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粵北山區經濟開發中的一些問題


  原載《廣東亞熱帶山地開發利用研究》1985年1月 P13-17

  一、粵北山區的資源優勢

  粵北山區包括韶關市的13個縣市,總面積29,8825平方公里(折合4,4824萬畝),占全省面積的139%;總人口4245萬人,占全省7%,每平方公里142人,是本省人口密度較低的地區之一,因此有較大的土地潛力。

  本地區處於南亞熱帶北緣和中亞熱帶南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濕熱多雨。因特殊的地理環境,故有五大自然資源優勢:

  (一)水資源 全區年平均雨量為1,500~2,000毫米,總降水量達448~598億方。豐富的水資源,加上充裕的光熱資源,首先是在農業方面適宜多種作物生長,水稻年可兩熟。因為颱風對該區影響不大,洪澇和秋旱也僅影響局部地區,因此大多數農田容易建成旱澇保收的穩產高產田。正因如此,雖然全區僅有耕地3763萬畝,其中水田為2803萬畝,分別占全區面積的84%和63%,人均耕地088畝,按農業人口平均為11畝,都低於全省人均耕地水平,但是本區卻仍然是本省農業生產基地之一。1983年全區糧食總產33億多斤,為國家提供商品糧7億多斤,商品率達22%。

  因有豐富的水資源,並且山區地勢高差大,故本區水力資源蘊藏量大。據計算,全區水能蘊藏量達234萬千瓦,其中可供開發量達192萬千瓦。截至1982年底,全區裝機容量為433萬千瓦,每年能發電145億度。占全區可發電量的225%,仍有很大的開發潛力。

  (二)森林資源 全區林用地3,000多萬畝,現有森林2,4838萬畝,占全省森林面積的1/5,活木材積共5,0771萬立米,占全省活木材積的22%。每年向國家提供木材60~70萬立米,占全省的1/3。目前每年木材生長量約570萬立米,但幼林多,林種單調,而伐量過大。

  (三)礦產資源 本區礦藏種類多,分佈廣,數量不少,有的礦產為全省甚至全國之冠。主要有煤、鐵、鎢、鉛、鋅,銻、錫、錳、銅、鈾以及大理石,重晶石、砒等。1982年全區煤產量占全省的60%,國家許多重型廠礦企業就設在粵北山區。

  (四)水果資源 本區是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的過渡區,有中亞熱帶植物區系,是南亞熱帶至中亞熱帶水果產區。主要果類有梅、李、桃、柿、梨、柚、桔柑、橙等,還有野生獼猴桃和山楂,我省主要的中亞熱近年來還引進了溫州蜜柑、葡萄、蘋果。本區特有品種有三華李、南華李、連縣蜜棗等。本區各縣均可種植上述水果,本區水果又有較北方水果早熟的優點,可建成中亞熱帶水果生產基地。

  (五)畜牧業飼料資源 本區有1,2107萬畝草地和年產其他青飼料60多億斤,還有大量可供種植飼料的土地,發展以食草動物為主的畜牧業有廣闊的前景。

  二、粵北山區經濟開發及存在問題

  粵北山區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可以綜合開發利用。開發好粵北山區,它將會成為本省重要的能源基地、林業基地、農業基地、水果基地、畜牧業基地以及工業基地。另外由於粵北山區地處北江上游,在生態環境方面與珠江三角洲密切相關,不但對本區經濟發展和提高環境質量有很大作用,對全省四化建設及生態平衡也有很大促進作用。

  然而粵北山區特別是丘陵區,由於幾十年來森林的過度採伐,植被覆蓋差,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水土流失日趨嚴重。例如在南雄盆地,水土流失的山頭達5,841座,面積達30萬畝,破壞了農田,淤塞了湞江。這種情況嚴重影響本地區的資源開發,對北江下游珠江三角洲的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也造成嚴重的威脅。所以粵北山區的國土整治已成為十分迫切的任務。但是由於山區經濟基礎薄弱,科技水平較低,文化教育落後,人民生活條件較差。如果經濟不能發展,勢必造成惡性循環的後果。這種情況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需要制訂一套有利於山區經濟開發的政策,並採取必要的措施。首先應該對山區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進行全面的科學的考察,制訂資源開發和國土整治的規劃,還應從資金、技術和人材等方面予以有力的支持,促進山區的開發和經濟發展。

