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州市土地利用現狀和土地利用評價


  原載《廣州市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成果彙編》1985年8月 P4-19

  廣州市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成果彙編,是廣州市市一級農業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任務之一。由市農業區劃辦公室在各縣(區)調查成果基礎上完成。

  土地利用現狀是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狀況,它是土地資源評價的依據之一。廣州市由於特定的地理條件,土地利用狀況十分複雜,既包括城市住宅、工廠設施、各類交通道路、港口碼頭、公園綠地、貿易場地,遊樂場所等用地,也包括農、林、牧、副、漁等農業用地。城市建設用地複雜,而農業用地占面積比重大。本文以這次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成果彙編為依據,就廣州市農業用地的利用狀況、特點,存在問題和合理利用方向作出評述。

  一、廣州市地理概況

  廣州市是廣東省省會,華南的經濟中心。包括廣州市區4個區(廣州市區是指1984年底以前的市區範圍)郊區、黃埔2個郊區和花縣、從化、番禺、增城、龍門、新豐,清遠、佛岡8個縣。地理位置是:東經112°33′一114°35′,北緯22°30′一24°19′北與韶關的陽山、英德、翁源和惠陽的連平等縣交界,南瀕珠江口與南海、順德、中山、寶安、東莞等縣(市)接壤,東接惠陽的河源、博羅,西接肇慶、佛山市。總面積166317平方公里,總人口68722萬人。其中市區面積544平方公里,占總面積033%,市區常住人口3155l萬,占全市人口的459%。

  廣州市土地分佈呈三角形,上寬下窄,上部東西寬206公里。地勢北高南低,北部和東部是由砂葉岩、花崗岩為主構成的山地和高丘陵,中部是花崗岩和葉岩構成的丘陵。青雲山山脈和九連山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平行橫臥於東部,其中青雲山最高峰——亞婆髻位於新豐縣中部,海拔1422米,為全市最高峰。本市西部和南部是由沖積和海積而成的清遠盆地、廣花平原和珠江三角洲連成一片,平原上有低丘和臺地散佈,由花崗岩、紅色岩系和第四紀紅土組成。北部、東部山區有不少河谷小盆地,如龍門盆地、永漢盆地、新豐盆地、石角(佛岡)盆地和清遠北部石灰岩溶蝕盆地等。

  廣州市除新豐縣部分地區外,屬南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新豐縣北部和東北部為中亞熱帶山區氣候,總的特點都是暖濕多雨,氣溫由南向北遞減,而雨量則由南向北遞增。年平均氣溫南部22℃,北部20℃,一月份平均氣溫南部14℃,北部11℃,極端最低氣溫南部0℃,北部-45℃,七月份平均氣溫由北向南從277℃至29℃,極端最高溫度389℃,≥10℃年平均積溫;南部7992℃,北部6712℃。全年無霜期;南部360天,北部285天。日照時數;南部1700-2000小時,新豐山區1575小時,年平均太陽輻射量為1001一109千卡/cm2。上述氣候特點適於雙季稻、甘蔗、花生以及多種熱帶、亞熱帶作物和水果生長。年平均雨量由南部1600毫米,向北增加到2200毫米。由於地形的影響,清遠、佛岡和新豐西部成為廣東省的暴雨中心之一。降水集中在4-9月,該時期雨量占全年雨量的80%以上,尤其4-6月為最多。由於暖、濕同期,極其有利於農作物生長。本市農業氣候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低溫陰雨、暴雨、颱風和寒露風等。每年2-3月份的低溫陰雨,對早稻播種、荔枝、香蕉、木瓜生產造成很大危害,也影響漁業養殖和畜牧業,北部山區尤為嚴重。夏季4-9月常有暴雨出現,造成洪澇。夏末至秋季又常有颱風入侵,暴雨、大風危害農業生產和人民生命財產。晚秋寒露風則影響晚稻抽穗揚花。上述各類農業氣候災害中,為害最大的是寒露風、颱風和暴雨。

  本市地帶性土壤是赤紅壤,新豐縣北部、東北部中亞熱帶則為紅壤。分佈在海拔400米以下的臺地、丘陵和山地中,呈酸性,PH值;赤紅壤45-55,紅壤45-60,鹽基不飽和,有機質含量1-3%(林下較高),磷,鉀含量偏低。這是主要的用材林和經濟林用地。海拔400-700米(750米)的丘陵、山地分佈山地紅壤,中亞熱帶則是黃紅壤,即紅壤和黃壤的過渡類型。這一垂直地帶內的土壤,植被覆蓋度較高、較肥沃,適宜林木生長。海拔700米以上分佈山地黃壤、水濕條件好,有機質含量達4-6%,但土層薄、坡度大,除部分宜種茶葉外,大多應封山育林、涵養水源,堅決予以保護。

  平原和谷地廣泛分佈水稻土,因這類土壤多由沖積、海積而成,土層厚、有機質含量達2-4%,相當肥沃,多呈酸性,有少量反酸田,濱海部分呈鹼性。水稻土分佈地區是本市主要的糧、油、糖、菜產地和畜產區。此外還有菜園土、旱地土壤等。

  在石灰岩地區有紅色石灰土分佈,土質粘重,含鐵多,呈紅色,微酸性至鹼性,主要在清遠北部石灰岩丘陵地區出現,其它地方呈零星分佈,因土層薄又乾旱缺水,利用困難。

  本市地帶性植被為亞熱帶常綠季雨淋和常綠闊葉林,前者分佈在南亞熱帶廣大地區,以樟科、殼鬥科、桃金娘科、桑科、山茶科、大戟科、茜草科、蘇木科和芸香科等的一些熱帶,亞熱帶種屬為主。後者為中亞熱帶植被,以殼鬥科為主,次之是樟科、山茶科,木蘭科和金縷梅科等,雜生脈葉羅漢松、竹柏等。但是,除新豐、龍門、清遠和花縣牙英山等中低山和少量高丘陵,有次生的地帶性植被外,大部分地區已為人工植被所代替,丘陵、淺山基本為馬尾松和草被覆蓋,部分山地則已種上杉樹,新豐、龍門、佛岡、從化北部,清遠中北部為本省林區之一。

