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廣東亞熱帶山地開發利用研究》1987年第2期 P22-P30 本文廣東省尚包括海南島。
前 言
山區也稱丘陵山區,是指以丘陵、山地為主,包括河谷盆地在內的完整區域。廣東山區包括南嶺山脈延伸形成的粵北山區、粵西山區和粵東山區,以及瓊中南部山區,面積1371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599%,其中丘陵山地共1137萬平方公里,占山區面積的894%,平原134萬平方公里,占106%。若按全省47個山區縣計,面積共1154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544%,1985年人口共213385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341%,工農業產值占全省的148%。
廣東山區自然資源豐富、多樣,包含土地資源,生物資源、水力資源、礦產資源等,不少資源在全省至全國有著十分重要的位置,開發潛力大。本省山區是沿海平原區經濟發展的後盾,同時又是其重要的生態屏障。但是由於長期以來人們對山區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山區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致使山區存在不少問題。山區是一個特殊的生態系統,保護和開發相結合是山區開發最主要的原則。因此,山區開發的方針是:建立以森林為主體的農業生態體系,開發,保護和整治相結合,綜合利用自然資源,發展商品生產,調整產業結構,促使經濟全面發展。搞好建設山區的總體規劃,把山區建成具有合理生態一經濟結構的生產體系,促進現代化的實現。
一、山區資源開發的主要內容
(一)建設“農業三大支柱”,調整農業結構,建設經濟發展的雄厚基礎
發展林業是廣東山區農業資源開發的前提,以此建成農業生態支柱,根本上改善生產條件,同時應抓緊糧,油生產,並且要大力發展農業商品生產,形成農村重要的經濟支柱。
1.發展和保護林業。廣東山區丘陵山地的利用主要是發展林業。林業既是農業重要的生態支柱,其中也有基礎性生產和商品生產。發展林業的首要任務是恢復森林植被,降低木材消耗,提高森林覆蓋度,進一步調整林業結構,提高森林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建成高效的森林生態體系。
目前全省森林覆蓋率僅26%。要儘快綠化5000多萬畝荒山,管理好3000多萬畝幼林地,並盡可能加速對2500多萬畝疏殘林和灌木林的改造,增加鬱閉度。另一方面,要降低木材消耗量。自80年代以來,全省木材生長量已從1650萬多m3下降為1300萬m3(1986年),木材消耗量雖由1700萬m3下降為1500萬m3,然而,消耗量仍大於生長量,故應採取措施降低消耗量,使林業得到“休養生息”,爭取到本世紀末,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50~55%以上,各山區縣森林覆蓋率則應達60-70%。這樣,全省生態環境將會改觀,生產條件會得到改善。
木材和作為重要工業原料的林副產品是林業的基礎生產,要做好規劃,建設生產基地,尤其應建設速生豐產林基地,提高經濟效益,並保證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的必需材料。
林業的經濟效益主要應從發展經濟林、果林、薪炭林,林副產品及其綜合利用中取得。因此,要發動千萬林戶、農戶投入林業開發生產,並重點建設一批商品生產基地,包括熱作林,珍貴木材、果林,經濟林和薪炭林基地。
逐步調整林業結構,擴大闊葉林和混交林面積比例,建設高產用材林和商品性林業基地,使林業結構合理,效益顯著,避免山地資源浪費。
還要重視林業的生態屏障作用。為了更好發揮林業的生態效益,在全省山區應規劃好森林保護區或自然保護區,要合理佈局,並切實建設好生態林。
同時,不但要調整林業結構,還應注意發展多層林,以及建立喬,灌、草結合完整的森林生態體系。
