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清代南海航路上的陽江漁業

  廣東有漫長的海岸綫和廣闊的海面作爲漁場,海洋漁業是清代廣東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清代南海西面航路上的陽江縣是重要漁業區,此地的漁業有了很大的發展。關於這一方面情况的史料文獻不多。本文參酌各種文獻〔1〕,對這一問題展開討論,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一、 陽江地區海洋漁業的資源條件

  陽江地區海洋漁業發展所依託的條件是沿海分佈漫長的海岸綫、衆多的港口,以及豐富的海洋漁業資源,以及有悠久生産歷史經驗的漁民群體。

  1. 海岸綫長、漁港衆多

  清代陽江縣海岸綫東西相距約二百七十裏。”〔2〕沿海港口商業較爲發達。最重要的漁港是位於戙船澳的閘坡,“商務爲邑中各澳之冠,商廛櫛比,(原注:商店三百餘間)漁船雲集(原注:漁船四百餘艘)……港内廣三百餘丈,長四百餘丈,水深四五尺,形勢彎抱,可以避風,蓋全縣最良之港灣也。”〔3〕其次是東平港,“海壖一帶有商店二百餘間,疍棚百餘間,前後雜以民居。石仔地、沙嘴兩處亦居商,商務以漁業爲大宗,船以罟艇爲多。港東西有龍眼井,水甚清冽,秋冬不涸,可供汲飲。”商業繁盛僅次於閘坡。〔4〕大澳港的“大澳市有商店數十間,邑人居十之九,漁船亦多在此灣泊,”商業僅次於閘坡、東平,但西南方向有不能避風的缺點。〔5〕 溪頭港,“平坦處面積約百餘萬方尺。嘉慶十八年辟作商場,至咸、道間頗臻繁盛,貿易以魚鹽爲大。”〔6〕 北額港商業雖不及閘坡、東平等港,但位於與電白交界處,港口前面有地勢平衍的大坪,“坪東西廣約百丈,南北長百餘丈,商民雜居,交易以漁業爲大宗,常有漁船艤於海壖。西北環儒坰河,南臨大海,商務夙亞於閘坡,亦濱海一市場也。”〔7〕 清代陽江各處港口漁船叢集,清代人有詩雲:“驕椶日午海人墟,半是煎鹽半捕魚” 〔8〕。

  陽江是通往西南沿海重要航路,是東南江、浙、閩,以及本省潮州府、廣州府商船往海南、雷州、廉州、高州,以及東南亞的必經之路,途徑的外地船隻可以入陽江各港口補充淡水糧食、交易貨物。加上陽江本地“器用多資他郡” 〔9〕所以有較多外地商人在陽江經商。光緒三十四年在陽江城、閘坡、織篢都建立了商會,〔10〕進一步促進了港口的商業繁榮和本地海洋漁業的發展,也有利於南海航路上交通的發展。

  2. 豐富的魚類海産資源

  陽江地區沿海漁場有豐富的海産資源。道光《陽江縣誌》卷一《物産》記載:“陽江濱海,海物惟錯。然魚鱉螺蛤之類,江鄉所在多有。”將文獻上記載的魚類資源整理之後,有斑魚、跳魚、鯔魚、鱖魚、鰣魚、鰽白、鱸、黄皮魚、葛(蟲)魚、黄魚、鯧魚、鯍魚、馬伍、帶魚、鯊魚、貼沙魚、左口魚、奥魚、黄雀魚、沙鑽魚、牛尾魚、潺魚、赤鬃魚、鍼魚、銀魚、張罌魚、龕釘魚、墨魚、柔魚、章魚、鎖管魚、角魚、印魚、青鱗魚、重鱗魚、赤魚、海鯉、飛魚、河豚、水母、牛魚、海馬、海碓、海豚、江豚、人魚、海鰌(鯨魚)、鱔魚,等海産魚類50種。除了魚類,陽江沿海還有品種其它海産。如鱟、海蟹,龍蝦、海膽、絲蚶、毛蚶、蚝,以及青螺、沙螺、牛耳螺、猪肚螺、鷄爪螺、帶子螺、銀母螺、梭子螺等十多種海螺。〔11〕

  清代陽江縣海産資源不僅資源種類多,而且量大,這爲本地海洋捕撈漁業的發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

