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開位於粤西和桂東南的交界處,歷史上封開曾是蒼梧郡的屬地,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定南越國始,至三國時期的217年,嶺南的行政和軍事中心由番禺轉移蒼梧郡地區的廣信縣。而封開正是廣信縣屬地之一。這一歷史背景,使封開成爲嶺南越漢文化的最初結合部,以及嶺南文化與海洋文化的對接地。爲創造具有嶺南特色的漢文化體系做出了歷史性貢獻。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建設文化大省的今天,深入挖掘封開的廣信文化對認識具有封開特色的嶺南文化和認知具嶺南特色的中國文化,其意義重大而深遠。
一、封開在越漢文化融合發展中的地位
從歷史角度看,嶺南文化是越漢文化的結合的産物,在公元前的時期相對中原地區的漢文化的原産地來説,嶺南地區的還是屬於百越之地。而在東南沿海地區的百越民族之間發展不平衡。南中國海的嶺南地區的越族人又是相對比較落後的部落,以致秦朝實行郡縣制後的相當一段時期以來,嶺南地區不僅比同屬古越族的嶺東沿海地區的江浙一帶,許多時候不是在同一發展水平上,直至今天,盡管嶺南的珠三角地區發展曾一度領先全國,但整體而言,比起江浙地區這種不平衡現象依然可見。在秦朝實行郡縣制之前,這裏没有國家概念,作爲百越族人聚居地封開依然是處於部落社會狀態和部落軍事聯盟制。實行郡縣制,南嶺部落社會趨於瓦解,百越民族文化封閉狀態被打破,融入了漢族文化的元素。從而開始了百越族人部落社會封建化和文化漢族化的漫長演變過程。在越漢文化交流與嶺南文化的形成發展中封開的地位至關重要。
首先,良好的地理位置,成爲越漢文化交流與融合的天然條件。在珠江水系中,西江是横貫嶺南地域中最大的主幹流。由鬱江賀江等匯合蒼梧廣信和封開,對這對於古代以水上交通爲主的條件下,西江流域無异成爲百越先民對外交往和經濟交流的主要通道。蒼梧郡廣信和封開地區就成爲是越漢文化的最佳結合部。是嶺南、西南和中南地區與海外經貿文化交流的近便通道和商貿集散地。這些地區的農産品和陶瓷通過江河的交通運輸集中到這裏交易出口轉運海外,而海外的商品從番禺、徐聞、合浦等海港上岸,進入廣信再轉運進入嶺南、西南和中南各地。與海外經貿交流促進嶺南農業手工業的發展,而經濟發展又促進文化的發展。海外的佛教最早從這裏傳入嶺南腹地和中國腹地,是早期沿海地區百越族人最崇敬的宗教文化,這是一種珍視生命、慈悲爲懷、普濟蒼生、崇尚和平的海外泊來文化,由佛教文化信仰的影響,又衍生出媽祖、海神等文化對穩定嶺南社會起到極大作用。爲在以後近兩千年的嶺南社會穩定和經濟繁榮發展打下文化思想基礎。
其二,設立州治,政治推進,實現越與漢民族融合。建立郡縣制,特别是實行州治之後,加快推進了越漢文化的結合起來進程。之前,秦朝建南海郡,首任郡尉任囂,郡治所在番禺(今廣州),秦朝滅亡,趙佗建立南越國,國都也在番禺。漢越文化的切入點在番禺,而當歷史進入漢武帝時代,即公元前111年西漢平定了嶺南,存在了93年的南越國滅,此後,漢武帝把嶺南政治軍事中心設蒼梧郡,郡治所在地即今天的廣西梧州,同時根據漢武帝的“廣布思信”旨意,在蒼梧郡内設置了廣信縣,而封開正是當時蒼梧郡的廣信縣轄地和重要組成部分。並賦予蒼梧統領嶺南地區其他郡的作用,即在郡之上設了一級政權即州權,稱之交州,這一獨特的歷史背景,爲漢越文化的真正而全面的交融結合形成嶺南特色文化奠定了政治和制度基礎。
其三,西漢之後嶺南第一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西漢武帝平定南越國後,爲了更有效地控制嶺南把郡治移設置於粤桂交界三江匯合的蒼梧,進而又在郡治的基礎上昇格增設州治,統轄九郡區。這成爲西漢政權以來的嶺南的第一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雖然歷時只有317年,却對嶺南地區仍至中國統一産生深遠影響。相對具有93年曆史的南越國割據政權所沉澱的歷史文化要厚重和豐富得多。據《水經注》記載:廣信位於桂江和賀江交匯合流而“入鬱”。如果説,在南越國時期漢文化與越文化屬於初步接觸期,在處於内陸的封順還是保持越文化爲主導的狀態。然而到了漢武帝開闢了廣信的交州期,漢越文化進行了全面和深入融合期,漢文化並進而上昇爲主導地位的强勢文化。這一時期,由嶺南文化形態由越文化爲主導向漢文化爲主導的過渡和成功轉型,是由越漢結合文化向漢文化爲主導的過渡期和歷史轉折期。