2.抓好山區糧油生產。發展山區糧油生產是本省山區資源的戰略任務之一。本省傳統糧油生產基地的平原區,由於大、中、小城市密佈,人口集中,人平耕地不多,後備土地資源貧乏,區內糧、油、糖、果、菜、魚和其他副食品生產任務繁重,由於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的提高,不少地區已需要糧食調入。如汕頭地區的10個縣、市,近年來每年調入糧食達10億斤。在目前條件下,如果山區也要依靠糧食調入,不但會造成交通運輸、國家和地方財政以及山區人民帶來沉重的負擔,而且,糧食供應市場也十分難覓。因此,山區應盡可能利用土地資源,發掘生產潛力,保證糧食生產,提高自給水平。
本省山區除梅縣地區外,大多地方人平耕地都達07-1畝,後備土地資源也較充裕,調整農業生產佈局餘地大,有發展糧食生產的潛力,可採取鼓勵政策和經濟手段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例如增加農業投資,調整糧食收購價格,完善市場機制等,並採用新技術,通過科學種田,可望山區糧食生產會大幅度增長。粵北的連山、南雄、始興、翁源、粵東平遠、粵西封開,廣州的從化,龍門、佛岡山區縣部是糧食調出縣,其他不少縣也有潛力,應重視發展生產。
山區油料生產仍然以花生為主,可通過水旱輪作,套種,間種等形式擴大種植面積。這樣既能增加產量,也能促進地力的提高。部分山區仍可發展油茶生產,但必須從提高單產下功夫,並應搞好油茶園建設,防止水土流失。
3.合理開發臺地低丘和其他非耕地,發展經濟林、水果,藥材和牧業,建設商品生產基地,建成山區農村主要經濟支柱。
臺地低丘土地低平,交通方便,便於開發利用。全省有臺地5288萬畝,低丘2000多萬畝,還有部分山地低坡等可開發利用的土地在8000萬畝以上,比全省現有耕地還多75~80%。47個山區縣有近4000萬畝臺地,低丘和山坡地可供開發性生產利用,比其耕地多15倍以上。這是最主要的後備土地資源,是調整農業結構的廣闊“舞臺”,可利用建設商品生產基地。
目前全省利用臺地低丘和山坡地建立的生產基地有橡膠熱作、茶葉、甘蔗和水果等。今後除鞏固已有基地外,應重點發展熱作、熱帶和南亞熱帶水果、柑桔、柚、紫膠、栲膠,木本糧林和南藥等,並綜合利用土地資源、林牧、果牧,經牧以及林牧果相結合;大力引種優良牧草,尤其要引種豆科牧草和水土保持效果好、產量高的牧草,“以草代糧”,發展飼料,促進山區畜牧業的飛躍發展。
建設商品生產基地要和加工業配套發展,以提高產品儲、運效果和產值。
但是臺地低丘和山坡地的開發利用切宜注意水土保持,要搞好好園林標準化建設。
發展林業,糧油和農業商品生產是山區農業三個重要的層次,目的是協調農業結構,以求生態、經濟和社會三個效益的統一。由於這些層次的生產有盈利的、也有低盈利、甚至不盈利的部門,故須採取法律、政策以及經濟措施,才能維持其生產或建設的正常進行,這是由於山區農業發展比平原區著地理條件的特殊性原因而必須制定的特有政策相措施。
(二)加強野生生物資源的保護,並創造條件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
發展和保護林業,提高森林生態質量,是保護野生生物資源的有力措施,同時,要建立自然保護區。這樣,才能更有效地保護野生生物資源,因此要進行全面規劃和合理佈局,鞏固已有保護區,並擴大和建立新的保護區。而且要堅持執行保護珍稀、瀕危動植物的政策和法令,嚴禁濫捕、亂殺、亂采、亂燒山。另一方面,要研究積極的保護措施,開創造條件,進行引種,引養、馴化和人工繁殖,對有經濟或藥用價值的野生生物加以開發利用,發展成商品生產,為人民生活提供更好的“山珍”,或供旅遊觀賞。
近年來,本省山區除引種野果和藥材大有成效外,野生動物引養,如棘胸蛙、烏龜、金錢龜、大鯢、蛇、果子狸、雉雞、鷓鴣、鵪鶉等的繁殖,也已初見成效,今後,還應更加重視這項工作,各級政府部門應大力支持科研部門、重點戶、專業戶或集體單位,開展保護和引養,並進行開發性生產,以發揮山區資源優勢。
(三)開發水力資源和礦產資源