  粵北山區資源開發和國土整治,主要有下列幾方面:

  (一)山地林業問題。粵北山區大部分是500米以上的山地及其周圍200米以上的丘陵,稱為山地丘陵區,應以林為主,綜合開發。

  山地丘陵區多為北江上游水源林區。其間還有南水水庫,潭嶺水庫、羅坑水庫、小坑水庫等大、中型水庫區,也是水源林區。此外,粵北山區有不少珍貴動,植物資源,應建立必要的生物保護區。為此,山地要做好林區規劃,劃分成保護林區和開發林區。

  對於保護林區,要制訂相應的森林和生物保護政策,同時為確保保護區人民生活的提高,還要採取相應的經濟措施,建立良好的生態一經濟體系。有條件的地方可發展旅遊業和有關的服務行業,有的地方可發展林產品和林副產品加工業,有的地方可建成林——水——電——林良好的生態經濟體系,即建設好林業,以林保水,以水發電,以電(供電或用電)保林。上述等等措施,能使林區既能發揮生態效益,又能發揮經濟效益。這是林區開發的一種有效途徑。

  保護林區以外的宜林地為開發林區,即能直接從事木材生產的地區,則應建成木材生產基地。但有兩個問題必須儘早解決:即林權問題及經營管理問題。在落實林權之後,對私有林和集體所有林必須堅決服從土地利用規劃從事林業經營,國家可以給予適當支持。全民所有林也應落實責任制。但是,無論那種方式經營的林地,仍有立地條件的差異,不應搞“以松唯一”或“以杉唯一”的種植,要因地植樹,山頂山脊及陡坡地應以闊葉林為主,其他地段的土地,也應儘量搞混交林,這樣,有利於地力保養和防止林業病蟲害。大型的林場,可以參照曲江縣小坑林場的模式(仍不夠完善),建成林一水一電一林,使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又有相當經濟效益的生態經濟林場。如果粵北山區能建幾十個這樣的林場,全省就有兩百個,那末,本省的木材供應、能源和水源都將有很大的改善。當然還應有更好的模式,因此林區需要進行科學研究,總結經驗,建設盡可能多的良好生態經濟結構的林場。

  林區水庫區的經營管理、綜合利用以及體制改革問題,是一個急待解決的大問題。必須採取水電林業一體化的體制。以潭嶺水庫為例:該水庫建成後,省水電部門只管水電站,地方管水庫和庫區居民,林業隸屬林業部門,互不過問。水電站年收入在一千萬元以上,水庫養魚因捕撈無方,收入不多,農民耕地狹小,人平收入僅216元(連縣全縣平均360元)。連縣和陽山的近山群眾,常進山亂砍樹木,若不及時制止,不但林保不住,水庫也將出問題,電站也難以經營。所以急需進行體制的改革,調整部門割據的狀態,以利綜合開發,多種經營,建成林——水——電——林的生態經濟體系,更好發揮生態和經濟兩種效益。

  為了更好地發揮山區資源優勢,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必須抓多種途徑:

  (1)要求國家允許山區在完成木材任務後進行次材,或超產材的加工。由於一些不適應林區的政策,致使林區有的地方大量木材在山溝裏被白蟻蛀掉或腐爛掉。有些地方則進行木材“降值加工”,把好木材截短破成柴火以“過關”出賣。這種對資源糟蹋的不正常現象必須扭轉。

