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正確引導教育 不要誤導教育
原載《中國教育理論》香港新聞出版社 2002年10B 總第4期 P19-21
【摘 要】教育是立國之本,其根本宗旨就是教書育人,促進社會文明道德,並為社會培育人才,又服務於社會。在社會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不斷發展中,教育必須與時俱進,使之不斷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因此,教育要不斷改革,永葆其現代化。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完善教育制度,改進教學方法,同時,不斷提高教師教書的積極性和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並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於教育,保證更好地教書育人。教育不能動盪,誤導教育就會誤國。
【關鍵詞】教育 立國 誤導教育 誤國
一、當前教育的誤導與混亂
(一)有著嚴重缺陷的重點中、小學制度
在改革之始,百廢俱興,但人才青黃不接,為加速人才的培養,適當辦一些重點中學、快速班等,是可以理解的。問題是一哄而起的辦重點中學、重點小學、快慢班,甚至辦重點幼兒園成風,並成為制度。近些年雖然取消了部分重點小學,但重點中學還在辦,而且還在加強。廣州市要辦示範高中、設優質學位就是例子。然而,實踐證明,重點中、小學制度存在著嚴重缺陷。
把學校分成重點、非重點,而重點學校只是少數,每縣(市)僅一所。這少數的重點學校集中優勢的師資力量、較充足的設備和資金,並以優先錄取方式集中成績優秀的學生,的確可以培養出部分智力頗優的人才。但是,這是教育上的壟斷和劃分等級的人格制度,不但不利於全民的教育,而且會造成師生的心理創傷,危害教育,危害社會。
首先,把中小學分等級就十分荒謬。6-12歲的小孩智力發育尚未完全,便以因住地不同和讀書分數的高低而定終身,嚴重的後果是:重點學校的孩子從小就有優越感,但未必品學兼優,他們進入社會之後,部分人在不良家庭環境或社會環境中往往缺乏“免疫力”。許多“三門”出身的高智能人才容易成高智能罪犯就是例子。
非重點學校的問題就更嚴重了,而且這類學校又是大多數。這多數學校,其師資力量薄弱,學校設備差,嚴峻的問題是招收的都是成績差的學生,部分學生家庭環境差,或家庭有問題。所有低成績的學生集中在一起,首先是受社會和家庭的壓力,產生自卑感,缺乏上進心,其學習積極性就大打折扣(當然也有奮發圖強的,但為數不多)。另一方面是廣大教師面對教學條件差的學校,更面對成績低的學生,負擔沉重,嚴重影響教書的積極性。無心向學和無心向教彙集在一起,使多數學生得不到良好的基礎教育,怎能培養出人才?走上社會以後,不少人在不良家庭環境或社會環境下,就容易出問題或犯罪。
(二)沉重的學習負擔,摧殘師生教學的積極性
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是掌握知識的入門教育。目前學生學習負擔過重,不在於課程多,也不在於考試,而在於課程太深和教程的混亂。20多年來,為了應付高考,不斷增加學生的負擔,開始是增加課外讀物、參考資料,後來是加深功課深度和難度。目前是不少大學課程高中上,高中課程初中上,初中課程下放到小學,功課內容多,臃腫而無序。但是,目前學生年齡趨小,6歲上小學,11歲上初中,14~15歲初中畢業還是孩子,思想尚未成熟。沉重的功課和家庭作業,使學生望而生畏,除少量學生能適應外,不少學生學習感到困難。學習的困難和考試排名次的難堪,使之把讀書視為畏途,畏而生厭。失去讀書興趣與讀書難成為惡性循環。無心向學的學生怎能培養成為人才呢?教學負擔重,課程變化多樣,學生難教,也是在折磨教師,使之身心俱損。
(三)義務教育成為“過程教育”,使教書育人成為空話
我們雖然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實際上仍是收費教育),但是,由於取消了升留級制度,使義務教育成“在校過程教育”。由於課程難度大,不少學生學習困難,難以學到應有的基礎知識,然而,不管學生在校學習如何,反正“九年讀書”是義務的,到時走人。把年僅14、15歲、又讀不到書的孩子推向社會,實際上是向社會輸送儲備犯罪“人才”。而且名為“義務教育”,實是收費教育,費用又多,不少學生中途輟學成了流浪兒,成了社會不穩定因素。
(四)智育至上,德育不足,使學生缺乏做人的基本涵養