水力資源是再生資源,是山區的財富。本省是能源嚴重不足的省份,而且缺口越來越大,故開發利用好山區水力資源既能解決本省能源問題,又能促進山區經濟的發展,既有經濟效益,也有社會效益。據估計,全省各山區縣平均水力資源可開發量仍在10萬千瓦以上,年可發電3-4億度,產值2000~3000萬元。然而,由於目前管理體制、輸電設備、電價等方面存在問題,使大量資源浪費,城市平原區則缺電,給人民生活造成不便,更影響工農業生產,而山區資源優勢無法成為經濟優勢,財政則靠補貼過日子,一失而成數失。
為了發揮山區水力的資源的優勢,必須進行扶助性開發,同時合理調整電價,保證開發水電的效益,促進開發。但是,為了保證電力的正常供應,還必須採取調節措施,多建調節水庫,以確保“連續發電,洪枯均衡”,並發展林業和保護林木,建立“林—水—電—林”良性循環的生態濟經體系。此外還要搞好輸電配套,使產(電)用(電)渠道暢通,變產品為商品。
廣東山區的礦產資源,應按《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合理開採。重點是加速煤礦、建材礦、金礦和稀有礦的開採,作為山區經濟發展的突缺口之一。
在礦產資源開發同時要加強環境保護,防止污染和保持水土,並且要注意不能和中央、省、地企業爭奪資源、更不能破壞資源。
(四)加速發展加工業,合理佈局,提高“技術開發覆蓋度”
建立山區商品生產基地,發展商品生產,除保證國家必要的原材料供應以外,要根據山區的資源和社會條件,建立相應的加工業,包括橡膠、甘蔗,煙葉,苧麻、茶葉、蠶絲、紫膠、拷膠、水果、毛皮、奶、肉以及礦產等加工,生產出便於儲存和運輸而高值的產品,以提高產品產值和競爭能力。
加工業要多層次和系統性;既有家庭、小集體作坊式的初級加工,也要有鄉鎮企業中級形式加工;還應有縣、市或地骨幹企業的高級加工,生產適應國內外不同層次市場需要的產品。為保持產品競爭力,更應注重產品的質量。
為了促進山區經濟的全面發展,必須考慮加工業的合理佈局,提高“技術開發覆蓋度”。這首先要求在建設商品生產基地過程中,要根據資源和市場條件,建設具有廣泛性的商品基地,以便加工業具有雄厚資源基礎,並使廣大山區都能在商品生產中得益,尤其能在技術開發中得到較好的效益。其次,為了保證山區產品的競爭力,應通過宏觀控制的手段,優先發展山區的商品生產,特別是優先發展貧困山區的商品生產,並通過技術支援,提高產品質量。
(五)開發山區旅遊資源
合理開發廣東山區旅遊資源,利用山區與外界的人文交流,引進信息,資金,技術和人才,並能帶動和促進山區第三產業的發展;在發展旅遊業時,應把建設保護旅遊資源與提供服務結合起來,加以統一管理,以盈補虧。並根據當地條件,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和工藝品。還要採取相應措施,既利於旅遊業發展,又能保護好資源。
(六)山塘水庫的綜合利用,解決水庫移民問題
山塘水庫是山區主要的水域資源,應加以綜合利用。為此,必須採取措施,實行水庫(含山塘)庫區林、水、電、水面和土地的統一經營管理,要妥善安排好水庫移民,在切實保護好山林的基礎上,進行綜合開發利用:發展林、果、藥和牧草;建設旅遊設施,發展旅遊業;進行科學養魚,建成山區鮮魚生產基地,利用能源充足的條件,適當發展加工業,增加就業機會和增加收入。
水庫移民問題是解放後興修水利的遺留問題。廣東省饒平縣大潭水庫霞光村以“後靠(山)移民”,自力更生進行開發性商品生產,綜合利用山地,取得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解決了移民問題,其經驗值得借鑒。
(七)發展商業服務,建成山區商品生產配套工程
廣東山區本身消費能力低,又遠離消費大城市,交通不便,因此,應結合建設商品生產基地和加工業的同時,發展商業服務。鄉鎮和縣市都應有貨棧服務或其他銷售服務機構,要有相當的商業隊伍,他們為生產供應信息,組織或指導商品生產、收購或代銷產品,並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形成生產~加工~銷售服務完善的商品生產工程。交流渠道暢通,才能變資源為商品,並取得貨幣。這樣,山區資源優勢才能成為經濟優勢。
(八)引進資金、技術和設備,發展工業
廣東山區能源充足,資源和原料豐富,要充分發揮優勢,引進資金、技術設備,發展工業,增強自身經濟實力。山區工業可適當發展耗能大或者以當地資源為基礎的深度加工工業,以便迅速獲得經濟自立能力。
