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府作爲嶺南一個民係,是指使用粤方言的族群,主要分佈在珠三角,西江地區和桂東,是嶺南占地最廣的一個文化區。一個文化區必定有一個文化中心,作爲區域文化的代表和輻射中心。但文化中心是流動的,絶少固定在一個地方而不變動,故20世紀日本學者内藤虎次郎有“文化中心流動論”,認爲明以後,我國文化中心在浙江,海通以後移到廣東〔1〕。這種流動論,成爲區域文化中心變遷的理論依據。在廣府地區,唐代以降,文化中心在廣州,且延續至今,但此之前,扼兩廣交界的廣信即今封開,曾長期是廣府文化中心,也是廣府文化最早發祥地。充分認識封開這個歷史地位,對剖析廣府民係的形成,嶺南歷史開發空間推進格局,廣府文化起源、傳播,以及嶺南文化區域結構與變遷等,都有重要理論和應用價值。封開能成爲歷史早期廣府文化中心或發祥地,主要基於以下理由。兹列如次。
一、嶺南石器文化最早摇籃
馬克思主義認爲,有了人我們就開始了歷史。對於嶺南,這是約15萬年前出現的事情,并且以封開“垌中岩人”爲嶺南舊石器文化的代表和嚆矢,確切時間14.8±1.8萬年。而嶺南舊石器,還有曲江馬壩人,12.9萬年;廣西柳江人,10萬年;封開黄岩洞遺址,1.2萬年;陽春獨石仔遺址,1.1-1.7萬年;桂林甑皮岩遺址,1.14-1.25萬年;英德牛欄洞遺址,0.8-1.8萬年。在嶺南有數舊石器文化遺址中,封開占了2處,顯示這是原始人活動最活躍地區,出土各類石器工具也最多,尤其是黄岩洞遺址中盤狀石器形制與東南亞地區“蘇門答臘式”石器相同,出土手斧式砍砸器也與越南和平文化的手斧相近,可能反映舊石器時期封開與中南半島同期文化發生交流。考古學者楊式挺先生認爲“垌中岩人是嶺南人類歷史的揭幕人”。〔2〕這樣,封開成爲嶺南舊石器文化最輝煌地區,也是舊石器文化最早摇籃。不僅如此,從非洲人類起源的傳播路綫觀察,最早人類走出非洲進入我國可能有南北兩條路綫,其中南綫取道西江水系,向沿海擴散,封開一帶可能成爲最早人類落脚地,故遺留舊石器遺址也多。從上述判斷,封開作爲嶺南最早文化摇籃是不争事實,這爲以後人類進入歷史時期,創造更高階段文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嶺南最早水陸交通樞紐
嶺南區域歷史開發,有自北向南、自西向東,輻輳於珠三角空間格局。歷史早期,這個格局的中心樞紐,即在封開一帶。封開北有湘桂走廊,過秦築興安運河(靈渠)接湘江,下洞庭,扺長江中下游,南有北流江、南流江出合浦港,假道北部灣通東南亞、印度洋等地;西接西江中上游,通雲、貴、川大西南各地;東取道西江,直下番禺(廣州),或取道南江出鑒江,也可經西江支流新興江,下漠陽江出南海。這樣,封開處在四通八達、海陸相連交通樞紐位置上,甚有助於各方文化交流和整合,形成爲文化中心。秦爲平嶺南,修築靈渠,一路大軍由此南下。此前曾與當地甌越人發生交戰,久攻不下,可見封開一帶已有相當經濟基礎,甌越人得以秦軍周旋。又這一帶又是古蒼梧國核心地區,土著部族世代繁衍,奠定了社會文化基礎。到漢武帝平定南越國,其中一路大軍由靈渠下湘桂走廊,經封開東下番禺,另一路大軍由巴蜀取道西江支流北盤江下西江,只是進軍途中,番禺已被攻陷。此前,南越國與長沙國發生過戰争,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出土《地形圖》上,嶺南只有“桂陽”(連縣)和“封中”兩個地名被標上,“封中”即賀江流域,顯見這是一條交通綫。文史學者陳乃良經實地考察,在《封中史話》一書中,記載了這條交通綫,稱爲:瀟賀古道,在封開附近與西江交會,亦爲北上中原交通綫。而更爲重要的還在於南、北流江一綫,連接合浦、徐聞港出海的海上絲綢之路,漢武帝時開闢,《漢書·地理志》言之鑿鑿,部分舶來品由此道上長安。由此可見,封開作爲交通樞紐,既集聚又輻射四方,扼嶺南交通中心位置。因直到唐代,粤東一帶開發程度仍很低,爲野象、鰐魚所盤據,真正進入經濟開發的應爲粤北、西江、珠三角,雷州半島,海南島西部,廣西東半部等。在這一範圍内,封開成爲它的幾何中心和交通中心,由此産生文化交流和中心區位效應是不言而喻的。封開這個交通地位,維持到唐張九齡開鑿大庾嶺道後才逐步下降,但此前所奠定的交通基礎,無疑爲封開作爲廣府首府鋪平了道路。
三、嶺南早期行政建置最成熟地區