  3.清代陽江疍户社會地位的變化

  以疍户爲主體的漁民群體,是海洋漁業發展的生産力。明清陽江的疍户分爲内河捕撈與海洋捕撈兩類。陽江從事海洋漁業的疍户稱爲“六澳疍户”,是海洋漁業的主要勞動力。

  明代列疍籍,設河伯所,實際將疍户視作賤民階層。明代疍籍制度是摧殘漁業生産力的落後制度。清代發生了一些變化。雍正七年清帝發佈了禁止歧視疍户的諭令,廣東當局爲此采取了改善疍户地位的政策。〔12〕 清代河伯所大部撤銷,明代的疍籍制度實際上已經瓦解,疍户的法律地位較之明代有所上昇。嘉慶5年覺羅吉慶專門發佈了告示,禁止文武官員和兵弁胥吏不得勒抽苛索沿海漁户疍户。並稱“有口將此示刻石者,許在港口等處刻石永禁”。這個禁令被刻在石上,分别在遂溪縣和澄海縣發現。〔13〕 這個禁令並爲後來官員處理同類事件時所援引。〔14〕這對改善漁業生産環境有一定的用處。

  清代還對漁課進行了改革。清代廣東各地漁課歸入縣的雜課中征收,使疍户免受河伯官的苛索。在陽江,“康熙四十六年(漁課)增入鹽課,漁户藉以自給。干隆十年奉文,漁課於大中號漁艇匀攤,而後江千窮疍永免派累矣。”〔15〕 這項漁政制度的改革,是符合海洋漁業生産實際情况的。因爲從事海洋漁業的漁船較大,生産量多,收入高,“就歲所獲,可當中人十家之産。”〔16〕

  陽江縣海岸綫長,歷代都受海盗的騷擾和劫掠,使海洋漁業的生産環境受嚴重影響。清代加强了陽江沿海重要海港和要隘的防衛。同治中,將陽江縣昇爲直隸廳。〔17〕 直隸廳是清代將行政制度和軍事制度合一的地方制度,直屬省管轄。陽江設直隸廳後,“領縣丞一,駐雙魚所城。巡檢二,分駐太平、海陵司。獄一,駐城内。”〔18〕守衛陽江的軍事力量有所加强。

  軍事行政制度的加强有利於陽江漁業、農業與文化的發展。清末民初時人還追述同治中設直隸廳之後陽江一度出現的繁榮景象:“改廳以還,蓋院試人數視昔逾倍。自同治末至光緒中,里閭安謐,由今(晚清民初)議之,宛然太平景象。”〔19〕由於海洋漁業的發展,晚清疍户中富者增多,財産增加,沿海港口疍船雲集:“今疍户六澳俱有,閘坡澳尤夥。近多擁厚資,購房屋,與良家子女聯婚,間有讀書者,視昔李志(道光志)所載情形丕變矣。”〔20〕這是疍户地位改善,海洋漁業發展之後才有的情况。

  二、 清代陽江地區的漁業技術

  清代陽江海洋漁業的發展表現在:出現了較爲大型的漁船,適合大規模海上作業的漁具,以及漁業生産經驗的進步。

  1.出現了較爲大型的漁船

  明代實行海禁政策,禁止民間同番,所以沿海疍户船隻多爲平底單桅的船隻,只能在淺近海活動,産量很低。清代的疍民漁船爲了適應海洋漁業的需要,漁船形體趨向高、大,且航速較快。

  《廣東新語》卷十八《舟語》記載八櫓三桅的大船,是大圍網類的索罛船,或安置定置網具的沉罾船。嘉慶二十五年兩廣總督的奏疏説:“今查有撈罾船一項,係漁民聚族而居、出海采捕之船,無論大洋、淺水、沿海、港口,均能駕駛,足可配兵緝捕……”〔21〕。這種撈罾船就是清代南海的拖風船。拖風船的特點是船身大,帆面寬,拖力强,喫水深,尤適於深水遠海作業。嘉道以後,“拖風船隻日益增多”〔22〕,成爲廣東沿海疍民的重要作業方式。清人莊大中《海上竹枝詞》記載:“濕網初收海氣腥,疍傢生小住煙汀。帆船一隊拖風駛,不許潜窺港漢停”。〔23〕東平港,“船以罟艇爲多”。 〔24〕 記載的都是陽江的拖風船。

  有了大船,陽江縣的漁船活動範圍就不局限於近海,甚至遠到北部灣和瓊崖海面,清代文獻記載:“近聞沿海各州縣有廣、肇一帶蝦罟、拖風等項船隻往來港口,日久停滯,占踞捕魚,儋、崖二州尤甚”〔25〕。清代漁民到東沙、西沙頻繁了,廣東沿海流行粤諺:“欲發財,趁東沙”〔26〕。陽江漁船的活動範圍擴大了。

