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上絲路視野中的廣東省湛江窑址保護規劃建議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外海上貿易與文化交往的交通航綫,屬文化遺産類型中的遺産綫路項目。廣東省陽江市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内展出的“南海Ⅰ號”文物,是海上絲路的物質遺存與重要物证,“南海Ⅰ號”的遺産研究,可以其本體或附屬文物及其影響與意義爲專題,也可以與之密切相關的海上絲路沿途的廣東省海港與窑址爲對象。鑒於這一認識,本文就“海上絲綢之路”,經學術期刊網的“題名”“期刊”檢索,共獲183篇文章,其中涉及廣東省的42篇,涉及湛江市的11篇。主要探討了 “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1〕〔2〕、湛江暨雷州半島海港〔3〕 〔4〕、徐聞港興衰〔5〕與歷史地位〔6〕、雷州半島的文物〔7〕與文化〔8〕等專題,以及會議報導〔9〕等;而有關湛江歷史、文化、遺産研究的著述有《湛江海上絲綢之路史》〔10〕與學術期刊文獻,涉及區域發展〔11〕、湛江海港〔12〕及航道〔13〕、海灣型城市〔14〕、城市環境承載力〔15〕、城市建設〔16〕、城市規劃〔17〕、城市競争力〔18〕、歷史名城〔19〕 〔20〕、城市歷史地理〔21〕、歷史建築〔22〕 〔23〕、古村落〔24〕、古樹名木〔25〕、海濱公園〔26〕、文化産業〔27〕、海洋文化〔28〕、地方傳統文化〔29〕數據庫建設〔30〕、非物質遺産〔31〕 〔32〕 〔33〕、旅遊産業〔34〕等專題。有少量涉及湛江市古代窑址的文章,主要涉及雷州窑瓷器〔35〕的特徵與年代考證〔36〕,以及藝術〔37〕與裝飾〔38〕研究〔39〕。尚無海上絲路遺産視野中的絲路窑址保護規劃的專題研究,本文即就廣東省湛江市暨雷州半島古代窑址爲案例進行這一專題探討。

  一、湛江地理背景

  湛江市位於中國大陸最南端、廣東省西南部,東經109°31′-110°55′、北緯20°12′-12°35′,包括整個雷州半島及半島北部一部分。東瀕南海,南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省相望,西臨北部灣,西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毗鄰,東北與同省茂名市接壤,背靠大西南。市區位於雷州半島東北部,東經110°24′,北緯21°12′。行政區劃設3縣級市(雷州、廉江、吴川)、2縣(遂溪、徐聞)、4區(赤坎、霞山、麻章、坡頭)、2開發區(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東海島經濟開發試驗區),共有85鎮、2鄉、34街道辦事處、287居委會、1501村委會(圖1)。全市總面積12471平方公里,海岸綫長達1243.7公里,占廣東省海岸綫的46%,港灣密佈,共有港灣101處,較大的有湛江港灣與雷州灣〔40〕。

  圖1 湛江市地理位置與行政區劃(圖片略)

  二、湛江窑址概况

  作爲海上絲路的港口之一,雷州半島港口的位置,從南向北逐漸遷移,先後形成了西漢徐聞港、唐宋元雷州港、明清赤坎港。雖然隨着海上絲路的興盛,珠江三角洲更大的經濟腹地優勢,使廣州港至唐代起,逐漸取代徐聞港而成爲海上絲路廣東省的主港。但雷州半島仍然是海上絲路的重要港口貿易地區,受到有士之識的關注,1997年底召開的“海洋文化(湛江)研討會”〔41〕與2001年11月召開的“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國南方港學術研討會”〔42〕,即説明瞭這一點。

  湛江市古代陶瓷生産和外銷與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衰是緊密聯繫的。陶瓷是古代湛江地區對外貿易的主要産品,陶瓷的生産和外銷對湛江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因陶瓷貿易的興盛而興,也因陶瓷貿易的衰落而衰。因此,陶瓷遺存的研究與保護,對湛江市暨雷州半島地區的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從地理環境看,雷州半島屬亞熱帶氣侯,雨量充沛,樹林茂密,灰白色的瓷土遍佈南渡河兩岸,燒制窑産品的原材料及燃料豐富且可就地取材。貿易交通的内河水路與海路均便捷〔43〕。