二、搞好山區整治,促進資源開發
廣東山區的水土流失、石灰岩山區貧困問題和部分地區人口過多而出現的資源不足問題,是三大嚴重問題,必須研究相應的對策,以促進山區的發展。
(一)水土流失的整治
廣東山區嚴重水土流失不但是生態問題,也是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應引起重視,儘快整治。水土流失不但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更重要是由人為因素引起的,但是,這是“可治之症”,應儘快進行整治。
1.水土流失的重點地區和主要土地類型:廣東山區發生水土流失的重點地區,是人口稠密的盆谷地周圍,以第四紀紅土、紅色岩系和花崗岩組成的臺地、丘陵為主的地區。其中,紅色岩中的紅色砂岩,因風化層較薄,表土流失至基岩便停止,結果多成為廢地。危害較大的是第四紀紅土和風化程度較深的花崗岩形成的溝蝕和崩崗流失。全省水土流失最嚴重地區是梅江流域、北江上游、東江上游和西江支流悅城河、馬圩河和南江等河谷盆地的臺地丘陵地區。
2.水土流失治理的關鍵措施:實踐證明,水土流失的治理必須以生物措施為主,並且以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生物措施則是以林為主,喬、灌、草相結合。在草被未恢復以前要保護好地衣、苔蘚等“地皮植被”,以利於高級植物的生長。
另一方面,還應因地制宜,根據不同的地形、地質、成岩礦石成分、風化程度和水土流失發育階段的不同等,劃分成不同的流失類型,分類治理。一般上,花崗岩丘陵強烈流失中的溝蝕和崩崗類型應首先採取工程措施,然後結合生物措施,其他類型則多數可以以生物措施為主進行治理。這樣,能做到收效快,費用低的目的。
治理與開發相結合,以治理促開發,以開發鞏固治理,這也是一項關鍵措施。因此,在採取生物措施中結合造林種草,種植經濟林、水果、藥材和引種牧草等,還應特別注意結合發展薪炭林,並且採取各種形式,多元化解決農村生活用能,才能有效地鞏固治理成果。
(二)解決石灰岩山區貧困問題的對策
石灰岩山區,問題最嚴重的是以峰叢窪地為主的“純石灰岩山區”。如陽山縣東山鄉及其周圍的英德青坑、岩背、清遠白灣等鄉,此外還有樂昌沙坪、乳源大坪、連南三排等鄉以及其他純石灰岩地區的一些村莊。這類地區海拔高程500~700米以上,岩石裸露,峰叢林立,平地狹小,水土流失,植被稀少,農村柴火緊缺,自然資源貧乏。總之,自然環境和生產條件極差,兼之地形複雜,交通不便,文化落後,人民生活水平甚低,相當部分山區尚未解決溫飽問題。1983年人平口糧僅200~300斤,且大部分為旱糧,其中平均只有10-80斤稻穀,人平收入不足150元。不少地方尚無法解決飲用水問題。這類地區的關鍵問題是土地生產潛力甚低,國土人口負荷超載。
解決石灰岩山區問題的主要對策有:
1.保護植被,發展生態林,改善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為最根本的措施。
山灰岩山區是一種特殊條件下的嚴重水土流失區,植樹造林,恢復植被,改善生態環境,以達到改善生產條件,提高土地生產潛力為根本辦法。英德波羅和連縣高山鄉等鄉都是通過這一辦法,並結合工程措施初步解決了問題。
2.發展旱作經作、水果、藥材和牧草,以求經濟發展。
針對石灰岩山區水源不足的缺陷,農業發展應以旱作為主,種植旱糧、豆類、薯類等,並結合發展苧麻、蠶桑、板栗、棗樹、桔、橙、青梅、李等經作和水果,還可林藥結合,種植金銀花、菊花、龍腦香樹、玉竹、桔梗等藥材,並引種牧草、建立飼料基地,發展小家畜生產,也是發展經濟的途徑。
3.控制人口,採取措施減少人口負荷,也是根本措施之一。
石灰岩山區按土地生產潛力計算,以最低限度維持生存(溫飽)的標準要求,國土的人口負荷量大約為每平方公里只不過30~50人而已,但是,目前人口密度大多為每平方公里150人以上,超過粵北山區人口平均密度(140人/km2)。因此,控制人口增長,並採取措施減少人口負荷,將是必須採取的妥善辦法。
(三)山區“農村問題”的對策