  (2)林間種植藥材是山區綜合利用資源的一條途徑。現有林區野生藥材不少。根據南方山區綜考隊在連縣試點考察,發現粵北山區有可制龍腦香料的陰香(樟科),可制抗血癌藥物的三尖杉,還有野杜仲、黃樸等。變野生為種植,是保護資源,開發資源的主要措施。

  (3)山區林中野生動物的利用。粵北山區野生動物大鯢(娃娃魚),石蛤、金錢龜、蛤蚧等,可在林區溝穀劃出保護區,進行飼養馴化。還應發展養蜂業。這也是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促使山區致富的門路。

  (二)丘陵盆地農、林、牧全面發展。粵北山區有許多盆地和河谷平地。較大的盆地有南雄盆地、韶關盆地,英德盆地、翁源盆地、連州一星子盆地、董塘盆地以及許多河溝穀盆地、山間小盆地。盆地中的臺地、崗地和盆地四周的臺地丘陵稱為近山丘陵地。盆地人口稠密,生產水平較高,經濟較發達。但是也存在許多問題,主要有:

  (1)近山丘陵地區,由於森林植被遭到反復破壞,森林已多不存在,植被覆蓋也差,造成水土流失,使土地資源包括光、熱、水資源白白浪費掉,尤其嚴重的如南雄盆地和星子盆地中的紫色土崗地丘陵。盆地中群眾生活用能奇缺,森林糾紛造成嚴重社會問題。由於煙葉價格較高,居民大量亂墾耕地種煙,以致水土流失更加嚴重。

  (2)河谷平源區經濟結構單調,農業佈局不合理。以連縣西岸和東陂為例,這兩區是較單純的農業區,經濟較發達。但因公購糧任務重,所有耕地多數只能從事糧食生產,經作少,土地產值低。1981年連縣全縣徵購糧任務是5,1571萬斤,西岸要負擔985萬斤,占19%,而全區耕地面積僅為全縣耕地的109%。東陂徵購任務達6685萬斤,占全縣13%,而耕地只占全縣耕地的67%。因此這兩區仍不得不“以糧為綱”了。

  (三)盆地丘陵地區必須調整作物佈局,多種經營,經濟才能發展。

  (1)首先,丘陵坡地應農、林、牧相結合,綜合利用土地。

  荒坡地迫切需要綠化,應以水土保持為中心恢復植被,大造薪炭林,結合造經濟林。

  在水分條件較好、土層較厚的低坡地,可種植中亞熱帶水果,除當地的梅,李、桃、柿、柑桔、柚子外,還可引種優良水果,如葡萄等。也可種植藥材如金銀花、菊花、茯苓、百合、淮山、土北芪、薄荷等,也可種山蒼籽,烏桕、油茶等油料樹木。

  農、林、牧結合是丘陵盆地綜合利用的途徑。可利用水濕條件較好的坡地和低產農田改種粗飼料,並在部分草坡種樹以改良牧草,然後扶助重點戶、專業戶辦以養為主的小牧場,發展牛、羊食草肉用家畜。畜牧部門可以建立公司企業,在資金、技術方面予以扶持,並溝通商業渠道,經營產品。這是適宜南方山地發展畜牧業的途徑。辦大型遊牧場是行不通的。

  利用當地資源,解決當地經濟問題,是因地制宜的好辦法。連縣星子盆地的紫色葉岩崗地丘陵,因任意墾荒種煙,已致嚴重水土流失,當地有一種可作高級造紙原料的龍須草資源,已受嚴重摧殘。現在可從保護龍須草資源入手,恢復生態環境,建立良好的生態經濟結構。可在崗頂和路邊造林,坡地保護好龍須草,間種紅棗,崗地邊緣緩坡地可種煙葉,並間種菊花。這樣,既可發揮經濟效益,又能保持水土,保護坑溝水田。現在龍須草受嚴重破壞,但仍能年產6萬擔,價值26萬多元。如能加強保護和管理,使發展到年產20萬擔,則價值百萬元,相當於年產萬方木材的林區產值。在資源恢復後,也可建造紙廠。另外紅棗每畝以30棵計,成林後畝產達600重800斤,價值200元/畝,總值也大為可觀。更重要的是發揮生態效益,保持水土,造福子孫。