一個地區有行政建置,就明其開發已達到成熟程度,文化也有相當發展。政區通常包含三個内涵,一是有管轄範圍,以行政界綫劃定;二是隸屬關係,即行政等級;三是必有一個行政中心,即府州縣治等。封開地區在百越時期建立過蒼梧、西甌國,爲軍事聯盟式土邦小國,不是真正意義上國家,但爲秦漢在這一帶設置政區奠定了社會基礎。秦定嶺南,在西江地區初置桂林郡、下轄封開、鬱南、懷集、四會、廣寧等縣,是嶺南設置郡縣最多地區之一。漢武帝平南越國,在嶺南地區置9郡,其中蒼梧郡含廣信(封開)、高要、封陽、端溪、覆蓋西江流域。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在全國設十三刺史部(州)、屬監察性質。在嶺南設交趾部,負責監察九郡。仇池石《羊城古鈔》説:“元封五年移治廣信”,此爲封開作爲嶺南政治中心的開始。原因可能與番禺曾爲南越國都,漢武帝可能認爲,雖然南越國滅亡,但仍有殘餘勢力存在,不便在番禺設監察機構,而西移廣信,有利於削弱南越國殘餘勢力,加强中央集權,這極大提高了廣信政治地位和影響。東漢初,州成爲全國一級政區,廣信也成爲分交州州治,即嶺南政區首府,直到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交州刺史步騭將州治從廣信遷至番禺,番禺遂成爲嶺南政治中心。吴景帝永安七年(264年)交州一分爲二,即交廣分治,廣州治番禺,而交州治龍編(今越南河内)。這樣廣信才徹底失去嶺南政治首府地位,但它存在370年(指從交州治遷出開始),却成爲它政治上最顯赫時期,不僅是廣府,實際是整個嶺南行政中樞,高踞政治中心地位,也爲文化發展提供了强大保障和優越條件。
四、嶺南歷史早期移民駐足之地
人是文化主體,封開以其交通樞紐優勢和崇高政治地位,歷史早期,嶺外南下移民多取道於此,或定居,或繼續南下,都帶來不同地域文化,使封開發展爲嶺南早期文化古都。
秦漢進軍嶺南,也是一種移民行爲,這包括兩次軍事行動留駐軍隊和家屬、罪犯、商人、未婚女子等。如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樑地,爲桂林、象郡、南海,以謫遣戌”。〔3〕又南海尉趙佗使人上書,“求女無夫家者三萬人,以爲士卒衣補。秦皇帝可萬五千人。〔4〕據葛劍雄研究,嶺南“秦末移民數應在10-15萬之間”。〔5〕湘桂走廊是入粤一條主要交通綫,這支移民大軍,也有一部分栖居於封開一帶。
漢代,大規模移民並未發生,因犯罪或避亂而入嶺者也是少數。王莽執政時,山東人士燮避地封開。《三國志·吴書》説其“蒼梧廣信人也,其先本魯國汶陽人,至王莽之亂,避地交州。六世至燮父賜,桓帝時爲日南太守”。〔6〕後士燮成爲廣信望族,爲當地文化建樹頗多。
東晋南朝掀起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移民高潮,其餘波也衝擊到嶺南,蘇東坡曾在《伏波將軍廟記碑》指出:“自漢末至五代,中原避亂之人,多家於此。”〔7〕位處交通樞紐的封開,當有一部分移民定居於此。唐末,爲防禦南詔政權,曾發山東兵1萬人戍守嶺南,以駐紮在嶺南西道兵力爲主,多時近4萬人〔8〕。唐末北方大亂,特别是黄巢起義時,北方人避亂入嶺,也有定居封開的。例如司農卿周杰派其弟周鼎申請擔任封州(封開縣境)録事參軍。不久,周杰也棄官携家入嶺。當然,這僅是少數移民事例,但同樣可以説明,人口遷移對區域文化特點形成有重要作用。羅康寧先生根據粤方言演變歷史,認爲粤語是中原漢族移民帶來,形成於古廣信,〔9〕即封開一帶。此説日益受到重視和認同,爲封開作爲廣府首府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持。
五、廣信作爲嶺南學術文化中心崛起
廣府作爲一個文化區,必須有一個文化中心,這個中心同時應是政治和經濟中心。列寧曾指出:“城市是經濟、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進的主要動力。”〔10〕歷史早期,廣信作爲嶺南首位城市,即充當了這樣的角色,特别是它作爲嶺南學術文化中心的崛起,標誌着它的廣府首府地位受之無愧。
粤語發源於廣信,這是廣府係形成之前一個重要條件。因爲民係(民族)識别或文化分區也視語言爲一個决定性因素。與此同樣重要的是學術文化中心在廣信出現,包括漢代流行的經學、教育、宗教、人才等,皆以廣信爲發祥地,稱盛一時,標誌其作爲廣府首府地位的最後確立。
