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八章 廣東倫理道德論的積極奉獻

  【内容提要】 道德建設不僅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體工程。因此,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從一成立開始,就高度重視道德理論的研究,並通過研究寫作出版《社會公德概論》〔1〕、《社會公德漫話》〔2〕、《職業道德新探》〔3〕和《以德治國縱横談》〔4〕,大力普及倫理道德知識,努力推進廣東的道德建設。與此同時,也有力地推動了精神文明學研究的深入發展。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徵,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证。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關係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興旺發達,關係中華民族復興偉業的興衰成敗。道德建設不僅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體工程。因此,精神文明建設必須高度重視道德建設,精神文明學研究必須高度重視道德建設和倫理道德理論的研究。

  一、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體工程

  爲什麽説道德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主體工程?其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集中反映精神文明建設性質方向

  道德建設集中反映精神文明建設的性質和方向,首先是由於道德建設的社會意識形態特性所决定。精神文明建設主要包含兩大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思想道德建設,其二是科學文化建設;而這兩方面内容的社會特性是不同的。思想道德建設反映的是社會經濟基礎的要求,反映的是人與社會的關係,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範疇,具有鮮明的社會屬性和階級屬性;科學文化建設主要反映的是社會生産力的要求,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屬於一般社會意識形式的範疇,不具有特定的社會屬性和階級屬性;因此,精神文明建設的性質只能由思想道德建設的性質來决定。

  其次,是由於道德建設的價值認識特性所决定。精神文明是人類認識成果的結晶,而人類的認識方式最基本的有兩類:一是真理認識,二是價值認識。真理認識是確定真假、是非的認識,是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相一致的認識,是以客觀性爲標準的認識,具有一元性特性;價值認識是確定利害、善惡、美醜的認識,是客體與主體相趨近、相完善的認識,是以主體性爲標準的認識,具有多元性特徵。真理認識主要以科學文化的形式表現出來,價值認識主要以思想道德的形式表現出來,因而,精神文明建設的方向主要由思想道德建設來指引。

  (二)道德建設有善的屬性和治國特性

  道德建設作爲精神文明建設主體工程,還源於道德建設自身的善的屬性。道德建設的根本内涵和價值追求就是“善”,而精神文明之所以是精神文明,從本質上來説,其追求的就是“真善美”。而真是善的基礎,善則是真的目的。即是説,一般而論,首先只有“真”才能成爲“善”;而人類追求“真”,其根本價值目的則在於追求“善”。美是善的昇華,然而善却是美的規定。也就是説,人類追求最高的境界是“美”,然而,就“美”的核心價值内涵來説則是“善”,不是“善”的在本質上來説,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美”。由此可見,“善”在“真善美”的精神文明和核心價值體系中處於主體的地位。

  道德建設作爲精神文明建設主體工程,還由於道德建設具有治國特性。古今中外,治理國家,最主要的就是運用道德和法律這軟硬兩手。而對於現代國家的治理來説,最基本的治理手段一是法治,二是德治。從一般意義上講,法治與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法治以法律的權威性和强制性來規範社會成員的行爲;德治則以道德的説服力、感召力和自覺性來規範社會成員的行爲。因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建設和諧文化的過程中,既要堅持不懈地加强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要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5〕