“農村問題”是對“城市問題”而言,即因農村人口的激增,自然資源的不足,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生活難以提高等生態和經濟問題。山區“農村問題”最明顯的是梅縣地區。1985年,全地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7人,按農業用地計,人口負荷已接近於汕頭市的水平,人平只有054畝耕地,尤其是興寧、大埔和五華盆谷地人口密度已達每平方公里500-700人,人平只04畝多耕地。糧食不足,能源緊缺,水土流失嚴重,並且形成生態環境——生活水平間的惡性循環。
面臨這樣的問題,解決的辦法是加緊環境整治,採用先進科學技術進行農業資源開發,發展第二、三產業和增加勞務輸出等,並為此採取相應的措施。
三、因地制宜,分區開發
地域分異規律和經濟發展歷史傳統形成不同的自然—經濟區域,是開發分區的依據。廣東山區地域跨度大,地理條件複雜,有區內以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為基礎而形成的開發和整治的近似性,又有地域聯繫和歷史傳統的不同而形成的區外相異性。為更好地發揮地區的優勢,必須進行分區開發,以便採取有效措施,加速區域的開發和整治。基本分區如下:
(一)粵中北山區開發區
範圍包括粵北山區,粵西山區和惠陽地區的山區。除34個山區縣、市外,也包括其範圍內非山區縣的山區部分,是本省最大的山區。
本區以珠江為紐帶、以廣州為門戶取得對外的經濟聯繫。區內的基本特點是地域廣闊,大部分山區生態條件較好,林地多,水力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和旅遊資源十分豐富,而人口密度低,每平方公里140多人,按農業人口計,人平耕地在08~1畝以上,農業開發潛力大,開發條件好。
本區交通條件較好,除有京廣鐵路貫通南北以外,還有建築中的廣州至茂名鐵路。公路交通有聯繫廣西、湖南和江西的省際交通幹線,水路則有珠江各支流溝通各縣,形成以廣州為中心的扇面輻射線。通過廣州可以直達港澳,北跨南嶺山口,經鐵路和公路可抵長江南北,故此,該區內外交往密切,經濟開發條件較好,目前除偏僻的邊境縣,如連山、連南、連平等縣和資源基礎差的陽山、乳源、連南等縣外,經濟都可望獲較快發展。
區內有連片石灰岩山區和南雄盆地,連縣星子盆地、封開、信宜、紫金、龍川等縣盆谷地的臺地、丘陵,水土流失較嚴重,是整治重點地區。
本區和珠江三角洲連成一體,是珠江三角洲的生態屏障。
本區資源開發的重點是充分發揮山區優勢,加速林業發展,建成本省最主要的林業基地。區內糧食生產要求自給有餘,並大力發展南亞熱帶水果、柑桔、甘蔗、蠶桑、煙草、茶葉、地道藥材和畜牧業,建設商品生產基地和加工業基地,要加強本區野生生物資源的保護和開發,使本區成為亞熱帶山區最主要生物資源庫。
大力開發本區水力資源和煤炭資源,建成珠江三角洲能源基地,並儘量開發礦產資源,發展鄉鎮企業。
同時,可利用本區資源豐富的條件加強與珠江三角洲的聯繫,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使本區與珠江三角洲形成統一經濟區。
本區國土整治的重點,是部分山區臺地丘陵水土流失的治理,石灰岩山區貧困問題的解決,以及珠江流域的綜合整治。
(二)粵東山區開發區
包括梅縣地區和汕頭市周圍山區以及惠陽地區海陸豐。
本區以韓江為紐帶,以汕頭港為門戶。區內的基本特點是:山地多,但森林受破壞,生態環境質量低,是本省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山區。林、礦和生物資源多樣,水力資源較豐富,但因人口密度大,除北部邊緣地區外,人平資源佔有量不多,開發潛力低,開發條件較差。
本區交通條件差,除主要有公路和韓江與汕頭市聯繫、經濟交往較密切外,與贛、閩溝通較困難,經濟發展基礎差。
本區是潮汕平原生態屏障。經濟開發的重點仍然在於農業資源的開發,首先要加速林業建設,改善生態環境租生產條件,並建設部分用材林基地,糧食生產以提高自給水平為目標。開發臺地低丘,建設荔枝、龍眼、沙田柚、紫膠、煙草,茶葉等生產基地。應把引種牧草,結合治理水土流失和發展飼料,“以草代糧”促進畜牧業的發展和創造條件加強對外聯繫,發展第二、三產業等作為本區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為解決人平資源不足問題。應儘量採取高技術開發,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努力尋求勞務輸出,以解決就業問題。