什麼是德育?德育不但是崇高理想和世界觀的教育,德育在古代是“禮、義、廉、恥”以及孝道等做人的基本準則教育。今天的道德教育更應是以‘勤、儉、禮、教’作為基本做人準則的基礎道德教育,並吸收舊禮教中的積極部分,建立一套中華文明的道德風尚教育。但是,解放以來學校卻缺少基本道德教育,而今家長要望子成龍,學校要學生上名牌大學。教師的教學成績、晉升、待遇都與學生學習成績、升學率掛鈎,迫使學校只顧學生讀書應付高考。許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在家嬌生慣養,在學校或存在高人一等心態,或有自卑感;進入社會則是文憑+年輕=官才的誘惑。有關社會實踐、人民的疾苦、個人的修養等觀念十分淡薄或者基本就不存在。
由於上述的原因,雖然我們的教育可以培養出人才,但不少只是書本知識人才,並非德、體、智全面發展的人才,不少還難以成才,一些人在不良環境下便會犯罪。2002年1月4日《南方日報》A4版報道:“少年犯罪觸目心驚”一文列舉全國一些地區少年犯罪,小標題分別是‘摧花惡魔’竟是兩少年”、“‘惡魔團夥’”大半未成年”、“小丫頭指揮少年班”、“涉黑頭目年方十八”、“13歲女孩做‘大盜’”、“14歲搶劫殺人”、“小小摩擦即動刀”、“惡少專門詐學生”,網絡犯罪更是與日俱增,這些罪犯都是10多歲的少年學生。據廣東省公安廳統計,近幾年抓獲的刑事犯(嫌疑人)中,未滿18歲的超過20%,“未成年人犯罪近年來更趨成年化、智能化,團夥犯罪相當突出”。報紙“編後”指出:“有些中小學,為了追求升學率,以分數論高低、排名次,搞重點班、尖子班,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受冷遇和排斥,造成部分學生厭學、棄學而流入社會……”這已談到問題的層面了。這也是對現行教育弊端的控訴。
近年來我國社會治安問題已是越來越嚴重,各級黨政總是說要對社會治安進行綜合治理,然而搞好教育才是社會治理的根本措施,才是真正的綜合治理,我們的領導應懂這個道理!
(五)“3+X”、“4+x”考科和高中文理分科,是四體不全的教育方法
近年來,在全國人民聲討應試教育的壓力下,我們廣東的教育部門提出了“3+X”考科。廣州對此又創造初中升高中的“4+x”考科以及高中文理分科,企圖用減少考試科目的辦法和減少考試次數來減輕學生負擔。這種做法將使學生偏廢地理、歷史、生物以至物理或化學的學習。減少考試則使學生放鬆溫習功課,知識不鞏固。這是因噎廢食的跛腳教育。對於中學生來說,史、地、生和物、化都是基礎課程,不懂史、地和物、化可以說都是半文盲。有人辯解說,這幾科只是不考,不是不讀。實際上,不考試就無法督促學生學習,知識不鞏固,讀了也白讀。設置課程好像讓學生去談天聽古仔,何謂讀書?一個不懂史、地的人,懂什麼叫國家,什麼是愛國主義呢?不懂物理、化學哪有什麼基礎知識可言呢?
(六)鼓吹“教育產業化”,是經濟新增長點,將把教育引入邪道
近年來,由於人民生活的提高,少數有經濟能力的家庭望子成龍心切,不少人送子留學,於是,有經濟學家把經濟理論也搬到教育方面來,鼓吹教育產業化是經濟新增長點,要擴大教育消費,促進經濟發展,引發亂辦學,辦高價學校、亂收費,收高價學費等問題。這也是誤導教育。
教育是提高人民文化素質和培養人才的社會基礎建設工程,需要國家投資,也可鼓勵社會投資。基礎教育不但應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還應創造條件實行12年制義務教育,而且要使學生真正完成基礎課程(含道德修養)的教育,不能把辦教育看成是政府或部門掙錢的途徑。目前我國教育的投資還不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也即“用世界教育預算的1%來教育世界1/4的學生”。廣東為經濟大省,但2000年教育經費只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4%,還比不上發展中國家(占41%)。目前教育費用之重已使大部分家庭難以承受,貧困地區的許多孩子已讀不起書,不能火上加油。專科技能教育以及大學教育,也應多方集資,政府辦學與集資辦學,多途徑辦學使有錢家庭的孩子可以學習,貧困家庭孩子若有能力的也應有機會可以讀書。這才是培養人才之道。
(七)一哄而起的院校升級和大學並校熱,不利創辦特色大學
