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珠江三角洲產業發展與佈局規劃:農業


  原載《珠江三角洲地區國土規劃(1996~2010年)》 1995年1月 P36~48

  本世紀末到下世紀初的15-20年內,珠江三角洲將實現城鄉一體化,在這個過程中,作為基礎產業的農業,不但不應當削弱,而是應當加強,應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形成協調的產業結構和具有良性循環的生態一經濟體系。

  (一)農業生產狀況和地位

  本地區農業自然資源較為豐富,農業生產條件十分優越,農業開發歷史悠久,向來是本省以至全國農業發達地區之一,農業商品生產率高,各種農產品產量、商品量和出口量在本省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見表5-1)。全區農產品商品率達82%,塘魚、蔬菜、荔枝、花卉、優質米和禽畜產品不但供區內城鎮之需,還大量出口港澳地區。1992年全區農業總產值達25l55億元,占全省農業總產值的319%。

  珠江三角洲之所以能成為全省和全國經濟發達地區之一,具有發達的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由於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在未來的發展中農業仍將是本地區經濟的重要基礎,也是環境建設的重要環節。而且,發展農業也是本地區對全省、乃至全國應盡的地域生產義務。

  表5-1    1992年三角洲地區主要農產品產量表   單位:萬噸

  地區 糧食 其中稻穀 大豆 糖蔗 花生 蔬菜 水果 其中柑桔

  珠江三角洲 59076 56488 361 81323 1905 51622 18877 10213

  全省合計 181040 160227 1393 227106 6030 120354 45362 17078

  珠江三角洲在

  省所占比重(%) 326 353 259 358 316 429 416 598

  地區 菠蘿 香大蕉 荔枝 龍眼 生豬出欄

  數(萬頭) 豬肉 水產品 其中

  淡水養殖

  珠江三角洲 265 6547 1139 139 76953 5960 9915 6519

  全省合計 2029 18113 1967 402 205973 16622 25106 9818

  珠江三角洲在

  省所占比重(%) 131 361 579 346 374 359 395 664

  (二)優越的生產和發展條件

  珠江三角洲是我省最大的平原,全區平地面積達2700多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384%,土地可墾率達32%以上,土地資源較為充裕。加之地處北回歸線南北兩側,屬南亞熱帶,光熱豐富,降水充沛,作物年可兩一三熱,適宜荔枝、龍眼、香蕉、波蘿、木瓜等多種佳果生長,是發展農業生產不可多得的一塊“寶地”。區內水源充足,水利設施和農田基本建設基礎較好,1992年有效灌溉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742%,旱澇各收高產穩產農田面積占538%,是農業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珠江三角洲的商品農業向有傳統。改革開放以來,農副產品社會需求日益增大,市場更為廣闊,促使不少地區的農業向專業化、企業化的現代化經營體制轉化(1992年全區已有多種農業企業571家,從業人員34萬,生產蔬菜、水果、水產品、家禽、生豬等,出口總額達164萬美元),各地還十分重視“三高”農業的發展,為農業的現代化奠定了基礎。

  (三)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耕地急劇減少,農業生產基礎嚴重削弱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由於社會經濟建設的發展,佔用了部分耕地,同時,由於農業內部結構調整,部分耕地被改種水果或挖成魚塘,使耕地急劇減少。自1980年至1992年的12年間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耕地已從原來的156707萬畝,減少到126433萬畝,減少了30274萬畝,減幅為193%(見表5-2),平均每年減少1223萬畝。根據統計資料,僅1992年一年就減少8365萬畝,為以往11年減少耕地總和的276%。耕地的迅速減少,使農業賴以生存的基礎受削弱。

  2.農業生產效益雖有所提高,但基礎農業迅速萎縮

  80年代以來,市場經濟逐步發育,農業結構也逐步調整,經濟作物、水果、畜牧、水產業迅速發展,農業生產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與1980年相比,雖然耕地減少,但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卻從原來的61550萬畝到1992年增至97511萬畝,增加158%,水果總產量增加了136倍,水產品增加29倍,禽畜產品增加105倍。農業總產值從1980年430l億元,到1992年達25155億元,扣除物價上升因素,產值仍增長了237倍。然而,糧、油、糖等基礎生產卻不斷萎縮。糧食播種面積已從1980年的26750萬畝,減少到1992年的17234萬畝,花生由2426萬畝減少到1507萬畝,糖蔗由1919萬畝減少到1325萬畝,減幅分別達356%、379%和310%。僅1992年一年(比1991)就減少糧食播種面積17917萬畝,減收糧食615萬噸。