  2.大型圍網作業的出現

  與大型漁船相匹配的是多種大型漁網的出現。明末以後出了適於捕撈大魚群的圍網、圍刺網和捕撈底層魚類的拖風網。

  圍網是一種圍捕集群魚類的大型網具。《廣東新語》已有圍網作業的記載:“有曰索罛,下海水深多用之,其深入、九丈,其長五、六十丈。以一大爲上綱, 一爲下綱,上綱間五十一藤圈,下綱間五寸一鐵圈,爲圈甚衆,貫以索,以爲放牧。而以一大船爲罛公,一小船爲罛姥,二船相合以罛連綴之……魚入則二船收索以合罛口,徐牽而上”〔27〕。索罛是一種雙船圍網,用於圍捕深水魚鮮。《廣東新語》載:“有曰深罛,上海淺水多用之,其深六、七丈,其長三十餘丈,每一船一罛,一罛以七、八人施之。以二罛爲一朋,二船合則罛,朋别有船,六、七十艘佐之,皆擊板以尺魚……”〔28〕。深罛是對船圍網,規模比索罛大些,所以有數十船佐之。這種作業的優點是能够合圍捕撈較大的魚群,漁産品的交换也在漲上進行:“每朋即有一只(船)隨之釀成魚,彼船帶米以濟此蛋,各蛋得魚歸之,米船兩相貿易……”〔29〕。這些圍網船作業距離海港較遠,在海上作業的時間較長,所以需要小船接濟,説明這些漁船的産量很高。

  3.觀察海潮和魚類活動規律

  漁民善於掌握南海潮水的漲落規律,根據潮水變化捕魚。其經驗之一是觀察蟹對潮水的生態反應:“蟹善候潮,欲來舉二而迎之,潮欲退折六跪俯而送之”,〔41〕 “蟹以潮之消長爲多少,潮長則蟹少,消則蟹多”〔30〕,沿海漁民“每視其俯仰以知潮之消長”〔31〕。

  漁民也善於根據地理特徵預測天氣,如陽江海邊有山。“尖秀挺特,春夏常有雲覆其顛,雲開必風。語去:望夫見,海上好收船。”〔32〕

  漁民對季候風和潮水、魚群之間的關係有了深刻的認識。能以觀望風信指導漁業生産〔33〕 。“風信”概念和拖風漁業的出現,表明漁民對南海季風氣候與魚群之間關係的認識在清代中期已達到成熟的階段。

  漁民也很善於觀察魚類的生態習性,掌握魚群的活動規律。《廣東新語》對此亦有記載,如掌握了鱸魚有隨季節來回江海的規律,白花魚也是在鹹淡水分佈,黄花魚只有在沿海之邊有,“鱈魚,鯛白皆以仲春出,大者重數十斤,入自大洋,望之如黑雲……”〔34〕。漁民知道石首科魚類對聲響有反映,創造了以聲響驅魚的方法。《廣東新語》載:“……以板驚魚,凡魚首有石者皆恰入罛,無者則否” 〔47〕。敲罟漁業,主要是以辨别罟魚的聲音來掌握魚群的動向,《廣東新語》對此有詳細的描述:“自十月至十一月,以日昊盡浮出水,漁者必以暮取之,聽其聲,犀,則知其未出大澳也;聲老,則知其將出大澳也。聲老者,黄花魚嘯子之候也,其嘯子必於大澳。故於大澳取之” 〔35〕。據研究,黄花魚有一頗爲發達器官——鰾,能伸縮振動發出聲音。漁民掌握了魚類這些特徵以追踪魚群的動向。

  陽江漁民捕烏鯧,“漁人削木爲鯧形以引之,見成隊則擊板群呼,聲震海上,或摇蓑衣作招人狀,倒影水中,則投網愈衆。故俗謂:烏鯧最笨。”〔36〕

  4.熱銷廣東各地的陽江海産

  清代陽江地區很多海産銷行廣州府等經濟發達地區。清初著名詩人屈大均《廣東新語》的鱗語與介語中,提到不少魚類和介類。《廣東新語》多處特别提到陽江的海産。如“黄、白二花,味勝南嘉。”〔37〕。如馬膏:“南風大霧天則成隊順流至。”〔38〕 “白鯧、烏鯧爲佳,白者尤美。”〔39〕屈大均還記載:“蠟魚産陽江。似鯽而白。肉柔膩。性喜温暖。臘月時。漁人立水中。魚争附足。可掇也。”〔40〕 “鰽白之鮮者。陽江最多。”〔41〕 “陽江有紅蠃焉。殻黑而肉微紅。味絶甘。生海中。千百成群。若蜂房相結。海人鈎取其一。則千百群起。”〔42〕