20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全國各地出現中專掛大學,學院改稱大學,90年代又出現大學並校熱,並且各大學都要辦成文、理、法、工、農、醫等專業齊全的綜合大學,要以大為名牌,辦成全國乃至世界一流大學(這與科技界的“百千萬工程”如出一轍)。的確,我國仍存在大學少、規模小等問題,適當升級或擴大規模,少數大學並校本來是應該的,但問題是一哄而上的老毛病,不少是心術不正和長官意志為創官績的利益驅動。如果並校可以拼出名牌大學,何不全國各地所有大學都併入清華、北大,改稱清華、北大分校,或乾脆稱劍橋、哈佛分校,名聲不是更大嗎?實際上,內在原因還有:(1)官本位。學院稱大學好聽,官也大了,原來學系也可稱學院,系主任可稱院長。(2)農、工、林、師範等學院企圖摘去農、工、林、師範的帽子。(3)綜合大學可以按“市場需要設專業”,可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武漢大學、武漢測繪學院、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等原都是名牌大學。院校改大學和並校之後,使許多院校喪失名稱也失去特色,失去無形資產,同時,學校太大,顧此失彼,難於管理。農、林、師範以及一些專業院系不想辦了,國家如何培養專門人才?這是癥結之所在。
(八)搞“首席教師制”,不利教師隊伍建設的做法
近年來,廣州市某教育部門來個模仿“首席科學家”提出在中學設“首席教師制”,事實上科研的“首席科學家”提出後,並沒有市場。不知中學設此職何用?教師的職責是知識媒介,俗語可稱“知識商販”,即把掌握的東西輸送給學生,並起教書育人的作用。教師的職業的崇高,是因為她要教知識給學生,又要以身作則,以師德引導學生做好人。但是,不論是初、高中課程,都是基礎知識,並非高深學問,更不是新探索的科技領域。當然教學方法要探索、要發展,但教師的成就已有各種職務晉升制度和先進榮譽去評定,何來個首席不首席?教師都是學生的師長,劃分太多等級不但不利鼓勵全體教師的積極性,而且有分裂教師隊伍、擾亂軍心的作用。如果這一措施普及化,將不利於中學教育,更不利於創造和諧社會,而且重踏分裂人群、分裂社會的弊症。
(九)“示範高中”是應試教育和重點中學的綜合體,不宜提倡
近年來,在教育“創新”中,又別出心裁地想像出個什麼“示範高中”,即選一批重點學校,不辦初中,只辦高中,並擴大學校規模,稱優質學位。這是大學並校熱的仿作,又是應試教育和重點中學的綜合體,是長官意志為創官績的想當然的所謂“創新”,已普遍受到抵制,說明群眾和師生覺悟正在提高。辦中學有多種形式,但是一般上,初、高中同校已是一種普遍辦學模式。在一些農村地區也有小學辦初中的,但作為中學仍然是初、高中同校較好,這有利於課程銜接、師資晉升和交流。
此外,強調智育而忽視實踐和弄虛作假的所謂“研究性教育”等,也是在誤導教育。
二、撥亂反正,正確引導教育的發展
“文革”後的“病急亂投醫”引出的不正確措施和部分領導要政績的長官意志,使我國目前的教育存在不少弊端。亂提口號,一哄而起,凡事一刀切,以及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要麼“全盤蘇化”,要麼“唯美是崇”等固有的通病在教育界也表現得十分突出,使教育忽左忽右,成為混亂,擾亂正常教學,所以教育仍需撥亂反正,引入正確軌道,切實做到教書育人。
(一)全面取消重點中、小學制度,平等辦學,平等競爭
應充分認識中小學校分等級是踐踏人格和教育壟斷的違法行為及其造成的嚴重後果。可以斷言,社會治安的愈來愈嚴峻與這一教育政策失誤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應儘快、堅決地取消重點中、小學制度,平等辦學,扶持弱勢學校,實行平等競爭,促進師生教書和讀書的積極性。不同程度學生的混合,在樹立學校正氣前提下,還可以全面帶動後進生,有利於全面培育人才。要學習孔夫子的“有教無類”教學思想。
為了搞好教育改革,各省區可以適當辦少數實驗小學,實驗中學,作為教改的試點。
(二)減少中小學課程深度,從根本上減輕學生負擔
中小學課程不應減少,考試制度也不宜取消,更不應偏科考試。中學生什麼都要學,高中生什麼也應該懂,要設置全面知識的課程,並且健全正常的考試制度。關鍵是減輕課程深度,簡化和系統化教程,從小學到中學只應要求學生掌握系統的基礎知識,不應逐級下放課程,從根本上減輕學生的負擔,同時,通過改進教學方法,做到通俗、易懂、直觀,提高學生讀書的興趣,使他們把讀書看作是增長知識、學習本領,而且可以學好,對讀書就有樂趣,也不怕考試了。讀書不考試,等於耕種不問收穫。試要考,而且應多考,但要靈活地考,督促學生溫習功課,才能鞏固知識。
(三)實行實在的義務教育,要保證學生成品
義務教育要對學生和家庭負責,更要對社會負責。要規定學生讀幾年書,還應規定達到什麼程度的知識標準。不要把義務教育變成收費的“過程教育”,應付教育。9年或12年的義務教育應通過嚴格考試,測定學生掌握文化程度如何?應有嚴格的升留級制度,讓不合格的學生補讀或留級。補讀或留級的學生可讓家長負責學雜費。對罪犯尚要改造成好人。把不合格的學生推向社會,不應是我們共產黨人應有的良心。
