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東省韶關市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分區設想


  原載《廣東亞熱帶山地開發利用研究》 1984年第2期P11-16

  一、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分區原則

  自然資源是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由於地域分異規律的影響,自然資源也反映了這種分異。而自然資源的結構和分佈,又形成或影響了某一地區的經濟結構和生產佈局,從而反映出該地區的經濟特點。這是研究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分區的主要依據。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分區的目的,在於根據自然資源結構的特點,發揮地區自然和社會條件的優勢,促進該地區經濟的發展,並且採取更切合實際的措施,對該地區進行自然資源的保護和自然環境的改造,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並且能為人類提供更豐富的物質財富。

  由於地區經濟結構的獨立性和它與外部地區經濟發展聯繫的密切性,形成了社會經濟發展局部與整體的關係。這種互相依賴、互相影響的聯繫,是國土整治採取戰略措施的依據,也是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分區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

  韶關市作為廣東省地區一級行政單位,其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分區是以國土整治服務為目的的。它以縣為單位,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經濟結構差異進行分區。也可以自然資源組合特徵、經濟結構特點進行資源開發利用類型的劃分,也稱為二級分區。從地區資源優勢來考察經濟發展的戰略方向和戰略措施,這種分區也可稱為資源經濟區,這是一級分區。分區原則是:

  (1)自然資源優勢與經濟發展方向相協調。

  (2)經濟結構的相似性。

  (3)經濟聯繫的密切性。

  (4)照顧地理單元與行政區域的一致性。

  在一級分區的基礎上,若考慮到較具體的生產佈局,可以進行二級分區。二級分區是縣一級範圍內或相鄰區域自然資源條件一致性的區域類型區。二級分區的原則是:

  (1)自然資源條件的基本一致性。

  (2)生產結構和方向的基本類似性。

  (3)資源開發、整治、保護,生態系統的整體性,

  二、韶關市的概況和資源經濟分區設想

  韶關市在廣東省北部,境內大部分屬山地丘陵,是南嶺山地的一部分,也稱粵北山地。行政上包括樂昌、仁化、曲江、韶關、乳源、南雄、始興、翁源、連縣、連山、連南、陽山和英德等十三縣市。其東北面是江西省,北靠湖南,西接廣西,南部則與本省惠陽、廣州和肇慶三個地區相鄰。總面積29,8825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的139%。總人口4245萬人,占全省人口的7%。人口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142人,與海南島人口密度相似,是本省人口較稀的地區之一。

  全市地勢北高南低,成扇狀向南傾斜。全省最高山峰猛石坑在乳源縣西北境,海拔1,902米。北江上游及其支流流貫全市,經廣州市匯入珠江。從地理區域與生態環境來看,與珠江三角洲連成一體。本市包括南亞熱帶北緣和中亞熱帶的南部,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濕潤區。年均溫187~207℃,全年日照1,400~l,900小時,太陽輻射99~1114千卡/釐米2•年。全年平均降水量1,500~2,000毫米。水資源和光熱資源都十分豐富。全市年降水總量達448~598億立米,北江多年平均徑流量達382億立米。由於地形落差大,多跌水,水能豐富,全市水能蘊藏量達234萬千瓦,其中可供發電192萬千瓦。到1982年底,建成水電站裝機容量已有33萬千瓦,每年可發電145億度。未開發的仍有很大的水能潛力。水力資源是本市的一大資源優勢。

  因為本市處於亞熱帶季風濕潤區,水熱比例關係較優越,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因而生物資源十分豐富,動、植物種類繁多,有多種珍貴物種。全市森林面積為2,4838萬畝,占全省森林面積的1/5,覆蓋率達55%,木材蓄積量為5,0771萬立米,人均12立米,每年向國家提供木材60~70萬立米以上,占全省的1/3,是本省重要的木材產區和林業基地。此外,本區有大量青草飼料資源和農副產品飼料,對發展畜牧業,建立畜牧業基地有雄厚的物資基礎。

  全市現有耕地面積3763萬畝,其中有水旱田2803萬畝,人均耕地088畝,按農業人口每人平均為11畝。生產水稻、花生、豆類、玉米、番薯、甘蔗,以及多種其他經濟作物和亞熱帶水果,並且有許多著名的土特產和中藥材。1982年全市糧食產量達3103億斤,人均740斤,每個勞動力生產糧食2500斤。全市為國家提供商品糧6億斤,等於富庶的珠江三角洲80年代每年調出商品糧的數量(6億斤),可見山區也是重要的糧食基地,並且還具有較大的生產潛力。