治理水土流失和嚴格控制人口增加過快問題是本區最迫切的任務。
發展交通,與開拓與鄰區,鄰省以及東南亞的聯繫,是促進本區資源開發的關鍵措施。
(三)海南山區開發區
主要是海南自治州範圍的山區,是海南島重要的生態屏障。
本區是廣東熱帶山區,自然條件獨特,自然資源豐富。全區水力資源可開發量為42萬千瓦;生物資源數量大,種類多,已知野生動物近400種,植被3500多種,森林面積522萬畝,有許多珍貴木材和特有樹種,又是我國主要橡膠熱作和熱帶水果產區,礦產資源也不少,還有獨特的旅遊資源。區內人口密度低,每平方公里平均不足100人,又是我省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山區。
全區人平有耕地l15畝,資源開發潛力大,同時,本區處於海島中部,通過周圍平原可與各地聯繫,對外港口有八所港、榆林港、水口港、港水港、博鱉港等。但內部交通閉塞,文化科學技術落後。近幾十年來,熱帶森林受破壞嚴重,生物資源日益減少,生態問題也越來越突出。
本區資源開發的重點是保護和發展熱帶林業,為全島農業開發提供條件。糧食生產要力爭區內自給有餘。大力開發熱帶自然資源,鞏固橡膠生產基地,努力建設熱作(胡椒、椰子、油棕)、熱帶水果(香蕉,菠蘿,菠蘿蜜、芒果等),反季節瓜菜(冬季生產大陸夏季蔬菜)和南藥生產基地,並發展加工業,提高產品質量,開拓外銷市場。
開發好本區熱帶山區旅遊資源,發展度假旅遊,以旅遊業帶動第三產業,也可作為開發措施之一。此外,可加速水能和礦產開發,並利用對外聯繫方便和有吸引力的自然優勢,發展“三來一補”企業。
本區是廣東省最重要的熱帶生物資源的寶庫,在資源開發中應切實採取有力措施,加強保護,保證資源永續利用。
四、促進山區開發的重要措施
(一)解決交通問題
山區特殊的地理環境,發展交通是促進山區資源開發的重要條件,尤其是粵東山區和海南山區以及粵中、北山區的邊遠地區,交通是薄弱環節,應著手研究解決。除解決區內縣際交通幹線外,更重要的是解決與及其關係最密切的消費大城市、出口門戶及有經濟聯繫的內陸腹地交通。首先提高公路的質量和疏通河流水運,並儘量發展鐵路、高速公路、有條件的地區還應解決航空交通。
(二)規劃並建設好山區市鎮
山區城市和鎮集是山區經濟、文化、交通、商業和科技的中心,是對外交往的窗口和聯繫山區農村的紐帶,同時又是山區重要消費地區,能夠促進山區資源的開發經濟的發展,所以應重視山區城市和鎮集的建設,搞好規劃,合理佈局和建設,以利山區的開發。
(三)發展文化教育,提高科技水平
山區的開發,重點在於科技開發,以便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並提高產品質量,增強競爭能力,所以必須加強文化教育,培養建設人才,並採取措施鼓勵科技人員幫助山區開發。此外,還應加強科學研究工作,為發展山區名、優、特、新、稀產品,開拓國內外市場創造條件。
(四)制訂優惠政策,促進山區開發
山區資源豐富,開發好山區資源對全省經濟發展意義重大。但山區環境特殊,文化科技和經濟基礎薄弱,因此,必須制訂促進山區開發的政策,從經營管理、資金、技術、人才等各方面予以優惠和支持。在全省商品基地建設上也應從全局出發,通過宏觀控制,予山區以優先發展。特別對貧困山區,更應採取政策措施,扶持其開發資源,促進其早日改變面貌。
(五)開發山區開發總體規劃,確定開發重點和開發順序
廣東山區的開發,已受到各方面的重視,資源開發和國土整治已著手進行。為了使開發和整治合理和有效,避免走彎路,必須儘快地制訂山區開發的總體規劃,確定全面開發的計劃、重點和順序,保證開發的順利進展,避免盲目性。
山區開發總體規劃,主要應包括下列內容:①土地利用規劃,②人口發展和佈局規劃,③城市發展和農村建設規劃,④交通規劃,⑤重點地區整治規劃,⑥區域開發規劃,⑦資源保護規劃等。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