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城鎮化建設不能流于表面
原載《廣東科技報》2005年1月7日 第15版
本報訊(記者王偉) 近幾年,各級政府把我國的城鎮化建設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記者近日採訪了中科院廣州分院地理研究所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陳朝輝研究員。陳朝輝指出,城鎮化是我國進入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但目前我國在解決城鎮化問題時缺乏系統性,而且無計劃開發已導致了城市貧窮病的出現。
解決“三農”問題在於城鎮化
只有減少農民,才能富裕農民;而要減少農民,出路只有一個,加快推進城鎮化,城鎮化是富裕農村和農民的必由之路。陳朝輝舉例說,我國有13億多人口,其中農業人口占80%以上,人均只有1畝多耕地。在全國2800多個縣中,有666個縣人均僅08畝耕地,463個縣人均少於05畝耕地。如果以每畝年產2000斤糧食計算,年人均產值僅1000多元,除去生產時所用的費用,所剩就無幾了。農村和農民要富裕起來,必須使農業成為集約化、現代化和商品化生產,走城鎮化道路,讓多數農民離開土地,進入城鎮,成為城鎮市民。
城鎮建設中的三個突出負面問題
目前,我國的城鎮化過於簡單和粗暴,其中三個突出的問題是,其一,城鎮化的資源需求迅速上升,加劇農業和農村資源的流失。在某些地區,由於城鎮化的上述問題表現過重,甚至出現加快城鎮化,導致農業和農村發展條件的惡化。其二,農村人口和就業的城鎮化進展較慢,城鎮化對農民增收、農村就業的帶動作用不顯著。其三,目前我國的土地城鎮化進程大大高出人口城鎮化的進程。
據介紹,我國每年建設用地的增加並不快,增速為139%,但這些土地用於建設城區的面積從2000年的224萬平方公里,增加到2003年的283萬平方公里,年增速為805%。而2000年我國的城鎮人口為45億,2003年為52億,年增速為449%。土地城鎮化大於人口城鎮化進程,拉大了城鄉之間的貧富差距。2003年,我國貧困農村人口不降反增,首次增加了80萬人。陳朝輝指出,我國的城市問題與農村是密不可分的,談城鎮化問題不能不談農村問題。目前包括學術界都存在著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誤區。他前不久看過一位廣州某著名學府的教授為佛山市南海區撰寫的一份城鎮化進程的報告,報告強調,南海區現在還存在少量農用地,力爭到某年將農用土地開發完,整個南海區將變成了城鎮了。陳朝輝說,連我們的一些專家教授都認為“城鎮化”就是沒有農村、沒有農業,因此要取消農村和農業,更何況本來就對城鎮化瞭解甚少的政府官員,因此就出現了深圳市政府一下將所有農村戶口換化為城鎮戶口,他們認為這樣深圳的城鎮化就完成了。
綜合治理才是真正的城鎮化
那麼,我國實現城鎮化的正確途徑在哪里呢?
陳朝輝認為,首先農業生產要進行現代化、集約化和商品化生產,才能使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出去,讓少量農民轉變為農業工人,才能提高勞動成效,降低勞動強度,生產更多農副商品。其次要大力開拓、發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從城鎮化角度來說,工業化帶動城鎮化的機制並不完善。此外,我國的輕工業大多是外向型的,引進技術促進了技術的進步,但對第三產業的帶動很少。只有當第三產業發展了,才有更多的農業剩餘勞動力被吸附。這裏就包括了要對進城的農民進行再培訓的問題。城鎮佈局規劃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城鎮是區域經濟、文化、科教、交通和政治的中心。近年來,全國規劃了城市和城鎮體系,對促進農村城鎮化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少,廣東省政府明文規定每個縣市要劃分出三個中心城鎮,不論這個縣市的經濟發展程度,實行一刀切。陳朝輝認為應該是因地制宜,城鎮能大則大,能小則小,能多就多,能少就少的原則,關鍵是看發展條件許可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