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於付出的人,才能成為好記者;敢於付出的人,才能成為優秀的傳媒管理者。付出永遠大於回報,這是敢於付出的傳媒人的命運。
趙健,就是一位敢於付出的傳媒人。
從事新聞工作已達22年之久的趙健,在無數次的機遇中,有兩次為是否繼續留在新聞界而產生過短暫的猶豫。一次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他有個去中央部委從政的機會,領導見了面,談了話,請他考慮。他再三思量,放棄了。另一次,是兩年之後,一家實力雄厚的證券公司邀請他加盟,承諾高層位置和豐厚的薪金,還有房子車子。他已做好一切準備,就要離開新聞界之際,突然自己變了卦,不去了。事後他說,要走的理由有多個,不走的原因只一個,就是熱愛新聞。
無論是官位還是金錢,在真正的傳媒人面前,不見得有多大的誘惑力。傳媒事業,才是傳媒人終身為之奮鬥的目標。趙健已經無可救藥地成為了這樣的一個傳媒人。一般人不懂,但是我懂,因為我也是一個傳媒人,尤其是作為一個與趙健相識相知26年的老同學、老朋友,更是明白趙健不願意離開新聞界的心情。明明知道回報就在眼前,但是選擇的始終是付出。
1978年10月我與趙健相遇在珞珈山,成為武漢大學中文系的同學,4年同窗而且同宿舍。大學畢業後,我們一起來到北京,同樣在中央新聞單位從事新聞工作。二十多年了,在多少誘惑之下,我們始終沒有放棄新聞工作者這個職業。我們深知,我們這一輩子,都無法與新聞事業分割了。
記得還是讀大學的時候,趙健客串了一回記者。湖北一位青年因高考落榜,無緣進入大學,但是他發奮自學,努力寫作,事蹟頗為感人。趙健代湖北日報赴孝感採訪,我作為陪同一起前往。採訪非常成功,趙健的新聞報導刊載後,引起轟動,這位青年成了自學成才的典型。
從此,趙健走上了新聞記者這條不歸之路,一直前行。
同樣是新聞工作者,我對趙健老同學始終抱著敬佩的心情。在今天,多少人把記者這個行當當作是搖錢樹呀,但是趙健,二十多年來從未改變剛入行時的心願:要把記者手中的筆,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杠杆!
他到北京當記者時間不久,在1983年5月,就幹了一件轟動全國的大事。當時,一位元老記者與他在湖北省襄陽地區採訪,發現地區的主要領導數人超標準建住房,在中紀委公開信發表後占房,群眾意見很大,於是采寫發表了批評報導,點名批評了地委一把手和三位地委副書記。一時間,全國各大小報刊、電臺紛紛轉載轉播,書記們聞過即改,社會反響很好。時過21年,今天的反腐敗,規模已非昔比,但在當時,批評地委書記,已是驚人之舉了。
今天,越來越多的記者已經習慣新聞發佈會,習慣抄襲別人已經寫好了的宣傳稿。用生命去採訪,可能成為怪事或笑話。但是趙健當年就是一個玩命的記者。
在新聞記者這個工作崗位上,趙健越幹越出色。1985年的西藏萬里行,他是用生命在採訪新聞,步行、乘便車、騎馬,與同伴深入雪域高原,行程萬里,途中危險不斷。更令人聞之色變的是,他差點命落泥石流。1987年他採訪大興安嶺火災,同樣是在玩命。一個沒有冒過生命攸關的危險採訪新聞的傳媒人,哪有資格享受傳媒人的樂趣呢?就像一個沒有當過士兵的人,難於享受到做將軍的快樂一樣。
比起趙健來,我的記者生涯要平淡得多,但是我也嘗到過玩命的滋味。1991年8月,作為42年來第一次踏訪臺灣的祖國大陸記者,台獨分子視我和同伴為眼中釘,於是發生了數百暴徒用木棍、石頭追打我們的事件。當我們僥倖逃脫後,第一件事就是寫稿、發稿。
至今,我和趙健回憶起各自的玩命生涯,我們擁有的是滿足,因為敢於付出,我們再也不會愧對記者稱號。
如果趙健繼續做一名記者,他在新聞採訪中的成就會更大。但是他很快就轉向了新聞管理方面。漸漸地,他從一個在前線衝鋒陷陣的記者,變成了在傳媒事業管理方面兢兢業業的報人。
在《經濟日報》打出一片天地之時,他放棄穩定的工作環境和良好的人脈關係,進入《金融時報》擔任編委兼金融部主任,後來又創辦《每日證券》,這又是一個需要開拓、需要付出的崗位。隨著事業的發展,享受成果的日子越來越近,他竟然又捨棄一切,在香港回歸之前南下深圳,掛職另一家金融大報《金融早報》任社長兼總編輯。
