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留德中國地理學家學術研討會
2009年11月19—20日,Alumni Seminar Geography(留德中國地理學家學術研討會)在地理學院D128教室舉行,會議討論了德國地理學近年來的發展,以及中德間在地理教學與研究領域開展合作的可能性。中山大學地理學院保繼剛院長、Dr.Werner Breitung、華東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原院長曾剛教授和4位外籍教授等中德地理學者四十餘人參加了會議。
會議組織者Dr.Werner Breitung的發言稿
歡迎參加“留德校友研討會” !本次會議由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共同舉辦,邀請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近四十位學者。學者們的共同之處在於:來自地理學或相近學科;目前執教於中國的大學或研究機構;曾在德國的大學學習或工作過較長時間。可以説,是共同的經歷與背景使我們匯聚一堂!
作爲會議組織者,我們深信國際學術交流對整個學術界的現代化與發展非常關鍵,尤其是對地理學科的現代化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各位嘉賓的德國經歷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使你們擁有其他學者所没有的優勢,并且使你們可以爲自己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與此同時,海外經歷也對個人的生活與職業生涯搆成了挑戰。在德國學習或工作時你可能同時也喪失了在中國本土建立學術網絡的機會;你也可能已經適應了與中國學術界不同的研究與發表文章的標準;也可能對中國日新月异的變化所知甚少。上述情况在各位嘉賓身上的反映可能各不相同,但是成功地應對這些挑戰可以使您對自己的職業前景充滿自信!
本次研討會之目的即在此:幫助您應對挑戰,開發德國經歷的潜力。這些潜力源於德國地理學的特色,源於推動中國學術國際化的機會,亦源於與其他留德校友建立專業網絡的機會。在本次研討會上,我們將討論德國地理學近年來的發展,以及中德間在地理教學與研究領域開展合作的可能性。希望能够爲您提供切實有用的信息。與此同時,希望能爲您提供機會結交擁有留德經歷的地理學科或其他相近學科的朋友。正因爲如此,組委會安排了野外考察、珠江夜游以及小組討論。請您充分利用此次機會結交新友,鞏固舊交。
會議的組織方之一 ——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對本次會議非常重視,因爲能够將中國的留德校友匯聚一堂可以提昇德國留學目的地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亦可以提昇各位嘉賓的形象。竭誠希望各位嘉賓爲德國經歷感到自豪,如那些對自己的美國經歷感到自豪的學者一樣。同時希望您對德國地理學如何與國際接軌提出寶貴意見。
本次研討會召開之時正值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成立八十週年,本院對與德國地理學界開展的諸多合作感到自豪,亦對以地理學名義促成本次會議感到自豪。我們真誠歡迎您參加本院八十週年系列慶典活動,本次會議即是其中之一。緊隨本次研討會之後的是“中德論壇”,其目的與本次研討會相同,都旨在給各位嘉賓創造與德國地理學者交流的機會,並共慶中德地理學多年來的合作。
2. 全國高校地理學院院長(係主任)論壇
“全國高校地理學院院長(係主任)論壇會議”於11月20日在中山大學隆重召開,來至全國各地、中國香港地區和美國等大學的25位地理學院院長、係主任齊聚羊城,探討中國高校地理教育的歷史、現狀與未來發展。會後還舉行了“全國大學生地理野外調查”的頒奬晚會。據悉,本次活動是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原地理係)爲慶祝成立八十週年而舉行的系列活動之一。