  清代流行粤菜,粤人酒宴中少不了魚翅、魚肚等海珍,陽江沿海鯊魚很多,“其翅爲海錯上品,愈大愈珍。”〔43〕陽江所産鰵魚,腹内白膘制成的魚肚,“可充上饌”。〔44〕蚝是陽江著名海産。漠陽江水流入海,形成鹹淡水分界綫,適宜蚝的生態環境。其中野生蚝以“肉色紫白,肥美多膏”聞名,以産於海陵三汲山最多,另外人工養蚝處爲“蚝塘”,産品稱“大蚝”。〔45〕《廣東通誌》專門提到肇慶府産的珍珠蚝。〔46〕這就是陽江的野生蚝。“小者生淺海石上,味尤濃厚。”〔47〕清代陽江漁船網取河豚,去其毒,“六澳拖船所獲最多。曝干名龜脯”。〔48〕陽江海中所産的“石柏”(珊瑚樹)作爲裝飾品被賣到廣州府。〔49〕陽江海中的海苔樹,“分紅黑二種,火稍炙之,隨手作各種古樹。甚有畫意。”〔50〕總之,清代陽江沿海海洋經濟發達,其海産品已經聞名全省。

  三、餘論

  通過對清代陽江漁業情况的描述,我們應該認識到,要發展經濟,必須合理利用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因此,我們要在發展農業經濟的同時,也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要將國土的概念延伸到廣闊的海洋;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注意合理利用資源,保護山地、平原、水源、海洋等人類賴以爲生的生態環境。


  注釋:

  〔1〕本文主要參考了道光《陽江縣誌》與民國《陽江縣誌》。民國《陽江縣誌》爲民國22年刊、本,叙事至宣統辛亥止,所記民國事絶少,實爲“新增道光壬午之事”,見李默《廣東方誌要録》315頁。
  〔2〕民國《陽江縣誌》卷六《地理·海岸綫附》
  〔3〕〔4〕〔5〕〔6〕〔24〕民國《陽江縣誌》卷六《地理·港灣》
  〔8〕 (清)莊大中《海上竹枝詞》,民國《陽江縣誌》卷三十八《雜録下》
  〔9〕〔19〕(民國《陽江縣誌》卷十《風俗》)
  〔10〕民國《陽江縣誌》卷十《善堂·商務附》
  〔11〕 〔36〕〔38〕〔39〕〔43〕〔44〕〔45〕〔47〕〔48〕民國《陽江縣誌》卷十六《物産》
  〔12〕參看吴建新《清代廣東當局的疍户政策》,廣東社科聯主辦“廣東疍民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廣東中山.2011.3
  〔13〕《革除陋規各安恒業告示碑,《廣東碑刻集》,491—491頁;1992年《澄海縣誌》,800頁
  〔14〕嘉慶十六年《奉列憲嚴御牌事》,《廣東碑刻集》,320頁;《兩廣部堂禁示碑》,《廣東碑刻集》,1010頁
  〔15〕 道光《陽江縣誌》卷八,《猺蛋》
  〔16〕康熙《澄邁縣誌卷之三《賦役·魚課》,故宫珍本叢刊
  〔17〕《清史稿》卷七二,志第四七,《地理十九·廣東》
  〔18〕《廣東輿圖》卷五,《肇慶府》
  〔20〕民國《陽江縣誌》卷十《風俗·猺疍》
  〔21〕道光《瓊州府志》卷十七《船政》
  〔22〕《廣東海防匯覽》卷三十四《禁姦一》
  〔23〕民國《陽江縣誌》卷三十八《雜録下》
  〔24〕《廣東海防匯覽》卷三十四《禁姦一》
  〔26〕陳天錫:《東沙、西沙群島資料匯編》10頁,P64~69頁
  〔27〕〔28〕〔34〕〔35〕〔37〕〔40〕〔41〕《廣東新語》卷二十三《鱗語》
  〔29〕道光《廣東通誌》卷123,《海防略一》
  〔30〕〔31〕〔42〕(《廣東新語》卷二十三《介語》
  〔32〕民國《陽江縣誌》卷1《山川》
  〔33〕干隆《澄海縣誌》卷19《生業》
  〔46〕道光《廣東通誌》卷98《物産》
  〔49〕(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卷二十七《草語》
  〔50〕(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卷二十五《木語》

  吴建新(華南農業大學農史研究室研究員。)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