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東省肇慶山區的農業發展
原載《熱帶地理》1988年第8卷第4期 P300-308
肇慶山區地處粵西,扼踞西江中游,包括肇慶市的懷集、廣甯、封開、德慶、郁南、羅定、雲浮和新興等山區縣,土地總面積為188117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的89%。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其中山地面積共3907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208%;丘陵面積12084萬公頃占642%;臺地268萬公頃,占14%;平原2550萬公頃,占136%。1985年總人口38114萬人,共有耕地18萬多公頃,其中水田1548萬公頃。人平佔有耕地071畝,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山區中,肇慶山區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較為優越,全區除北部屬中亞熱帶氣候外,其餘大部屬南亞熱帶;大部分耕地在河流沖積平原上,除羅定盆地外,灌溉條件都較好;土壤肥沃,適宜發展農業生產;山地廣闊,有相當數量的土地資源可供開發;勞動力充裕,其素質和耕作技術水平較高;區內有西江溝通廣州、港澳以及廣西,對本區農業開發和經濟發展起很大作用;農業商品生產有一定基礎,經濟發展較快而頗具特色,值得借鑒,但也存在嚴重的生態隱患,必須引起足夠重視。這是本文討論的中心。
一、肇慶山區農業發展的特點
1.農業產值結構趨於相對合理
表1 肇慶山區與全省及其他山區地(市)農業產值結構(%)
Tab1 The 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output value of Zhaoqing mountain
Region, other regions and Guangzhou Province
地區 種植業 林業 牧業 副業 漁業 合計
肇慶山區 424 107 176 273 21 100
梅縣地區 540 54 190 200 17 100
韶關市 607 90 161 125 17 100
全省 512 108 175 140 65 100
注:資料來源:廣東省統計局,廣東省統計年鑒,1985
本山區近年來農業發展較為協調。據統計,1985年農業總產值為1238億元,各業產值比例:種植業占424%,林業占107%,畜牧業占176%,副業占273%,漁業占21%。其中牧業和副業產值共占449%,已超過種植業產值,居全省及各山區之首位。在林業中,經濟林(和經作)用地已占林業用地的159%,經濟林和林副產品產值也已占林業產值的主要地位,也居全省山區前列,這種農業經濟結構有利於促進生態結構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這是本山區農業發展的最主要特點(表1)。
2.農業發展速度較快、土地生產率較高
本區農業發展,1985年與1983年相比,增長率達20%。不但高於本省其他山區的增長速度,而且高於全省增長水平(表2)。
本區土地產值也較高。全區土地面積僅占全省47個山區縣總面積的1594%,人口占18%,但農業總產值占全省山區縣的222%,平均每畝土地農業產值為449元,比梅縣地區多138元,分別比韶關市和海南自治州多173元和285元(表2)。
3.農業商品生產有一定基礎
本區有西江交通之便,對外聯繫密切,故歷來有農業商品生產的習慣。近幾年來,農業商品生產發展較快,全山區農副產品商品率已達35~40%,並且有不少大宗出口創匯產品,如松香、桂皮、桂油、木薯幹片、蠶絲、優質米、排粉、厘竹、黃羌、草粉飼料、蔬菜、藥材、生豬、牛和三鳥等。其中,桂皮、桂油、松香、厘竹和木薯幹片等產品出口量居全省首位,松香甚至列全國前矛。1985年全山區出口值近1000萬美元。
表2 肇慶山區與全省及其他(市)農業產值比較
Tab2 comparison of agricultural output value among Zhaoqing region,