  從時間分析看,湛江地區的古代窑址,據目前發現的古窑址文物調研分析,始於漢,興於唐、盛於宋元〔44〕。

  從數量分析看,湛江地區的古代窑址很多,據國家文物局網頁公佈的“中國文物保護單位名録”,湛江地區已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窑址有13處〔45〕,其具體名録如表1所示。

  表1 湛江市市縣級窑址文物保護單位(表格略)

  從空間分析看,湛江地區的古代窑址主要分佈在雷州市、遂溪縣與廉江市。形成了中部、西北與東北三個古代窑址群集中分佈區(圖2)。雷州(海康)宋元古窑址有50餘處〔46〕。遂溪縣境内,從楊柑鎮馬城村至草潭鎮東港仔村,界砲鎮西灣村至海田村的海邊,有唐、宋、元時代的窑址連片成群,長度達20裏,由8個窑址群組成〔47〕。廉江市有數個窑址群。吴川市〔48〕也有古窑址發現。

  圖2 湛江市古代窑址文物保護單位與窑址群分佈區(圖片略)

  三、港城窑址比較

  作爲廣東省内的古代瓷器生産地,雷州(海康)與廣州、潮州齊名;作爲海上絲路沿途的港城,廣州、泉州、寧波、揚州與蓬萊,是積極申報“海上絲綢之路”遺産項目的五座城市〔49〕。故將湛江與上述6座城市進行古代窑址的比較。據“中國文物保護單位名録”,廣州、潮州、泉州、寧波、揚州、蓬萊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窑址分别有0、2、19、17、0、0處〔50〕(表2)。

  表2 海上絲路港城窑址文物保護單位比較(表格略)

  據表2可知,按古窑址文物數量比,前三位是泉州、寧波與湛江;按古窑址文物年代比,前三位是寧波、泉州與湛江;按古窑址文物級别比,前三位是泉州、寧波與潮州,分别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屈斗宫德化窑遺址、上林湖越窑遺址與筆架山潮州窑遺址。廣州、揚州與蓬萊無古窑址文物。

  四、湛江窑址價值

  雖然在7座海上絲路中國沿途港城中,湛江古窑址的文物數量與文物級别不占優勢,但仍然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遺産價值,需要做好遺産保護規劃。

  1. 湛江位於中國大陸最南端,在海上絲路的綫性遺産中,具有全國性的獨特地理位置;

  2. 在廣東省内的三座海上絲路港城中,湛江古窑址的文物數量最多、建窑年代最早,具有區域性優勢;

  3. 湛江古窑址出土的元代瓷器,精美别致,質量上乘,是元代瓷器中難得的珍品,具有全國性的文物價值優勢。

  五、保護規劃建議

  有關湛江古窑址遺産保護,尚無專門的保護規劃。在湛江市2003-2020年的城鎮體系規劃〔51〕中雖有所涉及,但並没有從城市遺産保護規劃的角度針對衆多的古窑址遺産進行較爲具體和詳細的規劃,而只是按照國家文物保護法提出了原則性條例(表3)。

  表3 湛江城市遺産保護相關内容(表格略)

  有鑒於此,爲了保護海上絲路的物質遺存、充實“南海Ⅰ號”的研究内容,在遵循世界遺産法規,尊重歷史與現實的前提下,本文提出如下建議:

  1.編制略爲超前的保護規劃

  以避免古窑址遺産成爲社會經濟建設用地或産業擴張的犧牲品。如遂溪縣楊柑鎮甘來村的唐宋元古窑址,在大躍進開墾種田時,遭到大面積破壞,目前又有人打算在其旁挖塘養殖,並挖亂開路,破壞不少古窑址〔52〕。