  在增城,從化和龍門三縣交界處的南昆山,有部分原生林存在,總面積124平方公里,山上有高等植物2000多種,並有野生動物棲息,已建立了自然保護區。

  全市有林地面積123199萬畝,占全市面積的494%,每年生產木材20萬多立方米。由於近年來森林大量砍伐,因此有不少為幼林,疏林和林跡地。

  主要林副產品有香菇、竹筍、木耳、松香,山蒼子及藥材等。

  廣州市水資源十分豐富。平原處於珠江下游,河網縱橫交錯,山區降水量多,大部分地區植被覆蓋較好,含蓄水分能力較大,溪河流量較大,水力資源蘊藏豐富。主要河流有珠江及其支流北江,流溪河,增江和新豐江上游等。北江在本市西北部從英德流入清遠縣到達三水縣,形成清遠盆地沖積平原。流溪河在從化縣由東北向西南穿越全縣,經花縣和市郊流入珠江,是本市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兩岸有大片沖積平原和臺地分佈。增江上游各支流呈網格狀遍佈龍門全境,其下游貫穿增城縣進入東江。新豐縣內有新豐江,屬東江水系,向東注入新豐江水庫。此外,佛岡縣有潖江、屬北江水系。郊區和番禺有珠江口河道,灌溉和航運十分方便。山區水力資源十分豐富,全市可開發的水力資源為36萬千瓦(不包括流溪河電廠42萬千瓦),裝機容量已達1429萬千瓦。

  廣州市是廣東省主要的農業區之一,土地類型多樣,作物品種多,總產和單產都較高,農產品商品率較高。農作物主要有水稻、花生、甘蔗,蔬菜和水果,還有紅煙、大豆、黃麻、生羌、香花、蠶桑、茶葉等。水果除荔枝、香蕉、柑桔橙、菠蘿嶺南四大佳果外,還有梨、柿、梅、楊桃等。羅崗橙、嶺南木瓜、錢崗米枝(荔枝),增城掛綠荔枝等都是著名水果。1983年全市生產稻穀368億斤,畝產616斤,花生種植面積4922萬畝,總產12023萬擔,畝產244斤,甘蔗333萬畝,蔗糖總產175萬噸,水果種植面積3347萬畝,多年生水果產量達22284萬擔,其中荔枝5391萬擔,柑橙8226萬擔,蔬菜上市量達859億斤。

  廣州市畜牧、水產業也較發達,平原以豬、三鳥、鮮魚生產為主,山區多牛、豬、兔的飼養。1983年全市生豬飼養量294萬頭、出欄量12014萬頭,生產豬肉792萬噸。耕牛存欄3076萬頭,飼養奶牛7980頭,產鮮奶14456噸。魚塘面積1123萬畝,淡水魚產量422萬擔。

  1983年全市工農業總產值為13722億元,其中農業產值1851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1349%,按農業人口平均,每人年產值為440元,高於全省農業人口人平產值的60%。

  廣州市是廣東省,也是整個華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毗鄰港澳,是祖國的南大門。市區常住人口3155l萬。1983年到達廣州的外國和港澳旅客達618萬人次,每天還有10-20萬本省和外省人口進出廣州。由此可見,廣州不僅是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之一,也是世界的重要城市之一。

  廣州市的土地利用,應使全部國土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利用,使部分生態平衡破壞地區得到恢復,環境污染得到控制,水土流失地區得到治理。為此,除應搞好市區建設用地的全面規劃外,還要搞好郊縣土地的全面規劃,以便一方面為城市人民提供越來越多的質量高、品種多樣、適合社會需要的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同時又使郊縣環境日益良好,與城市構成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這是廣州市土地利用的重要任務。

  二、廣州市土地利用現狀,特點和存在問題:

  根據廣州市土地利用現狀成果彙編資料,全市總面積166317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544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033%。

  (一)土地利用狀況

  1.耕地。包括水田,旱地和菜地,共71166萬畝,占全市面積285%,實際有效利用面積59466萬畝,其中水田46879萬畝,旱地11201萬畝,菜地1387萬畝。

  水田主要分佈在平原和谷地上,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灌溉方便,種植水稻、甘蔗、花生等為主。但除河流兩岸低水田和沿海低圍田常植水稻外,大多數水田可水旱輪作。部分低水田則種植蓮藕等水生蔬菜和經濟作物。近年來,許多低水田已改為魚塘或基塘、養魚。1983年,全市建設魚塘1062萬畝,擴大魚塘147萬畝,大部分就是用低水田改造建設的。

  菜地是常年種植蔬菜的水田。主要分佈在郊區和城鎮周圍。僅廣州市近郊就有菜地1238萬畝,占全市菜地的89%,是商品菜的集中產地。部分菜地利用兩三年後也作一次水稻輪作,以提高地力和減少病蟲害。

  旱地是指種植旱作的耕地,一般是灘地或崗臺地,相對高度高於平地幾十公分至幾米或十幾米,因地勢較高,灌溉不便,故長期種植花生、木薯、番薯、甘蔗和瓜菜等旱作,土地質量較差、單產也較低。

  2.園地。種植多年生作物的土地,為非耕地。包括果園、茶園及桑園等,共4978萬畝,占全市面積的20%。土地類型複雜,有河灘地、平地、崗臺地和丘陵、山地中的低坡地。主要種植荔枝、龍眼、烏欖、柑桔橙、香蕉、菠蘿、青梅、李、梨、柿、楊桃等水果和茶葉、蠶桑。其中市郊區園地面積達123萬畝,其次是增城,共117萬畝,第三是從化,65萬畝。荔枝園主要分佈在增城、從化中部和花縣東部。柑橙、青梅以郊區羅崗、黃陂西區較集中,新滘有石硤龍眼、楊桃、番石榴等種植。近年來,花縣、增城、新豐、龍門等縣農民大辦小果園,種植柑橙、桃李和茶葉。茶園成片分佈的有從化棋杆、民樂和花縣華僑農場等地。

  3.林地。主要指臺地,丘陵和山地中森林覆蓋的土地,共123199萬畝,占全市面積的4949%。林地中分幼齡林、中齡林和成林,其中成林面積9603萬畝。由於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的大部分基礎圖件是根據1978年前的航片製成,而近幾年來,新豐、龍門、從化等縣森林砍伐更新或受破壞比較嚴重,林跡地大大擴大,因而現實有林地應小於此數。在林地中,用材林占80%以上,以松、杉和雜木為主。在北部和東部山區中仍有40%以上面積的天然林、次生林,這是十分重要的森林資源和野生生物繁衍地,應注意加以保護,以利生態平衡。