Other regions and Guangdong Province (1983 and 1985)
地區 土地面積
(Km2) 總人口
(萬人) 1985年農業
產值(億元) 單位國土面積
產值(元/畝) 與1983年相比
增長(%) 比1978年
增長(%)
肇慶山區 18,399 38141 1238 449 200 795
梅縣地區 16,197 39974 756 311 166 419
韶關市 30,585 43439 1268 276 106 657
海南自治州 16,695 20098 410 164
全省47個山區縣 115,400 213358 5583 323
全省 212,000 6253 17485 550 171
注:資料來源同上表。
農業商品經濟的發展使農民生活水平相應提高。全區除懷集、廣寧兩縣因基礎稍差,人平收入仍較低外,其餘6縣1985年人平收入達556元,高於全省山區平均44元,雲浮縣甚至已達664元,高出152元,在全省各山區縣中,僅次於從化和樂昌。尤其是德慶縣高良鎮,23個村的28萬人口,不但大部分已脫貧,其中豐堂村1987年僅種藥一項人平收入就達6000多元,部分山區已向小康水平邁進。
二、肇慶山區農業發展的基本經驗
1.穩定基礎農業,抓緊發展糧食生產
肇慶山區各縣,較重視糧食生產,全山區歷年糧作用地面積占耕地面積75%以上。1985年共生產糧食11566萬噸,占全省糧食總產的67%,其中稻穀占全省的71%,人平糧食3035公斤,比全省人平多275公斤。全區除懷集和廣寧兩縣因耕地缺乏(人平分別為065畝和055畝),糧食不足外,其餘6縣均為餘糧縣,每年平均共調出糧食55萬噸。新興、封開兩縣歷來為全省有名的山區餘糧縣。原來缺糧的德慶縣,由於水土流失得到治理,也成了餘糧縣。糧食生產的穩步發展,為本山區畜牧業和其他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2.發展林業生產和多種經營
近年來,肇慶山區林業也有了長足發展,僅1985年,全區造林15835萬畝,比1982年增加2倍。目前荒山面積已大大減少,100萬畝以上荒山只有懷集縣。全區有林地已達119885萬畝,占林業用地的603%,森林覆蓋率達4344%,高於本省大陸森林植被較好的韶關市(408%)。封開縣森林覆蓋率已達638%,基本實現了綠化。廣甯縣也達606%,都居全省領先地位。全省有名的嚴重水土流失縣德慶縣森林覆蓋率已達到467%,面蝕流失已基本控制,並且開展了多種經營,經濟收入增加。本區發展林業的有效措施是:
(1)落實責任山,調動群眾造林積極性。到1986年全區共落實責任山71919萬畝,占林業用地面積的362%。肇慶地區在採取措施,調動群眾造林積極性的同時,狠抓了責任山制度的落實。
(2)發展國營和集體林場,建立自然保護區。全山區共有國營林場20個,經營林業用地10396萬畝,已有林地8272萬畝。近年來,還發展了合作林場1000多個,經營林用地面積共32251萬畝。區內還建立了封開黑石頂自然保護區和德慶三叉頂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面積共756萬畝,加上林場共有林用地43403萬畝,占全山區林業用地的218%,成為本山區林業的主體。
(3)長短結合,以短養長,開展多種經營。為保證林業穩定增長,在大力營造用材林的同時,積極發展短期有收入的經濟林、水果和經濟作物,並充分利用林副產品,開展多種經營。全區已有經濟林、水果和藥材22285萬畝,占林業用地的159%,居全省山區縣的首位。其中,有多種水果、油料林、肉桂、板栗、八角、紫膠寄生樹、茶葉、竹子、筍竹和南藥等,並大力開發松香等林副業生產,使森林資源得到保護,森林面積逐步擴大。尤以封開和德慶兩縣發展林業最為突出。
3.發展農業商品生產
肇慶山區在抓緊糧食生產和加速發展林業的同時,因地制宜,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農業商品生產,初步建成了松香、桂皮、南藥(巴戟、首烏)、苧麻、蠶桑、柑桔、羅定三黃雞、瘦肉型豬等生產基地。許多農產品在我省已佔有重要位置,其中,煙草產量占全省的132%,大豆占70%,花生占71%,茶葉占71%,蠶繭占176%,薯類占206%,松脂占515%,藥材保留面積達762萬畝,占全省的175%,並出現了部分集約化、專業化生產。各地湧現了不少專業村,如德慶高良鎮豐堂南藥專業村、新興稔村鎮皮村柑桔,荔枝水果專業村、壩村荔枝生產基地,簕竹鎮石頭沖黃羽雞專業村、羅定池洞鎮池洞苧麻,香蕉專業村等。商品生產專業戶更是遍佈全山區。
