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記録了雲浮在歷史長河中的每一個美麗瞬間;石頭,凝聚着雲浮人的精、氣、神。
駐足回眸,在石文化的廣袤原野上,有一朵奇葩盛開了幾百年,它將石文化的深邃内涵用最質檏直觀的方式展現於人前。這朵奇葩就是雲浮石藝。雲浮石藝於2007年2月被列爲雲浮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録,並於6月被列爲廣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録。
據《雲浮縣誌》記載,3億多年前,雲浮就形成了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這種地貌所擁有的豐富石料礦産資源,爲當地民間石材雕刻工藝的誕生和發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和資源優勢。
據記載,肇慶水月宫有一塊石碑,上刻“水月宫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爲東安縣(即現在的雲城區)所産所刻。這證明,400多年前,雲城區已有雲石工藝石匠加工石板材和雕刻雲石工藝了。而在明朝萬曆年間,雲石雕刻工藝就有了建築實用裝飾、家居用品、天然石板畫、石碑等明確的石雕工藝行業分工。
清咸豐年間,雲浮石藝開始邁上新的臺階。據記載,咸豐7年(1857年),富林鎮蓮塘崗咀村的張源昌,在紅塘板山設廠,生産雲石板材和建築裝飾實用工藝。盡管還只是作坊式生産,却開了雲浮石材工藝産品遠銷國外的先河。當這些産品踏上新加坡等國的國土之時,也將雲浮人的聰明才智帶到了那些遥遠的國度。
據介紹,清朝末年,縣城附近的羅鬥崗、張屋、石脚圍一帶,民間加工雕刻雲石工藝的活動相當頻繁。事實上,從明清時期到民國初期這段漫長的歷史裏,雲浮人在石藝技藝的探索之路上一刻也没有停歇過。在此期間,當地一些村落、氏族大興建造廟宇、宗祠。這些廟宇、宗祠内的柱座、門座、地脚、石獅、石屏風,處處都是石雕石刻工藝的展示臺。從現存的城基路的吴家大屋(吴氏宗祠)、腰古鎮程氏大宗祠、河口初城村的李家祠等宗祠來看,當時的建築實用裝飾石雕石刻工藝,尤其是家居用石刻裝飾工藝的造詣已頗有水平。
記者在采訪中瞭解到,雲浮石藝融匯了本土文化、中原文化、閩南文化和西方文化。它像一幅五彩斑斕的畫,每一種文化都是畫布上絢爛的一筆。究其原因,原來自明朝開始,中原人南遷、閩南人西移帶來了新的石刻技藝和材料,漢白玉、青玉、藍田玉石、福建石的流入給雲浮石藝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在海外謀生的雲城邑民也帶回了一些西方浮雕技術,並將之融入於傳統石材雕刻之中。更值一提的是,心靈手巧的石雕工匠還根據雲石片的天然紋理,創作出了栩栩如生的天然石板畫。由此,雲石雕刻藝術便以其包羅萬象的題材、豐富優質的石料、精湛傳神的工藝樹立起一塊金字招牌。如今,從廣州花園酒店到香港地鐵站,從北京人民大會堂到美國夏威夷廣場,雲浮加工生産的石材工藝品遍佈海内外。其中,鑲嵌在埃及開羅國際會議中心的著名大型大理石工藝壁畫《天長地久》,堪稱雲浮石材工藝享譽全球的最有力證明。
有人説,來雲浮不看石頭就等於没來過雲浮。徜徉在石藝海洋中,記者心潮澎湃。這邊,藝術墻幕、浮雕、石畫、風水球、壁爐讓人目不暇接;那邊,栩栩如生的石雕人像、精工巧制的圓柱、鬼斧神工的雲石天然畫流光溢彩。平淡無奇的石頭,却在雲浮能工巧匠的精工細作之下,幻化爲美侖美奂的藝術品。
雲城石藝匠人李師傅告訴記者,雲浮的石材工藝主要分石雕、石拼圖及裝飾實用工藝三大類,其特色在於“新、巧、精”,搆思要奇特、搭配要巧妙,要貼近自然,在形態和質感上都得注重和諧。他介紹,石雕早期題材以仙佛、羅漢等人物及各種象徵祥瑞的古獸居多,很多作品還有故事情節。解放後,石拼圖和裝飾實用工藝開始在石藝舞臺上大放异彩。特别是石拼圖巧用石材邊角碎料變廢爲寶,不僅在藝術價值上實現了超越,同時解决了環保等問題。而裝飾工藝注重實用性與裝飾性結合,使生活用品也變成了藝術品。
圓雕、浮雕、陰雕,石雕的工藝手法各具特色,選料、敲坯、定形、精刻,石雕的每一道程序都要求精工細琢。李師傅的手指在石頭上游走,口中細數着那些爛熟於心的要領口訣:打坯要“四從二欲”,修細得“五要十達到”……在他們心中,每一塊石頭都是璞玉,只要精心雕琢,都能演奏出悦耳動聽的曼妙旋律。
作爲石藝海洋中的一朵奇葩,雲浮石藝的“奇”還在於其濃郁的地方色彩、“人天同構”的産品特徵。具體説來,雲浮石藝所表現的内容大都體現嶺南的本土特色。如石獅造型以南派爲主。而所謂“人天同構”,則表現在因材施藝,因色取俏,在石料的自然形態上,融入人們豐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藝。傳統與時尚、夸張與寫實、完整與簡約……石匠人信手拈來各種表現手法,賦予石頭無盡的生命力。
雲浮民間石藝是中國民間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朵奇葩反映出各個時期的社會生活風貌,對研究中華南方石藝文化的發源和雲浮地區的歷史及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注重美,發現美、展示美。藝人們借石抒情,帶着人們在石藝海洋中領略石頭的生命張力,享受石文化帶來的飛揚激情。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