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吸取歷史教訓,搞好中國西部開發


  原載《熱帶地理》,  2000年第20卷第4期 P304-309 (本文為2001年7月27~31日在新疆召開的“中國西部地區大開發學術會議”主題發言稿)

  【摘 要】加速西部地區的開發,促進經濟發展,迅速改變“邊、遠、荒、窮”的落後面貌,縮小我國東、西部社會經濟發展的差異,同時,將開拓內需潛力,擴大國內市場,促進全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現代化的實現,對加強國家的統一和各民族的團結,也具有重大的意義。為穩妥、有效和迅速搞好西部地區的開發,應切實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決不能一哄而起,決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也不能讓政府背上經濟包袱,而是應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認真做好西部開發的全面規劃,在切實保護好自然環境,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重點開發自然資源。自然環境保護、生態環境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是國家投資的重點。同時,要十分注重積極引導城市化的進程。這是保護自然環境,保護自然資源,改變農村落後面貌,促進現代化實現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西部地區;東西部差異;生態環境;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5221(2000)04-0305

  本文所指的我國西部地區包括內蒙古、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西藏、雲南、貴州、四川、重慶和廣西等共12個省、區(市),土地總面積660×104km2以上,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688%。1997年總人口352億,占全國總人口的285%,人口平均密度為53人/km2,是我國地廣人稀、自然資源豐富、風景優美,但生態系統脆弱,自然條件較差,甚至生境惡劣,經濟發展較落後的地區,向來被稱為“邊、遠、荒、窮”的地區,也是我國大部分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區。

  一、西部地區大開發的意義

  西部地區雖然地廣人稀,但自然資源豐富,不但地下蘊藏有大量的礦產資源,還有豐富的水資源和水力資源、森林資源、草地資源、動植物資源以及豐富多樣的旅遊資源,包括各種自然風光和文化古跡等資源,是我國重要的後備資源。但是西部地區地處內陸,地形複雜,多祟山峻嶺、高原和荒漠,自然環境條件較差,有些地方環境非常惡劣,交通閉塞,信息不靈,對外交往十分不便,經濟基礎薄弱。一些地方由於不合理開發或過度開發,已造成生態環境惡化,並且與經濟發展形成惡性循環。由於發展的不平衡,造成我國東、西部社會經濟的明顯差異。這種差異妨礙全國現代化的實現,也不利於各民族的團結。

  進行西部地區大開發,將加大對西部地區投資的力度,並通過給予優惠政策,引進國內、外資金、技術和人才,合理開發西部地區的自然資源,發展地方經濟,促進社會的進步,縮小我國東、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差異,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各民族的團結;西部大開發也將為我國國家建設和參與世界市場競爭生產更多的產品,增強國力和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同時,發展西部地區經濟,將提高西部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挖掘內需潛力,為國民經濟發展增添活力,促進全國現代化的進程。

  二、西部大開發的主要障礙

  進行西部大開發存在許多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上的障礙。

  (一)自然環境問題十分嚴峻

  西部大開發最大的問題是自然環境問題。自然環境具有雙重性,從自然資源來看,無論自然環境如何惡劣,都是環境資源,而且只要它有獨特之處,都可以作為旅遊資源,但是,從自然條件來說,不好的自然環境造成生產和生活條件的困難,因而也是資源開發的障礙。西部自然環境因其特殊的地理、地貌狀況,都存在著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和環境條件惡劣等問題。首先,位於西南部地區的青藏高原、雲貴高原,東北部的大興安嶺,以及西北部的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等山地是我國極其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地,但由於其地勢高亢,氣候特殊,生態系統都較脆弱。其中的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區是高寒地區,長年天寒地凍、空氣又十分稀薄,生態環境十分惡劣;西北部至中北部的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和內蒙古等省區則存在大面積的沙漠和石礫地區,環境惡劣,生態系統更加脆弱;雲南、貴州和廣西等省區還有連片石灰岩地區,其中一些地區被稱為“金(礦)、木(林)、水(源)、火(能源)、土(壤)”等“五行皆缺的地區”,自然資源極端貧乏,自然條件極端惡劣。尤其是一些地區,近二三十年來的過度開發,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擴大,環境污染,水源奇缺,環境更加惡化。這些地區嚴峻的環境條件,是資源開發的最大障礙。