  3.農業科技和經營管理體制仍嚴重滯後

  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和城市化發展加快,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和第二、三產業轉移。1992年珠江三角洲地區農村從事第二、三產業勞動力達33921萬個,第一產業勞動力僅剩44239萬個,各占農村勞動力的434%和566%。預計,這種發展趨勢還會加快。農村因此而出現了以婦女和老年勞動力為主的狀況。據佛山、江門、中山、東莞四市統計,農村中以婦女為主的農業專業戶占專業戶總數的299%,以婦女為主聯合體占聯合體總數的198%,非專業戶則大多為婦女和老年勞動力。而且這些勞動力又以初小以下文化程度及文盲和半文盲勞動力占相當大比例,專業人才又呈逐年下降趨勢。目前農業經營管理水平、科技水平和生產方式普遍仍較落後,廣大農村仍以手工勞動為主,尤其是農業科研和科技普及不受重視,科技人員流失,科技投資不足,是農業發展的隱患。

  表5-2     珠江三角洲各地市*耕地面積情況表     單位:萬畝

  地市 1989年 1991年 1992 1992年比1980年 1992年比1991年

  減少面積 減幅(%) 減少面積 減幅(%)

  廣州市 27723 24281 22770 4953 119 1511 62

  深圳市 4901 2267 1550 3351 684 717 316

  珠海市 5788 5654 5418 370 64 236 42

  惠州市 21576 18834 17919 3657 169 915 49

  東莞市 11774 8790 8452 2984 253 338 38

  中山市 12009 10561 7891 4118 343 2670 253

  江門市 31803 27696 27032 4107 129 664 24

  佛山市 17746 15998 15278 2468 139 720 45

  肇慶市 14510 12749 12290 2220 153 458 36

  清遠市 8877 80354 7838 1039 117 196 24

  合計 156707 134738 126433 30274 193 8365 62

  *表中各市僅指珠江三角洲部分的市、縣,其中,惠州市不包括龍門,肇慶市只包括市區、四會、高要、廣寧,清遠市僅包括市區和清新縣。下同。

  **1992年一些市的已征地並已平整成待建地,但仍未計入耕地減少數。

  4.農業生產環境質量下降,隱伏著危機

  生產環境質量下降也是農業的存在問題之一。一是農民對土地投入缺乏積極性,僅利用而缺乏保護,有機肥料投入不足,而化肥和農藥的大量使用(1992年每畝施用化肥實物量達184公斤,農藥24公斤),致使土壤有機質含量減少,地力下降。二是城市和工礦對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尤其是城鎮和鄉鎮企業,大量廢水、廢渣和廢氣排入土壤、水域和大氣,也使農業生態環境惡化。1994年初,廣州市農業環境監測調查表明,全市225萬多畝農田中已有15萬多畝受嚴重污染,尤其是市郊汙灌區,土壤中殘留的鉛、錫、汞等污染物均高於背景值。此外,1992年至1993年初,珠江三角洲大規模的辦“開發區熱”中,幾十萬畝耕地被蓋上黃泥後並未開發,卻使田野上的河道灌渠排灌系統受破壞,一旦發生大雨、暴雨則黃泥水橫溢田野,一些農田和公路竟然成為“排洪道”,天晴則泥塵漫漫,造成環境污染。成為農業生態環境的潛在危機。