本次研討會於11月20日早上八點半在中山大學懷士堂召開,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的保繼剛院長首先發言,他對大家的光臨表示熱烈歡迎。之後,他從中國地理的百年曆程與中大地理係的八十年開始,探討地理教育的重要意義,寄語本次活動在懷士堂召開,依託這一百年建築,希望本次會議能産生對於中國地理教育具有重要影響的成果。此後,會議以Panel Discussion的形式展開,分别由各地理院係的院長主任們主持演講,展開熱烈討論。會上,來自海内外的地理院係領道們分别就共同關注的地理野外實踐教學的地位和構建問題、協調學生的科學精神和面對的就業壓力問題、地理學教育面臨的挑戰問題、地理學改制問題、地理教學改革問題、地理學教育培養方向、地學教育理念等各個方面進行了研討,對野外實習經費不足問題、專才培養和通才培養問題、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培養問題等方面進行了討論。其中,來自香港大學的林初昇係主任和香港中文大學的陳永勤係主任對香港地區的地理學教育專業設置與發展進行了介紹,來自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的柳林係主任對美國地理學教育發展的現狀與問題進行了分析。最後,南京師範大學的林振山教授對會議進行了總結。
本次研討會的成功舉辦表明,中國地理學發展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與動力,當代中國地理教育的發展任重道遠,以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爲核心、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思路爲與會專家學者所一致認同。
全國高校地理學院院長(係主任)論壇與會嘉賓名單及發言内容(略)
3. 第二届中德高等地理教育、研究與應用國際研討會
2009年11月21-22日,“第二届中德高等地理教育、研究與應用國際研討會”在我校懷士堂和地理學院D129講學廳順利舉行。我校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的許學强教授、院長保繼剛教授、副院長薛德昇教授、中山大學客座教授、國際地理聯合會前主席Dietrich Soyez教授,與來自華東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天津師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和德國的美因茨大學、維爾茨堡大學、萊堡大學、科隆大學、漢堡大學、卡塞爾大學等國内外的50多名地理學者和100多名師生參加了此次會議。
此次會議既是1989年第一届中德地理學發展與地理教育學術討論會的傳承,也是對未來中山大學地理學與德國進一步深化合作的展望。會議以高等地理教育現狀、問題和改進與地理學研究和應用爲主題,分主題發言和研討會兩種形式進行。會議在如何促進中德教育深化合作發展、地理教育國際化、地理跨國實習、如何發展地理學等議題取得有益的成果。會議形成以下三方面的結論:(1)中山大學與德國地理學合作發展教育具有重要意義,應促進雙方在地理學教育、學術交流、研究和實習的進一步合作;(2)國際化是當前地理學教育和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地理學生應以國際化的視角對國内國外的地理議題開展研究,積極融入國際地理學術界;(3)在結合應用性的基礎上,應注重地理研究知識和理論的總結。此次會議對我院在如何改善地理教育、提高地理研究水平、拓寬地理國際化發展途徑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啓示和借鑒。
4. 德國國家基金優先項目“巨型城市——巨型挑戰:全球變化的非正規動力”研討會
2009年11月23日,德國國家基金優先項目“巨型城市——巨型挑戰:全球變化的非正規動力”研討會在地理學院D129講學廳舉行,會議就珠江三角洲的城市非正規現象開展深入的討論,並考察了廣州城市中典型的非正規空間和景觀。Professor Frauke Kraas, Professor Bettina Gransow等德國科隆大學、卡塞爾大學、柏林工業大學、柏林自由大學、漢堡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等6所國外大學的16位國外學者和薛德昇教授等來自中山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等2所國内大學的12位中國學者參加了會議。
5. 中德水資源論壇——巨型城市中水資源管理與土地利用的相互關係
2009年11月25-26日,中德水資源論壇——巨型城市中水資源管理與土地利用的相互關係在地理學院D129講學廳舉行。論壇圍遶“巨型城市中水資源管理與土地利用的相互關係”主題展開小組演説。中國工程院王浩院士、國家自然基金委水利學科李萬紅教授、廣東省水利廳林旭鈿副廳長、水資源係主任陳曉宏教授等四十多位中德地理學知名學者及本院師生近80人參加了論壇。
6. 全國地理學博士生論壇