二、封開在越文化與海外海洋文化對接中的作用
百越民族本身是因傍海而居的海洋民族,他們本身的原始文化中具有海洋性的特質。他們與中原内陸文化的本質差异就在於他的海洋性,他們長期世代居住在臨海地區,依靠捕撈和種植爲生,過着漁耕或半漁半耕的生活,封開雖然不直接臨海,但多江會合使他們也有了臨海越人同樣的生方式,即耕漁獵的生活方式。
古代封開地理環境對嶺南文化形成的影響。依山傍水的濱海大海的特殊地理環境,鑄造和形成的百越人的勤勞、平和開放包容的心態觀念、性格和精神文化。因此,無論是史前後,部落聯盟社會中他們與沿海依山傍水的百越人他們是保持着民族血統和生産方式的直接聯繫的。通過西江連接珠江出海非常便利,可謂是古代的主要交通的要道。因而又成爲越漢文化與漢文化,與海外的海洋文化的最佳結合部。爲具有中國特色和海洋物色的嶺南文化形成奠定了基礎。但在海洋交通極其落後的史前時期,南海越的海洋文化與海外海洋文化還是相互封閉的狀態。只有海洋交通發展和海洋貿易活動的開展,海外的海洋文化才得以與南中國海洋的百越文化和漢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發展。
封開在越文化與海外文化對接中的作用。從今天眼光和標準來劃分,當代的封開文化是屬於海洋文化範疇,但又區别於海外的海洋文化,而與海洋文化又有一定的内涵聯繫,在與海外海洋文化的對接之前,在古代封開的海洋性的百越文化更多的呈現一種内向保守和封閉的文化形態。在這一點上它又與中原文化具有某種程度上的聯繫,特别是嶺南行政和軍事中心在蒼梧郡的廣信後,由此生成的廣信文化成爲具有海洋性和中原性的雙重特徵的嶺南文化,使嶺南文化成爲百越廣信文化的中原文化與海外海洋文化的多重揉合的産物。因此,嶺南的廣信文化按其本質來看是一個具有遠緣雜交優勢的嶺南特色文化。它既不是典型傳統的中原文化,也不是封閉獨立的嶺南百越人的區域文化體系,當然也不是原原本本的海外文化,而是三合一的混合融合生成的,與中原文化及海外海洋文化具有廣泛聯繫而又自成體系的嶺南文化和珠江文化。封開爲這三合一的文化融合而生成的廣信文化起到了媒介和橋樑作用。封開成爲廣信文化産生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古代封開對嶺南文化形成的貢獻。總結起來封開對嶺南文化的貢獻是多方面的,難以一一表述。但就其主要方面可用三句話概括。第一,封開創造了廣信文化,這是嶺南文化雛形和基礎。第二,封開爲嶺南地區統一中華民族的大家庭起到紐帶作用。自從廣信州治所設置以後,嶺南地區永遠處於中華民族的大家庭,再未分離過。第三,封開爲古代嶺南百越民族或少數民族與中原漢族融合和接受海洋文化提供最佳的結合部,古代廣信和封開成爲古代中國對外開放的接觸海洋文化的窗口和試驗區。我們今天,研究嶺南文化的根,展示突顯嶺南文化特色,就是要充分認識到封開在嶺南文化形成的地位與作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從更廣闊的視野,充分認識和評估封開對嶺南文化和珠江文化發展的歷史貢獻。從而更加重視封開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在新的世紀新的時代,把封開文化的發展創新推向一個新的階段。爲嶺南文化和珠江文化發展,爲中國海洋文化發揚光大,走向世界發揮新的更大的作用。
三、封開打造和開發嶺南特色的廣信文化産業的思考
廣信作爲嶺南長達300多年的行政、軍事治所和經濟文化中心,成就了嶺南早期開發的廣信時代,這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這個時代不僅對嶺南地區的早期開發,而且對西南和中南乃至全國的政治思想文化發展都産生重要影響。雖然這段歷史離今天,已越來越經久遠,但廣信時代開創的經貿文化精神,至今仍然值我們回味和研究、繼承與發揚。