  2.實施長遠結合的修復工程

  對於結構完好的古窑址遺存,以維護其完整性爲主;對於受破壞嚴重的窑址,以搶救性保護爲主的。

  3.注重社會效益的保護利用

  古窑址的保護規劃,應與當前的和諧社會建設、新農村建設、文化産業建設相結合,使古窑址遺産的保護規劃,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出其最大的社會效益。

  注釋:

  〔1〕韓湖初, 楊士弘. 關於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始發港研究述評\[J\]. 地理科學, 2004, (6):738-745.
  〔2〕鴻道. 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徐聞\[J\]. 航海, 2000, (6):29.
  〔3〕丘明章. 從海上絲綢之路的古文明到21世紀的新輝煌──湛江海港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 嶺南文史, 2000, (04): 8-12.
  〔4〕阮應祺. 海上絲綢之路航綫上雷州半島主港概述\[J\]. 湛江師範學院學報, 2002, (02): 19-22.
  〔5〕沈榮嵩. 海上絲綢之路——徐聞古港的興衰\[J\]. 珠江水運, 2001, (04): 46-47.
  〔6〕阮應祺. 漢代徐聞港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歷史地位\[J\]. 嶺南文史, 2000, (04): 19-21.
  〔7〕楊曉東. 雷州半島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文物\[J\]. 嶺南文史, 2000, (04): 30-33.
  〔8〕劉佐泉. 雷州文化的歷史及特徵與“海上絲綢之路”\[J\]. 湛江師範學院學報, 2002, (02): 23-28.
  〔9〕毛鏗祖. 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國南方港學術研討會在湛江召開\[J\]. 廣東蠶業, 2002, (1): 48-49.
  〔10〕陳立新. 湛江海上絲綢之路史, 香港: 南方人民出版社, 2009.
  〔11〕孫海燕, 沈静. 區域協調發展研究——以湛江市爲例\[J\]. 地域研究與開發, 2005, 24(1): 70-74.
  〔12〕丘明章. 從海上絲綢之路的古文明到21世紀的新輝煌——湛江海港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 嶺南文史, 2000, (4): 8-12.
  〔13〕張英華, 林春媚. 結合工程檔案調查探討湛江港航道的歷史變遷\[J\]. 城建檔案, 2004, (5): 39-40,28.
  〔14〕張義豐, 賈大猛, 譚杰, 等. 海灣型城市定位對湛江城市發展的影響分析\[J\]. 自然資源學報, 2010, 25(1): 1-11.
  〔15〕唐崇杰, 關卉, 魯磊. 城市環境承載力分析與評估——以湛江市爲例\[J\]. 中國環境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2010, 20(1): .22-26.
  〔16〕趙緒福. 發展極理論與湛江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J\] .湛江師範學院學報, 2001, 22(5): 102-106.
  〔17〕何均發. 湛江市城市規劃百年回顧與城市發展\[J\]. 規劃師, 2001, 17(3): 104-108.
  〔18〕周毅, 劉慧聰. 湛江與北海城市競争力比較研究\[J\]. 經濟與社會發展, 2003, 1(12): 36-40.
  〔19〕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雷州城\[J\]. 嶺南學刊,1994, (03): 59.
  〔20〕麥家順. 論雷州市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J\]. 建材與裝飾(下旬刊), 2007, (09): 51-52.
  〔21〕賴瓊. 唐至明清時期雷州城市歷史地理初探\[J\]. 湛江師範學院學報, 2004, 25(40): 70-74.
  〔22〕陸建志. 談湛江城區歷史建築\[J\]. 中外建築, 2005, (5): 52-53.
  〔23〕王冠賢, 魏清泉. 湛江歷史建築特徵及其保護\[J\]. 規劃師, 2003, 19(3): 42-47.
  〔24〕林瀟. 新村鎮建設中古村落景觀的保護與發展——以雷州市邦塘村爲例\[J\]. 廣東園林, 2007, 29(02):74-76.
  〔25〕吴劉萍, 林國權, 薛寶蓮,等. 湛江市古樹名木資源調查與分析\[J\]. 湛江海洋大學學報, 2004, 24(6): 62-67.