2009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地理學)於2009年12月7日-9日在廣州中山大學成功舉辦。
本次論壇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和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主辦,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負責具體承辦,中國地理學會和華南師範大學協辦,是一項面向全國在校博士生(含港澳臺地區學生和外國留學生),圍遶地理學及其相關領域的學術交流活動。論壇共收到了來自全國18個省市,31個科研院所,以及來自中國香港和日本的共105篇參會稿件。經過論文評審專家組篩選評審,最終選定了66份稿件邀請作者參會,並分爲三個分論壇和一個展板會場進行了口頭發表和展板發表。發表期間,論壇共邀請了20多位中山大學相關專業的教授進行論壇評議,對各位博士生的發表成果進行點評。
除博士生的成果發表外,論壇還特别邀請了北京大學的蔡運龍教授、中山大學的保繼剛教授、北京師範大學的周尚意教授、蘭州大學的潘保田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的鄭祥民教授等各個領域的頂尖學者分别進行瞭如何研究的主題報告。同時,邀請了《地理學報》、《地理科學》、《人文地理》、《自然資源學報》、《地球信息科學》等主要地理學期刊編輯部的主編進行如何寫作、投稿和如何規範研究成果的主題論壇。會議期間,還邀請這些專家共同就博士生培養的相關話題與博士生一道進行了主題對話。在學術討論之餘,論壇還安排了半天的野外考察和一個博士沙龍,以進一步增進博士生之間及其與專家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同時也加深對廣州會議舉辦地的瞭解。論壇於12月9日下午5時圓滿閉幕。
本次論壇得到了國務院學位辦和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的大力資助,得到了中山大學研究生院的大力支持。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成立了以保繼剛院長爲首的論壇組委會和以董玉祥副院長牽頭的論壇執行委員會來推動論壇的準備工作。期間,包括中山大學地理學院學工部、辦公室、中山大學地理學院研究生會,以及本校的多名志願者同學參與了論壇的籌備與運營。本次論壇也得到了中國地理學會、華南師範大學的大力協助,得到了全國地理學研究生聯合會大力支持。本次論壇的舉辦,對於進一步提昇地理學的學科影響,加强青年地理學者之間的學術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重要參會者名單(略)
7. 第四届中日韓地理學家學術研討會
第四届中日韓地理學家學術研討會於2009年12月9-11日在廣州中山大學舉行。中國地理學會秘書長張國友研究員、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保繼剛教授(中山大學)、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蔡運龍教授(北京大學)、中山大學李志剛副教授等中國、日本、韓國的地理學工作者150餘人出席本次盛會。研討會主題是“後危機時代的東亞地理:挑戰與展望”。
中國地理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略)
8. 第十二届全國青年地理工作者學術研討會
2009年12月11-12日,十二届全國青年地理工作者學術研討會在廣州中山大學舉行。中國青年地理工作者委員會在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舉辦了“研究生學術辯論賽”,該項活動是青年地理工作者學術會議的重要内容之一。來自全國高校的13支研究生辯論隊分爲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組就“經濟發展可否避免自然環境惡化?”等辯題展開辯論。會後,青工委組織與會學者參觀沙面、北京路、高第街、珠江新城、獵德村、廣州大學城、嶺南印象園等地,對廣州市城市發展進行實地考察。
2009年12月第12次全國青年地理工作者學術研討會
學生辯論賽獲奬名單
人文地理組
冠軍:華南師範大學代表隊
隊員:古杰、李旭瀚、曹慧允、胡鵬、陳斌峰
亞軍:太原師範學院代表隊
隊員:侯孝平、馬臻、王金、蔚遠、李由之
最佳辯手:李由之,太原師範學院
自然地理組:
冠軍:南京大學代表隊
隊員:魏曉、王超、陸昳麗
亞軍:中山大學代表隊
隊員:劉人龍、馮婷、姚遠、唐寧、蔡曉玲、王青
最佳辯手:馮婷,中山大學