  (二)地形險要,交通閉塞,對外交往困難

  西部地區地形複雜,崇山峻嶺、千溝萬壑的雲貴高原、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以及連片的沙漠和石礫地區,地形非常險要,交通十分閉塞,這也是西部地區開發的嚴重障礙。解放以來,西部地區交通建設有了很大的進展。據1997年統計,西部地區共有鐵路20877km,但平均密度僅為032km/100km2,為東部地區鐵路平均密度256%。公路總長397066km,平均密度601km/100km2,僅為東部地區公路的217%,而且已有的公路多為低等級路面,路況差,可通行能力低,因而對外交往仍十分困難。此外,西部地區的通信和能源等基礎設施也極其不足。

  (三)經濟基礎薄弱,投資能力低

  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1997年我國西部12省區國內生產總值僅138646億元,只占全國的189%,還不及廣東、江蘇兩省(139950億元)的國內生產總值。地區財政收入為8097億元,只占全國的190%。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較低,以甘肅省為例,全省農村年人均純收入僅1185元,為上海市農村的225%,浙江省的322%。

  薄弱的經濟基礎,無論是地方財政,還是民間尚無可能進行資源開發的大量投資。

  (四)教育和科技落後,人才缺乏

  由於西部地區經濟基礎差,居民居住分散,造成實施教育的困難。師資和學校設施都較差,教育質量也不高。同時,生活條件較為艱苦,造成人才流失,科研、經濟及管理人才嚴重缺乏,人才斷層尤為嚴重。科研也較落後,尤其是科研經費不足。1997年西部地區科研經費只占全國的189%,而且大部分又集中在經濟相對發達的四川、陝西、重慶和雲南等地,其他省區科研條件都十分差。

  三、必須吸取的歷史教訓

  自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東部地區的開發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使我國國力大大增強。但是,東部的開發也存在不少問題,其中一些是西部開發中應當吸取的嚴重教訓。同時,60年代“三線”建設中也有不少教訓應當吸取。

  (一)缺乏統一規劃和宏觀調控,一哄而起,重複建設

  由於我國現行財政制度和行政體制上的弊端,特別是“撤縣設市”形成“縣市化”之後,許多市(實際上仍是縣域內的農村)都要建成國際大都市,同時,由於財政上實行地方財政包乾的制度,往往容易形成地方各自為政的“諸侯割據”局面,政令難通。另一方面:由於市場經濟的不成熟,在經濟發展中,各地各顯神通,缺乏統一規劃和宏觀控制,因此造成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和辦企業等一哄而起。各地都要建大交通,沿海地區則一律要建大港口。不少市還都要建設大機場。發展種養業、辦什麼工廠,只要有利可圖,大家都往一條路上擠。重複建設,重複辦產業,重複辦企業,造成不必要的競爭,經濟效益低,又浪費資源。

  (二)為發展經濟而犧牲環境,先破壞後建設,積重難返

  改革開放之初,各地急於發展經濟而不顧環境保護,“先破壞後建設”,造成難以挽救的環境問題。首先是在開發礦產資源上,提出“有水就流”、“有水快流”的口號,致使大、中、小,土、洋、群(眾)一起上,造成資源和環境的破壞。辦工業則不分良莠,有項目就上,要地就用,污染工業、破壞環境和資源的工業也上,尤其是鄉鎮工業、村辦工業遍地開花,使廣大農村和農業生產環境受污染,並損壞了大量農田和農業生產環境。最典型的例子是淮河流域地區到處辦造紙廠,大量工業廢水、汙物排入江河,使河水受污染而不能飲用,甚至也不能用於灌溉。廣東省東莞市毗鄰香港,改革開放使它成為港澳臺的工業基地,其經濟發展位居全國縣市之首,但也付出了喪失大量農田和環境受嚴重污染的沉重代價。用東莞市委書記的話來說是,即使用得到的錢來治理環境也不可能使環境得到恢復。這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典型。粵東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不少農村,因受污染,有的地方連飲用水也難以得到。渤海和廣東沿海海域已受嚴重污染的情況,也是環境污染典型的例子。問題是污染容易治理難,把它治好就更難。

