,1929年中大地理係應運而生。這一創舉和它以後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育和研究活動,對中國近代地理學的興起,發揮了摇籃的作用。

  第一,誕生了中國近代地理學一代開拓者。

  1909年最早獻身中國近代地理事業的地理學家和地理教育家張相文(1866-1933)在天津成立中國地學會,成爲中國近代地理學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張相文被認爲是中國近代地理學第一代開山大師。此後隨着地理學發展,産生了不少這一學科的開拓者。他們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群體,包括竺可楨、翁文灝、張其昀、丁文江、黄國璋、胡焕庸、吴尚時等。其中只有吴尚時是嶺南人,先後就讀於法國裏昂大學、格朗勞布大學和波爾多大學,回國後長期擔任中大地理係係主任。在他努力下,不但以自己一係創新學術研究成果蜚聲學壇,而且地理教育辦得有聲有色,辦刊物,開講座,出野外,服務於社會和對外開展學術交流,使中大地理係聲名鵲起,在全國産生重要影響,吴尚時由此被譽爲我國近代地理學開拓者之一。1991年,由國際地理學會地理學思想工作組主持、國際歷史及哲學科學聯合會等資助出版的《地理學者傳研究》(馬丁主編)將吴尚時列入該刊第13卷(第151-155頁)。該卷只選14個世界性地理學者刊出,中國地理學者只收録吴氏一人,而且是該刊收録的第一位中國人。上世紀60年代,前中大校長黄焕秋曾訪問蘇聯莫斯科大學,親見該校圖書館懸掛着吴氏照片。吴尚時作舊中國科學家的代表人物之一〔7〕,享有如此之高的榮譽,這也决不是偶然的。

  第二,造就了中國近代地理學一大批時代精英。

  中大地理係以其獨有的理科辦學模式和學術風格,爲中國近現代地理學造就了一大批時代精英,有力地推動了地理學的發展,並爲國家建設做出重大貢獻。

  傳統地理學因設在文科,精於歷史文獻,少接觸大自然,培養的多爲書齋學者。中大地理係歸於理科,學生深具自然、技術科學修養,又長於野外工作,兩者一經整合,培養出來的學生,學科視野開闊、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强,充分顯示近代地理學的性質和特點,故多有作爲,成爲近代中國地理學的棟樑。早期畢業的黄秉維、周立三、周廷儒是建國後爲數不多的中科院地學部院士,林超、孫宕越、羅開富、羅來興、張保昇、何大章、徐俊鳴、吴壯達、吕逸卿、鐘功甫、梅甸初、曾昭璇等都是赫赫有名的地理學家,在各自領域裏建樹卓著,是建國後我國地理界最重要的一支隊伍。孫宕越後去了臺灣,努力推動臺灣的地理事業。1949年臺灣只有半個地理係(指臺灣省立師院史地係地理部分),孫氏於1955年創辦臺灣大學地理係,任係主任;1962年在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建立地理係,任係主任、理學院院長,並設博士班。臺灣地理骨幹,很多人是他的學生。

  建國後,地理係培養的學生,一秉學科傳統優勢,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大顯身手,做出卓越貢獻,爲全國同行矚目。自然地理專業畢業生鄭度,長期研究青藏高原自然環境及其演變,成就突出,被選爲中科院院士,也是建國後廣東地理界培養的惟一一位院士。 同一專業的沈燦燊、劉南威、趙焕庭、潘樹榮、黄進、楊勤業、朱士光、李春初、吴超羽、陳朝輝等在水文、海洋地理、綜合自然地理、丹霞地貌、歷史地理、河口海岸、生態和環境地理等方面都有出色表現,成爲某一學科帶頭人。經濟地理專業畢業的劉盛佳、杜啓銘、許自策、蔡人群、許學强等在地理思想史、城市管理、城市與區域規劃等領域成就卓著,爲全國性學術人物。改革開放以來,人文地理在中山大學异軍突起,閻小培、保繼剛等後起之秀脱穎而出,以其優异成績,蜚聲國内外地理學壇,爲中大地理係贏得很高聲譽。

  2.在全國地理界掀起重視野外考察良好學風

  清末民初,中國近代地理學雖粗具框架,但並不能佔領整個地理學壇,特别是在北方,舊的學風仍籠罩大部分地理學人,很多人還是書齋式的學者。在這種背景下,中大地理係師生一反舊傳統,走向大自然,在野外考察的荆棘叢中尋找自然、人文的因果關係,這在全國是破天荒的。這種學風,不但成爲中大地理係一個優良傳統,而且爲全國同行樹立一個良好範例。自此,野外考察成爲大學地理教育和科研的一個不可或缺手段。傚法中大1930年雲南考察而走向野外的有南京中央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經實驗证,這種地理教育、研究理念和模式是非常正確的。據曾昭璇教授回憶,建國初,經濟地理學“生産力配置”論在北方的旗手——中國人民大學孫敬之教授曾以他“在野外工作未有一套可行方法爲憾”,〔8〕想見北方地理學者的野外工作遠不及嶺南學者,只是後來有所改進,中大地理係無疑起了好的榜樣。