  4.草地。在臺地、丘陵和山地中,由稀樹灌草叢、灌草叢或草叢覆蓋的土地,也包括一些平原中的草地。草地主要分佈在平原和盆地周圍的丘陵淺山區,公路交通沿線、縣(省)邊界和中山山脊地段。全市草地面積共21605萬畝,占全市面積的87%。植被類型為馬尾松稀樹——桃金娘——芒萁群落、崗松——芒萁群落,在低丘臺地上則以鷓鴣草、纖毛鴨咀草、蜈蚣草、野古草、馬唐為主,山地高丘常有成片大芒出現。

  廣州市為亞熱帶濕潤地區,草地是森林破壞後形成的次生植被,不穩定。山地雖多為高草群落,產草量高,但草質差,適口性低,且地高坡陡,利用率甚低,不宜大量放牧。低丘臺地多芒萁群落的地方也難放牧。有的地方草質量好,但產草量低,也不宜大量放牧。另外,廣州市草地多數是零星分佈。所以,草地應根據不同情況加以合理利用,在土質好的地方可種植水果,在比較集中連片的地方可適當造林並改良草種,發展以養牛、羊,兔等為主的草食畜牧業。其它地方則植樹封山,或發展薪炭林,或零星放牧。

  5.居民地。指建造房屋及其附屬物的土地,共7533萬畝,占全市土地面積的30%。其中市區居民地1462萬畝,郊區和縣(鄉)居民地6072萬畝,各占20%和80%。幾年來,農村城鎮居民地迅速擴大,市區居民地發展也很快,但由於高層建築的湧現,速度較農村緩慢。

  村鎮用地迅猛增長、大量佔用生產用地、這是土地利用的一個嚴重問題,應引起極大重視。

  6.工礦用地。包括主要工廠、礦區和採石場等,共776萬畝,占全市面積的03%。

  7.交通用地。包括鐵路、公路,鄉村大路和機場佔用地,但不包括城鎮街道、馬路和田間小路,共1187萬畝,占全市面積的05%。鐵路主要為京廣線和廣深線。公路溝通全市各縣、區,以郊區密度為最大,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交通用地占6畝,其它郊縣僅2-3畝,山區更少。

  8.水域。共有面積15571萬畝,占全市面積的62%,其中河流面積11340萬畝,僅番禺縣就有6867萬畝,占全市河流面積的60%。水庫面積1379萬畝,除流溪河水庫為大型水庫外,其餘全是中小型水庫,其它有坑塘1673萬畝,溝渠584萬畝,堤壩596萬畝。

  9.特殊用地。指國防用地,名勝古跡等,共214萬畝。

    10.難利用地。石頭裸露地和沙灘地為難利用地,面積共3242萬畝,占全市面積13%,清遠縣難利用地面積最多,共3073萬畝,主要是石灰岩丘陵裸露地,分佈在白灣、石潭、浸潭、和桃源等區。佛岡和郊區有不少河灘沙地,也難以生產利用。

  (二)土地利用的主要特點

  1.市區和近郊人口密集,土地利用充分,土地生產率高。

  廣州市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415人,為全省人口平均密度的14倍,僅次於潮汕平原。而市區人口密度為15000人,人均占地不足01畝。郊區每平方公里950人,平均每人占地157畝,其中耕地06畝。由於人口密集,用地十分緊,郊區土地被充分利用,生產性用地占總面積的828%,1983年每畝農業用地平均農業產值932元,相當於廣州全市農用地平均產值的3倍。

  2.商品生產發達。

  由於廣州市區擁有317萬常住人口,加上每天有10-20萬流動人口,對農副產品消耗量大,促使郊區農業商品生產相當發達,幾乎田地上生產出的一切可吃,可看的產品都可以成為商品,這是大城市郊區農業生產的特點和優勢。主要產品是蔬菜、水果、肉、蛋、奶等。1983年全市生產上市的蔬菜就達859億斤,水果200多萬擔。

  3.生產門類多樣、齊全,土地利用結構複雜。

  廣州市土地類型多樣,適宜發展各種門類的農業生產。長期以來,為滿足人民多方面的生活要求和發展商品生產的需要,人們利用土地進行多樣化的生產,農林牧副漁部門齊全,產品品種多樣。糧、油,糖、瓜、果、菜、花卉,蛋、肉、奶、木材和林副產品均有生產,從而也就形成了複雜的土地利用結構。

  4.土特產品種繁多,不少名特產品馳名中外。

  由於地理環境、土地質量、耕作技術、歷史習慣和市場競爭等因素,使廣州市有多種中外馳名的土特產,這是廣州市農業資源的優勢之一。

  5.生產佈局呈環狀結構。

  由於自然條件的地區差異,特別是交通條件的制約和農產品本身在生產銷售中的特定要求,使郊縣農業商品生產的程度和作物的佈局呈環狀結構。

  6.工農業生產發展較快,大農業結構開始逐步趨向合理。

  據統計,從1950年至1983年,全市工農業產值平均每年增長速度達101%,其中工業達121%,農業達56%。1981年至1983年,農業年平均增長率達92%。

  從產值結構來看大農業結構狀況:50年代種植業產值占80%多,70年代僅占50%多,1983年只占4615%。50年代一60年代,林業產值占1-2%左右,畜牧業產值為8-13%,副業5-8%,漁業17一15%。到了1983年,林業產值占243%,牧業1284%,副業3607%,漁業251%。由此可見,三十年來,林業,畜牧業產值有一定增長,副業大發展,漁業略有增長。這表明:在大農業土地利用結構上,開始逐步向合理化方向發展。

  (三)土地利用的存在問題

  1.市區人口擁擠,交通阻塞,綠地面積小,環境污染嚴重。

  市區人口密度達15000人/平方公里,人平綠地面積僅10平方米,而綠地主要在越秀山、白雲山。市內樹木不多,幾年來,擴建住宅樓宇,原空地上大量樹木被伐,降低空氣天然淨化能力。市區內草地就更少得可憐,僅2300畝。

  因城市人口密集,道路不足,交通越來越擁擠。另方面是環境污染,由於工業的發展,城市環境受到污染。廣州市區以荔灣區最嚴重,郊區土地,特別是菜田土壤,也深受城市污染的危害,工廠廢氣污染郊區空氣,廢水排入江河被引入農田,城市垃圾,因處理落後,未能清除污染物質而作肥料施用於農田,一些工廠,把污染嚴重的工序轉到農村。據測定,近郊生產的一些蔬菜、塘魚,重金屬的含量大大超過國家規定標準幾十倍至成百倍,這必將危害人民的健康。再就是由於生態失調,農業病蟲害多,大量施用藥劑造成污染,形成惡性循環。

