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粤西海上絲綢之路旅遊區的構建

  “南海Ⅰ號”的出水和展出非同凡響,因爲它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貿易商船,被考古界譽爲“海上敦煌”實不爲過,這至少也給我們一個啓示,研究海上絲綢之路不能只探討雷州半島始發地的重要性、或廣州作爲中心大港的獨特性,“南海Ⅰ號”的存在即證明瞭陽江沿岸在絲路史上亦扮演過重要角色。陽江市政府也想以此爲突破口,將其打造成具有世界性影響的文化旅遊“名片”,從旅遊的角度考察,這一出發點是好的,但一個“南海Ⅰ號”還不足以形成品牌,需要與其他資源或周邊地區的同類産品相整合,才符合旅遊者最大效益性心理規律。基於此,筆者提出構建粤西海上絲綢之路旅遊區的建議。

  粤西海上絲綢之路旅遊區應包括鑒江、漠陽江兩河流域和雷州半島地區,含湛江、茂名、陽江三市,位於廣東省西南部沿海,地處北回歸綫以南,北緯21.28′—21.35′,東經111.16′—110.55′,總面積21743.4平方公里。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合浦毗鄰,東至廣東省江門市的恩平市界,南部的雷州半島則三面臨海〔2〕,構建該旅遊區是指以海上絲綢之路爲主題,對所轄區域旅遊産品進行統籌規劃、優化整合,以吸引更多的旅遊者前來,實現旅遊綜合效益最大化的過程。一般的理解是區域旅遊合作,更高的目標則是實現區域内的無障礙旅遊。

  一、粤西海上絲綢之路旅遊區構建的意義

  1.順應 21 世紀旅遊發展的需要

  (1)從旅遊者的角度而言,21世紀的旅遊者更追求高層次和高質量的旅遊

  旅遊質量的高低 ,取决於兩方面的因素:一是旅遊者是否滿意;二是旅遊經營者是否實現了綜合效益。

  對旅遊者來説 ,乘興而來、滿意而歸 ,是其永遠的追求。海上絲綢之路旅遊屬於文化旅遊範疇,正符合21世紀旅遊者從普通觀光型旅遊者向高層次、更富吸引力的文化需求型旅遊者轉變的趨勢。絲路旅遊能讓人們實現對歷史文化之美的發現、享受和審美愉悦,並陶冶情操。作爲旅遊者,往往希望一次出遊,可看可去的景點多且不雷同,不是花上兩小時看一處“南海Ⅰ號”就能感受古代悠遠的海洋商貿文化,也不是到湛江花半天游一處大漢三墩就能體驗和懷想古絲路遺港昔日的輝煌,而是要將其連點成綫,連綫成片,圍遶主題,形成系列旅遊産品,方能滿足旅遊者的要求。

  (2)從旅遊經營者角度而言,它是旅遊業創名牌和提高競争力的法寶

  文化旅遊具有知識密集性、形式多樣性、啓迪創新性、可持續性等〔3〕特點 , 因此 ,可以滿足人們不斷變化着的旅遊需要。由於海上絲綢之路旅遊區具有强烈的地域性、文化性、傳承性等特點 ,爲粤西特有,難以模仿和復製 ,因此 ,在競争中减少了可比性 ,具有壟斷的地位 ,能形成强有力的競争力 ,也易創造出自己的特色和名牌效應。構建該旅遊區還可檢驗旅遊從業人員文化素質的優劣和旅遊管理者管理水平的高低,有利於旅遊業可持續發展。

  (3)從世界旅遊發展前景而言,區域旅遊一體化合作模式將是區域旅遊合作的重要態勢

  在一體化模式的要求下,産生了構建無障礙旅遊區的現實需要。因爲理想無障礙旅遊區的基本要求與管理模式,從政策、區域旅遊發展管理機構、旅遊行爲鏈條、旅遊交通等角度着手,最終達到産品、營銷、信息、人才培養等方面的一體化發展。目前無障礙旅遊區的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其發展深度及範圍等與一體化合作模式的要求有很大距離,泛珠三角旅遊合作,滬寧杭城市群間的旅遊合作較有起色,粤西地區的旅遊合作尚爲空白,有待構建。欲使資源優勢真正轉化爲經濟優勢 ,唯有區域合作,才能實現共贏。

  2.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

  文化旅遊藴藏着巨大的經濟潜能。從我國旅遊業近年的發展來看“文化搭臺 ,經貿唱戲”已成爲旅遊的一大特色和主要經驗之一 ,國内各城市旅遊外匯收入排行榜上 ,排在前幾位的都在文化旅遊資源豐富或經濟發達、文化項目開發較好的區域。實踐表明 ,舉凡旅遊業昌盛之國和地區 ,莫不以文化旅遊取勝。旅遊的經濟影響和文化本質特徵要求在發展旅遊業的過程中優先發展文化旅遊。廣東是我國一號旅遊大省,但擁有獨特資源且緊靠全國最大客源市場珠三角的粤西却未能成爲熱點地區,這不能不説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大缺失。