  (2)丘陵盆地中的河谷平原區,應從全面考慮,在糧食徵購任務上適當減輕,以便騰出土地調整作物佈局。作為蠶桑新區,從經濟條件來說,粵北是有一定發展前途的。河壩地、低坡地可以種桑養蠶,估計畝地產值可達300~1,000元。農田還應實行水早輪作,既提高土地產值,也可提高地力。

  低窪地積水田,可以挖塘養魚,建立基塘形式的立體農業。連州城郊及鎮內的菜基魚塘,能大大地擴大土地利用面積,並提高土地產值,對於城郊農業區,值得借鑒。

  為了加速丘陵盆地土地的開發利用和整治,有賴於採取必要的政策,並應用科學的經營管理。對於丘陵墳地,應首先落實地權,並採取資金定向扶植以開發利用。

  (3)石灰岩地區的保護與開發問題。粵北山區的西部和南部,以英德和陽山為中心的周圍地區,有大面積石灰岩分佈。這種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土壤瘠薄,生產難以發展,人民生活困難。如何解決石灰岩地區的生產和人民生活問題,是各級地方政府一件棘手問題。

  調查結果,初步認為石灰岩地區的情況是相當複雜的,但大體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區:峰林區和峰叢區。

  (1)峰林區。分佈于英德、清遠、陽山三縣交界處的東山,水口、白灣、岩背、九龍等區和乳源的紅雲、大橋等區,以及其他小片分佈區都屬這一類型。這種石灰岩地區,水土已大量流失,土壤所剩無多,地表水滲入地下河,遍地皆石,難以利用。許多地方人口不少,但植被遭到毀滅性破壞,連群眾燒柴及飲水也有困難,土地生產潛力甚小,單位面積國土的人口載負量極低。對這些地區,即使費九牛二虎之力解決飲用水問題之後,人民生活改善也十分困難。因此必須從土地保護入手,盡力造林綠化;農業生產只能早耕,以節約用水,不能辦靠燒柴草的耗能工業。在生活條件十分差的地區,應儘量設法搬遷人口,減少土地人口壓力,不能靠投資救濟過日子。

  (2)峰叢區。這類地區面積較大,是石灰岩地貌發育早期。大多地方有葉岩或砂葉岩覆蓋,或有砂葉岩間斷出現,除部分裸露峰叢外,都有一定程度的土壤層,植被覆蓋良好。這地區的許多土地,仍有較大生產潛力。連縣許多石灰岩地區就屬這種類型。

  峰叢區首先應保護好灌草叢植被,並大力造林綠化。峰叢可在岩石間隙中種樹,如種白臘樹以及一些楝科樹種,也可種植金銀花,甘木通(抗高血壓藥)等。峰叢間穀墳地可以從事林業、牧業和農業綜合利用。造林樹種有杉、松、酸棗、苦楝、川楝。據調查,石灰岩地區還可種光皮樹(油料),桂花(芳香油)等經濟林木。林下應保護好灌草叢,形成多層植被。也可林牧結合利用,發展分散小型畜牧業。農業以旱作為主,也可種植粗飼料,實行農牧結合,發展畜牧業。

  連縣高山區原來比較缺水,由於保護好植被並大力造林,已改善了生態環境,全區水田已從600多畝增加到2,000多畝,許多水田還可以種植雙季稻。

  石灰岩地區綠化樹種問題,陽山、連南和連縣發現一種叫任豆的豆科喬木,在石灰岩中即使只有少量土壤也能生長,是一種優良的適生先鋒樹種。其特點是適生能力強,粗生、速生,有很強萌發能力,而且耐旱,耐寒熱。初種的樹苗一年能長高4~5米。據陽山縣林業部門反映,3月份移種17米高的種苗,半年胸徑圍達30釐米。10年的樹高達28米,胸徑90釐米。主幹砍伐後,一年萌枝達8米高。這種樹不但可作石灰岩地區綠化先鋒林種以改善生態環境,而且有相當高的經濟價值:樹葉可作飼料,而且是可產生高熱的良好飼料。樹幹可制板,也可以作營養料培養香菇木耳。在陽山縣的江英,青蓮、水口、杜步等區已有種植,原只有800多畝,1983年用400斤種子擴種了4,700多畝。看來這種樹木具有很大的發展前途。