  (三)道德本身具有獨特的功能或作用

  從道德的特殊調節功能來看。道德的調節功能有着其它社會要素所不具有的優勢:廣泛性、層次性、導向性、内在性。所謂道德調節的廣泛性,就是指道德是從現實利益關係的角度,特别是現實生活中個人對待社會整體利益和其他個人利益的態度的角度,去調節人們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人們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不僅在本質上是一種利益活動龢利益關係,而且其主體也是利益活動龢利益關係。這就使得道德調節具有其它社會要素所不具有的廣泛性。所謂道德調節的層次性,就是指道德要求的遞進性所表現出的多層次性。在現代社會,對人們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調節,法律和道德是最基本的兩種形式。法是以“必須怎樣”的法律準則爲調節尺度的,而道德則是以“應當怎樣”的道德準則爲調節尺度的;因此,法律調節面前只有一個要求——“合法”,而道德調節面前就不只一個要求——“合道德性”,它從底綫道德到道德理想之間有許多遞進性的不同層次的道德要求,從而使道德調節具有多層次性,能够在調節人們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中發揮更靈活的作用。所謂道德調節的導向性,就是指道德的要求是現實與理想的統一,它從現實的社會道德水平出發,又指向更高的道德理想,能够將人們的行爲不斷引入到一個更加和諧的秩序水平,從而能够不斷提昇和諧社會的質量。所謂道德調節的内在性,就是指道德的調節依賴的主要力量是來自人們心靈的良知。政治主要憑藉權勢以懾服,科學據道理以説服,文藝借典型形象以感服,宗教訴諸神秘力量以折服,法律以暴力强制以壓服,而道德主要訴諸輿論褒貶、溝通疏導、教育感化等,尤其注重於唤起人們的良知、培養人們的道義責任感和善惡判斷能力,因而道德調節具有其特有的自覺性、經常性、深刻性和靈活性。這些優勢决定了道德調節在調整各種社會關係和社會矛盾中具有其自身獨特的重大作用。〔6〕

  從道德的特殊導向功能來看。價值具有導向功能,而這種導向功能一般都是通過理性認識發生作用的。然而道德價值的導向功能是通過理性認識與情感相統一來發生作用的。道德情感對價值的導向,與其他社會要素具有顯著不同的特點。政治以利益爲取向,主要靠權力來運作,其情感因素往往被利益遺棄一旁;法律以意志爲核心,主要靠暴力機器來維持,情感因素往往被“鋼鐵”般的意志消除殆盡;科學以真理爲目標,主要依靠於理性,感性處於輔助性境地;宗教作爲一種非理性的信仰,雖依賴於情感,但其情感要素却被引入到出世之路;文藝追求審美境界,雖訴諸於情感,但因其認識的直感性,影響到其情感的深刻性;道德情感是人類道德發生的直接心理基礎,也是道德運行的潤滑劑,它既依賴於實踐理性,又依賴於人倫情感,是理性與情感的有機統一。因此,它既可以彌補於政治、法律、科學等情感的缺失與不足,也可以糾正宗教情感的偏迷,還可以填補文藝情感的深刻性,成爲人類情感中最能充分發揮作用的一種特殊情感。特别是道德情感中的責任感、是非感、榮譽感、羞耻感等,對於社會導向特别是對於調整各種社會關係和社會矛盾有着重大的現實價值和意義。

  從道德的特殊激勵功能來看。道德對於社會生活的認識,主要着重於從個人和社會整體、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利益關係,特别是個人對社會整體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態度這一角度,提供現實社會狀况的信息,顯示現實社會的生命力和歷史趨勢,展望或預測現實社會發展的未來圖景。雖然科學特别是達到了理論思維高度的社會科學,能够從現實社會特别是這一社會的經濟關係的内在邏輯這個角度,提供現實社會狀况的信息,説明現實社會的生命力和歷史趨勢,預測現實社會發展的未來圖景;但是科學的理論要成爲實踐行爲,還需要一系列中介的轉换。政治和法則着重從國家需要維護的某種經濟秩序、政治秩序和社會生活秩序這個角度,提供現實社會狀况的信息,説明現實社會的生命力和歷史趨勢,預測現實社會發展的未來圖景;但是,其自身的“合理性”,本身還需要道德價值的説明和支持。而道德的認識,既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又有自身的價值説明,因此,道德能够爲人們的行爲直接提供一種“正當”性、“正義”性、“應當”性的合理性精神支撑。而這種合理性的精神支撑,在現實生活過程中,就會轉化爲一種激勵性的强大精神力量,鼓舞人們的道德行爲,敢於冲破各種艱難險阻,去追求理想的目標。