  2.農業抗災能力低。

  廣州市農業生產每年常受自然災害襲擊,但抗災能力較低,每當災害出現,往往造成很大的損失。

  3.生產結構仍不合理。

  (1)經濟結構不合理。

  以1983年產值為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副業和漁業的比例為19:1:5:15:1。顯然,林業、畜牧業、漁業的比重仍然太小,既不能為城市提供大量的林、畜、漁產品,也不利於農業本身的發展。

  (2)生態結構不合理。

  由於上述大農業中各業比例未協調,未能形成互相促進的良好關係。而林業方面問題又較多,經濟林比重小,全市園地只占丘陵山地的3%,森林覆蓋率仍低,有效覆蓋率僅385%,薪炭林少,農村,特別是平原農村,群眾燒柴困難,針葉林面積大,土壤偏酸,野生動物難以棲息,生態效益低,未能形成以林業為主體的良好生態系統。

  (3)山區土地資源未充分合理利用,經濟比較落後。

  廣州市轄的新豐,龍門,佛岡以及從化北部,清遠北部等山區,土地資源仍未充分合理利用,作物單產不高。在山區,糧食平均畝產在500斤以下,花生才100多斤,遠遠低於全市平均水平,商品生產不發達,農業產值低,荒地多,一般都在10%以上,並且還有大量殘林和疏林地,生物生長量很低,大農業結構不協調,種植業比重仍占農業總產值的50%以上,而林業、畜牧業產值很低,農業人平產值只有250-340元,僅為全市人平農業產值的50-70%。

  (4)山區交通不便,公路少而質量差。

  目前山區公路通車里程少,公路等級低,質量差。這是發展商品生產的重大限制因素。

  (5)部分地區水土流失嚴重。

  在平原周圍的部分丘陵、山地,植被受破壞嚴重,加之亂墾坡地,搞建築取土燒磚等,使這類土地水土流失嚴重。尤其是位於暴雨中心的地段,已對農業生產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重大的危害和損失,急待治理。

  三、土地合理利用的方向和措施。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人類最重要的自然資源,土地的生產利用是最重要的利用方式。評價土地利用合理與否的原則之一,就是土地的生產性原則,要把盡可能多的土地應用於生產,特別是第一性生產,以利人民生活。

  土地的生產利用還必須根據土地的自然特點,因勢利導、適當安排,才能發揮其生產潛力,這是因地制宜的利用土地的原則。

  利用土地生產的產品,必須為社會所需要,並滿足人民多方面的生活要求,這是土地利用的社會性原則。

  土地是生態環境的重要基礎。城市是一種獨特的生態環境,但不是獨立的生態系統,只有城鄉結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相對獨立的生態系統。因此,土地合理利用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要使城鄉構成良好的生態系統。這是土地利用的生態學原則。

  根據上述這些原則,廣州市土地利用的方向是:科學地制定土地利用規劃,嚴格控制城市人口和城區規模,改善交通條件,擴大城市綠化,加強土地管理,減少佔用農業用地。郊縣農村要加強村鎮規劃和建設,逐步實現居住條件城市化、現代化,並逐步減少農村農業人口,以種養業為基礎,發展集約化、商品化生產,農林牧並重,大力發展畜牧業,重視林業的建設和保護,把郊縣農村建成具有現代化的農業,綜合性的產業,商品化的經濟,城市化的集鎮,良好環境的文明富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並與城市構成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

  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廣州市的土地利用應採取如下的相應措施:

  (一)建立、健全土地管理機構。進行全面的土地利用規劃。以全國土地法為指針,制定地方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法規,管理,利用、保護好土地。近期規劃的重點是城區,農村集鎮和保護區用地的規劃;生產性用地,城市綠化地,林地都應得到法律的保護。

  (二)加強城區綠化地和近郊風景林的建設。進一步建立和擴大遠郊和山區的森林保護區和野生動物保護區,並相應發展旅遊業。

  (三)加強城市和山區交通建設。城市交通要立體化,山區要形成交通網。

  (四)近郊要加快發展城郊型農業,擴大蔬菜、水果、新鮮奶、疍、肉的生產,尤其要增加鮮奶和水果的生產,滿足城鄉人民生活提高的要求。

  (五)發展農業商品生產。除近郊外的廣州市各郊縣其它地區,應在提高糧食單位面積產量、保證糧食總產的同時,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經濟作物、水果、經濟林、畜牧業和漁業的商品化生產。

  畜牧業,特別是草食畜牧業應加快發展,重點投資,改革經營管理,扶植重點戶,專業戶創辦奶牛和菜牛養殖場,三鳥養殖場。

  (六)大力發展各種名貴土特產。發展、引種優良作物新品種,加強鮮活產品保鮮技術等重點科研工作,提高產品競爭能力,爭占港澳以及國外市場,增加出口和創匯能力。

  (七)加快開發山區水電資源和採礦業。以此促進山區經濟的發展,解決山區生活用能,以利保護森林資源。

  (八)鄉鎮企業應立足當地資源,服務農村。要大力發展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加工工業,使之成為加快實現農村商品生產的火車頭。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使農民儘快富裕起來。

  (九)山地丘陵的利用要以林為主。要全面規劃林業用地。平坡,緩坡地為開發性林地、陡坡地(坡度>25)、高海拔山地(500米以上),水庫庫區,生物保護區和風景區的林地是保護性林地。要落實山地林權,保護性林地為國家,集體所有,立法保護。開發性林地分由集體和個人經營,建立林場和小林果園,建設木材生產基地,林業用地必須按規劃合理利用,定向扶植,犯規處罰,吊銷土地使用權,並賠償損失。

  (十)廣州市的各類土地都要認真加以整治和保護。為防止水土流失,要進行流域綜合治理。配合粵北山區進行北江的整治,搞好流溪河流域的國土規劃,加快治理濱江,增江、新豐江和潖江等流域的水土流失。城區和近郊土地保護的重點是治理好環境污染。

    廣州市的土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利用狀況非常複雜,各地社會條件,歷史習慣也不盡相同。為了使土地得到合理利用,就必須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對土地的利用作出分區指導,並採取相應的措施。

