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外資經紀巨頭要來了
外資保險公司來了,外資保險經紀人也要來了。因為我國入世協定書承諾,外資經紀公司從加入時就允許設立合資公司,5年內允許設立獨資子公司,加入時就允許從事大型商業保險經紀業務和國際海運、航空、運輸險業務以及再保險經紀業務。
對於外資保險公司進入後的衝擊和影響,我們從1992年美國友邦公司首次搶灘上海時刮起的“行銷”旋風,到今天24家外資公司進軍國內,已經切身感受了這些保險巨人的實力與雄心。那麼對外資保險經紀公司呢,迄今為止,我國還沒有放入一家,因此在很多同業的眼內,經紀市場和經紀人的概念還比較模糊,對外資經紀公司的實力及其進入後的影響更不甚了了。
但是現在,外資經紀巨頭來了,他們伴隨著我國入世的腳步,步步緊逼、叩門聲急,要搶在我國正式入世之初進入內地保險經紀市場。
想拿第一張中外合資經紀人執照的外資保險經紀公司,是財富500強之一的美國怡安保險(集團)公司。從1998年2月中國頒佈保險經紀人條例之後,怡安就向中國保險監管機關遞交了營業申請書,幾年來一直樂此不疲。最近,借我國入世之春風,怡安高層馬不停蹄來北京運作,與同為財富500強之一的中糧公司談好了合作事宜,意欲儘快在上海成立一家中外合資保險經紀公司。
一個完整的保險市場,應該由保險人、被保險人和保險仲介組成。保險仲介主要是代理人、經紀人和公估人。其中,經紀人是基於投保人的利益,為投保人提供保險諮詢和保險服務,代辦投保和索賠手續的保險仲介機構。通過保險經紀人展業,是現代國際上通行的做法。在歐美國家,代理保費占總保費的比例為60%-90%,香港目前60%的保險業務都是通過保險經紀人成交的,而在我國內地,通過經紀人做成的保險業務不到1%。中國的保險經紀市場,是真正意義上的處女地。
中國保險市場的巨大潛力,為保險經紀人展示了誘人的想像空間。中國保監會借鑒發達國家市場經驗,大力支持培育保險仲介機構。因此,很多企業看好這一新興市場前景,紛紛成立股份制保險經紀公司。自2000年6月16日江泰保險經紀有限公司在京成立至今,國內保險經紀公司已開業10家,正在籌建的有7家。
短短兩年,從0到17,經紀人縱向發展的速度不謂不快,但橫向比較卻明顯滯後。在英國,經紀公司與保險公司之比達到3000∶800,而我國相形之下則不成比例。
至於中外保險經紀公司在實力上的差距,更是一個客觀存在。
據記者瞭解,總部設在美國芝加哥市的怡安保險,是一家集保險經紀、諮詢服務和直接承保於一體的綜合性集團公司,它不僅在綜合性保險經紀業務上全球排名第二,而且在再保險經紀業務上全球排名第一,在雇員福利諮詢業務上排名第六,同時也是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中東、荷蘭、歐洲和亞洲最大的零售保險經紀公司。公司去年營業額為74億美元,在全球164個國家設有600個分支機搆,擁有5萬名員工。這樣一家堪稱重量級的保險經紀巨頭,一旦涉足中國保險仲介市場,會有多大的動靜呢?業界對此不能不予以關注。
講句實話,我國保險經紀公司剛剛起步,無論是資本實力還是技術能力,都與外資經紀巨頭不在一個等量級。調查表明,國內經紀公司開業初期的業務主要來源於自己股東。而據曾參與首批經紀公司籌建的廣州商學院趙教授透露,這3家保險經紀公司後來普遍發生了經營危機,具體運作艱難。最近在深圳召開的一次保險仲介座談會上人們也談到,即使是市場表現不錯的江泰保險經紀有限公司,今年的傭金收入也不過3000多萬元人民幣。這裏,既有保險公司仲介意識淡薄,經紀業務難開展的因素,更有經紀人實力和技能稚嫩,信譽尚未建立的原因。
但創業之艱影響不了中國經紀公司的市場信心。作為全球第一經紀人市場的倫敦勞合社,其世界市場部總經理邵傑日前認為,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中國保險市場內經紀人的發展將為中國的保險公司、保戶和國民經濟帶來同等的好處。
一個前景看好的經紀人市場,在起步階段,是需要有足夠的技能、時間和耐心去開拓的。對此,外資經紀巨頭的經驗也許可資借鑒。記者最近在北京與怡安保險總經理及首席運營官歐海仁先生進行了一次面對面交談。他說保險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合適不合適的區別。怡安的最佳做法是讓客戶投入後產生好的利益。一家新型企業,在新型市場裏開展新型業務,短期內只能看見成本的積累,得到盈利要經過長期的努力。怡安在日本,是在開業六到七年後才開始盈利的。這位總經理笑稱,我們看好中國保險經紀市場的前景,我們有能力忍受六七年投入期。
面臨外資經紀巨頭進入的壓力,中資經紀公司是兩眼向上還是兩眼向內?國家保險監管部門早已有言在先:入世後我國保險業市場化進程勢不可擋,保險仲介人從一開始就必須牢牢樹立市場觀念,依靠市場化、規範化、職業化和國際化,來求得生存和發展。新公佈的關於保險仲介的三個管理規定,則從制度上強化了這一發展趨勢。
萬事開頭難,我國年輕的保險經紀公司要得到保險公司的認同,進而與外資經紀巨頭分享保險經紀市場的成果,還需要瞄準“四化”,付出艱巨的努力。
(原載2001年12月18日《中國保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