  3.推動我國地理學從文學描述到科學分析轉變

  前述地理學放在文科,或從屬於歷史學,或史地並重,稱史地係,地理學以地理知識文學描述爲主,采用自然語言或曰文學語言爲工具。我國古代許多地理名著,如《史記·貨殖列傳》、《漢書·地理志》、《元和郡縣圖志》、《水經注》甚至《徐霞客遊記》等,内中地理内容與文學糅合在一起,自然、人文地理現象相互交叉,具有多元性特點。近代地理學傳入,雖然其本身已具有一整套完整理論和方法,如系統(部門)和區域兩種體系、經驗與歸納方法運用、哲學語言代替文學語言,以及數量分析概念建立等,都使近代地理學在世界範圍内達到一元化程度。但這門學科歸屬不同,其生存和發展背景及後果則大相徑庭。在文科背景下,它的特性會受到壓抑而得不到應有發展。而歸入理科,它有了與學科相適應的環境,並從其他理科得到養分滋潤,而芃芃高長。例如中大地理係與相鄰地質係、天文係、生物係等在一起,即互相裨益,獲得進一步發展空間。如地理係的地質學、古生物學等課程,由地質係教師主講,進一步明確這些學科不可分割的關係。正因爲中大地理係歸屬明確、學科管理得當、課程設置科學合理,才培養了一大批長於野外工作的學問家,他們不但能在廣州成長壯大,而且還散佈到全國各地,對傳播近代地理學做出很大貢獻。如吴尚時弟子張保昇,長期致力於四川河流水文與地貌研究,發表多篇四川盆地水運與經濟建設論文,多次重申“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的人地關係,爲四川航運貢獻不小,也是近代地理學與地方發展相結全典範。上述中大地理係爲我國培養一大批地理學精英,都屬這個近代地理學傳播者群體。他們卓有成效的勞動成果載入多種文獻,也集中反映在中大地理係編《地理學在中山大學70年》(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和劉盛佳《地理學思想史》(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等論著中,它們已成爲研究中國地理學發展史的重要參考書。

  4.地理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巨大效應

  地理學作爲一門經世致用之學,向有服從社會需要,爲實踐服務傳統。地理係創立之初,吴尚時在《曲江潦患與預防》中指出:“近代新地理學爲一種研究自然與人生之科學,其富於應用性質,不言而喻。”〔9〕抗戰時,吴尚時在香港發表《廣東西北江之形勢》、《粤北之國防根據地》、《縣長與地理》等論文,對廣東地形與抗戰關係作了精闢分析,對鼓舞軍民士氣,作用甚大。1941年吴氏參與編纂首部《廣東年鑒》廣東地形部分,不僅爲廣東地形分區之嚆矢,而且爲廣東經濟建設與布局提供重要指引。

  建國初,地理係師生參加一系列單項或綜合科學考察活動,寫成多種考察報告,成爲在華南、西南建立橡膠熱帶作基地的主要依據。如海南本不是橡膠理想基地,但爲了打破帝國主義對我國橡膠封鎖和禁運,國家急需自己種植生産這種戰略物資。地理係師生根據考察所得,提出利用地形、種植防護林等措施,仍在緯度較北的海南、粤西、桂南、滇南選擇開闢出大片膠林,並很快投産,爲捍衛年青的人民共和國做出不可磨滅貢獻。60年代地理係曹廷藩、樑溥教授等帶隊參加廣東農業區劃,提出因地制宜、合理發展和布局農業生産各種方案和建議,爲有關部門采納,由此形成了以東莞爲樣板的農業區劃的“廣東經驗”,在全國推廣,至今仍有其參考價值。即使在“文革”中,這種爲實踐服務的脚步也没有停頓,1974年經濟地理專業師生完成的陽春縣城規則方案被接納和實施,有效地指道了縣城建設。陽春今已成爲一座美麗山城,這個方案功不可没。

  改革開放帶來社會經濟大發展,地理學被賦予重任。中大地理係各專業,都承擔了大量應用研究課題,在解决資源開發、國土整治、環境保護、城鄉規劃、旅遊規劃、區域可持續發展和區域規劃,以及建立地理信息系統(GIS)等方面所提出的實際問題上,做了大量工作,對我國特别是廣東社會經濟振興、生態環保和實施科學發展觀,做出了重大貢獻,不僅産生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而且在這些活動基礎上的理論總結和提昇,對推動我國地理科學的進步同樣産生巨大作用。廣州與北京、南京、蘭州一樣,成爲我國當代地理學四大中心之一,而中大地理係又是廣州中心的内核,這已是一個不争事實。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