  四、土地的地利用區劃和各區土地利用評述。

  (一)土地利用區的劃分原則和指標

  土地域差異和利用的不同是土地利用區劃的依據。分區的原則是:①土地利用狀況的相似性。②利用方向的一致性。③改造措施的同一性。

  按上述原則,首先可劃分為城區和郊區。廣州城區面積為544平方公里,它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的核心,其發展方向和措施前已作簡述,故不再詳述。

  郊縣面積占全市面積的9967%,是農林牧漁生產區域,同時也是城區生態環境的後盾。

  根據郊區距離城區的遠近,生產佈局的不周,可將郊縣劃分為近郊區、中郊區和遠郊區,現階段分區的指標是;

  1.近郊區:距市區在20公里(最大30公里)以內,主要生產鮮活商品,能靠人力或人力車運送商品進城。

  2.中郊區:距市區20-50公里左右,生產乾菜和水果等較易運輸的商品,一般需要車輛運送商品進城。

  3.遠郊區;距市區50公里以外,生產糧、油、糖為主,並發展林業、畜牧業。運輸較不便。

  隨著城市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交通條件的改善,近、中、遠郊的範圍將不斷變化,其趨勢肯定是近郊逐步擴大,中、遠郊則相應向外推移,而它們之間的差別則將逐步縮小。

  根據土地利用組合因素劃分土地利用區域,可分為水田區、園田區和林區三大類型區。具體指標如下:

  (1)水田區:耕地面積(毛面積、下同)占大農業用地60%以上,其中水田占耕地面積的80%以上。

  (2)田園區:耕地面積占大農業用地40-60%,菜地、園地和旱地占大農業用地15%以上,有一定面積的林地和草地。

  (3)林區:林地和草地占總面積的70%以上。

  (二)廣州市郊區的土地利用區

  1.近郊區:

  (Ⅰ)近郊田園區:是最靠近市區的生產區。包括廣州市郊的沙河、東圃、新滘、鶴洞、三元里、石井,江村、人和,太和西部,黃埔的三個區、鎮、增城的新塘,番禺的化龍、新造、大石、南村、鐘村。共18個區鎮,面積共1416萬畝,占全市面積的57%,有耕地6950萬畝,其中水田4695萬畝,旱地和菜地2255萬畝,還有零星的園地73萬畝,林地1156萬畝,草地18萬畝,坑塘286萬畝,土地利用率達67%。

  本區是廣州市最主要的鮮活產品生產區,以蔬菜為主,同時還生產蛋、奶、魚、鮮花,水果等產品。目前,糧,油、糖等也在全市佔有相當比重。土地利用的特點是農業生產商品率高,土地生產率高。蔬菜商品率在90%以上,平均每畝耕地年產值達932元。本區的土地十分肥沃,灌溉方便,排灌設施好,又有充足的有機肥料來源。勞動力充足,耕作技術高則是社會條件方面的優勢。

  土地利用和生產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蔬菜生產;近年來,由於市場開放以及生產管理和經營體制的改革,市場供應充足,品種多、質量也較好。但是仍受生產的季節性和災害性天氣的影響,旺季產品充斥市場而造成浪費,而淡季和災害過後,則供應緊張,量少質劣價高。環境污染和農藥蔬菜嚴重,重金屬含量在水生菜類中偏高。

  (2)鮮奶生產:全市鮮奶供應量每人每年僅有423斤,按市區人口平均計也只有9斤,長期以來供應十分緊張。

  (3)土地受污染。尤其是某些工廠附近,土地污染更嚴重。

  (4)菜地土利用率低。郊區農民習慣菜地採用高畦,深溝灌水,土地有效利用面積只有30-50%。

  現在,近郊菜地達12萬多畝,按市區人口平均,每人佔有菜地近4厘,如果按正常生產,每人每年平均有300多斤蔬菜供應。雖然全市流動人口多,而且有部分蔬菜外運和出口,但是加上遠郊和非市轄縣郊區的蔬菜,在當前管理體制,生產技術水平條件下,是可以滿足全市人民對蔬菜的需求的。所以,本區土地利用重點是下列幾方面:

  (1)在保證蔬菜總產量和均衡上市的條件下,以提高質量為主,力求品種多樣,上市均衡,質量高,不但要抓好原有品種;菜心、白菜、芥蘭、蕃茄等的生產,還應引進新品種,其中,汕頭地區許多優質品種菜可以引種。

  (2)大力發展牛奶、蛋品和肉類等鮮活畜產品生產。首先應積極發展奶牛,增加鮮奶供應。畜牧業是我國農業生產的薄弱環節,作為大城市郊區,奶牛生產特別迫切需要加快發展。政府各級部門,應把畜牧業、城郊奶牛飼養業作為重要生產部門,增加投資,在加快建立奶牛業的良種繁育、飼料供應、疫病防治、產品加工,貯運銷售體系的同時,大力發展專業戶、重點戶飼養奶牛。

  市郊新滘地區鳳和鄉江貝村家庭辦奶牛場的經驗值得推廣。該村在完成蔬菜生產任務的同時,發展家庭飼養奶牛生產。1983年全村養奶牛農戶達89戶,占全村總農戶的74%,共養牛430頭,日產鮮奶6000多斤,全年向市提供牛奶251萬斤,收入達83萬元,占全村農業收入的91%。全市如果能有成百個這樣的養牛村,就可以大大改善鮮奶供應狀況。

  同時,還要發展生豬、三鳥和養魚,增加產品供應。

  (3)發展花卉生產,美化生活和出口創匯。本市鶴洞是有名的花區,應充分利用原有基礎,發展多種鮮花生產。石馬桃花也是著名品種,面積達350畝,還可適當發展。

  (4)防止污染和造林。各級政府都要採取有力措施防止土地污染。要加快營造風景林,美化環境。近郊北部有大量分散分佈的低丘荒地,可發展薪炭林。

  (5)發展土特名產,如沙東竹筍,泮塘馬蹄、蓮藕,花地楊桃,新滘石硤龍眼等,可大力發展,爭取外銷。

  (6)發展商業服務等第三產業。為農業發展積累資金,減少農村人口壓力,增強城市功能。近年來,郊區農民辦旅館、茶樓、商場已達450多處,就業7300多人。

  (Ⅱ)近郊園林區。廣州市東北面帽峰山(主峰5349米)丘陵:包括白雲山的白雲公園,白雲農場、廣州畜牧場,黃陂果園場,嶺頭農場,蘿崗區及太和區東部。除白雲山公園面白雲已計入市區外,其地地區範圍面積共4116萬畝,占全市面積17%。其中林地2511萬畝,園地680萬畝和草地082萬畝,共占本區面積的795%。另外有耕地484萬畝,其中水田453萬畝,水庫坑塘049萬畝。