  二、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道德建設研究的分步探索

  正由於道德建設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從一成立開始,就高度重視道德理論的研究,並通過大力普及倫理道德知識,努力推進廣東的道德建設。回首往事,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關於道德建設的研究探索大致包括了以下“三部曲”。

  (一)努力推進社會公德建設

  努力推進社會公德建設是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邁出的重要的第一步。1991年,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在範英先生主持下,《中國精神文明學大型叢書》寫作的序幕拉開,首先先後研究寫作出版了《社會公德概論》和《社會公德漫話》。前者是一本理論著作,後者是一本通俗讀物。《社會公德概論》和《社會公德漫話》作爲《精神文明學叢書》開篇的姐妹篇,既是時代發展和社會實踐的要求,也是精神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研究的要求。

  首先,範英先生主編的《精神文明學論綱》1990年出版後,中共廣東省委1991年制定、公佈的《廣東省“八五”期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劃要點》中,便提出要突出社會公德建設。事實上,當時,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領導小組和廣東省委宣傳部倡議並組織了全省的“社會公德大討論”活動。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在這場大討論中認爲,要把這場大討論由點到面、由虚到實、由淺入深地逐步開展起來,堅持下去,最重要的必須要有理論的指導和理論的普及,因此决定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研究寫作出版兩書。其次,《精神文明學叢書》探討精神文明學理論體系所及的廣闊範圍,這當然不能把精神文明最基本的層次即社會公德排斥在外。社會公德既是社會道德的基石,也是精神文明的基礎工程。“萬丈高樓平地起”,社會公德與精神文明之間的關係,就是地基與高樓之間的關係。地基不牢靠,高樓搭不起,搭起了也會倒下來。很難設想,一個不講社會公德的社會,或者社會公德淪落的社會,會有很高水平的精神文明狀態。從這個角度出發,在《精神文明學叢書》中,以《社會公德概論》和《社會公德漫話》爲先聲,也是順理成章之事。最後,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在研究中發現,在以往的倫理道德研究中,有關社會公德的内容極其薄弱。可以説,關於社會公德的體系結構等問題,當時還幾乎是個空白。由於時代和實踐的迫切需要,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决定,迎難而上,爲發展道德理論和推進道德建設作出自己應有的努力。

  《社會公德概論》一書,着重於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來創立社會公德的理論體系及其主要搆架。它由社會公德的原始成因、社會公德的歷史演進、社會公德的内容形式、社會公德的地位作用、社會公德的性質特徵、社會公德的踐行標準、社會公德的現實要求、社會公德的優化對策、社會公德的發展條件、社會公德的最終歸宿十個方面搆成。它的重點和創新之處主要在於:探討和揭示社會公德産生發展的原因與規律、社會公德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規律、社會公德與其它道德現象的區别與聯繫等。從上可見,開展社會公德的理論探討和普及,努力推進社會公德建設,是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開展精神文明學研究邁出的最重要的第一步。

  (二)大力推進職業道德建設

  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在研究寫作出版《社會公德概論》和《社會公德漫話》之後,緊接着,在1992年,又研究寫作出版了《職業道德新探》。之所以這樣做,直接的動因,就是爲了更好的配合廣東省進行職業道德建設。《廣東省“八五”期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劃要點》中明確規定:各行各業要進行職業道德全員培訓。“八五”前三年要求開展職業道德的企業和職工受教育的面均達到95%,建立起職業道德規範的企業達到90%。