  (三)依賴政府辦國企,往往成為政府和地方財政的沉重包袱

  由於不少幹部對市場經濟仍不習慣,還停留在大鍋飯計劃經濟的思想階段,一談開發就是由下級向上級要項目、要資金,大辦國企和官企,一律依賴政府。60年代的“三線建設”辦的企業更一律為國企,並且企業雷同。由於體制上的原因和官辦企業領導的素質問題,大多數官辦企業、國營企業一辦便連年虧損,不但起不了振興地方經濟的作用,還成為國家和地方的財政負擔。

  另一個嚴重問題是,雖然一些國企和官企的興辦也經過論證,但論證存在問題不少。廣東省湛江市90年代初要在東海島辦一個年產千萬噸鋼鐵的大企業,竟然在淡水水源奇缺的東海島“論證”出水源豐富足以辦大鋼鐵廠的結論來。這是置國家利益于不顧的行為,是學術界嚴重的不正之風。

  同時,大辦國企、官企又要增加企業領導以及上級領導機關或管理部門,即增加機構和行政人員,從而又加重地方財政的負擔。

  四、西部大開發應當採取的主要措施

  針對西部地區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上的存在問題,並吸取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教訓,以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為指導,在西部開發中應採取下列重大措施。

  (一)認真搞好西部大開發的總體規劃,加強宏觀調控,科學開發和依法開發

  為避免一哄而起,不講科學、心血來潮和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的頑症,西部地區大開發應組織編制好總體規劃,包括國土整治、環境保護、生態環境建設、基礎設施、土地利用、城市佈局和產業佈局等方面的規劃,實施宏觀調控,做到科學開發和不走彎路。

  雖然我國已實施市場經濟,但是市場經濟只是意味著產業和商品的競爭。在國土開發和環境保護方面(除了城鎮國有土地房地產開發外),不但仍應按規劃和計劃進行,而且應以法制形式,加強宏觀調控,保證科學開發和依法開發,即使是城鎮的房地產開發也應該嚴格依規劃實施計劃用地,在土地利用方式上不存在自由競爭,而是在規劃用地條件下使用土地價格上的競爭。

  在編制西部大開發總體規劃中,則應當吸取受嚴重的地方干擾和不愛惜耕地造成惡果的深刻教訓。應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直接領導下,組織一批忠於職守的各類專家進行西部大開發總體規劃和各省、區、市開發總體規劃的編制。然後在各省區(市)人民政府的領導下,並以各省區市總體規劃框架為依據,組織編制地區(市)和縣級開發規劃。另一方面,在編制各省、地(市)、縣規劃中,還應吸取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不當的教訓:即上級分數據,地方各級依樣畫葫蘆,填充數據,結果編成了脫離地方實際,無多少實用價值的“偽規劃”,而是應在總原則下因地制宜,編制具有地方特色,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的規劃。

  在編制西部大開發總體規劃中,由於當前時間緊迫,不必編制詳細規劃,可以先行編制骨幹基礎設施、重點地域(或地類)保護和開發、重大建設項目、大中城市佈局等左右大局的總體(佈局)規劃,然後在逐級編制規劃中加以補充和完善。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為徹底根除不顧全局、只顧地方局部利益的弊端,在國家財政體制上應克服地方財政包乾和行政區劃中“諸侯割據”的問題,實施撤市複縣,理順省、地、縣的行政體系,暢通政令。如果要在西部地區設立經濟特區的話,也應是設立真正的經濟特區,不應把經濟特區變成政治行政特區,分封更多的“諸侯”,使全局建設難以協調。

  (二)把環境保護放在首位,並注重生態環境建設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關鍵問題是資源的開發應以其可持續利用為前提。我國西部地區最根本的開發仍然是環境資源的開發,即以土地資源為基礎的自然資源的開發。因為環境資源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它是自然環境,另一方面,又是自然資源。如果環境遭受破壞,或者是資源的過度利用都會遭致其不可持續利用;如果沒有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也就沒有所謂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是可持續發展最根本性的東西。有的社會科學家以地方經濟實力和經濟增長速度作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準,這是片面和可笑的。

