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利用數字媒體展示技術保護展現“南海Ⅰ號”的現實背景
1. 數字化技術保護和展現文化遺産的全球新趨勢
目前,以“文化内容”爲主題的數字化革命正在全球範圍内展開。世界各國爲迎接信息時代的到來,正大規模地將文化遺産轉换成數字化形態。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始推動“世界的記憶”項目,目的就是要在世界範圍内推動文化遺産數字化,以便永久性地保存,以及最大限度地使公衆公平地享有。按照聯合國的定義,文化遺産包括“可接觸遺産”和“不可接觸遺産”,及其相關信息。由於數字化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化已經包括了所有種類的文化遺産,其發展程度已經成爲評價一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標誌之一,因此,當前世界發達國家無不以國家政策主導、以公共資金啓動文化遺産數字化建設。
2. 國内成功案例
敦煌研究院等世界各地的文物保護、收藏單位正在將數字技術引入敦煌遺産保護。不進入洞窟,同樣能欣賞精美的壁畫、彩塑,感受令人心醉的敦煌文化,這就是“數字敦煌”的魅力。在利用數字圖像和虚擬技術開發的敦煌莫高窟虚擬漫遊系統中,將來遊人既可以欣賞到莫高窟的石窟外景、洞窟建築結構,又能跟隨電子向導進入洞窟内部,身臨其境地欣賞精美的壁畫和彩塑,同時通過演示廳的多媒體節目展播,遊人還可以更多、更爲詳細地瞭解敦煌的歷史和文化。
“數字故宫”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虚擬劇院。“天子的宫殿”系列節目是中日兩國專家、學者和科技人員經過2年的共同努力,製作完成的我國第一部基於虚擬現實技術的關於故宫的大型計算機作品。利用虚擬現實技術現已製作完成了兩部節目,第一部是《太和殿》,第二部是《三大殿》。完全是用計算機實時三維建模技術渲染出來的虚擬現實劇院,擁有高4.2米,寬13.5米的曲面屏幕,通過大型電子計算機實時描繪高清晰度的虚擬現實圖像。這一環境,可以使置身其中的人們通過獨特的視點移動,感受只有數字化技術才能實現的新型溝通空間。藉助於計算機虚擬現實技術,觀賞者都可以在此場景中自由地漫遊,不僅感到身臨其境,還可以按自己的心願,想看哪就看哪,想怎麽看就怎麽看。
3. 數字技術展示“南海Ⅰ號”的現實需求
“南海Ⅰ號”整體打撈工程是我國最大的水下考古項目,實現了海洋打撈與水下考古的完美結合,獲得文化部創新奬。但對“南海Ⅰ號”的保存並没如打撈過程那般完美,目前,“南海Ⅰ號”處於全浸泡狀態,但循環系統並不完善,而只是簡單的處理,建設一套功能完備的循環系統要投資3000萬元。在目前狀態下,水晶宫内的海水還面臨一些問題,“南海Ⅰ號”在海底時,水温幾乎是恒温的20攝氏度,而目前水晶宫内的海水温度則爲24攝氏度。而且,由於水晶宫的拱頂是透明玻璃,在太陽光的直射下,海水出現藻類大量繁殖,使水質變得渾濁不清。此外,是否應當在海水裏創造一種厭氧的環境等,也都是需要研究的課題。按照同等或者一定比例復製一艘“南海Ⅰ號”古船於是成爲陽江今年的計劃,用以滿足廣大遊客對“南海Ⅰ號”的好奇之心,使之成爲一個展現南宋歷史文化的平臺,並通過一定方式復製當時的城市生活情境。但復製品同樣面臨保存維護的問題,并且要當遊客數量激增時,亦能否肩負起相應的接待能力,而運用數字媒體展示技術重現“南海Ⅰ號”,則能利用最大時間和空間維度展現其風采,并且無需考慮保存維護的問題。
二、 數字媒體展示技術保護展現“南海Ⅰ號”的内容界定及技術實現方式
1.數字“南海Ⅰ號”的内容界定
數字“南海Ⅰ號”有兩層含義,一是將數字技術引入“南海Ⅰ號”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將船體、船上的器物及與“南海Ⅰ號”相關的一切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數字圖像,並通過數字展廳展示;以及將與“南海Ⅰ號”相關研究成果、相關資料,通過數字處理,匯集成電子檔案,同時通過展廳的相關輸出設備,如人工智能搜索觸摸屏等同步展示。二是要充分利用數字媒體虚擬技術突破時空地還原和展現“南海Ⅰ號”承載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及歷史文化内涵,豐富遊客對“南海Ⅰ號”的感觀體驗,這將是對“南海Ⅰ號”進行有限制的保護性開發的重要途徑。