獲奬文章
1. 水權交易多輪——階密封投標拍賣定價研究
鄧曉紅、鐘方雷、徐中民,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2. 基於工作巡逥的時空决策影響因素分析:城市空間結構的透視
趙瑩,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3. 廣州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可達性與居住結構的社會生態學分析
高軍波,中山大學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
4. 區域産業關聯網絡結構的復雜性分析——以四川省爲例
楊雪春、王茂軍,首都師範大學資源環境與旅遊學院
5. 2000~2008年長白山地區植被覆蓋變化對氣候的響應研究
劉志鋒、南穎、董葉輝、胡浩、楊易、周鵬、吉喆
延邊大學理學院地理係
附:參賽隊伍及隊員
人文地理組
1. 北京師範大學:羅智德、熊建國、張學嬌
帶隊:朱青,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與遥感科學學院
2. 首都師範大學:左雙雙、李麗、陳自勝、吴曉征
帶隊:王茂軍,首都師範大學資源環境與旅遊學院
3. 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陳葉龍、賈磊、蘇榮魁
帶隊:李琛,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城市科學係
4. 太原師範學院:侯孝平、馬臻、王金、蔚遠、李由之
帶隊:牛俊杰,太原師範學院城市與旅遊學院
5. 華南師範大學:古杰、李旭瀚、曹慧允、胡鵬、陳斌峰
帶隊:張正棟,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6. 中山大學:薑超、王炎、王豐龍
帶隊:李志剛,中山大學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
自然組地理組
1. 北京師範大學:陳蔭、齊麗麗、馮麗超
帶隊:朱青,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與遥感科學學院
2.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鄧曉紅、樑友嘉、尹小娟
帶隊:鐘方雷
3. 太原師範學院:侯孝平、馬臻、王金、蔚遠、李由之
帶隊:牛俊杰,太原師範學院城市與旅遊學院
4. 西北師範大學:穆娟、張良勇、師滿江
帶隊:趙雪雁,西北師範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
5. 南京大學:魏曉、王超、陸昳麗
帶隊:張敏,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
6. 華南師範大學:陳斌鋒、陳恒娟、唐洪城、田楠楠
帶隊:張正棟,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7. 中山大學:劉人龍、馮婷、姚遠、唐寧、蔡曉玲、王青
帶隊:李志剛,中山大學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
9. 第四届中日韓地理學家學術研討會暨第十二届全國青年地理工作者學術研討會會議總結報告
第四届中日韓地理學家學術研討會暨第十二届全國青年地理工作者學術研討會於2009年12月9-12日在廣州中山大學舉行。來自中國内地、日本、韓國的156位地理學工作者出席本次盛會,其中國内與會學者88位,國外與會學者68人。
中日韓地理學家研討會由中國地理學會2006年首次發起,並由中、日、韓三國地理學會每年輪流主辦。研討會已於2006年在中國北京、2007在日本熊本、2008年在韓國清州成功舉辦。本次會議受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由中國地理學會主辦,日本地理學會及韓國地理學會協辦,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承辦。本次會議同時也是第十二届全國青年地理工作者學術研討會,會議期間舉辦了“研究生學術辯論賽”,來自中國相關院校和機構的一共有13支隊伍分别參加了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辯論賽。此外,經青工委評審,多位青年學者論文獲“優秀論文”奬。