  本市地質狀況複雜,成礦條件好,蘊藏著大量的金屬和非金屬礦藏。主要有煤、鐵、鎢、鉛、鋅、錫、銻、銅、鈾,大理石、石灰石、重晶石等。1982年,全市生產的煤炭占全省產量的60%。本市採礦、冶金、機械等工業都比較發達,還有化工、造紙、水泥、化肥和食品等工業,是我省重工業為主的重要工業基地,工礦產值在國民經濟中占相當大的比重,這是本市的資源和經濟優勢之一。

  以山地丘陵為主的韶關市,地理環境的空間差異,地帶性與非地帶性的關係相互影響,形成土地資源的多樣化,因此,不但可以為農林牧副漁業綜合發展提供多樣性的條件,而且以水力和煤炭為主的能源資源以及礦產資源十分豐富,還有大量的農林牧副產品也為多種工礦生產提供良好的條件,因此,本市只要充分利用林業、礦產、水力和飼料四大優勢和潛力,就可以建立起平原地區不能代替的經濟優勢,從而改變山區的落後面貌,促進全市經濟的增長,使韶關市在廣東省以至全國的經濟地位更為提高。這是山區開發的重大經濟意義。

  韶關市位於南嶺山脈的南側,是珠江支流北江的發源地,又是重要的生物繁衍地區,所以保護好粵北山區的自然環境,提高該地區的環境質量,使之能更有效地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保護生物資源,將成為珠江三角洲生態平衡的堅強後盾。可以說,粵北山區國土整治的問題,不只是韶關地區本身經濟發展、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的問題,也是與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有密切關係的重大戰略措施。珠江三角洲本身的環境整治只是治標措施,粵北山區的環境整治才是珠江三角洲環境保護的治本辦法。

  然而,由於粵北山區多是山地丘陵的地貌特點,而且地勢高,生態系統存在著脆弱性,在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同時,環境保護比平原區難度更大,況且長期以來,由於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和生產佈局的不合理,尤其是森林面積的不斷減少,森林生態環境質量的不斷下降(闊葉林減少,針葉林、疏林相對增加,森林覆蓋度和林相層次減少)而造成地面多裸露;並且由於工礦、交通、基建、亂開荒等造成的“外傷”,水土流失日趨嚴重。北江流域以橫石站為例,多年平均輸沙量已達491萬噸,最多年份竟達900萬噸。全市水土流失面積達6293平方公里。另外,本市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以曲江縣為例,據統計,每天廠礦排出的廢水達82萬噸,其中35萬噸為有毒廢水,還有礦渣22萬噸,廢氣4,943萬方,以及SO2氣體480立米,給生產和人民生命安全帶來嚴重威脅。韶關市的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還給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環境保護帶來了災害和隱患。可見該市環境保護和環境質量的提高已成為當急之務。

  因為山區開發需要投資大,回收期長,加以山區經濟不發達,資金不足,技術落後,人材缺乏,使山區經濟發展比較緩慢。為了促進山區經濟的發展,需要國家進行必要的基礎建設投資,而且必須制定一套適應山區經濟特點的政策和措施,以保證山區人民在開發、保護和整治山區中得到實惠,以便調動其積極性和創造性。

  考慮到韶關市自然資源分佈的地域差異,地區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環境問題和環境質量的不同,根據上述經濟資源分區的原則,提出韶關市初步分區方案如下:

  (1)北部工礦農林區。

  (2)東部農林區。

  (3)三連林農區。

  (4)南部農林牧經作區

  三、韶關市資源經濟分區概述

  (一)北部工礦農林區 

  包括樂昌、仁化、曲江、乳源四縣和韶關市區。面積共9,62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積的322%,其中84%為山地丘陵。人口1502萬,平均每平方公里156人,是韶關市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但分佈不均,仁化縣平均不足100人,乳源僅77人,是全省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

  本區工礦業比較發達,其中韶關市及曲江縣以重工業為主,較大的廠礦有韶關鋼鐵廠,大寶山鐵礦,韶關電廠,紅工煤礦,還有許多縣辦企業。仁化縣有凡口鉛鋅礦,大嶺冶煉廠,還有年產100~150萬噸的煤礦企業和年產80~100萬噸的小煤窯。樂昌有10多種礦正在開採,是本省重點礦區之一。乳源水電工業較為發達,除南水電站和泉水電站外,農村小水電裝機容量已超過1萬千瓦。此外,本區還有水泥、食品、紡織、化工等工業。