  另外,珠江三角洲地區農業還常受颱風、暴雨、洪澇漬水、潮暴、鹹潮以及秋季寒露風和春季低溫陰雨等自然災害的危害。

  (四)農業發展方向和目標

  1.發展方向和任務

  目前是國家推行經濟改革的關鍵時期,但是不論推行何種經濟制度,農業,特別是以糧、糖、油、菜為主的基礎農業和生態林業永遠是必須依靠國家採取宏觀控制手段引導發展的產業。因此採取各種措施,切實保護好耕地和農業生產環境,保證農業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條件,這是農業發展規劃的基本任務。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業結構的調整將依市場經濟為導向。但是,農業畢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部門,保持農業的均衡發展,特別是保證關係到社會安定的基礎農業的發展是政府部門的重要職責。珠江三角洲將是大中城市密集的地區,基礎農業除糧、油生產外,以蔬菜為主體的城郊農業,即以供應城市農副食品為目標的“菜籃子”工程也是重要內容。此外,作為大農業之一的林業,是重要的生態支柱,其中的生態林為不盈利生產,但卻有巨大的社會、生態效益,不但是自然環境建設的重要項目,也是最主要的農業環境因素,屬農業基礎設施範疇。規劃好林業發展,保護和發展好林業是政府宏觀調控任務之一,也是農業發展規劃內容之一。至於一般的農業商品生產,包括農業商品生產基地建設,將以各地地域資源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引導發展。然而,由於珠江三角洲的特殊地位,農業仍應力圖全面、均衡發展,政府在保證基礎農業的同時,也應採取政策措施,發展農業科技、提供信息服務等以促進商品農業、創匯農業和高科技農業的發展,特別應當強調提倡農業的均衡發展和加速農業科技的研究與應用,加速農村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進程,保持珠江三角洲農業在全省以至全國的領先地位和農業現代化示範作用。

  2.人口發展和農副產品需求預測

  預計,未來人口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長,機械增長平均每年8~10萬人計,2000年全區總人口將達2462萬,比1992年增加1372%;城市化水平將由1992年的388%(包括外來暫往人口約為60%)增加到60%,城鎮居民人口將達14772萬,外來暫住人口(包括民工)增加到600萬,全地區總人口為3062萬,城鎮總人口為20772萬。每年中、外遊客達1000萬人次;2010年全地區總人口達2863萬,城鎮化水平達70%,即城鎮人口達2004萬,外來暫住人口下降為300萬,地區總人口為3163萬,城鎮總人口為2304萬,每年中、外遊客達1200~1500萬人次。到時,農副產品需求將大幅度增加(如表5-3所示),市場需求則將成倍增長,此外,省內外、港澳及一些海外傳統市場也要求本地區提供部分農副產品。因此,本地區農副產品市場需求將十分巨大,然而,耕地仍會減少。預計到2010年,全區人均不足04畝耕地,農業用地矛盾更加突出。農業應在宏觀調控,保證基礎生產的前提下,以市場為導向,因勢利導開放性地發展生產。

  表5-3  2000年和2010年珠江三角洲地區農副產品總需求量預測表   單位:萬噸、億隻

  年份 糧食 食用油 蔬菜 水果 肉類 家禽

  (億隻) 鮮蛋 鮮奶 水產品

  2000年 7349 184 67364 1531 1654 919 2088 6124 1531

  2010年 7592 190 72755 1740 17202 949 2867 6415 1582

  3.發展目標

  以1992年為規劃基年,到2010年實現下列農業發展目標:

  (1)耕地  保存面積達1104萬畝,其中1060萬畝劃定為農田保護區;

  (2)糧食生產  保護好760萬畝糧田。建設一批優質米生產基地,爭取區內口糧基本自給。

  (3)安排140萬畝蔬菜用地,建設好大、中城市“菜籃子工程”,並建設一批北運、外銷蔬菜基地;

  (4)實現丘陵、山地全面綠化和平原林網化,並建成高效益的森林生態體系,提高環境容量和抗災能力;

  (5)實現農業經營管理體制改革,建成集約化、專業化、企業化和規模化生產,並實現農業現代化;

   (6)應用高新科技,發展“三高”農業;建設一批“三高”農業示範基地和商品農業生產基地。

   (五)農業發展規劃

  1.農業用地

  耕地是農業的基礎,應切實保護好耕地,並積極開發後備耕地資源,爭取到2010年全地區保存耕地面積達1104萬畝,其中農田保護區面積1060萬畝(表5-4)。耕地比1992年減少16033萬畝。在此期間沿海圍墾增加耕地面積30萬畝,實際減少面積19033萬畝,平均每年減少106萬畝;果園面積1992年的32598萬畝,增加到455萬畝,主要是利用部分臺地、低丘陵開發果園;魚塘面積從13205萬畝,增加到190萬畝,主要是利用部分低窪地、低水田和沿海灘塗挖成魚塘。林用地略有減少,總面積為314955萬畝左右。