  本區也是近郊區,但土地利用以園林為主。主要有白雲山公園風景區和帽峰山丘陵林地。蘿崗和黃陂是柑桔橙、荔枝、菠蘿,青梅和三華李的產區,還有畜牧場和雞場。其中蘿崗橙是有名特產,“蘿崗香雪(梅花)”是廣州市著名風景之一。

  本區對廣州市區生態環境起屏障作用,也是近郊最重要的旅遊風景區和綠地。“白雲松濤”為廣州八景之一,但林地的純馬尾松林並不十分美觀,生態效能也不理想,作為近郊重要的風景林,生態林和旅遊區,應對林種進行改造,可引種亞熱帶珍貴樹種,尤其應多種植具有較高觀賞價值和生態效能的闊葉林樹種,逐步代替馬尾松和桉樹,並將林、灌、花結合起來,提高觀賞價值和生態效益。今後還可考慮在適當地段予以特殊保護,引進馴化野生動物,建成廣州市“擬天然式”的風景區。在風景區外圍可大力發展果樹和薪炭林,以提高經濟效益並解決部分農村生活用能問題。

  蘿崗、黃陂等地仍應重點發展優質水果。本區也可適當發展奶牛業和雞,鴿等養殖業。

  耕地除種植分糧、油作物外,可同時發展蔬菜和其它價值高的經濟作物。

  2.中郊區:

  (Ⅲ)番禺中部田園區。包括番禺縣中部蓮花山、石樓,石基、市橋,沙灣和沙頭等六區的大部分土地。面積共43萬畝,占全市面積17%。其中珠江河道水域89萬畝,占總面積的24%,陸地面積3268萬畝。有耕地1621萬畝,其中水田1328萬畝。旱地、菜園293萬畝,還有林地141萬畝。

  該區地貌包括低丘、臺地和平原,並有蓮花山風景區,還有市橋鎮,居住人口達46萬人,有“小廣州”之稱。因此,本區既是廣州市郊的中部地區,本身又是一衛星城鎮區,應按近郊類型來安排土地利用,蔬菜、奶、蛋、肉生產應放在優先地位,並利用臺地、低丘發展水果生產。

  另外,要加強市橋鎮和其它鄉鎮的建設,使之成為具有較強城市功能的大城市衛星城。建設好蓮花山風景區和城鄉的園林風景。

  本區農田除生產水稻、花生、甘蔗等糧、油,糖產品外,應著重發展香蕉,荔枝和短期水果;西瓜、馬蹄、果蔗等。

  (Ⅳ)廣花平原田園區。包括廣州市郊北部的石龍,竹料、鐘落潭,花縣的炭步,新華、獅嶺和芙蓉嶂的南部花東、花山,北興大部分,以及從化的太平場等區,面積1412萬畝,占全市面積57%,有耕地6138萬畝,占本區土地面積的434%,其中水田5487萬畝,旱地和菜地651萬畝,還有園地555萬畝,林地3196萬畝,草地1392萬畝,另有新華鎮,居民23萬人。

  廣花平原土地廣闊,耕地多,而且地勢平坦,灌溉方便,大部分水田能排易灌,可以水旱輪作,土層深厚,土壤肥沃,並且,這一帶耕作技術也較高,因此作物產量高,主要有水稻、花生、甘蔗、大豆和黃麻。經作有茶葉和香花。水果有荔枝、柑橙、龍眼,黃皮和番石榴等。畜牧業以豬、牛和三鳥為主,水產也較發達。目前是本市重要的糧,油,菜、果和畜產區,每年有大宗產品供應城市和外銷。本區交通條件十分優越,靠近城市,並有鐵路、公路和水路對外交通。

  本區荒地多達10%的面積,但缺乏薪炭,這是本區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根據本區的地理位置和土地特點,其土地利用的方向從長遠來看,隨著城市的發展,應逐步成為以生產鮮活產品供應城市為主的近郊類型農業區。因此,今後應在繼續提高糧、油、蔗單產的同時,逐步擴大蔬菜、水果、畜牧和水產的生產規模。

  花縣華僑農場的茶葉和甜葉菊要進一步提高單產和質量。

  臺地丘陵在發展水果生產的同時應大力發展薪炭林,解決農村燒火用柴問題。大量河堤地可種植荔枝、番石榴和蒲桃等水果和竹子,應儘量發展生產。

  此外,應加強城鎮建設,使新華鎮儘快成為廣州市重要的衛星城之一。

  (V)增城西部林田區。增城縣西部的福和、中新、鎮龍、寧西、永和及郊區的九佛,是與近郊帽峰山連成一片的丘陵谷地,地形破碎。面積共7868萬畝,占全市面積的31%,有林地3045萬畝,占本區土地的46%,草地799萬畝,占10%,園地59萬畝,占75%,耕地2599萬畝,占33%,其中水田1927萬畝。其它用地占本區面積的35%。

  本區是廣州市郊中部水果集中產區之一,主要品種有菠蘿、烏欖,荔枝、柑橙等。部分丘陵谷地水田因土層薄、糧、油產量都不高。本區荒地多達10%,丘陵、坡地開墾多以全墾方式種植菠蘿、因此水土流失較嚴重。

  農業發展方向應以建設水果基地為主,同時充分利用低產田和低坡荒地種植飼料物,建設以飼養菜牛為主的畜牧基地。

  林業以薪炭林為主,可種植大葉相思,黎蒴等速生林。菠蘿園宜採取環山溝形式種植、以利水土保持。

  3.遠郊區:

  (Ⅵ)番禺南部水田區。番禺縣海傍農場以南,及沙灣水道以南的所有圍田,沙田區。面積12766萬畝,占全市面積的52%,其中水域面積共60萬畝,陸地面積6769萬畝,有耕地6499萬畝,占陸地面積的96%,全部為水田,主要種植水稻、甘蔗,其中甘蔗的單產在地全國居領先地位。水域有水草生長,畜牧以豬為主,水產比較發達,以海洋捕撈為主。