  〔26〕李志强, 吴子現, 劉長華. 設立湛江國家海濱公園的初步探究\[J\]. 海洋開發與管理, 2009, (1): 15-17,30.
  〔27〕鄧碧泉. 湛江文化産業的發展\[J\]. 黨建, 2004, (6): 56.
  〔28〕楊芹溪. 發揮海洋文化優勢,促進湛江經濟發展\[J\]. 廣東經濟, 2000, (6): 3-4.
  〔29〕趙銀月. 和諧社會視角下地方傳統文化發展問題淺探——以廣東湛江爲例\[J\]. 西安社會科學, 2009, 27(5): 42-44, 52.
  〔30〕趙霞. 淺析湛江地方文化特色數據庫的構建\[J\]. 農業圖書情報學刊, 2010, 22(11): 42-44.
  〔31〕鄔鳳. 雷州半島非物質文化遺産之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J\]. 體育科技文獻通報, 2009, 17(11): 112-113,121.
  〔32〕李日星, 林迪, 劉鐘等 .論雷州石狗的文化價值\[J\]. 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 9(02): 11-15.
  〔33〕何成蓮. 雷州半島人龍舞的文化特質及其開發保護\[J\]. 體育科技, 2009, 29 (04):13-16.
  〔34〕阮日生. 湛江市旅遊産業發展戰略的思考\[J\]. 廣東經濟, 2010, (12): .4-8.
  〔35〕楊曉東. 雷州窑青釉褐彩瓷\[J\]. 收藏家, 2003, (3): 64-68.
  〔36〕楊曉東. 雷州窑青釉褐彩瓷的特徵及其年代\[J\]. 南方文物, 2001, (3): 66-71.
  〔37〕李海勇. 雷州窑瓷器裝飾紋樣藝術研究\[J\]. 美術大觀, 2009, (7): 218-219.
  〔38〕王嫚. 試析雷州窑瓷器的文字裝飾\[J\]. 裝飾, 2010, (12): 76-77.
  〔39〕王嫚. 特色與藝術的結晶——雷州窑瓷器菊花紋裝飾研究\[J\]. 中國陶瓷, 2010, (9): 49-52.
  〔40〕湛江市人民政府網. 走進湛江. (2010-08-27)\[2011-04-30\]. http://www.zhanjiang.gov.cn/_Layouts/ApplicationPages/Modules/ComeInZhanJiang/Welcome.aspx
  〔41〕薑樾. 海洋文化(湛江)研討會述評\[J\]. 嶺南文化, 1998, (1): 63-64.
  〔42〕毛鏗祖. 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國南方港學術研討會在湛江召開. 廣東蠶業, 2002, 36(1): 48-49.
  〔43〕宋良璧. 海康窑綵繪瓷的發展與特徵. 收藏界, 2006, (11): 75-77.
  〔44〕陳立新. 湛江海上絲綢之路史\[M\]. 香港:南方人民出版社, 2009: 111-112,118-136,152-154.
  〔45〕中國文物保護單位名録·廣東省, \[2011-04-30\], http://www.sach.gov.cn/tabid/101/Default.aspx.
  〔46〕宋良璧. 海康窑綵繪瓷的發展與特徵. 收藏界, 2006, (11): 75-77.
  〔47〕碧海銀沙.連錦20多裏陶都,見证湛江亘古輝煌. (2007-03-05) \[2010-04-30\], http://zjphoto.yinsha.com/file/200703/2007030509474649.htm.
  〔48〕吴川市·下廟嶺等宋代窑址. (2009-10-07)\[2011-04-30\].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1007/18/296815_6926707.shtml.
  〔49〕周文. 中國五個城市被納入海上絲綢之路捆綁申遺計劃. (2009-09-04) \[2011-04-30\] http://pindao.gmw.cn/news/43248.html.
  〔50〕中國文物保護單位名録. \[2011-04-30\] http://www.sach.gov.cn/tabid/101/Default.aspx.
  〔51〕湛江市規劃局. 湛江市城鎮體系規劃(2003-2020). (2006-07-11) \[2011-04-30\]. http://www.gdcic.net/GdcicIMS/Front/Message/ViewMessage.aspx?MessageId=74749&ColumnId=172. 
  〔52〕碧海銀沙. 連錦20多裏陶都,見证湛江亘古輝煌. (2007-03-05) \[2010-04-30\], http://zjphoto.yinsha.com/file/200703/2007030509474649.htm.