  2.糧食生產

  糧食生產是基礎農業主要項目,在實現現代化以後糧食仍然是人們的主食。糧食與肉、蛋、奶及蔬菜等主要副食品價格密切相關,也與勞動力價格密切相關。保證糧食供應和相對廉價是保持社會穩定和其他農副產品價格穩定的關鍵因素,因此,糧食生產一般是低盈利生產,政府要把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保證糧食供應和糧價的合理、穩定作為一項重要的產業政策,採取必要的行政措施和經濟手段,扶持農區積極發展糧食生產。農區則應把發展糧食生產作為應盡的社會義務。在珠江三角洲也是如此。誠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糧食也是一種商品生產,可參與市場競爭,而且它又是可儲藏的食品,在糧源充裕的情況下,可以騰出部分糧田發展其他農作物,但它又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特殊商品,必須保證穩定供應,在糧源嚴重不足的非常時期,甚至可以通過行政手段按計劃保證糧食生產。

  珠江三角洲擁有占全省l/3的耕地,而且是後備耕地資源較充裕地區。各市、縣可根據耕地具體情況建設好一批糧食生產基地,但可以根據糧源、糧食儲備情況和市場信息,靈活機動安排年度糧食生產。遇非常時期,各地應保證有足夠糧田發展糧食生產。

  根據人口預測,到規劃期末,全地區所需基本口糧為6327萬噸,以每畝平均產量385公斤計,需要糧田71450萬畝,若大部分為稻穀供應,以每畝400公斤計,需佔用水田790.9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716%(表5-5)。根據地區特點、耕地和人口分析,到2010年本地區糧食生產只能基本滿足當地人口人均口糧的自給水平,即留足760萬畝左右糧田,爭取稻穀總產608萬噸,糧食總產673萬噸。其他所需糧食約400萬噸將靠外地調入解決。

  本省為缺糧省份,糧食調入量已逐年增加。1992年由國營和合作商業從省外調入糧食達14290萬噸,通過個體商戶調入糧食也達數百萬噸。預計在2000前後,如果沒有特殊原因,省外糧源可望仍較穩定,故珠江三角洲可在保護好糧田,安排基本口糧生產的基礎上,利用部分耕地發展其他作物生產。但應考慮到內地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糧源將逐步短缺。國外糧食市場則為不穩定市場,因此,保護好耕地,尤其是保護好糧田,並安排好一定面積的糧食生產和保證一定的糧食儲備是一項長期的糧食生產方針。為提高經濟效益,糧食生產除向專業化、集約化、商品化和企業化生產方向發展外,也應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產。

  表5-4   1992年和2010年珠江三角洲農用地面積表   單位:萬畝

  地區 土地面積

  (Km2) 耕地 1992年 2010年 其中農田

  保護區 果園 魚塘1992年 2010年 1992年 2010年

  合計 471613 126433 1104 1060 32598 45500 13205 19000

  廣州市 73858 22770 200 195 7245 9500 1326 2000

  深圳市 20216 1550 15 15 2272 3000 530 650

  珠海市 16034 5418 150 45 802 1500 499 1200

  惠州市 87344 17919 50 150 5672 8500 533 1500

  東莞市 24650 8452 75 65 4207 5000 702 1000

  中山市 16874 7891 76 75 227 2000 1425 2500

  江門市 92746 27032 230 220 3251 5000 2402 3500

  佛山市 39193 15278 130 125 1722 3000 493 5500

  肇慶市 65213 12290 110 105 5054 6500 655 850

  清遠市 36485 7838 68 65 765 1500 203 300

  同時,應提高政府對發展糧食生產的宏觀調控能力,採取行政措施和經濟手段,在南海、中山、三水、新會、番禺、東莞、高要、四會、斗門、開平、恩平、臺山、花都、增城、高明、鶴山、惠陽、博羅和惠東等市、縣的平原農業區建設一批糧食生產基地。