  (四)山區的工礦企業發展問題。由於粵北山區有著豐富的礦產和能源,從而成為廣東省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但粵北山區的工業,目前還存在兩個大問題:①國家工礦企業與地方的關係問題。②地方工礦企業的發展問題。

  (1)國家工礦企業與地方關係問題。粵北山區國營工礦企業主要有採礦、冶金、電力、水泥和化工等。

  從地方上來說,要發展國家工礦企業,首先應辦好地方的郊區農業,為適應工礦職工生活所需發展商品生產,提供新鮮的蔬菜、瓜果、牛奶、蛋品和肉類。工礦企業是農副產品最好的市場,辦好工礦郊區農業,不但是對國家工業的有力支援,也是工礦郊區農民富裕的門路。從國家工礦企業方面來說,必須盡力支援農村辦好郊區農業。

  目前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是工礦企業(包括地方企業造成的)環境污染,尤其是曲江、仁化二縣更為嚴重。大量的工業“三廢“毀壞農田,影響農業生產,甚至威脅人民的生命安全。污水對北江的污染也相當嚴重,它關係到包括廣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人民在內的幾百萬人口的飲用水問題,必須從速治理。十分迫切的是對放射性物質和鉛等重金屬造成污染的治理,否則將會造成嚴重的生態問題和經濟問題,從而引起不可想像的社會問題。

  (2)地方工礦企業的發展問題。山區要富裕,發展地方工業是最重要的門路。主要的地方工業包括:①農林牧漁副產品加工工業。最主要的是林業產品、林副產品的加工。包括木材製品業,藥材、松香等加工,造紙和食品加工等。要改變單純以原木等為主的原料出口為半成品、成品出口,甚至高檔產品的出口。這樣,既可提高產值,還可減輕交通壓力。②中、小型採礦業,充分利用當地礦產資源發展鄉村採礦業③建設小水電,既可解決工業和生活用能,還可能從而保護好林業。

  當前發展地方工業,除了政策和資金外,交通運輸能力不足和能源短缺,也是非常突出的問題。

  關於交通問題。粵北各縣和各區都有公路溝通,但多數是路面窄、質量差,事故多,加上管理不善,運輸十分緊張,尤其是林農產品的運輸仍非常困難。所以首先應解決交通設施,建設好主幹線,並力爭建好山區鄉鎮、工礦區和林農副生產基地之間的公路網,還應盡力開闢水運交通。

  能源方面的問題是電力不足,或電力供應不正常。山區水能正在開發中,而已建成的電站,大體可分為國有的大電站和地方所有的中小電站。大電站是調節型電站,但因種種原因,不能充分發揮其調節作用,許多電站和小水電站一樣,雨季多發電,幹季少發電,或無水發電。雖則年年提早完成發電任務,但急需用電時卻無電可用。中,小電站多是逕流型電站,只能在雨季發電,但此時有電送不出,幹季則發不了電。山區能源不解決,工礦企業就不能發展。解決山區能源的途徑是:①從資金和技術上給予支持,多辦中,小水電站,②辦好礦區坑口電站。③加強對大電站的管理,健全制度,加強大電站的調節能力,保證正常的能源供應。

  此外,發展山區的文化教育,培養更多科技人材,也是山區開發的重要措施。

  注:本文反映了改革開放初期山區社會經濟、生產和政策上的問題,並提出當時的解決問題的途徑。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