  參考文獻:

  1.韓湖初, 楊士弘. 關於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始發港研究述評\[J\]. 地理科學, 2004, (6):738-745.
  2.鴻道. 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徐聞\[J\]. 航海, 2000, (6):29.
  3.丘明章. 從海上絲綢之路的古文明到21世紀的新輝煌──湛江海港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 嶺南文史, 2000, (04): 8-12.
  4.阮應祺. 海上絲綢之路航綫上雷州半島主港概述\[J\]. 湛江師範學院學報, 2002, (02): 19-22.
  5.沈榮嵩. 海上絲綢之路——徐聞古港的興衰\[J\]. 珠江水運, 2001, (04): 46-47.
  6.阮應祺. 漢代徐聞港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歷史地位\[J\]. 嶺南文史, 2000, (04): 19-21.
  7.楊曉東. 雷州半島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文物\[J\]. 嶺南文史, 2000, (04): 30-33.
  8.劉佐泉. 雷州文化的歷史及特徵與“海上絲綢之路”\[J\]. 湛江師範學院學報, 2002, (02): 23-28.
  9.毛鏗祖. 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國南方港學術研討會在湛江召開\[J\]. 廣東蠶業, 2002, (1): 48-49.
  10.陳立新. 湛江海上絲綢之路史, 香港: 南方人民出版社, 2009.
  11.孫海燕, 沈静. 區域協調發展研究——以湛江市爲例\[J\]. 地域研究與開發, 2005, 24(1): 70-74.
  12.丘明章. 從海上絲綢之路的古文明到21世紀的新輝煌——湛江海港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 嶺南文史, 2000, (4): 8-12.
  13.張英華, 林春媚. 結合工程檔案調查探討湛江港航道的歷史變遷\[J\]. 城建檔案, 2004, (5): 39-40,28..
  14.張義豐, 賈大猛, 譚杰, 等. 海灣型城市定位對湛江城市發展的影響分析\[J\]. 自然資源學報, 2010, 25(1): 1-11.
  15.唐崇杰, 關卉, 魯磊. 城市環境承載力分析與評估——以湛江市爲例\[J\]. 中國環境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2010, 20(1): .22-26.
  16.趙緒福. 發展極理論與湛江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J\] .湛江師範學院學報, 2001, 22(5): 102-106.
  17.何均發. 湛江市城市規劃百年回顧與城市發展\[J\]. 規劃師, 2001, 17(3): 104-108.
  18.周毅, 劉慧聰. 湛江與北海城市競争力比較研究\[J\]. 經濟與社會發展, 2003, 1(12): 36-40.
  19.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雷州城\[J\]. 嶺南學刊,1994, (03): 59.
  20.麥家順. 論雷州市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J\]. 建材與裝飾(下旬刊), 2007, (09): 51-52.
  21.賴瓊. 唐至明清時期雷州城市歷史地理初探\[J\]. 湛江師範學院學報, 2004, 25(40): 70-74.
  22.陸建志. 談湛江城區歷史建築\[J\]. 中外建築, 2005, (5): 52-53.
  23.王冠賢, 魏清泉. 湛江歷史建築特徵及其保護\[J\]. 規劃師, 2003, 19(3): 42-47.
  24.林瀟. 新村鎮建設中古村落景觀的保護與發展——以雷州市邦塘村爲例\[J\]. 廣東園林, 2007, 29(02):74-76.
  25.吴劉萍, 林國權, 薛寶蓮,等. 湛江市古樹名木資源調查與分析\[J\]. 湛江海洋大學學報, 2004, 24(6): 62-67.
  26.李志强, 吴子現, 劉長華. 設立湛江國家海濱公園的初步探究\[J\]. 海洋開發與管理, 2009, (1): 15-17,30.
  27.鄧碧泉. 湛江文化産業的發展\[J\]. 黨建, 2004, (6): 56.
  28.楊芹溪. 發揮海洋文化優勢,促進湛江經濟發展\[J\]. 廣東經濟, 2000, (6): 3-4.