  土地利用方向應建成我市糖、糧生產基地。今後應創造條件,逐步擴大在全國和全省都佔有重要地位的蔗糖生產。同時大力發展畜牧業和水產業。

  (Ⅶ)從化中部田園區,溫泉以南的流溪河谷地平原和從化西部鼇頭水谷地,以及其間的棋杆臺地。包括江浦,城郊、神崗、龍潭,鼇頭、棋杆和民樂等區的大部分,是以水田為主的地區。共有7978萬畝土地,占全市的32%,其中耕地3016萬畝,園地419萬畝,林地2447萬畝,草地841萬畝,各占總面積的38%,5%,31%和105%。水田占耕地面積的76%,共2296萬畝。園地主要是荔枝園和茶園。

  農作物有水稻、花生、紅煙等。水果有荔枝、柑橙、三華李、西瓜等。民樂、棋杆有大面積茶園分佈。以家禽為主的畜牧業比較發達。

  本區農業以水稻為主,商品生產不發達。荒地多,農村生活用能不足,這是本區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今後土地利用發展方向應在努力提高糧食單產的同時,大力發展經濟作物、畜牧業生產和水果生產,並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提高產品產值和農業經濟效益。

  區內丘陵荒地要大力種植果樹和薪炭林。

  本區著名土特產有錢崗米枝(荔枝),荔枝蜜糖,民樂茶等,可重點發展。

  畜牧業還可以考慮建立以養牛和養兔為重點的生產基地。

  (Ⅷ)增江中下游田園區。包括增城縣派潭、正果、臘布、增江等區在內的增江谷地和南部三江、石灘,仙村等平原區以及中部朱村區。面積共10396萬畝,占全市的44%,耕地638萬畝,園地603萬畝,林地81萬畝,草地258萬畝,其中水田面積4479萬畝。

  本區耕地多,土質好,由於水利設施也較完備,大多水田能旱澇保收。該區是增城縣糧、油,豆、水果,魚的主要產地。也是本省重要糧食產地之一,每年為國家提供一億多斤商品糧,還有大量木茨片、香蕉、菠蘿、荔枝,橙、蔬菜和生豬出口,荔枝為本區重要產品,“增城掛綠”(荔枝)聞名全國。

  今後土地利用方向應在建設好糧食基地的同時,大力發展水果和畜牧業生產。要認真研究和發展荔枝等水果優良品種及其保鮮技術,增加商品競爭能力,爭取港澳市場。

  丘陵、臺地可發展薪炭林和養牛業。

  (Ⅸ)清遠盆地平原田園區。包括清遠盆地平原和佛崗縣潖江谷地的湯塘、龍山,民安及花縣赤泥區。土地面積共21870萬畝,占全市面積的89%,有耕地9918萬畝,其中水田7583萬田,旱地2323萬畝,園地2萬畝,林地3878萬畝,草地197萬畝。其它為水域和居民地。

  該區耕地面積廣闊,北江穿過清遠盆地,沖積成大片平原,土地肥沃,是清遠縣主要農業區。以糧食作物生產為主,經濟作物有甘蔗、花生、紅煙,蠶桑、水果,茶葉和黃紅麻等。畜牧業方面豬,牛,三鳥均有大量飼養。每年生產淡水魚達400多萬斤。

  本區生產的麻雞、黑棕鵝、源潭紅煙、乳豬、禾花雀、活乳鴿、香芋等農牧產品是傳統的優良品種,享有很高的聲譽和市場競爭力,每年有大量調出,但仍供不應求。

  北江航遠發達,但常氾濫成災。潖江也常有內澇災害。

  今後土地利用方向是在進一步建設好糧食生產基地的同時,大力發展甘蔗等經濟作物和畜牧業,尤其是大力發展上述傳統的優良品種生產和水果生產,河灘地可發展蠶桑。

  鄉鎮企業要為農牧業生產服務,大力發展農工商聯合經營,變地方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

  丘陵臺地要大種薪炭林和果樹。

  北江大堤的鞏固對該區以及花縣,郊區和廣州市區的生產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十分重要,要配合北江上游的流域整治認真加以治理,堤壩內側可種果種竹和保持草被,使之能保護大堤,又有經濟效益。

  清城已是擁有6萬多人口的城鎮,應控制發展規模,多發展其它區鎮建設,以平衡人口分佈和有利經濟全面發展。

  (X)廣州中部牙英山丘陵林區。即廣州市中部清遠、花縣和從化三縣交界處牙英山丘陵,主峰海拔高度581米,清遠縣飛霞風景區也劃入該區。面積764萬畝,占全市31%,其中林地6479萬畝,占本區面積的85%,草地587萬畝,占75%,耕地只有268萬畝。

  山體主要由花崗岩砂葉岩構成,相對高度較高,山峰峻秀,山林中除松林外,有不少次生闊葉林,還有九灣潭、芙蓉嶂,福源、三坑、銀盞、迎咀、花鬥等中、小型水庫,風景秀麗。距廣州僅50多公里,因此該區可以發展成為廣州市休假,旅遊區。尤其是飛霞風景區,有千年古刹飛來寺、藏霞洞,飛霞洞等名勝古跡,建築壯觀,環境幽靜。還有銀盞溫泉療養區,溫泉水質好,能活血養身,附近有森林、水庫,山青水秀,都是休息、旅遊的好去處。

  為此,要保護好闊葉林,並引種亞熱帶珍稀樹木,栽種果樹。要全面規劃,搞好園林建設,保護野生動物,發展藥材生產。丘陵四周可發展速生豐產薪炭林和果林。

  另外,要搞好交通設施。

  (Ⅺ)清遠北部濱江林區,濱江林區即是清遠北部山地丘陵區,共13個區。這裏山嶺連綿,是南嶺山脈的延伸,主要由花崗岩,砂葉岩組成。浸潭,石潭、白灣和桃源四區多石灰岩丘陵。北江支流濱江流經全區,兩岸有狹長的谷地平原。面積34525萬畝,占全市面積的14%,有林地26627萬畝,占全區面積的77%,活立木蓄積量達300多萬立方米。耕地3651萬畝,占105%,其中水田2403萬畝,園地271萬畝。另外,還有石頭山等難利用地3029萬畝,占9%。

