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於2000年成立,其實早在1988年8月已開始進行珠江文化研究,作爲一項文化工程,則是1996年6月在封開提出開發“嶺南文化古都”正式啓動,至今整整15年了。在這個階段性的日子,尤其是去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同志對我們贈送的大型史著《中國珠江文化史》而復信一週年之際,巡禮所走過的風雨歷程,是很有必要、很有意義的。
我們在這項工程的進行中,一直以“多學科交叉的立體文化工程”爲指導思想,堅持團結多學科專家教授,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認真治學用學,既作爲省一級學會,在學術上不斷有新的發現和建樹;又作爲主管單位的助手和補充,在參事文史工作上,爲省和各級政府的“科學决策、民主决策”發揮了作用,有所建樹。影響較大的在下列四個方面:
一、開拓珠江文化研究領域,確立其文化與學術系統,並以此爲現實重大决策提供理論基礎和决策諮詢。我們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即提出珠江文化的名稱和概念,提出其始祖是舜帝、哲聖是六祖惠能,是與以黄帝爲始祖、以孔子爲哲聖的黄河文化,以及以炎帝爲始祖、老子爲哲聖的長江文化並列的文化系統,爲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增添了理論内涵。該會先後出版《珠江文化》學術雜誌和《珠江文化叢書》(迄今已出版35部),去年又完成300萬餘字的大型史著《中國珠江文化史》,初步確立自身學術體系。尤其是我會在系統研究進程中,始終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針,從實際和現實需要出發,將研究成果轉化爲現實服務的理論。如:本世紀初廣東發展“泛珠三角”(9+2)區域合作,該會即提出珠江(水系)文化是其文化基礎和支撑;2009年,國務院頒發《珠江三角洲地區發展規劃綱要》,我會即以現代文化學眼光進行解讀,並提出“轉變發展方式”、“錯位跨越合作”的策略建議,先後受到現任省委書記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汪洋同志,以及前任省委書記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張德江同志的重視和批示。2010年和今年,我會的參事、館員所提的建議,受到省領導的批示更多,對省市和基層工作起到積極作用。
二、連續發現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存,爲恢復與弘揚我省、我國在世界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中的地位作出貢獻。本世紀初,我會學者在雷州半島的徐聞發現西漢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的中國海絲史推前1300多年。接着在南中國沿海以歷代古港的連續發現成果,搆成了廣東海上絲路歷史實址系列,並編著出版二百餘萬字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史》等相關專著。隨後,在粤北梅嶺、乳源、賀州等多處古道,發現海陸絲綢之路對接通道,填補了絲路研究上的學術空白。2003年爲陽江南海Ⅰ號宋代沉船定位“海上敦煌”,受到聯合國和世界著名海洋學家的認同,在國内外産生强烈影響,爲申請世界文化遺産作出有力論证;前不久還在深圳中絲園舉辦了“絲綢與絲路文化”論壇,作爲首届深圳文博會的分會場,使絲綢與絲路文化進一步發揚光大。
三、連續發現或整合地域歷史文化内藴,使其焕發新的光輝與活力,爲建設文化大省和文化强省作出貢獻。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會學者從封開發現原始人類牙齒化石,將嶺南人歷史推前2萬8千年,隨後發現和提出“廣信文化”;在南雄珠璣巷發現中原移民南遷中轉地,提出發展尋根文化和後裔聯誼,促使建成珠璣巷後裔聯誼會,影響全球;接着在江門蓬江區發現並提出“後珠璣巷”,引起震動;在臺山發現並提出“僑圩文化”,在開平爲碉摟作出新的文化詮釋,有助其申成世界文化遺産;爲鶴山定位“雙翼文化之鄉”;此外還先後發現並提出南江文化、鑒江文化、紅土文化、海港文化,古村文化、端硯文化、端州文化、龍母文化、包公文化、利瑪竇文化、科舉文化、廣竹文化、金燕文化,還提出在韶關打造馬壩古人類文化、曲江禪宗六祖文化和古道文化的“三都”;在龍川發現並提出佗城的秦代首批南下姓氏文化;在東莞鳳崗發現並提出“客僑文化”和“排樓屋”古建築:當省領導發出將雲浮建設成爲富庶文明的廣東“大西關”和將廣州建設爲“首善之區”號召的時候,該會學者即提出廣州荔灣區的“老西關”與鬱南的“新西關”合作,并且提出將廣州十三行、西關文化打造成建設文化强省的一張文化經典品牌的建議。這些發現和定位,多以論壇方式受到國内外學者的認同,都被列入《南方日報》的“廣東歷史文化行”、《廣州日報》的“發現”專刊、《西江日報》的“文化之旅”、以及廣東省宣傳部的《廣東經典》等報導或著作中,受到肯定與弘揚,以大量文化發現與成果,消除了歷來認爲廣東是“文化沙漠”的誤解,對文化大省和文化强省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四、對現實新事物、新經驗、新文化的及時發現並提出調研報告和建議,對政府的决策和實際工作,起到重要的諮詢和推動作用。如該會學者在前些年胡錦濤總書記曾視察過的湛江市特呈島發現,該島近年自力更生發展經濟和建立和諧社會都有新經驗,便及時地寫出調研報告,受到各級領導的好評。在深圳龍崗區發現該區綜合治理的新做法、新經驗,即寫出報告推廣;在佛山監獄發現建設文化監獄的新理念和新舉措,即提出開拓“監獄文化”的理論和建議,並於2008年與中國監獄學會共同舉辦了首次全國性的論壇;在廣州市荔灣區中小學、省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和工程技術學院、以及大學城的考察中,發現了許多建設校園文化的新途徑、新經驗,以及在德智教育和體制上的存在問題,都及時地提交報告和建議,受到這些單位和各級領導的重視和歡迎;前些年,該會學者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也是第一文化軟實力”的觀點,與省科委聯合開拓科技文化,首創科技文化專業委員會。與多位中科院院士連續進行科技文化論壇,在中國科技最近舉行的年會上受到稱贊;最近該會學者還在東莞市厚街鎮的考察中,發現具有先行意義的“在經濟轉型中自覺並行文化轉型”的新經驗,並提出具有前意義的發展“現代商居文化”課題,受到省領導高度重視。該會學者曾多次倡導我國、尤其是廣東應大力研究並弘揚海洋文化,早在2000年10年,該會在深入考察研究基礎上,爲珠海作出“中國近代海洋文化第一港”的文化定位,並向省政府提交了《關於大力開發珠海海洋文化和保護水鄉文化的建議》。2009年8月,爲貫徹汪洋書記關於廣東是“海洋大省”的指示,提交了《海洋文化在廣東的“前世今生”及如何創造新輝煌》的長篇調研報告,再次及時地提出了發展海洋文化戰略。2010年10月,在汪洋書記和林雄常委的關懷下,承擔了廣東文化基金重點項目之一《南中國海文化書係》,力求爲建立中國海洋文化理論和學術體系而努力。
總之,15年來,我們一直朝着“參事建言,治學用學,著百種書,走萬裏路,開拓發現,創一家説”的目標努力。作爲一項開創性的文化工程,要做的事還很多,發展空間很大,要走的路還很長,我們必將繼續努力走下去。爲了更好地前進,在這個階段性的日子,我們邀請部分歷來志同道合的珠江文化學者聚談,檢視進程成果,總結經驗教訓,並以向中山圖書館捐贈百種珠江文化著作的方式,向社會關心和熱心珠江文化的學者和讀者們作個匯報,並作爲建設文化强省的獻禮。
謝謝大家!
黄偉宗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