  全區有耕地面積1024萬畝,占全區面積71%,其中有水田758萬畝,糧食產量達8億多斤。曲江縣馬壩油粘是著名的特產。森林面積為882萬畝,覆蓋率為612%,木材蓄積量達1,8484萬立米,人均13立米。全區年產木材達30余萬立米,是我省重點林區之一。樂昌縣產杉木居全省首位。近年來,曲江縣小坑林場已建成為“以林保水、以水發電、以電促農”的良性生態循環的林業基地,僅這一個林場年可產木材2萬立米。

  本區在京廣鐵路兩側,除韶關市區外,各縣共有公路2,793公里,連結各區(公社)。

  由於本區有較雄厚的工礦業基礎,能源、礦產、及林業資源豐富,除發展採礦、冶煉工業外,可大力發展以農林副產品為原料的加工工業,建設成為以韶關為中心,連結樂昌、仁化和乳源的工礦企業網,並促進農村農林牧漁的副業生產,使該區成為以工礦企業為主的、中小城鎮聯結農村的、經濟較發達地區,並負有帶動全市其他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

  林業是本區重要的自然資源;全區以韶關盆地為中心,四周皆是山地,並且保存有較好的原生植被。全區應進行林業用地規劃,把全部林地分為保護性林地和開發性林地,對保護性林地,包括水源林和生物保護地,結合起來形成保護林區,並加強管理,使之成為更完善的生態系統,發揮更大的生態效益。同時也可以適當地開設旅遊點或療養地,發展林副產品、工藝生產和服務行業,使林業保護區同時發揮經濟效益。本區還有南華寺、丹霞山、金雞嶺、馬壩人遺址、雙峰寨等名勝古跡和革命文物,應加強經營管理,使與林業保護區、旅遊點連成旅遊網和度假勝地。對開發性林用地,應建成既發揮經濟效益也發揮生態效益的多種良好生態結構的林業基地。

  由於本區位於韶關市區、樂昌城區的郊區和大工礦的外圍,農業生產除大力發展糧食、蔬菜生產外,要大抓水果生產,南華李、桃、梅、柑桔及獼猴桃皆可大力發展,尤其應盡力發展城鎮畜牧業和山區農村畜牧業。部分低產農田可以改種飼料,並且利用林間草地,發展小型分散、以舍養為主、養牧結合的畜牧場。同時利用淡水水域發展漁業,以增加城鎮和工礦居民職工的牛奶和肉類供應,這樣既可以牧促農,又能改變農村單一種植業經濟的狀況,以促進經濟發展。

  環境保護和整治也是本區的重點問題。區內三廢污染相當嚴重,丘陵崗地水土流失也相當突出,必須採取措施防止和治理污染,儘快實現荒丘崗地的綠化,並著手進行湞江、武江流域的整治規劃。

  (二)東部農林區

  包括南雄、始興和翁源三縣,面積共6,377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積的213%,人口886萬,平均每平方公里140人。全區土地80%以上為山地丘陵。最大的盆地南雄盆地向西延伸至始興縣,是本市最重要的農業區。全區耕地面積947萬畝,占全區面積的99%,為全市耕地的1/4,其中水田763萬畝,占全市水田的27%。人均耕地107畝,其中水田086畝,生產水平和單產都較高,1980年全區糧食總產7億多斤,始興縣畝產達1,041斤,素有“粵北糧倉”之稱。南雄煙葉、臘鴨、翁源三華李是本區著名的土特產。

  本區有林地61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46%。約占山地丘陵的80%以上。人均林地7畝。木材蓄積量1,5879萬立米,平均每畝256立米,為全市最高。每年可提供木材215萬立米,以松、杉為主,是廣東省重要林區和木材基地。

  礦產資源以鎢為最豐富,也有煤及其他金屬。水力資源充足,已建成的小水電站裝機容量達26萬千瓦。

  農林業在本區有顯要位置,但本區最嚴重的問題是水土流失,尤其是南雄紅色岩系盆地更為嚴重。林業方面則是樹種單純,並以針葉林為主,不利於土地保護。因此,搞好荒山丘陵綠化,保持水土,改變林相結構,是促進農林業生產的重要任務。

  由於盆地谷地區是韶關市重要的農業基地,而山區農業又是山區經濟多種經營全面發展的重要支柱,故此,本區經濟發展在抓林業的同時,應抓好農業生產,調整好作物佈局和生產結構,採取技術措施,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同時,應利用林間草地發展大量分散牧業,以農促牧,以牧促農,以林促牧。鄉鎮企業應以加工工業為主。此外可建立三華李和獼猴桃商品生產基地。