  鑒於我國西部地區生態系統脆弱的特點,在自然資源開發中,更應十分注重環境的保護,應當提出“環境第一”的響亮口號,而且在西部地區大開發總體規劃中得到體現,即以建成我國內陸盆地和沿海地區生態大屏障的重大生態作用,規劃建立自然環境保護區,其中包括大水源保護區、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區、生物資源保護區、自然風景保護區、歷史文物保護區等。同時,應規劃好生態環境建設區域或地帶,包括天然林區、水源林區、防護林區和水土保護林、防風固沙林、生物保護林等林區及林網建設。西部地區自然保護區和生態林區不但要有足夠的面積,而且應盡可能連接成片,形成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的自然保護區體系,建設成西部地區開發的生態環境屏障。

  同時,還應編制好風沙防治、水土流失整治和農業生態環境整治等的規劃。當前最迫切的任務是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林,並儘快搞好造林種草,保護水土和制止荒漠化的擴大。

  西部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不但是西部地區開發的需要,也關係到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應作為國家投資的重點。

  (三)搞好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

  改變西部地區交通閉塞的狀況是西部開發的重要條件,離開這一條件開發工作就無從談起。

  由於西部地區環境條件差、地形複雜,交通建設應以鐵路和高速公路為骨幹幹線。在規劃和建設中應吸取沿海地區交通建設的教訓,要合理佈局,並要高標準地一次建成,避免逐步上等級,建了又毀,毀了再建、反復折騰、反復建設,嚴重浪費國家資金和財物的建設方法。同時,要建設成連接城鄉的公路交通網。在環境惡劣、地形複雜的地區應有適當的備用交通設施,以保證突發事故時的道路暢通。西部地區地域廣闊,因此航空運輸也應適當發展,但要合理佈局機場和航空線,避免一哄而起,不顧具體條件亂建機場。此外,有水運條件的地方,仍應利用天然、廉價的水路運輸,積極搞好航道和港口、碼頭建設,形成多元化立體交通運輸網,以利對外交流。同時,還應加強通訊、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創造西部開發的環境硬件。

  (四)創造條件吸引資金、技術和人才,合理佈局產業開發

  西部地區自然環境、基礎條件和交通條件都較差,而開發資源需要大量資金、技術和人才,因此,應給予比沿海省份更加優惠的政策,創造較好的軟環境,引進國內、外資金、技術和人才。在優惠政策方面,國內、外、非國有企業都應有同樣的優惠條件。

  此外,應制訂適應市場和當地情況的產業政策、依照總體規劃的安排,因地制宜地合理佈局產業開發。西部地區大開發,農業仍然是基礎產業。但是鑒於西部地區普遍惡劣的自然條件,尤其是不少地區存在著生境脆弱和水源不足的狀況,農業不能勉強發展,不能走到處開荒種地、廣種薄收,既浪費資源,又破壞生態環境的老路,而是應選擇宜農地區,在解決好水源的條件下,搞好農田基本建設,並且應用現代科技,建成高效農業基地;宜牧地區應在注重生態環境保護的條件下,積極發展牧草,並做到牧、養結合,建成高效的畜牧業基地;礦區應盡可能把礦業開發與初、高級加工業配套起來,提高資源利用價值,並把礦區辦成工業城市;宜旅遊地區應搞旅遊資源的保護、建設和開發,在一些有條件的地區採取相應的政策措施,建設成旅遊遊樂、商業城市。在產業政策上,要轉變觀念,拋棄“地方保護主義”和對政府的依賴,以市場為主導,發展市場經濟的優勢,鼓勵、扶持辦好非國有企業,發展非國有經濟。

  (五)加強文化、科技教育,積極培養人才

  人才問題是關係到開發成敗的重大問題,應特別予以重視。經濟發展的落後和環境條件較艱辛是造成文化科技落後和人才缺乏的原因,而後者又是經濟發展的障礙,並且相互之間形成惡性循環。西部地區大開發必須越過這一障礙,為此,當務之急,除了引進人才之外,應加緊扶持本地區的文化和科技教育,培養本地的人才,同時,還應採取措施留住人才。為此,對當地人才的取用要予以重視,並從政策上、經濟上、工作條件上應有所體現,要克服從排外、排洋到崇外、崇洋的兩個極端,培養並重視本地的人才使用。