中共十七大以來,全國各地在十七大關於弘揚民族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精神鼓勵下,都在打造各自特色的文化品牌,通過發展文化旅遊業把文化品牌擦亮和打響。封開廣信文化是廣東一塊很好的文化品牌。廣東爲了改變了國人對廣東“文化沙漠”的誤解,在開展建設文化大省以來,建設了一批具有嶺南特色的文化品牌,其中,對國民時期的文物進行搶救性保護,對近代和近古曆史文物景觀的保護或在舊址上仿古建築等等,並由帶動各地文化氛圍漸漸濃厚起來,但是,相對而言對中遠古時代的文化文物的研究和保護開發重視不足,尤其對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藴的封開廣信文化的研發雖有啓動,但相比對其他文化設施的重視和投入,仍存在較大距離。近幾年對封開廣信文化的探討挖掘,僅僅是初步的,還有諸多歷史文化領域和内涵有待深入研究、開發和弦揚。封開特色的嶺南文化是更具原生態特質的嶺南文化,封開的語言文化是保留了歷經317年的中原語言與越族部落人言結合的原生態,因爲,公元217年後,嶺南的州、和後來的路、省等治所,東移遷置番禺(廣州),原治所廣信封開等地,又恢復了昔日的平静,不再直接受中原漢文化衝擊,使之漢越文化和海外文交流變化有了緩衝。因此,嶺南治所東移番禺(廣州)而使封開的中原古文化和嶺南歷史文化得以保留下來,封開話是廣信時代的官方用語,是具有原生態文化特徵,成爲古漢語的活化石、活字典。通過品味現代封開當地詞語與古漢語的某些驚人相似之處,我們會感受封開廣信文化的歷史厚重和我們的使命和責任。挖掘封開文化可豐富和展示嶺南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打造具有封開特色嶺南文化品牌,關鍵要做好以下的努力。
第一,當地政府决策層面要高度重視文化品牌的打造和開發,要對封開文化的在嶺南文化形成的地位與作,有足够的認識。從思想上認識和在行動上努力。對文化設施的給予應有的保護性投入開發。
第二,做好封開文化品牌定位。品牌打造首先要確定封開自己的定位。在嶺南文化體系,封開要在什麽位置上,打造封開特色,使封開的嶺南文化具有封開特色,這就是找到封開的嶺南文化與廣東其他地區的嶺南文化的差异。差异就是個性,差异就是特色。特色就是打造品牌的基礎。廣信文化是封開文化定位的核心價值。圍遶這一定位,以繼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爲契機,打造融歷史文化與自然景觀的生態文化爲一體的封開特色的文化體系。
第三,加强對封開文化的推介和推廣。包括向海外宣傳推介,通過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出版學術著作,創作表演廣信治所時期的歷史劇作、出版介紹廣信時代的嶺南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化巨人和著作,發行動漫畫設計創作製作品等,讓海内外充分認識封開的嶺南文化核心特色的廣信文化,增强吸引他們到封開來遊歷和探尋嶺南文化、珠江文和廣信文化的興趣。
第四,以開發廣信文化爲契機,發展歷史文化旅遊業,進而帶動相關産業全面的發展。封開廣信文化的挖掘和打造的第一個效應,將是帶動旅遊業及其相關産業鏈發展。如就旅遊來説,與海外建立旅遊服務網絡,提供簽证接待導遊和購物投資服務等一條龍服務體系。這樣封開文化挖掘與打造,最後的結果將是促進封開文化與經濟社會的和諧協調的全面發展。
第五,培養一批歷史文化和文化旅遊的專業和管理人才。包括文化研究和文化業務的專業人才、管理人才、和導遊宣講人才等。這是軟投入,使軟件與硬件的改善投入相匹配。
潘義勇(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