  表5-5 2000年和2010年珠江三角洲糧食需求*預測   單位:萬噸、公斤、畝、萬畝(略) 

  3.蔬菜生產

  蔬菜已成為人民日常生活中主要的副食品之一。因其需要量大,且易受天氣因素所左右,又易腐爛,需均衡生產和就近新鮮供應,因此,保證蔬菜生產和供應已成為農業生產,特別是城郊農業一項特殊的任務。1992年全地區蔬菜播種面積共38553萬畝,單產平均1339公斤/畝,總產51626萬噸,人均2386公斤。全區蔬菜占地7711萬畝,人均0036畝。除滿足本地區城鄉居民需要之外,還有部分出口港澳和北運。預計到2000年和2010年蔬菜需要量分別為67364萬噸和72755萬噸(表5-6),以畝產平均分別為14噸和15噸計,各需播種面積48117萬畝和48503萬畝,各需占地面積9623萬畝和9701萬畝。其中,全地區城鎮“菜籃子工程”,即城郊農業蔬菜生產基地分別需佔用耕地650萬畝和675萬畝。

  表5-6 2000年和2010年全地區蔬菜需求和規劃面積表

  年份 蔬菜需求

  量(萬噸) 單產預測

  (公斤/畝) 播種面積

  (萬畝) 占地面積

  (萬畝) 城鎮需求

  量(萬噸) 播種面積

  (萬畝) 占地面積

  (萬畝)

  2000年 67364 1400 48117 9623 455 3250 650

  2010年 72755 1500 48503 9701 506 3372 675

  香港和澳門將分別於1997年和1999年回歸祖國,到2010的珠江三角洲地區將有5個超過100萬人口的特大城市:香港、廣州、深圳、珠海和惠州;9個人口50~100的大城市:佛山、江門、肇慶、中山、東莞、順德、番禺、新會和澳門;還有24個人口10~50萬的中、小城市。由於港澳特殊的地位,對這兩個城市的蔬菜供應,內地不需採取“全包工”供應方式,其他各城市都應根據其人口規模,建立相應的蔬菜生產基地,以保證蔬菜供應(表5-7)。同時,可在東莞、深圳、惠東、惠陽、中山、珠海等市、縣建設出口創匯蔬菜基地;清遠、花都、肇慶、博羅等市、縣建設一批北運蔬菜基地。

  表5-7 2010年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蔬菜基地面積規劃表

  城市 廣州 深圳 惠州(含大亞

  灣、淡水) 珠海 佛山 江門

  居民人口數

  (萬人) 1992年 29956 4728 2495 2127 3277 2553

  2010年 450 300 150 200 50~100 50~100

  蔬菜基地面積(萬畝) 1400 900 450 175 150~300 150~300

  本地區農業生產除抓好糧食生產外,還應適當發展油料和糖蔗生產。這是基礎生產項目。在新圍墾的大沙田地區,糖蔗輪作仍不失為一種良好的土地利用方式。

  4. 發展林業搞好自然生態環境建設

  積極發展林業,實現丘陵山地的全面綠化和平原地區林網化,建成良好的農業生產環境和良好的生活環境。

  由於森林的多種功能,發展林業,不但是重要的自然環境建設,也是對農業最有效的物質投入。珠江三角洲人口密集、城鎮眾多,並且以平原為主,旅遊資源有較大開發價值,發展林業具有更大的生態意義和社會意義。全地區宜林地面積33153萬畝,1992年有林地面積近3100萬畝。林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針葉林多,中、幼林多,疏林多。珠江三角洲林業發展方向應以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為主,因此除惠東、博羅、從化、清新和廣寧等丘陵山區縣的山區鄉鎮可適當發展用材林外,其他地區應普遍發展生態林和風景林,包括水源林、水土保持林、防護林、風景林以及果林。在加強對中、幼林的撫育的同時,搞好針葉林和疏、殘林的改造,發成闊葉林或針、闊葉混交林,提高其生態效益和美化價值,爭取到2010年林地中除部分山區用材林外,其他林地80%成為混交林或闊葉林(包括果林),同時,搞好城市綠化和農田林網化。農田防護林網的建設可以結合發展喬、灌木果林,如栽種龍眼、荔枝、芒果、烏、白欖、楊桃、番石榴等,建成多用林,既是防護林,又是果林,又是風景林(表5-8),使珠江三角洲城鎮和鄉村成為經濟一生態協調的現代化地區。