4.初步建立了農副產品加工體系和商業服務系統
肇慶山區歷來對農副產品加工較為重視,不少產品已成本地特產,如郁南蜜棗、新興話梅、德慶松香、懷集厘竹等。近年來,加工業又有了較大的發展,目前較大宗的農副產品除松香外,還有木薯、木材、蠶絲、桂油、竹筍、藥材等。原來基礎較差的羅定縣已建立了繅絲廠、麻紡廠、苧麻廠等,紡織工業逐步配套成龍。南藥生產也開發了不少新的加工項目:如首烏深加工成首烏酒、首烏汁,近年來又生產首烏茶、首烏蜜糖、首烏固體沖劑和濃縮液等;以巴戟為主配製巴戟酒、巴戟精,此外,還有水果加工等,產品遠銷國內外。
本山區商業也較活躍,不少農業商品生產基地都與肇慶、佛山、廣州,深圳、珠海等地商業部門掛鈎,形成農業商品服務系統,使產品能及時運銷各地。
三、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肇慶山區農業發展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其中尤以生態問題較為突出,主要表現在:
1.林業結構不合理,生態危機潛伏
根據林業資源調查,肇慶全山區森林面積共101423萬畝,基本是松、杉針葉林,針葉林面積佔有林地面積的802%,並且大部分為馬尾松林,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20105萬畝,僅占192%,與全省其他山區相比,闊葉林比例僅略高於梅縣地區(占131%),而比惠陽(占278%)、韶關(占3807%)和海南島(占8988%)等山區均低。尤其是西江以南4縣及江北德慶縣,有林地面積47665萬畝,針葉林竟占9453%,而闊葉林只有2607萬畝,僅占547%。況且江南4縣森林覆蓋率仍低,僅為332%。由於闊葉林太少,森林生態質量低,一些地區水土流失仍不斷擴大和加劇。解放初山區8縣水土流失面積為1505平方公里,雖幾經治理,但除德慶和封開外,其他地區水土流失面積反而有擴大之勢。據1983年航片調查,全區流失面積已擴大到1835平方公里,尤以郁南、羅定、廣寧、懷集等縣更甚,新的崩崗時有出現。另方面,因馬尾松純林比例大,一旦病蟲害發生,尤其是對松林造成毀滅性災難的松突圓蚧人侵蔓延,後果更不堪設想。
2.破壞生態平衡的人為因素尚且存在
肇慶山區人為造成水土流失的現象,如毀林開墾、無計劃伐林和環境污染等,並未有效地制止,相反卻仍普遍存在。據調查,僅廣寧縣解放後至70年代共毀林造田26萬畝,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7%。目前毀林開墾種木薯、南藥,甚至毀闊葉林種杉等仍在繼續,且後果嚴重,羅定盆地泗綸、扶合等地開墾種植作物致到處出現崩崗;德慶崩塘(現改豐堂)、象牙甚至在中山陡坡地上大面積全墾種植巴戟、玉桂,使水土流失已從小到大地發展。尤其是到處重複建造紙廠、“膠合板廠熱”和生產“香菇木耳熱”而大量砍伐用材林。有的部門為追求利潤,建立微粒板廠,名義上是利用枝丫材,而實際上卻大量砍伐中幼齡林作原料。目前山區8縣成熟林活立木蓄積量僅110萬立方米,而相當部分為水源林和水保林;全部林地木材年生長量190萬立方米,年可採伐量只有76萬立方米,因此,應採取措施制止重複建立木材加工廠和無計劃伐林生產食用真菌等,讓林業“休養生息”。
另方面,由於缺乏統一規劃,肇慶山區造紙廠遍地開花,都是分散於山溝的土紙廠,不但工藝落後、浪費資源,而且缺乏汙水處理設備,廢水直接排人江河,普遍污染水源。近年來“淘金熱”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挖礦加劇水土流失,尤其是礦物處理用的劇毒化學藥品氰化物的任意排放,嚴重威脅人民健康和農業漁業的發展。
3.技術開發和綜合利用資源不夠
(1)不少地區耕作水平不高,低產田多。據統計,8縣年畝產250公斤以下的低產田共64 5333公頃,占耕地總面積的359%。一些作物單產甚低,例如,全區小麥平均畝產僅84公斤,低產的只有39公斤,比全省平均低10~55公斤;廣甯、新興和郁南等縣水稻畝產平均僅248-268公斤,比全省平均低28公斤;廣寧、雲浮的花生畝產62-71公斤,僅是全省平均產量的607%。