(四)堅持德育第一,德體智全面發展
近兩年來,有的學校已把道德(行為準則)教育列入學校教程,這是貫徹江澤民同志要以德治國指示的體現,也是我們的覺醒。德育應放在學校教育的第一位,並從幼兒園和小學生抓起。在小學至中學階段要以德、體、智為序,在搞好德育基礎上,做到德體智全面發展。學校的德育是為人基本品德的教育,不能以政治課代替,對中學生還應增加行業道德教育。抓好德育是社會綜合治理的根本措施。學校德育抓好了,再抓好官德,社會風氣就會好轉。抓德育還要抓好師德,使學生有學習的榜樣,因此,一方面要提高教師的地位和生活待遇,大力提倡尊師愛生,同時,要嚴格要求教師樹立良好師德。
(五)堅決糾正四體不全的偏科教育,培養有全面知識的人才
要取消所謂“3+X”或“4+x”等考科和高中文理分科的跛腳教育考試制度。中小學課程不能減少,尤其是中學課程設計更應全面,使學生從小學到中學12年間什麼都學到,什麼都應懂得,但課程不必太深奧。此時,他們才18~19歲,掌握全面的基礎知識,如果從業,可以適應各方面工作。如果進行專業訓練或進大學深造,他們有全面的知識水平,較強的理解能力,能從不同知識面認識事物,便可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
(六)制止大學亂並校的歪風,多類型多形式辦特色大學
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適當地把部分專科學校升格為大專院校,或大學辦分校,在適當時候再獨立成為大學都是多辦大學的途徑,同時,也應當辦部分大型綜合性大學,但應制止胡升亂並和一窩風辦大學城的歪風。
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要建成世界強國,需要各種各樣的專業人才,缺一不可,所以大學不但要有綜合性的,更要有工、農、醫、師範等專業性大學,以各自特色、特點和特長培養專業人才。市場規律對教育有強烈的引導作用,但是,也需要部分非市場經濟的人才。作為國家決策部門和領導者不能和群眾一樣起哄,一定要掌握政策,從國家利益出發,用政策引導辦好各種大學,有專科的,也有綜合的,中等專業學校也應該辦,以培養各類不同人才。綜合大學可多種形式辦,國立的、私立的、合辦的,甚至與國外聯辦都可以。大學辦多了,學生入大學機會多了,有利於提高全民文化素質。
(七)教育以教為主,與實踐相結合,培養有用人才
在教育中要徹底批判“讀書越多越蠢,越反動”、“實踐就是讀書”、“大老粗光榮”的歪理邪說,也應反對“讀書唯一”、“智育至上”,文憑+年輕=官才的誤導。教育主要是讀書,掌握好書本知識,但是決不能“從死讀書到讀死書”。中小學應在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前提下,把讀書與實踐結合起來,應讓學生適當參加體力勞動、生產活動、科學實驗和社會實踐。讓孩子經受些鍛煉,吃些苦,以免培養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書呆子。
三、教育要與時俱進,又要循序漸進,穩定發展
社會文化和科學技術在不斷發展,教育制度、教育方法必須與時俱進,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因此教育也要不斷改革。行業不同,各行業改革的程度也就不同,有的要改弦易轍,有的只是改偏,有的只是改進或改善,使之更好前進。凡事不能一哄而起,不能一刀切,更不能極左,極右,忽左,忽右,要學習孔子的中庸之道。
教育在以教書育人為宗旨的前提下,教育的改革應與時俱進,要循序漸進,不可激進、盲進。要吸取教育大變動對於人民、對於國家都會造成嚴重危害的深刻教訓。文革僅失去10年教育,對學生就是影響一代人,對國家危害更深遠。有些似是小事,影響也極深。例如,解放以來,我們搞運動會(包括當今的運動會以及地區性的群眾活動)都是要求學生參加表演,為此,一花時間就是一整年,中學生放棄一年的學習,也影響其一生,但當政者並不當一回事,老百姓敢怒而不敢言,沒辦法,孩子在人家書房裏嘛。教育若動盪,影響更大。家庭希望孩子成龍,國家希望出人才,都是一致的,要成龍、出人才關鍵是正確引導教育,辦好教育,教育政策要穩定,需要不斷又逐步地改進和完善教育制度、教學方法、教學條件和教學水平,其他切不要亂鬧胡搞。我國幾千年的教育,有其長處,也可以學習別人的東西,但切不要丟掉自己的好傳統、好辦法,應努力建立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