  5.農業商品基地建設規劃

  農業商品生產應以當地自然資源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生產,政府部門只提供信息引導和科研的扶持。因此,規劃任務只根據自然資源和生產條件,提出定向的指導,一般不進行生產規模的具體規劃。

  根據珠江三角洲自然資源優勢、生產基礎和當前社會市場需求發展趨勢,近、中期應鞏固、發展的農業商品基地主要有:優質水果基地、水產基地、禽畜生產基地、花卉基地等。

  (1)優質水果基地

  珠江三角洲是我國熱帶、南亞熱帶水果主要產區之一,而且處於荔枝生產的最優地帶內,1992年全地區水果栽培面積達32598萬畝,占全省水果面積的302%,收穫面積20434萬畝,總產18877萬噸,分別占全省水果收穫面積和總產的350%和416%。其中,優良品種有糯米糍荔枝、桂味荔枝、妃子笑荔枝、石硤龍眼、龍牙香蕉、大種高把蕉、暗柳橙、新會橙、香水橙、碰柑、四會柑、年桔等。近年來引進芒果新品種紫花芒品質優良表現也較好。目前區內已形成的水果基地有:

  表5-8    2010年珠江三角洲林業發展規劃    單位:萬畝

  地區 宜林地面積 2010年有

  林地面積 森林覆蓋率(%) 闊葉林、針、闊

  葉混交林面積 備註

  廣州市 43005 40855 364 24513

  深圳市 13500 12825 423 10260

  珠海市 5805 5515 229 4412

  惠州市 87360 82992 633 5894

  東莞市 9300 8835 239 7065

  中山市 5550 5273 208 4218

  江門市 66045 62743 451 50194

  佛山市 9600 9120 155 7296

  肇慶市 76620 72789 738 58231

  清遠市 14745 14008 257 11206

  合計 331530 314955 445 235492

  表中未包括平原綠化面積。

  (1)廣州市郊雜果基地。(2)四會、新會、博羅、東莞等柑桔基地。(3)番禺、中山、新會、東莞和順德等香蕉基地。(4)從化、增城、新會、深圳、東莞等荔枝基地。龍眼栽培面積較多的有廣州郊區、番禺、增城、中山、東莞、博羅等縣、市。

  本地區發展水果生產潛力仍然較大,廣州、惠州、肇慶、江門及中山等市都可以擴大栽培面積。預計,2000年可以發展到390萬畝,2010年將達455萬畝。重點發展荔枝、龍眼、芒果、楊桃、番石榴,應注意發展優良品種,提高單產和品質,藉以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在用地方面應多利用潮土平地、臺地和低丘陵地,少佔用良田。

  (2)水產基地

  水產業是珠江三角洲優勢產業之一,除海洋捕撈業外,還有海水及淡水養殖業。1992年全地區水產品總產量達9915萬噸,占全省總產的395%,比1980年增加29倍。全區淡水養殖面積達1688萬畝,其中,魚塘13205萬畝。淡水養殖水產量6519萬噸,占全省淡水養殖水產量的664%。因水產養殖效益高,並已逐漸成為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產業,農民養殖積極性也甚高。目前各地仍在利用低窪地和農田挖塘,擴大養殖面積。預計,到2010年珠江三角洲魚塘面積達190萬畝,淡水養殖面積達240萬畝,塘魚總產可達95萬噸以上。