  (三)三連林農區

  包括連縣、連山和連南三縣,是本市瑤族等少數民族較集中居住的地區。總面積4,9565平方公里,占全市的166%,是最小的資源經濟區。總人口642萬,平均每平方公里130人。地貌類型以山地為主,僅連縣盆地面積較大,多數盆地谷地均在海拔100~200米高度上。

  該區有森林面積4088萬畝,覆蓋率為55%。木材蓄積量共9708萬立米,人均15立米,年向國家提供木材8-10萬立米,也是本省木材基地之一,其中連南縣金坑更有“杉都”之稱。但由於交通不便,本區仍有部分原始森林分佈。全區共有耕地582萬畝,其中水田422萬畝,人均耕地09畝,水田065畝,多山坑田和梯田,單產較低。

  森林多,水力資源豐富,是本區自然資源的優勢。因此本區經濟發展應以林業為主,以林保水,以水發電,以電促農、並加速加工工業的發展,增加成品或半成品商品,提高經濟效益並減少運輸壓力。由於本區山高坡陡,應進行全面林業規劃,加強水源林和水土保持區及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有計劃地開發利用開發性林業,保護好林業資源。還應發展本區交通運輸,普及和提高文化科學,培養科技人材,也是本區自然資源開發所急需的重要措施。

  自1970年連縣引種溫州蜜柑以來,1982年全縣蜜柑總產達6萬擔,種植面積達12萬畝,加上其他水果總產達627萬擔,產值200多萬元,繼續發展亞熱帶水果還有很大的潛力。松香、油茶、山蒼子、黃精、土紙等是本區主要土特產,都可以發展。此外,林間草地對發展畜牧業也有廣闊的前景。

  (四)南部農林牧經作區

  包括陽山、英德二縣,面積8929平方公里,占全市的299%。共有人口1215萬,平均每平方公里136人。該區是韶關市經濟發展較困難的地區,也是本市國土整治的重點。

  該區年降水量達1,750~1,880毫米,是全市降水量最豐富的地區;但因本區岩溶地貌發育,分佈又廣,降水大多向地下滲透,相當部分地區地表嚴重缺水,有的地方甚至連人們生活飲用水也嚴重不足。此外,英德縣大面積丘陵崗台地保水能力差,植被又屢遭破壞,覆蓋度低,水熱失調,常現乾旱。用水不足是本區農業發展的最大障礙。

  全區耕地面積121萬畝,人均近1畝。其中有水旱田86萬畝,旱地面積35萬畝,人均水田07畝,旱地03畝。有林地575萬畝,森林覆蓋率僅429%,英德縣僅385%,是全市森林覆蓋率最低的地區。木材蓄積量670萬立米,人均55立米,不夠全省人均木材佔有量的一半。礦產資源豐富,僅陽山縣煤炭藏量達1億多噸,小煤礦年產量達50萬噸。英德縣硫鐵礦儲量也十分豐富,年產礦石35萬噸。此外還有鎢,鐵,鉛、鋅等礦藏。本區畜牧業發達,陽山是本省青山羊的重點基地,英德也是本省牧業重點縣,豬、牛飼養量都很大。較著名土特產有“陽山雞”和英德“紅茶”。

  英德縣水泥工業發達,也是全國水泥重點產區,其他為地方小工業。

  山多林少石頭多,土地雖廣闊,但田地少而貧瘠。水源雖豐富,但用水奇缺。這是本區自然條件的特點,故該區是全市國土整治改造的重點地區。

  對於石灰岩地區,必須先探明水源,首先解決群眾生活用水,有土壤的石頭坡地,應盡可能綠化,農業則應以發展旱作和牧業為主,同時節制用水。

  丘陵崗臺地的開發利用,是本區土地開發利用的重點,因為丘陵崗臺地不僅面積較廣,生產潛力也較大,而且涉及北江流域及連江流域的整治問題。對於裸露地必須儘快綠化,並研究採用生物技術措施,增加覆蓋度,對於已利用的坡地如茶園,須採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保持水土,使之既能發揮經濟效益又能不斷提高生態效益。

  本區畜牧業的發展潛力較大,可利用坡地植樹造林,同時大種優良牧草,並發展低產農田的飼養種植業,以便創造條件,大辦小型牧場,使本區成為韶關和廣州市奶品和肉類的供應基地。

  該區也要防止工業污染。區內水泥廠的灰塵和硫鐵礦礦渣已造成環境污染問題,必須採取有力措施加強環境保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