(2)農業商品生產信息不靈,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缺乏科學指導。近年來,本區農業商品生產有所發展,但諸如蠶桑、毛兔、金銀花、苧麻、巴戟和砂仁等生產都出現一哄而起、發展十分不穩定的情況。目前巴戟生產估計全國年需要量約200-250萬公斤,即只需種植1300~2000公頃,但本區已達26 670公頃以上,年產量可達1000-1250萬公斤,加上本省其他地區年產也可達500~1000萬公斤,將會出現嚴重的供過於求的情況。
(3)農業結構尚不合理,資源仍未充分利用。近年來,農業生產結構雖經初步調整,但在大農業內部各部門中,首先是林業結構極不合理;畜牧業則比重偏低,畜牧業產值僅占農業產值的176%;而畜牧業內部則偏重於豬禽家養業,草料資源尚未開發利用,草食牧業不發達;另方面,不少農副產品加工業尚未配套。竹木、松脂、水果和畜牧產品未能進行多層次系列加工,使資源未得以充分、合理利用。
四、兼顧經濟、環境和社會“三大效益”,加快農業發展步伐
根據本山區農業開發的基礎和薄弱環節,必須重視科學開發,兼顧三大效益,穩妥安排生產佈局,完善農業結構, 以便更好發揮地方資源優勢,加速發展農業生產。具體內容如下:
1.繼續發展糧食生產,穩定基礎農業
為保持經濟的持續發展,必須發展糧食生產,保證人民生活用糧、飼料糧、工業用糧和一定數量的商品糧,為此,首先應繼續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根據實際情況,應保證70~75%即190-205萬畝以上的耕地從事糧食生產。同時,積極採取科學種田、推廣良種和提高耕作技術水平,尤其應增加農業投入,努力使單產和總產不斷增長。
2.調整林業結構,提高森林生態效益,建成農業生態支柱
發展林業是改善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的重大措施,實質上是發展農業最重要而具有長遠實效的物質投入。因此,不但要儘快綠化荒山,還必須調整林業結構,提高生態效益。要保護好江北四縣的闊葉林,制止毀林開荒;對德慶東部、西部、封開南部、廣寧南部以及江南四縣丘陵低山大面積馬尾松林的改造,間種臺灣相思、大葉相思、荷樹、紅椎、酸棗、竹子以及油甘子、楊梅等闊葉樹種和果樹,使之成為混交林;對現有馬尾松可逐步更新成濕地松、加勒比松等國外松。把本山區建設成為全省優質松脂基地、薪炭林基地、雜果基地和珍貴用材林基地。
同時,應鞏固和建設現有的自然保護區,並可在懷集大稠頂、羅定龍須頂、新興天露山等中山地建立新的自然保護區,擴大保護區面積,更有效地保護好野生生物資源。懷集、廣甯、封開西北部和其他各縣海拔400米以上山地適宜杉木生長,可適當發展杉木用材林生產,建設杉木速生用材林基地。
3.加強科學計劃指導,建設商品生產基地
根據當前生產發展情況、土地資源條件、國內市場需求和發展趨勢,以兼顧經濟、環境和社會三大效益、發展傳統土特名產和適時新產品的指導原則,可把現有各種生產基地分為鞏固、適當發展和大力擴大生產三種情況進行基地建設。屬鞏固的生產項目有:杉木用材林、松樹用材林、松脂、柑桔、苧麻、蠶桑和南藥(巴戟、砂仁、首烏)等;屬適當發展的有:竹子、玉桂、香蕉、芒果、青梅、李、柿、梨等水果和糖蔗、茶葉等經作;木薯市場條件雖好,但因過度消耗地力並造成水土流失,應適當控制種植,以提高單產為主,木薯加工廠的建立應由省、地規劃,在科學論證基礎上合理布點,種植菠蘿也易造成水土流失,不宜過多擴大生產;屬可大力發展的有:優質用材林、國外松、薪炭林和荔枝、龍眼、楊梅、油甘、山楂、板栗、四會柑等果樹以及北運商品蔬菜、牧草飼料、奶牛、肉牛、瘦肉型豬、三鳥、野生動物飼養等,根據資源條件,可建立一定規模的生產基地。
(1)優質用材林基地和國外松紙材、松香基地。本山區適生優質用材林樹種資源豐富,但目前林業結構不合理。在林業結構調整中,可結合闊葉林樹種的種植和馬尾松更新,發展紅椎、格木、檫樹、酸棗、樟樹等,並引種國外松,建成優質用材、國外松紙材、松香基地。
(2)薪炭林基地。發展薪炭林是山區發展林業的長遠戰略方針。可利用本山區丘陵山地廣闊的優越條件,在盆地平原四周發展果樹和防護林,結合發展薪炭林,以羅定盆地、新興盆地、德慶悅城河和馬圩河盆谷地等為重點,發展熱值高的速生林,如大葉相思、黎蒴荷樹等,建成薪炭林基地。