漢代,經學爲當時顯學,公私講學蔚爲風氣。廣信人陳欽、陳元父子爲經學大師,在古、今文經學論戰中力挺前者,爲古文經學領軍人物。父子著有《陳氏春秋》、《春秋訓詁》、《左氏同异》等,雖已佚,但其時影響甚巨,二人名聲鵲起。阮元《廣東通誌》“漢時陳君父子,崛起蒼梧,傳左氏絶學,南方諸郡,經學之盛,未有先於粤西者。”上世紀30年代民族學者徐鬆石評論:“廣東經學,實以二陳爲始。”〔11〕此外,廣信人士燮任交趾太守40餘年,不但自己著作宏博,且經常聚衆講學,形成濃厚學術氣氛,並擁有一大批學術追隨者,如北海郡(今山東昌樂)人劉熙、南海人黄豪、蒼梧人丁密、董正年、番禺人董正、羅威等,遂使廣信成爲漢代嶺南人才淵藪。
佛教在東漢從海陸兩路傳入我國,海路首途之區一在廣信。最先接受、並成爲佛學大師者爲廣信人牟子,其所著《理惑論》爲我國佛教開山之作,影響極大,西江地區被視爲嶺南佛教文化發源地,但重點在廣信,並成爲中國佛教在南方一個源頭。
在教育方面,廣信是嶺南興學最早地區。西漢以降,辦學人士多自北來,是爲私學。一些飽學之士,即在其中任教,講授儒家經典,從游者數百甚至上千人。如劉熙建安中期“沿辟不就,往來蒼梧南海,客授生徒數百人”。〔12〕漢末三國初名臣虞翻,《三國志·虞翻傳》記其因罪放逐“嶺南十餘年,而講學不倦,門徒常數百人”。他經常來往於南海、蒼梧等郡,興教辦學。陳欽、陳元更辦過私學,被尊爲“嶺南儒宗”。南海人黄豪,史稱他“年十六,通論語、毛詩,弱冠詣交趾部,刺史舉茂才,因寓廣信,教授生徒。”〔13〕公私學校興起,廣信一帶培養出一大批官吏和忠孝之士,這是嶺南其他地區難望其背項的。
爲有以上學術文化的勃興,廣信發展爲漢代嶺南文化最大中心。故歷史文化學者羅香林早在上世紀30年代指出:“漢人由西安經漢中沿漢水南下,至洞庭湖、溯湘水而至粤桂交界,中原的學術思想,由此交通孔道向廣東傳播”;“當時的珠江三角洲,雖然也有相當的學術表現,但可以代表廣東學術思想的,還是西江中部的幾個學者……這是廣東學風的重要先河,有相當的引導作用”。〔14〕廣信這種學術地位,是其時番禺難以企及的。
六、小結
廣信作爲廣府文化發祥地,就其自身而言,有遠古文化基因傳承,水陸交通樞紐地利,行政建置作用力,南下移民留居,人才集聚,教育興起,學術中心地形成等,整合成爲歷史早期嶺南最重要的文化中心。而從嶺南民係和文化歷史進程而言,最先形成的是廣府係和廣府文化,大扺在唐代基本上奠定其基礎,宋代進一步完善定型。而潮汕係和潮汕文化形成時間比廣府係、廣府文化要晚,約在唐宋間或稍後。至客家係和客家文化,主要在宋元以後始定型,明清成熟。在這個民係和文化總體格局下,廣信地區各個方面都先著一鞭,趕在潮汕、客家係之前發展自己的文化,雖然秦漢乃至初唐之前,廣信文化還不能等同於廣府文化,但它很多文化個性已與後來廣府文化没有重大差异,廣信粤語就是另一例。從這個意義説,廣信即後來封開被譽爲廣府文化的發祥地是無可置疑的。
注釋:
〔1〕轉見桑兵:《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第29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揚式挺:《嶺南文物考古論集》第137頁,廣東省地圖出版社,1998年。
〔3〕《史記·秦始皇本紀》。
〔4〕《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5〕葛劍雄:《中國移民史》第二卷第73頁,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6〕《三國志·吴書·士燮傳》。
〔7〕《蘇東坡全集·後集》卷15。
〔8〕《全唐文》卷89,僖宗《南郊赦文》。
〔9〕羅康寧:《粤語與珠江文化》第24-25頁,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5年。
〔10〕《列寧全集》卷19第264頁,人民出版社,1959年。
〔11〕徐鬆石:《徐鬆石民族學著作五種》第168頁,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
〔12〕道光:《廣東通誌》卷327。
〔13〕道光:《廣東通誌》卷4。
(原載2011年8月24日封開縣政府網)
封開縣人民政府網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