  《職業道德新探》一書,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建設跨世紀的職業道德,一是必須重視我國優秀的職業道德傳統。有着數千年悠久歷史和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國,其優秀的職業道德傳統對於我們建設跨世紀的社會主義職業道德,是個取之不盡的寶庫。二是必須突出中國特色。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跨世紀的歷史任務,它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生發的土壤,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職業道德服務的對象。三是必須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根本國情。我國經過了幾十年來的革命和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依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而,跨世紀的職業道德建設,就應當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職業道德。四是必須扭住一個中心。改革開放的時代,是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時代,因此,建設跨世紀的職業道德必須圍遶中心、服務中心。五是融入商品經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發展形態,因而,跨世紀的職業道德建設要融入商品經濟。六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建設跨世紀的職業道德,必須有正確的指導思想、社會主義方向、黨的領導和人民民主專政作保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共産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四項基本原則,就是這種保证。七是必須深化改革開放。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强國之路,富民之路,也是强業之路。建設跨世紀的職業道德要以改革開放爲先導,是其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根本方法。八是促進精神文明。職業道德既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也能够促進精神文明的進步,建設跨世紀的職業道德,就必須着眼於大力促進精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九是適應現代要求。建設富强、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中國跨世紀的歷史使命,職業道德也要現代化,只有這樣,建設跨世紀的職業道德才能更好地爲早日完成這一歷史使命而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十是兼顧“一國兩制”〔7〕。中國的發展,是一國兩制的發展,建設跨世紀的職業道德,就要以“存异與求同”爲根本原則,“競争與合作”爲根本途徑,“衝突與和諧”爲根本方式。十一是順應協調趨勢。社會發展是一個協調發展的歷史進程,建設跨世紀的職業道德,必須順應協調趨勢,在協調各種關係中不斷發展。

  《職業道德新探》一書,其最大的特點和新意,就是既立足於現在,又放眼於未來,從跨世紀的角度來考察社會主義職業道德建設中的實踐與理論問題。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通過研究寫作出版《職業道德新探》一書,在大力推進建設跨世紀的職業道德中,邁出了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開展精神文明學研究堅實的第二步。

  (三)奮力推進以德治國研究

  奮力推進以德治國是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邁出的又一重要步伐。繼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方略之後,在進入新世紀的重要時刻,江澤民同志又提出以德治國的治國方略。强調“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强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并且指出,“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説,法治與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8〕。江澤民同志從治國方略的高度明確提出以德治國的重要思想,把依法治國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這在我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發展,是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客觀規律認識的新的飛躍。這一思想在理論上,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説和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説的豐富和發展,是對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在實踐上,它必將對我國的社會穩定和道德風氣的進步産生重大的影響,有力地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爲了使廣大幹部群衆加深認識和普及以德治國思想,又及時組織了學會的研究人員,2002年迅速編寫出版了《以德治國縱横談》一書。全書約共27萬字,以210多個問題形式展開,以導言和六個部分爲架構。導言部分重點講以德治國提出的時代背景和重大意義。第一部分重點講古今中外德治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第二部分主要講馬克思主義德治理論的基本内容;第三部分側重講德治要與法治緊密結合;第四部分則講以德治國必須要抓住重點部位;第五部分突出以德治國要培育現代人文精神;第六部分着重講以德治國要構建新的運行機制。

  盡管以往的道德理論十分豐富,但是,《以德治國縱横談》一書第一次把道德建設放到治國方略的高度上比較系統地進行了闡析;並從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的視角來研究論述,這比一般地講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道德建設的重要意義,更加深刻,更加現實,也更加能充分發揮道德在治國理政中的重大作用。《以德治國縱横談》一書還把濃厚的理論性、强烈的實踐性、準確的針對性、突出的通俗性實現了有機的結合,宜於廣大基層幹部群衆閲讀使用,受到廣大讀者的好評,於2009被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新聞出版局和廣東省社科聯聯合組織評選爲新中國成立60年“廣東百本優秀社科理論普及讀物”之一,並在實踐中,有力地推進了廣東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的歷史進程,標誌着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在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開展精神文明學研究上邁出的又一重要步伐。 

  注釋:〔1〕範英主編:《社會公德概論》,海天出版社1991年版。

  〔2〕範英主編:《社會公德漫話》,海天出版社1991年版。

  〔3〕範英主編:《職業道德新探》,紅旗出版社1992年版。

  〔4〕範英、劉小敏主編:《以德治國縱横談》,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參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337頁。

  〔6〕參見羅國杰主編:《倫理學》,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8—80頁。

  〔7〕“一國兩制”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其基本涵義是: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大陸地區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們作爲特别行政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

  〔8〕參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337頁。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