  3.傳承和保護區域文化的需要

  (1)海上絲綢之路旅遊能使人進一步認識粤西區域文化

  區域旅遊業若缺少了文化底藴 ,便會失去特色 ,不能反映出該區域居民獨有的精神内涵 ,也就失去其强大的吸引力。區域文化欲被人認識、理解、接受和欣賞 ,必須找到一個能承襲、積累、表達它的客體 ,旅遊産品可爲之。海上絲綢之路遺迹、宋代沉船、漁港風情等就應是粤西區域文化的精華所在,因爲它力证了該區域乃至整個中國久遠的海洋文明以及爲世界航海和貿易所做的貢獻,以此爲品牌,推出旅遊産品,既具有全球意義,還可更明晰地勾勒出以海洋文化爲主體的粤西區域文化,讓更多的人瞭解粤西、熱愛粤西這片藴含古老文明的熱土。

  (2)海上絲綢之路旅遊能優化粤西區域文化環境

  海上絲綢之路旅遊使文化景觀變爲産品,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其中一部分作爲當地居民和政府的福利和税收無可非議 ,但决不能是全部 ,還應拿出一部分用於文化遺産的建設和恢復、文化環境的維護以及有關人員的培訓上。因此 , 粤西海上絲綢之路旅遊區構建過程中,如沉船中文物的挖掘和展出,古港遺址遺迹的修復等應堅持以旅遊活動保護文化環境的觀點 ,重視培訓和教育的作用 ,使該區域通過發展海上絲綢之路旅遊獲得較高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

  二、粤西海上絲綢之路旅遊區構建條件分析

  1.有利條件

  (1)地緣相接,自然環境相近

  粤西地區地勢北高南低,北緣低山綿延,搆成屏障,北部和東部爲丘陵地帶,南部則屬濱海臺地,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明顯〔6〕,有極富開發潜力的土地資源,生物資源,海洋資源和礦産資源,擁有廣闊的陸域和海域,海岸綫長,島嶼、港灣衆多,所以分佈着一系列大、中、小港口,其中湛江港、水東港、海陵山港尤具戰略地位,具有發展海上運輸和臨海工業的有利條件,是我國大陸通往海南省的大通道,具有海域和陸域經濟腹地的優點,處於粤、瓊、桂沿海的中心區域〔3〕。

  (2)特定的歷史沿革

  這一區域古時被稱爲南越地區、南蠻之地。先秦時已有人居住,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推行郡縣制度,公元前214年派軍隊攻打珠江流域越族,統一嶺南後,設置了桂林郡、南海郡、象郡。今陽江和茂名屬於南海郡,今湛江屬於象郡。漢武帝派兵打敗匈奴後,於公元前111年(武帝元鼎六年)新設了合浦郡高凉縣,高凉縣包括今陽江市、恩平市西部、茂名、高州、電白、化州、吴川和羅定的部分地方。高凉縣是粤西地區最古的縣。後設徐聞縣轄整個雷州半島,並爲合浦郡治。 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刺史陳文玉疏請改東合州爲雷州,雷州名始於此。陽江縣、陽春縣是在公元606年隋朝得名的,茂名縣也是隋朝設立,湛江市在日本投降後被闢爲省轄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陽江、陽春屬江門粤中專區;1953年改屬粤西行署;1956年改屬湛江專區;1958年冬,合陽江縣、陽春縣爲兩陽縣;1961年復分爲陽江縣、陽春縣。1983年9月爲江門市屬縣。1988年2月10日,原陽江、陽春兩縣從江門市分出,新建爲陽江市,屬地級市建制。下轄現在的陽春市、陽西縣、陽東縣和江城區。茂名市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屬廣東省南路行署,後屬高雷專區。1953年屬粤西行署。1957年後屬湛江專區(地區)。1958年劃出原茂名縣南部火箭和衛星二公社籌建茂名市,1957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建市(廣東省轄市)。原茂名縣改爲高州縣,化縣改爲化州縣,與信宜縣、電白縣同屬湛江地區。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茂名市轄信宜、高州、電白、化州四縣。1984年市區改置茂南區(縣級)。1987年經國務院批準,茂名市(含郊區)電白縣、化州縣先後列入沿海經濟開放區,享受中央和省規定的優惠政策。可見,該旅遊區所在的三市,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歷史淵源悠長。

  (3)深厚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積澱和豐富的旅遊資源

  西漢武帝時, 曾組織大規模的船隊, 由黄門率領, 帶着大量的絲綢與黄金, 從徐聞港起航,前往東南亞、西亞各國, 揭開了我國海上活動的序幕, 成爲我國百越文化、中原文化的融合交匯點之一, 對雷州半島乃至我國海洋文化的形成與發展起了積極作用〔7〕。“南海Ⅰ號”的發現,進一步彰顯了粤西沿海輝煌燦爛的海洋商業文明。以此爲主題,構建旅遊區,具有國際意義,起點高,易形成品牌。