  本區除石灰岩山地外,其它丘陵,山地植被覆蓋度較高。林木以用材林為主,樹種主要有松樹和杉樹、山谷有少量闊葉林和毛竹。經濟林有油茶,油桐和板栗。但是林地中有許多為疏、殘林,面積達30余萬畝。清遠筍,筆架茶是本區兩大名特產。竹筍,肉厚,味鮮爽口。筆架茶產於筆架山花尖峰,新茶似龍井,舊茶似紅茶、享譽中外,年產3萬多斤。本區還有大宗水果和其它農作物生產。

  本區土地利用方向,應以林為主,用材林與生態林並重。中山地和丘陵陡坡地要封山育林,並發展部分薪炭林,其它坡地發展用材林,並適當發展果樹生產。

  畜牧業除豬外,還應發展牛,兔生產,建立菜牛生產基地和毛兔生產基地。

  石灰岩丘陵地應採取措施改善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要解決缺水問題。在保護好灌叢草被的同時,發展林木。任豆樹是石灰岩山區最理想的速生綠化保水樹種,可全面推廣種植。

  由於特有的氣候(暴雨中心)、地質(較厚的花崗岩風化層)、地貌(陡坡)條件,加上森林植被受破壞,本區部分地段水土流失十分嚴重,已造成很大危害和損失,應加快進行綜合治理,以中止惡性循環。

  (Ⅻ)廣州東北部林區。清遠天堂山以東,增城縣附城以北的廣大山地林區,包括新豐、龍門兩縣,從化北部、增城東部、北部和中部的丘陵,山地。主要由花崗岩、砂葉岩和變質岩構成,也有少量紅色砂岩。在區內有不少河谷盆地,其中新豐盆地、龍門、永漢、鐵崗河和石角等盆谷地面積較大。盆谷地是山區糧食,經濟作物的集中產地和農業經濟的中心。全區面積104022萬畝,占全市面積的421%,是廣州市最大面積的土地利用區。全區有林地72573萬畝,占全區的70%,草地13786萬畝,占133%,園地708萬畝,占07%。耕地10996萬畝,占106%,其中有水田8688萬畝。

  本區土地資源的特點是資源豐富其中有:

  (1)土地資源,面積廣闊、人口密度低,每平方公里僅100-140人,人平耕地13-18畝,人均林地10畝以上。

  (2)林業資源:共有林地72573萬畝,估計有木材蓄積量1300多立方米,人平材積佔有量達15-20立方米。

  (3)水資源。山區年雨量達2000-2200毫米以上,植被較好,故水資源豐富。由於地勢高,落差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據估計,全區水電資源可開發量達30萬千瓦以上。僅新豐縣可開發的水電資源就達13萬千瓦,1983年全縣已裝機212千瓦。龍門縣也已裝機231台,容量達354千瓦。年發電9500多萬度,每年可向國家電網提供電量達5000多萬度。

  (4)野生生物資源。除有大量森林樹種外,還有多種野生經濟植物和藥材,如砂仁、紫花杜鵲、巴戟、金銀花和天冬等共40多種。此外動物資源有水鹿,野豬,穿山甲、石蛤等。

  (5)礦產資源。種類多,主要有煤,鉭鈮,銀、鎢,錫、鉛鋅、銅、鋁、硫和水晶、瑩石等。

  該區有許多著名土特產,如香菇,草菇,木耳,松香、山蒼子油和龍門雞,南昆竹、西溪甜筍以及花蜜等。

  本區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荒山荒地多。全區荒山荒地占總面積的133%,主要分佈在盆地周圍丘陵地上。

  (2)殘次林多。主要是大量馬尾松殘次林,疏林,尤其是存在于新豐西部土層較厚的丘陵上。

  (3)以全墾方式毀闊葉林種針葉林,使生態效益大大降低,並造成對野生生物資源的毀滅性破壞和水土流失。

  (4)交通不發達,開發利用土地困難。

  山區土地的利用應首先著眼於生態效益,當然也要取得經濟效益,本區土地利用的方向應該以林為主,在加快發展經濟林的同時,積極建設和保護好生態林,建設好用材林基地。充分利用河谷盆地大力發展種植業和畜牧業。具體措施是:

  首先進行山區全面的用地規劃,原則是;有利於水土保持,生物保護和經濟發展。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和水庫庫區應作水源林地,進行封山育林。較大面積的水源林地,應建成水源、生物保護的多功用保護區,保護區為全民所有要立法保護。其它保護性林地為集體所有,落實管理責任制。

  南昆山自然保護區要進一步完善保護措施不但要護林,還要保護野生動物,進一步發展成為綜合自然保護區和科研基地。

  流溪河水庫庫區等要保護好森林,逐步代以闊葉林為主,以涵養水源,以水發電,以電養林,同時發展多種經營,使之成為良好的生態系統。還可以加快發展旅遊業。但必須進行體制改革、林,水,電、土地,旅遊統一經營。

  海拔500米以下,相對高度300-200米以下,可作為開發性林地,發展用材林,果樹和畜牧業。建設用材林,薪炭林基地,水果基地和菜牛、毛兔飼養基地。

  開發性林地要採取國家、集體,個人多種經營體制,分別辦國營林場,集體林場和個人小林果園。尤其要扶植重點戶、專業戶辦小林場,果場和畜牧場。要搞好社會治安,保護生產者的利益。

  山區花粉資源豐富,要進一步大力發展養蜂業。這既有利於生態平衡,又能增加經濟收入。

  山區養魚業以自給為主,要提高山塘、水庫,魚塘的單產,試驗推廣稻田養魚。

  搞好農田基本建設,提高旱澇保收面積比例。發展糧油和飼料生產,建設好若干片地區性糧油基地,飼料基地,以利發展畜牧業和林業。

  加快開發山區水電資源,改善電力供應,增加財政收入,壯大山區經濟實力。為支持山區發展小水電,政府應多發放低息或無息貸款,支持山區辦電站。

  開發礦業是發展山區經濟的重要途徑,但應探明儲量,有計劃開採,以免浪費資源和污染環境。

  大力發展農林牧副產品加工業和商業服務業是山區鄉鎮企業縣的重要任務,目的在於促進商品生產,組織好產前服務和產品銷售,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另外通過加工可使產品成倍增值,也易於儲藏和運輸。

  大辦鄉鎮業是促進經濟發展,使農民富裕的重要措施,要政企分開,加強指導和管理。

  發展山區交通事業是山區土地開發利用的重要條件,應予以足夠重視。

  注:本文作者:陳朝輝、金貽國,由陳朝輝執筆。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