作爲中山大學地理係80週年慶典的系列活動之一,本次會議的主題是“後危機時代的東亞地理:挑戰與展望”,討論主題涉及 “環境變化與緑化”、“城市及區域發展”、“東亞社會轉型”、“文化與經濟”、“地理學研究方法”等多個方面。本届會議受到中日韓三國地理學會的高度重視,參會人員包括中國地理學會秘書長張國友研究員、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保繼剛教授(中山大學)、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蔡運龍教授(北京大學)、中國地理學會青工委主任曹廣忠博士(北京大學)、青工委原主任柴彦威教授(北京大學)、日本地理學會會長谷内達教授(日本東京大學)、日本地理學會國際交流委員會主任鬆本淳教授(日本首都大學東京大學院)、韓國地理學會會長全容佑教授(韓國誠信女子大學)、韓國地理學會副會長鄭還泳教授(韓國公州國立大學)、韓國地理學會國際交流委員會主任南基範教授(韓國首爾大學)。部分國内外知名教授應邀參加了本次會議,其中有李康元教授(韓國全北國立大學)、荒木一視教授(日本山口大學)、劉衛東教授(中科院地理所)、周尚意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南穎教授(延邊大學)。本次會議會務組秘書長爲李志剛博士(中山大學)。
本次大會的先道爲12月9日在中山大學紫荆園舉行的慶祝晚宴。12月10日上午,大會開幕式在中山大學懷士堂隆重舉行。開幕式由曹廣忠副教授主持。保繼剛教授、張國友教授、蔡運龍教授、日本地理學會會長谷内達教授、韓國地理學會會長權容佑教授致開幕辭。之後谷内達教授(“認識自然:東西方的差异”)、周尚意教授(“文化再現:北京老商業街的景觀變遷”)、權容佑教授(“低碳時代的緑色增長城市”)和劉雲剛博士(中山大學,“實用主義與科學主義:誰是研究的主道?”)分别做了精彩的主題發言,從自然、文化、生態、城市地理等方面闡述當前各國地理學的發展歷程及重點,充分貫徹中日韓會議的宗旨,揭開了第四届中日韓地理學家學術研討會交流的篇章。
12月10日下午至11日爲會議發言階段。本次會議在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設立了三個分會場,包括人文地理、自然地理、旅遊與地理、尺度與地理、景觀研究、空間與格局、GIS及可視化、可比較的地理學等多個專場報告會。在此基礎上,會場同時設置了兩個海報張貼欄。共有來自國内外的80多位專家學者做了研究報告,這些專家學者分别來自東京大學、首爾大學、東北大學、全南國立大學、建國大學、廣島大學、全北國立大學、釜山國立大學、南首爾大學、韓國國立教育大學、誠信女子大學、慶北國立大學等國外高校,及延邊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河南大學、中國科學院、太原師範學院、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國内外科研單位。
不同的報告主題爲三國地理學家提供一個廣闊的交流平臺,會議同時設置中文會場,爲年輕的中國地理工作者提供展示平臺。此次會議的舉行對中國地理學發展有着重要的貢獻。一,日本、韓國、中國分别爲處於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其城市也處於不同成長階段,通過中日韓會議可以促進三國學術交流,瞭解中國、日本、韓國的地理學發展、城市發展歷程、城市規劃等與目前地理學各學科的研究重點,而中國正處於城市的轉型期,從各國不同城市的發展時間中吸取不同的經驗教訓,借鑒各國政策及相關規劃,爲中國城市發展提供更好的發展平臺;二,日本五六十年代崛起成爲世界第二大國,韓國在七十年代成爲“亞洲四小龍”之一,而中國從八十年代開始成爲世界經濟增長的奇迹,東亞的特殊區位賦予了這個區域特殊的發展,東亞地理的研究應該實現區域合作,加强學術交流,中日韓會議爲實現區域合作打開了一扇窗口;三,此次會議於廣州召開,廣州是珠三角的中心城市,珠三角是中國“先行一步”的典範,也是金融危機下城市轉型的典型案例,通過廣州,三國地理學家可以瞭解中國城市的發展。本次會議的舉辦極大推進中日韓地理學者的交流溝通,爲在研項目的深入展開開拓新局面。
以日本爲例,日本人文地理學經歷了二戰後50 多年的穩定發展, 現在研究已走向成熟,其人文地理學近年依靠吸收歷史學、人類學、經濟學、社會學等相鄰學科的成果推陳出新, 再加上自身一直堅持“用脚説話”, 成果豐碩。與日本人文地理學不同,中國的人文地理學從80年代才開始繁榮發展,加上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發展迅速,城市建設規模大,地理學特别是人文地理爲中國城市的發展提供許多建議,相對日本而言應用性較高。而日本的自然地理學近年則從根本上出現了學科的肢解。許多大學的相關研究人員和專業整體轉到了環境學、農學、生態學、地質、地球物理、大氣科學等其他領域, 包括東京大學等,而中國的自然地理學則相對穩步發展。近年來,國内人文地理學出現了三大轉向,社會、制度和文化轉向,這意味着人文地理學與鄰近學科特别是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等開始借鑒和融合,而日本恰好就可以作爲一個例子,爲我國的地理學發展提供參考。