(3)荔枝基地。本山區大部分地區具有發展荔枝的優越條件,是廣東省重要的荔枝區。除發展糯米糍、淮枝等優質品種外,本地區應重點發展名優遲熟品種“新興香荔”。可在新興、郁南、羅定等地擴大種植,建設成本省主要優質遲熟荔枝基地。
(4)龍眼基地。龍眼具有較高營養價值和滋補藥用功效,可作鮮果,又可加工成果國國內外市場條件很好,本山區各縣均宜種植。可在羅定盆地和郁南、雲浮、封開、懷集等縣的河谷地,選用優良品種大力擴大種植面積,建成本省龍眼基地之一。
(5)楊梅基地。楊梅既是渡淡水果,又是加工型水果,並且是很好的綠化樹種。本區江南各縣海拔300-400米以上的山地和江北各縣丘陵山地均可廣泛種植,並可與松樹等混種成針闊葉混交林。可引種本省潮陽縣優質楊梅品種或採用良種嫁接辦法,廣泛栽培,建成加工水果基地。
(6)油甘基地。油甘富含維生素C,是後起之秀的加工型水果,同樣也是極好的荒山綠化樹種,適應低丘山坡廣泛種植,可選擇在羅定、新興、郁南和封開等縣,利用丘陵崗地與松樹混種,在立體佈局上可與楊梅形成不同層次的垂直混交林帶和水果帶。
(7)山楂基地。山楂在本省屬野生果樹,已引種栽培並成為重要加工水果,開發前景廣闊。可在高海拔山地與松樹和其他樹種間種成混交林。江北懷集、廣寧和江南的雲浮、羅定、新興等縣,均可利用山地發展生產。
(8)板栗基地。板栗是木本糧乾果,經濟價值甚高,市場前景好。板栗生性耐寒、耐旱、耐瘦瘠、喜光、適宜於荒坡地生長,也是荒山綠化樹種。目前種植較多的有懷集、封開、郁南等縣。在丘陵山地可繼續擴種,建成重點乾果基地。
(9)四會柑基地。近年來,江南各省柑桔生產迅猛發展,但大都利用農時種植,優良品種不多。今後發展的方向應是利用非耕地,發展特產優良柑桔品種。本區四會柑,品質優良,市場競爭能力強,可利用臺地、低丘和灘地適當擴大種植,形成不佔用農田的生產基地。
(10)北運蔬菜基地。本山區冬季氣候溫和,是蔬菜生產旺季。可利用冬季休閒土地大力發展菜心、椰菜、芥蘭、蔥、蒜和荷蘭豆等優質蔬菜生產。貫穿本區的廣湛鐵路不久即可通車,可在鄰近鐵路的新興、雲浮(包括高要、四會)建設冬季蔬菜基地,生產北運蔬菜,以提高土地復種指數,同時促進經濟的發展。
(11)牧草飼料和畜牧基地。發展人工牧草,加工飼料,“以草代糧”,可促進畜牧業的發展,又能結合治理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促進水產業發展,具有多種效益。適宜種植的牧草有糖蜜草、柱花草類、大翼豆、象草等。據測定,人工種植的豆科牧草乾草粉含粗蛋白高達15%,營養價值等於稻穀的兩倍。在山區發展林、果、經濟作物生產,結合發展牧草,以促進畜牧業的大發展,是山區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目前本山區8縣全年共養豬近30多萬頭,牛3萬多頭,三鳥2000多萬隻,年需混合飼料140萬噸左右。按每畝牧草可產乾草粉400-500公斤計,可配製混合飼料4000-5000公斤,僅需30萬畝牧草便可解決目前飼料不足的問題。根據本山區各縣土地資源情況,可採取林草,果草、經(作)草結合等方式,每個縣種植幾萬畝牧草,開建立飼料加工業,就地發展奶牛、菜牛、瘦肉型豬和家禽等,把本山區建設成我省主要的畜牧基地之一。
(12)開展野生動物特種飼養業。本山區野生動物種類繁多,但數量日趨減少。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野生經濟動物的市場需求則日益增大,為解決這一矛盾,可在積極採取保護措施的前提下,開展引養和人工繁殖,並逐步發展成商品生產。這既是積極的保護措施,又能滿足社會的需求。本市高要縣近幾年來已成功地引種多種野生經濟動物,其他縣市可加以推廣。近期可養殖的野生動物有鱉、龜、水獺、蛇、果子狸、斑鳩、鷓鴣、鵪鶉、雉雞等。在自然保護區和山區旅遊勝地,也可設立一些擬自然環境的野生動物繁殖場,進行繁殖生產。
此外,蜂蜜是本山區重要的林副特產,養蜂本低利大,還能促進水果增產4~5成。因此,繼續提倡和扶持養蜂業,並利用水果、藥材等加工,發展多種新型飲料,是有前途的。羅定、郁南、雲浮等與江南幾縣還可考慮採取措施,發展糖蔗生產,建成本省新的糖料基地。