  該區域其他旅遊資源豐富多樣,且具有四大特色:一是熱帶、亞熱帶濱海風光秀麗。二是火山地貌、喀斯特地形地質奇特。三是生態資源極具特色。四是其它人文資源不相遜色,除了絲路遺迹外,粤西古時有很多名人被貶至此,留下不少史迹翰墨,彌足珍貴。

  (4)良好的經濟和旅遊發展環境

  粤西海上絲綢之路旅遊區在廣東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廣東的重化工業基地、農業商品基地、南海西部海洋開發基地。陽江享有國家賦予的沿海開放區、工業衛星鎮、山區和對臺小額貿易等優惠政策,茂名是我國目前最大的石油加工基地、水果生産基地和北運菜生産基地,也是廣東省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業基地,湛江市内聯三南,外通五洲,地處廣東、廣西、海南三省交匯處,背靠華南、西南,經濟腹地廣闊,是中國大陸通往東南亞、中東、非洲、歐洲和大洋洲海上航程最短的重要口岸,在北部灣、東南亞和太平洋經濟圈中有着重要的戰略地位,以上這些均爲粤西海上絲綢之路旅遊區提供良好的旅遊經濟環境和堅實的後盾。

  近些年,三市政府均重視旅遊業發展,在濱海旅遊、地質地貌旅遊、生態旅遊、文化旅遊等方面均有相應的旅遊産品,旅遊市場初具規模,旅遊接待人次和旅遊收入逐年提高,態勢良好。

  2.制約因素

  (1)同質旅遊資源突出,産品單一且替代性明顯。

  (2)開發滯後。

  (3)旅遊開發麵廣而分散,但未形成規模效應。

  三、粤西海上絲綢之路旅遊區構建途徑

  1.優化和整合旅遊産品

  (1)對已開發的景區(點)進行優化組合和配置,無論是點、綫、面,還是其他方式的組合,這種低成本的景觀資源優化組合可以産生新的旅遊熱綫和旅遊景區,並創造新的符合旅遊消費者的需求的旅遊系列産品。

  (2)對已經粗放經營的景觀資源進行深度和精細開發。旅遊活動是物質和精神消費與享受對立統一的過程。要充分調動遊客的探索欲望,讓他們在觀賞和參與的過程中學到新的知識,得到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因此應將開發“南海Ⅰ號”海上絲路文化、冼夫人文化和雷州石狗文化旅遊産品和相關的學術研究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

  2.政府與旅遊企業積極協作

  僅靠企業的積極性是難以實現區域間協作的,各市政府應當成爲區域旅遊協作的策劃者和協調者;企業可先行成立行業協作聯誼會作爲其協調機構;鼓勵通過兼併、重組、收購、聯合等合作方式實現跨區域旅遊企業産權結構調整,實現旅遊業的集團化、規模化和集約化。

  3.營造綜合環境,培育旅遊吸引物系統

  首先,應全面的市場營銷協作。其次,實現區域内交通對接,湛江機場的遷址和擴建、廣東沿海高鐵項目均是重大舉措。此外,還應重視科技、人才協作。充分利用三市高校的科技優勢建設專題研究、旅遊規劃和旅遊决策諮詢基地。

  四、小結

  2009年9月,廣東省委、省政府在湛江召開的粤西地區工作會議提出:廣東省“開拓發展西部”,就是要讓粤西這塊“寶地”焕發活力,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加快粤西振興發展,打造全省經濟新增長極,是一種理性的把握,也是一個美好的願景,更是一項關係粤西1500多萬人民福祉、關係全省改革發展大局的事業,粤西工作會議,吹響了廣東省發展“西進”的號角,也爲粤西地區政府主導型旅遊發展提供了可能。2010年3月,廣東省政府粤西旅遊工作現場會在湛江舉行,會議提出了粤西旅遊協調發展的方向和思路,因此三市政府應當抓住省政府高度重視和支持這一機遇,實現跨區域旅遊合作。粤西海上絲綢之路旅遊區是一個非常有發展潜質的旅遊區,其包含的旅遊資源豐富而有特色,欲使其經濟、文化、環境的正效應得到顯現,就應進行系統規劃、構建,使其成爲省内乃至全國旅遊的新視點。

  注釋:

  〔1〕 阮應祺.海上絲綢之路航綫上雷州半島主港概述\[J\].湛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2(2):15-16.
  〔2〕〔6〕粤西農懇志\[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36
  〔3〕劉玉, 楊達源.知識經濟時代的文化旅遊\[J\]1雲南地理環境研究,2000 ,12(1):65 - 71.
  〔4〕玉東.美國旅遊業中“增長最快的項目”——文化旅遊\[N\]1北京日報,1997- 06 - 26 (5) .
  〔5〕 游天. 新興産業奏鳴曲\[J\]. 北京財貿學院學報,1994 ,(5) :34 - 35.
  〔7〕陳代光. 實施海洋戰略, 發揮港口優勢建設現代化的湛江 A .廣東炎黄文化研究會. 嶺嶠春秋 C.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9. 421
  〔8〕〔9〕金蘋、辛力等.廣東之旅\[M\].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2000.134—153

  李巧玲(廣東省湛江師範學院副教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