趙健在深圳辦報的時候,有兩項業務措施,是值得一提的超前之舉。
第一,在1996年元月,他推進報社印刷廠的技術進步,把報紙改為每期彩色印刷,這在當時的中國內地正規日報中,有這樣魄力的還不太多。第二,也是在1996年,趙健提出了創辦報紙電子版的思路,他在世界中文報業協會第29屆年會提出了利用互聯網“借船出海”的主張,得到海外中文報同行的認同。次年,《金融早報》開始實施電子版開發計畫。
趙健從深圳回到北京後,來到《中國保險報》,先任常務副總編輯。我到報社看望他。此報與深圳的相比,規模和條件不可同日而語。在深圳以賓士500代步的他,現在借了一輛桑塔納,2000年他的腿骨折後,每天堅持拄著拐杖打車上班。但是,他非常堅定地說,保險業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的推動力,是朝陽行業,《中國保險報》的前景看好,選擇此報,他想做幾件在以前沒做了的事。
對於他的選擇,沒有幾個人會理解,但是我完全理解。就像7年前,我辭去中國新聞社副總編輯的職務,赤手空拳辦中國評論月刊一樣。我們過去是,曾經是,現在是,以後還會是,一個視理念為自己生命的、願意為理念選擇付出的傳媒人。7年後,《中國評論》已經由一家雜誌社走向控股集團,有雜誌社,有出版社,還控制著上市公司的股份。更重要的是,《中國評論》是惟一能在兩岸及港澳同時傳播的媒體。理念,不會拒絕敢於付出的人。
但是,我深信,趙健將會有新的作為。果然不出所料,他在任總編輯後,與報社同仁一起,不僅出了彩報,辦了網站,努力把行業報推動向行業資訊服務平臺發展,更重要的是,為中國的保險業發揮了輿論促進作用。在《中國保險報》創刊10周年的答謝宴會上,中國保監會副主席馮曉增說:《中國保險報》“在中國保險業改革和發展進程中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這不就是趙健的最大心願嗎!
其實,趙健身上,映射著一代傳媒人的精神。從趙健的報人經歷中,我們分明看得到,整整一代的新聞工作者,推動了中國經濟類媒體的發展壯大。更重要的是,整整一代新聞工作者,把自己的青春、把自己的理想,全部貢獻給了輝煌的改革開放時代。在前無古人的時代大潮中,勇敢地付出一切。這樣的付出,是我們這一代傳媒人的最大的自豪和驕傲。因為,我們記錄了歷史,我們與歷史同步,我們也是推動歷史向前的一分子。
為了更上一層樓,今年以來,趙健最大的興奮點在於,如何把主管部門將《中國保險報》改組為股份制有限公司的設想變為具體操作。據知,事情越來越有眉目了,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已經同意了有關股改方案。此舉,在中國新聞業的發展歷史上將會寫下閃亮的一筆。記得早在數年前,趙健就對我說過,《中國保險報》是他最後的一座傳媒舞臺,他要將過去所積累的經驗,全部用在辦好此報上來。他就是這樣的實在,這樣的負責任。
一件當年的小事,讓我記住一輩子。剛入大學的那個學期,學校伙食奇差,我們常常有饑餓的感覺,但是手中缺錢,改善伙食不容易。正在這個時候,趙健家中寄來30多元錢,要他買件軍大衣禦寒。趙健說,還是肚子重要。於是拉我去喝4毛錢一碗的排骨湯。幾次下來,發現“領子”、“下擺”都喝光了,買軍大衣的錢不夠了。趙健說,不要緊。後來他弄了一件沒有領子的短棉襖穿上了。當時我就認定,趙健是一個能幹大事的人,敢於付出,也善於付出,是一個值得終身為友的人。20多年的觀察,證明我當初的判斷是正確的。
觀察趙健在中國新聞道路上走過的22年,可知他勇敢地付出了,付出了心血,付出了智慧,付出了思想,付出了歲月。
(郭偉峰 42年間第一次赴臺灣採訪的祖國大陸兩記者之一,現任中國評論控股集團董事長、中國評論月刊社長、全國青聯常委,曾任中國新聞社副總編輯)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