  29.趙銀月. 和諧社會視角下地方傳統文化發展問題淺探——以廣東湛江爲例\[J\]. 西安社會科學, 2009, 27(5): 42-44, 52.
  30.趙霞. 淺析湛江地方文化特色數據庫的構建\[J\]. 農業圖書情報學刊, 2010, 22(11): 42-44.
  31.鄔鳳. 雷州半島非物質文化遺産之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J\]. 體育科技文獻通報, 2009, 17(11): 112-113,121.
  32.李日星, 林迪, 劉鐘等 .論雷州石狗的文化價值\[J\]. 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 9(02): 11-15.
  33.何成蓮. 雷州半島人龍舞的文化特質及其開發保護\[J\]. 體育科技, 2009, 29 (04):13-16.
  34.阮日生. 湛江市旅遊産業發展戰略的思考\[J\]. 廣東經濟, 2010, (12): .4-8.
  35.楊曉東. 雷州窑青釉褐彩瓷\[J\]. 收藏家, 2003, (3): 64-68.
  36.楊曉東. 雷州窑青釉褐彩瓷的特徵及其年代\[J\]. 南方文物, 2001, (3): 66-71.
  37.李海勇. 雷州窑瓷器裝飾紋樣藝術研究\[J\]. 美術大觀, 2009, (7): 218-219.
  38.王嫚. 試析雷州窑瓷器的文字裝飾\[J\]. 裝飾, 2010, (12): 76-77.
  39.王嫚. 特色與藝術的結晶——雷州窑瓷器菊花紋裝飾研究\[J\]. 中國陶瓷, 2010, (9): 49-52.
  40.湛江市人民政府網. 走進湛江. (2010-08-27)\[2011-04-30\]. http://www.zhanjiang.gov.cn/_Layouts/ApplicationPages/Modules/ComeInZhanJiang/Welcome.aspx
  41.薑樾. 海洋文化(湛江)研討會述評\[J\]. 嶺南文化, 1998, (1): 63-64.
  42.毛鏗祖. 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國南方港學術研討會在湛江召開. 廣東蠶業, 2002, 36(1): 48-49.
  43.宋良璧. 海康窑綵繪瓷的發展與特徵. 收藏界, 2006, (11): 75-77.
  44.陳立新. 湛江海上絲綢之路史\[M\]. 香港:南方人民出版社, 2009: 111-112,118-136,152-154.
  45.中國文物保護單位名録·廣東省, \[2011-04-30\], http://www.sach.gov.cn/tabid/101/Default.aspx.
  46.宋良璧. 海康窑綵繪瓷的發展與特徵. 收藏界, 2006, (11): 75-77.
  47.碧海銀沙.連錦20多裏陶都,見证湛江亘古輝煌. (2007-03-05) \[2010-04-30\], http://zjphoto.yinsha.com/file/200703/2007030509474649.htm.
  48.吴川市·下廟嶺等宋代窑址. (2009-10-07)\[2011-04-30\].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1007/18/296815_6926707.shtml.
  49.周文. 中國五個城市被納入海上絲綢之路捆綁申遺計劃. (2009-09-04) \[2011-04-30\] http://pindao.gmw.cn/news/43248.html.
  50.中國文物保護單位名録. \[2011-04-30\] http://www.sach.gov.cn/tabid/101/Default.aspx.
  51.湛江市規劃局. 湛江市城鎮體系規劃(2003-2020). (2006-07-11) \[2011-04-30\]. http://www.gdcic.net/GdcicIMS/Front/Message/ViewMessage.aspx?MessageId=74749&ColumnId=172. 
  52.碧海銀沙. 連錦20多裏陶都,見证湛江亘古輝煌. (2007-03-05) \[2010-04-30\], http://zjphoto.yinsha.com/file/200703/2007030509474649.htm.


  闕維民(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
  吴春萍(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學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