4.落實政策、科學規劃,促進農業發展
為充分發揮本山區資源優勢,同時兼顧“三大效益”,促進本區農業健康發展,必須落實政策和採取相應科學措施,其中包括:
(1)完善並穩定林業政策,同時制定合理的糧、糖等生產政策,保證基礎農業的穩步發展。
為發展和保護好生態林,開搞好林業結構的調整,必須在“森林法”和有關政策的指導下,完善林業政策,制訂適合本地的林業法規、包括投資、地權和規劃用地等政策,還應保持政策的穩定。另方面,為保證糧、糖生產,還應採取措施,理順價格、增加農業投入等,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2)搞好農業商品生產基地規劃,進行合理佈局。山區農業商品基地的規劃和佈局應以立足當地資源為基礎,商品生產首先應滿足人民生活需求,並為發揮地方優勢,參與市場競爭為原則,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名產,避免一哄而起、盲目發展。
(3)建立科學生產體系,以充分利用資源和提高生產效率。要以生態—經濟學的理論為依據,調整農業佈局和結構、尤其應建立生態農業生產體系,並發展集約化、專業化生產。
(4)配套發展加工業,提高產品產值。為保證農業商品生產的穩定發展,還應盡可能建立配套加工業。本區發展加工業的重點是水果、蠶繭,苧麻、茶葉、牧草飼料、畜牧產品、木薯、竹木、造紙、松脂、藥材、飲料、竹筍。要根據產品市場層次建立不同層次加工業,還應合理佈局、避免重複設廠。為照顧無設廠的原料產區的利益,可從適當提高產品價格補貼或利潤分成的辦法,予以鼓勵。還要根據產品加工潛力和市場層次,縣、市應適當發展深加工業,生產市場競爭力強的產品,尤其是創匯產品。
(5)建立商業服務,完善商品生產。山區資源分散,交通不便,在商品生產中健全商業配套,做好產前、產中和成品銷售服務十分重要。新興縣簕竹鎮石頭沖養雞專業村,以專業戶向全村提供種苗、飼料、防疫服務和最後產品收購或代購銷售的形式,變分散生產為集約產品,是山區商品生產搞好配套服務的好形式,值得山區各地借鑒、推廣。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為有利於產區產品的銷售,應盡可能減少產品的轉手層次,保持價格的合理,以保證市場的吸收能力,因此,應建立商業直通渠道。
參考文獻
1. 廣東省統計局:廣東省統計年鑒,1985。
2. 肇慶市統計局:肇慶市統計資料,1985。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ZHAOQING
MOUNTAIN REGION,GUANGDONG PROVINCE
Chen Chaohui Chen Shengzhong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grophy)
Abstract
Situated in the west of Guangdong Provice, Zhaoqing mountain region is prosperous in commodity economy. Its pattent of develop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s a rather successful one. But some problems still exist, especially hidden troubles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uld hamper the further are latent an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are given to readjust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ructure so that economic, ecological and social benifits could be achieved.
*本文作者陳朝輝、陳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