另外,在青工委組織下,會議於12月11日在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舉行了“研究生學術辯論賽”。13支來自北京師範大學、太原師範學院、南京大學、華南師範大學、中國科學院乾旱所、北京聯合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及中山大學的研究生辯論隊分爲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組,就“經濟發展可否避免自然環境惡化?”、“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及科技進步,我們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會愈來愈小還是愈來愈大?”、“計量方法是否是人文地理學研究的發展趨勢?”及“流動人口增加是否有利於城市發展?”等辯題展開激烈辯論,由中國地理學會、青年地理工作者學術委員會及多方專家組成的評委老師團隊打分評選。這促進國内各高校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等未來青年學者的交流。
會後,52位與會學者還參加了由會務組組織的科學考察,參觀了沙面、北京路(高第街)、珠江新城(獵德村)、廣州大學城(嶺南印象園)等地,增進與會學者對中國城市轉型與發展的認識。
本次會議是中日韓地理學家學術研討會召開以來參會人數最多的一次,尤其本次會議的召開,標誌着中日韓地理學家學術研討會首次由青年地理學家拓展爲面向所有地理學工作者。本次會議的成功舉辦進一步鞏固了三國地理界的學術交流機制,爲海内外地理學者特别是青年學者展示其研究成果提供了良好互動機會與展示平臺。
10. 第二届中國科協會員日——中國地理學會華南地區會員日活動
2009年12月10-12日,第二届中國科協會員日——中國地理學會華南地區會員日活動在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舉行。中國地理學會張國友秘書長、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張元勛書記、劉祖發副院長及師生近100人參加了活動。爲了紀念中國地理學會成立100週年,活動派發全國會員名録等資料,以及接收新會員等。
11. 中國地理學會華南地區代表處揭牌儀式
2009年12月10日,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成爲中國地理學會華南地區代表處。中國地理學會張國友秘書長、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張元勛書記在地環大樓主持舉行揭牌儀式,劉祖發副院長、蓸小曙教授及其他師生共20餘人共同參與了揭牌儀式。
12. 全國高等學校地理科學類專業規範研討會
由教育部高等學校地理科學類專業教學指道分委員會主持的“全國高等學校地理科學類專業規範研討會”,於2009年12月9—12日在我校召開。出席會議的主要是承擔地理學三個本科專業規範編制單位(蘭州大學、中山大學和北京大學)的代表,中國地理學會秘書長張國友應邀參加了會議。張元勛書記和周春山副院長代表學院到會表示祝賀,保繼剛院長非常關心會議的召開並到下榻酒店歡迎蔡運龍教授等與會代表。
本次研討會主要是依據教育部高教司關於“一般高等院校理工科本科專業規範”(2008年8月)的要求,結合2009年8月安徽蕪湖會議關於地理學三個本科專業規範修改的意見,對三個本科專業規範的有關問題進行研討。主要包括:
1)三個本科專業主幹課程的定位及其相互關係
2)地理科學專業知識體系的構建
3)知識體系英文代碼的規範和編制
4)三個本科專業課程實踐體系的定位和附録C的編制
經過與會代表的認真討論,明確了問題的認識,大家對上述幾個問題取得了比較一致的意見,2010年春節前完成“規範”的初稿,2010年6月底前提交“規範”的最終報告,以便上報教育部高教司理工科處。
此次會議開得卓有成效,達到預期的目的。教學指道分委員會主任蔡運龍教授多次表示非常滿意,秘書長秦其明教授回北京後發來感謝信,感謝學院精心周密的安排和熱情的招待。
(陳俊合供稿)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