  目前珠江三角洲淡水養殖基地主要有:(1)以順德市為主,包括中山北部、南海西南部、佛山市、江門市及新會、鶴山和高明三市沿西江邊部分鄉鎮在內的基塘塘魚生產基地。(2)以廣州市西郊和南海東部為中心,包括花都市西南部,即巴江至珠江廣州河道兩岸的塘魚生產基地。(3)西江、北江和綏江交匯處,包括高要東部、四會東南部和三水南部在內的塘魚生產基地。(4)惠陽中部、惠州市郊、博羅南部和東莞北部等地之間的東江下游塘魚生產基地。此外,還有珠海、深圳、番禺、清遠等市、縣較小規模的塘魚生產基地。各地可根據土地資源狀況,在保護好基本農田的前提下,利用低窪地、低水田和部分水源充裕的低產田,挖掘魚塘或基塘,繼續擴大魚塘面積。同時,搞好魚塘基本建設,提高魚塘質量,並科學養魚,提高單產。另一方面,要發展名貴優質魚種,尤其是特種水產品,如淡水白鯧、加州鱸魚、高背鯽、鬍子鯰、鯰魚、鰻鱺、羅氏沼蝦、毛蟹以及青蛙、鱉、蛇和龜類等特種養蘊,以滿足市場需求。

  本地區還有考洲洋、大亞灣、珠江口、伶仃洋、崖門、黃茅海、廣海灣和鎮海灣等近海海域100多萬畝灘塗,其中有25-30萬畝灘塗適宜養殖貝類,或圍墾成精養塘,發展對蝦、蟹以及石斑魚等多種優質珍稀水產品種生產,還有200多萬畝淺灘、淺海宜筏式吊養貝類或進行網箱養殖,發展名貴、優珍水產品生產,也應積極開發利用,建成沿海海水養殖基地。

  海洋捕撈業也是本地區主要的漁業生產。1992年海水產品量達3437萬噸,其中海水捕撈量達3027萬噸,占全區水產總產量的305%。臺山、珠海、深圳、廣州和惠州都是重要的海洋漁業基地。在未來發展中,仍應加強漁港建設,增加深海捕撈船隻和現代化捕撈設施,提高遠洋捕撈能力,發展海洋捕撈業,重點應搞好大亞灣、港口港、澳頭港、萬山港、鎮海港、沙堤港、三洲港、南澳灣等重點漁港建設,鞏固和擴大海洋漁業基地。

  (3)畜牧基地

  80年代以來,珠江三角洲畜牧業發展迅速,也已成為農業中重要的生產部門。1992年,在珠江三角洲農業總產值中,畜牧業產值已占240%,並且已從原來從屬於種植業的家庭副業一躍成為專業化、集約化和商品化生產較高的行業。隨著人口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對於鮮肉、鮮蛋和鮮奶等畜牧產品產量和品種的需求越來越多,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同時,由於科學技術的應用,畜牧業專業化、集約化和企業化生產程度也會越來越高。因此,可在大、中城市的周圍,建立和擴大畜牧業、禽蛋和奶牛生產基地,作為“菜籃子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應在廣州、深圳、珠海、惠州、佛山、江門、肇慶、石岐、莞城等城市建設好蛋、奶、肉生產基地。在惠東、惠陽、博羅、從化、清新、增城、廣寧、四會、恩平、臺山、斗門等地建設資源型的畜牧基地。

  (4)花卉基地

  花卉生產是珠江三角洲資源型傳統產業,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也是較有發展前途的農業生產項目之一。老的生產基地有廣州市郊、順德、南海等地。廣州芳村花地鮮花、石馬桃花、順德陳村盆花、鮮花、觀賞花,南海的多種花卉,均在國內享有聲譽,每年有大量產品遠銷省外、港澳及海外。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外花卉消費量將日益增長。享有聲譽、且有較好生產基礎的珠江三角洲,應鞏固現有生產基地,並在惠州、東莞、深圳、珠海、中山以及臺山等地擴大和建立新的花卉生產基地。花卉生產發展鮮切花外,可重點發展盆花、盆桔、盆景、陰生觀賞植物和攀緩植物等,應發展高檔品種,並重視保鮮和包裝,以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此外,到21世紀,珠江三角洲將形成以香港、惠州、廣州、佛山、江門以及珠海、澳門為中心群體的國際都市群,為適應市場需求,珠江三角洲農業除努力發展人民迫切需求的農副產品,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的優質農副產品外,還應積極引進適合本地自然特點的優、新品種,並建設生產基地,發展成規模生產,滿足社會需求和參加市場競爭,建成更有特色的現代化農業。