  (六)搞好城鎮建設,促進城市化進程

  城市化是現代化的標誌之一。我國廣大山區,特別是西部地區只有實現了城市化,才能達到真正的脫貧奔小康。

  西部地區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特別是不少少數民族仍過著廣種薄收,或半遊牧式遷居生活,既難以脫貧,又難以保護好生態環境。在西部大開發中,應按總體規劃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合理開發產業,並且應合理佈局好城市,建設一批大、中、小城市,同時採取措施,促進城市化的進程。只有實現城市化,才能使西部地區廣大群眾提高勞動效益,接受現代的文化、科學教育和享受現代科學技術帶來的現代化生活。也只有這樣,使西部地區大多數人口集中在城鎮,使廣袤的大地從沉重的人口和環境破壞的負荷中解放出來,做到地盡其用:部分宜農、宜牧、宜礦和宜旅遊的土地能有效且高效地發揮其經濟效益,其他大部分土地可以得到保護或從事生態環境建設,充分發揮生態屏障的作用,使西部地區形成具有良性循環的生態—經濟體系。

  促進西部地區城市化還應該吸取一條經驗教訓,即不能按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撤縣設市”方法,把縣改個名叫“市”的“城市化”,而應真正從硬件上達到:①區域大多數人口集中在城鎮;②區域產業結構上以第二、三產業為主;③農業高度商品化和高效化,即農民以社會生產為主,並有較高的生產率,能為社會提供豐富的農產品,而勞動條件、生產環境和生活水平上的城鄉差異縮小以至消失。軟件上主要是人們的文化、科學水平和思想意識與時代發展相一致。總之,城市化要靠艱苦、長期的努力才能實現。

  (七)實行積極開放政策,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建立良的經濟合作關係

  我國20多年來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是改革和開放,西部地區大開發也應是執行改革和開放的政策,不但要對東部地區開放和海外開放,還應該對近在咫尺的周邊國家和地區實行開放,尋求交流和合作,帶動經濟的發展。

  西部地區周邊國家和地區大部分還是發展中的國家和地區。他們有資源、原材料和市場,可以通過合作,建立良好的經濟協作關係,以互補、互助和互利為原則,促進雙方的經濟發展。這是西部大開發的主要途徑之一。

  為保證我國永遠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並對全球社會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必須儘快實現現代化,但是沒有西部地區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國的現代化。因此,應加速西部地區的開發。而在西部地區的開發中,應以歷史為鑒,腳踏實地,少走彎路。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1998)[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83-378.

  2. 陳朝輝.論“縣市化”弊端與城市化進程[J].熱帶地理,1994,14.(4) 296-304.

  3. 陳朝輝.珠江三角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J].自然資源學報,1998,13 (1):40-46.

  DRAW  THE LESSON FROM HISTORY,AND MAKE GOOD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OF CHINA

  CHEN Chao-hui, WANG Ru-Sheng, LI Bin, FANG Cuoxiang

  (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graphy, Guangzhou 510070)

  Abstract: There is a vast territory with a thin populat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 of China. The region is rich in natural resources, including mineral, water and water power, forest, grassland, animal and plant, and tourism resources. However, the region is an inland area with varied topography, in a large part of whic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s adverse. In the region the transport facilities are poor, information is inadequate, economic base is weak,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g behind, and talented personnel is short. It is necessary to draw the lesson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for making rational exploitation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in the western Region; and to avoid a general rush action. It is suggested to work out an overall developing pla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 environment, to improve the infrastructure,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ities and towns so that to speed up the urbanization, to carry out open policy and promote the cooperation with the adjacent countries and regions, to develop educational, 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undertakings, and to train local talents. 

  Key words: The westem region of China;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estem region and the eastern region of China; Ecologic environ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注:本文作者陳朝輝、王儒勝、李斌、方國祥,由陳朝輝執筆。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