2.數字“南海Ⅰ號”的技術實現方案
隨着數字技術的發展,以三維技術爲核心的數字媒體技術已廣泛應用到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展示領域中去,爲文化遺産的保護、開發與展現創造了新的技術手段和物質手段,同時也改變了傳統文化遺産的保護方式。數字媒體技術展示景象的虚擬性、互動性以及感知的親近性和傳播的廣泛性,將有助於文化遺産形象的塑造和重塑;同時由於它的技術優勢,它通常藉助視覺等感官衝擊力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形成一種新的話語霸權,可以跨越時空或高速而廣泛地消除那些處於傳播弱勢的文化差异,這是傳統陳列展示手段難以做到的,特别是在當前地方政府都迫切將各自的優勢文化遺産打造成旅遊文化品牌的利益訴求下。
數字“南海Ⅰ號”的技術實現方式有以下幾種技術較爲成熟的方案:
利用三維建模和激光三維掃描等技術進行文物仿真復原與展示
基於Web 3D的網上展示與展覽導航系統
利用虚擬現實和增强現實技術進行文化遺産的虚擬展示
多媒體輔助陳列
三、 利用數字媒體展示技術保護展現“南海Ⅰ號”的現實意義
1.實現更真實、全景、高效、互動式的展示,促進“南海Ⅰ號”旅遊業發展
用數字圖像和虚擬技術開發虚擬漫遊系統能够真實還原“南海Ⅰ號”的全景,讓遊客身臨其境地感受其壯美風采,同時通過場景切换,能深入細緻地參觀船内的各個部分,充分瞭解“南海Ⅰ號”的製作、運行過程。同時遊客可以通過展廳内配套的觸摸屏,隨時導出相關資料介紹、文物圖像等,正全方位的瞭解“南海Ⅰ號”的歷史文化。此舉必將促進旅遊業的長足發展。
2.全景式展示“海上絲綢之路”,打造其文化品牌
中山大學教授、省政府參事黄偉宗則建議,圍遶着“南海Ⅰ號”可以將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素材進行歸納、總結、陳列,使得國内外研究海上絲綢之路必到陽江,讓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成爲一個永不落幕的博覽園,這將是我省文化大省建設的新亮點和品牌。“海上絲綢之路”是相對陸上絲綢之路而言的,作爲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重要通道,海上絲綢之路早在中國秦漢時代就已經出現,到唐宋時期最爲鼎盛,具體路綫是:由廣東、福建沿海港口出發,經中國南海、波斯灣、紅海,將中國生産的絲綢、陶瓷、香料、茶葉等物産運往歐洲和亞非其他國家,而歐洲商人則通過此路將毛織品、象牙等帶到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産所涵蓋的歷史跨度、地域廣度以及内容豐富的程度等都不是一時一地所能展現的,同樣將其發展歷程以三媒體展示的形式在短時間之内展現給遊客則是最現實、最有效的途徑,這也將使遊客更深刻地理解“南海Ⅰ號”的歷史背景。
3.有力促進“南海Ⅰ號”研究的深入開展和實現永久的“保護”
建立資料性的符號庫和素材數據庫以及圖象檢索等技術的開發能够提高研究者和保護者查詢相關數據的效率,能够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思路、促進創新思維,從而整體提昇對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和研究的水平。對“南海Ⅰ號”進行了全面數字化,得到了修繕和保護所需的全部成果。有了這些與實際完全相符的數據,即使將來因爲某些不可抗拒的因素“南海Ⅰ號”不復存在,還可以依據原來的樣子重新建立一個一模一樣的“南海Ⅰ號”故宫!同時,這項嶄新的技術也爲古建保護工作提供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精度和準度,對將來的古建築理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黄紹明(廣東科技文化創意産業服務平臺。)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