  (六)發展農業的主要措施

  l. 保護好農業用地以及農業生產環境

  要在認真、科學地搞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前提下,確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法制地位,並以此為依據加強土地法制管理。要認真執行有關政策,採取法律和經濟手段有效地保護好耕地及其他農業用地,特別要保護好基本農田,保障農業生產基礎。同時,要進行環境整治、防止污染和搞好自然環境建設,保證農業生產的良好環境條件。另一方面,應在實現城市化過程中把第二、三產業集中在城鎮,尤其是應改變當前鄉鎮企業遍地開花狀況,在部分鄉鎮工業,特別是污染工業應集中在工業開發區,以便騰出農村腹地發展集約化規模農業,也將更有效地保護好農業生產環境。

  2. 增加農業投資,加強農業基礎建設

  農業生產是最重要的社會生產的生態環境建設項目,故基礎農業投資是基礎建設或社會福利投資。由於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較為發達,資金較為充裕,更應籌集資金,增加農業投資,以便搞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應把農田水利,糧食生產基地和城郊“菜籃子工程”基本農田建設,生態林、防護林建設等納入國家基本建設範疇,制訂好長期和年度投資計劃,正常投資建設。

  3. 建立糧食發展基金和糧食儲備基金,促進糧食生產,保證糧食供應

  雖然糧食是商品,可通過市場調節安排生產,但是,作為主要食物,它與其他副食品價格及勞動力價格有直接的關係,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必須保持其較低廉的價格。同時,又必須保證糧農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因此,應建立糧食發展基金,以保證其發展。可以把以往對糧食生產的財政補貼和糧價補貼資金作起動資金,並採取“以工補農”、“以商補農”等方式籌資,扶助發展糧食生產,還應以保護價保證糧食生產效益。此外,各地還必須建全和鞏固糧食儲備金和糧食儲備制度,保證應急有備,荒年不荒。

  4. 加快農村體制改革,建立適應現代化農業和農業商品化生產的經營管理體制

  應加快農村體制改革,建立適應農業商品化生產的經營管理體制。目前已建立的以專業化承包、聯戶承包以及合資建立的農業企業,還有各地方興未艾的以土地入股為形式的股份合作企業等,均是較好的經營管理形式,可以總結推廣,促進集約化、規模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生產效益。

  5. 重視農業科技,發展現代化農業

  珠江三角洲要實現現代化,農業現代化是最重要的一環,而科技是關鍵。因此,要求政府有關部門應重視農業科技的應用、普及和提高,特別應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培養農業科技人才,恢復、建立和健全農業科研機構,加速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應用,建立現代化生產方式提高勞動生產率,可以採用生產和科研一體化的形式,建立現代化農業示範基地,並根據各農業特點,開展農業科技和科技應用研究,使農業科技普及和提高,以保持珠江三角洲農業的領先地位,使之成為全省以至全國農業現代化的示範地區。應用農業科技,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率,是縮小城鄉差別,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唯一途徑、

  6. 建設農產晶專業市場,促進產品流通

  各地應根據生產和消費情況;建設一批農業品專業市場,包括糧食、油料、糖、水果、蔬菜、畜牧和水產等專業市場,同時,應搞好包括包裝、運輸在內的配套服務。城鎮還應增設農副產品零售市場,形成銷售網絡,使貨暢其流,保護生產者和消費者利益。

  7. 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提高產品競爭能力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農副產品食品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既要保持天然食品特點,又要味美、衛生和易食用,還要提高營養價值,因此,更應重視農副產品加工,建立配套的加工業,包括蔬菜保鮮、包裝、水果保鮮、加工包裝,糧、油加工、畜牧、水產品加工和包裝等,不但應有傳統的加工,還要採用加工新科技,對一些有加工條件的產品進行深加工,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同時又要價格合理和低廉,以增加其市場競爭能力。 

  注:“珠江三角洲地區”首先是指三角洲平原區,稱小珠江三角洲,後指行政區劃29縣(市),稱大珠江三角洲,再其後又定28縣市,稱珠江三角洲經濟區。近年所謂泛珠三角則含9省區和港澳地區。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