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廣東僑胞的優勢
東盟各國是中國公民移民海外人數最多的地區,占世界華僑華人總數的70%,其中祖籍廣東的華僑華人又占了大多數。衆所周知,東盟華僑華人素以經商著稱,歷史悠久,長期積累,逐步擴展到各行各業,其中不乏實力雄厚的大企業甚至跨國公司。東盟華僑華人基於華族文化形成的龐大的批發、零售商業網絡,則是獨一無二的,在國際貿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改革開放初期,最早進入廣東的外資就是來自東盟的華人資本。東盟華僑華人中小企業相當活躍,積極參與家鄉的經濟建設,其中一個因素是在廣東的歸僑來自東盟主要國家的居多,改革開放之後他們的來往更加密切,爲廣東和東盟各國的友好往來和經貿合作、文化交流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廣東的歸僑僑眷向他們的親友介紹我國改革開放的有關政策、廣東的投資環境,穿針引綫、招商引資、推介廣貨、推動華文教育等等做了大量工作。九十年代廣貨大量進入東盟市場與當地華僑華人中小企業和廣東歸僑僑眷的努力分不開。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在亞洲金融風暴發生之後,情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東盟各國金融受到重創,華商也受到很大的衝擊,加之經濟結構失衡,制約了經濟發展,東盟各國采取了限制進口、扶持民族工業、擴大内需等各種措施應對。這期間東盟的華商爲適應變化了的情况,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當地的發展上。
改革開放三十年後的今天,東盟華僑華人的情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東盟各國華僑華人的企業大多由其子女接管,華裔(華僑華人的後代)成爲東盟各國華人社會的主體,這些四十歲上下土生土長的華人,大多不會講華語,精通母語和英語,和當地有很深的人脈關係,熟悉當地的環境。相對其父輩對祖籍國的瞭解甚少,遠不如父輩對家鄉的感情那麽深,幾乎不參加父輩組織的社團活動。東盟各國情况也不盡相同,新加坡的高新技術企業發展較快,人才素質較高,本國發展空間小,他們積極向外拓展,早期在江浙搞工業園區,目前正積極推動與廣東合作搞“知識城”項目;而印尼有2.3億人口,市場很大,國情也有比較大的變化,政府采取鼓勵政策,那裏的華商普遍認爲所在國是最佳投資地,在本國投資有基礎,看得見摸得着,何必舍近求遠,自然再也看不到像改革開放初期,東盟華僑華人積極回鄉投資辦廠的景象。特别是,隨着港澳臺資金的大量進入和歐美、中東等財團的大舉進入廣東,相比之下,東盟華僑華人的投資日漸式微。但是,隨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全面建成,廣東和東盟各國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東盟是廣東的重要貿易伙伴,是廣東最大的進口來源地,具有資源和技術很强的優勢互補性,進一步推動廣東與東盟經貿合作具有十分良好的條件。加强廣東與東盟經貿合作,有利於廣東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有利於廣東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有利於廣東與東盟開展能源資源合作和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同時也有利於推動東盟各國的發展。爲此,進一步發揮廣東和東盟的地緣、人緣優勢,特别是東盟華僑華人和廣東的鄉緣、親緣優勢,深化廣東與東盟的合作,前景廣闊。我們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改革創新,進一步充分發揮廣東僑胞的優勢,深化廣東-東盟的經貿合作與文化交流。
二、對策與建議
(一)增創廣東僑的新優勢
華裔是當今華人社會的主體,除了繼續加强和東盟老華僑華人的聯繫,并且通過他們更廣泛的聯繫華裔,還要更新觀念,創新工作平臺,開拓和東盟華裔聯繫的新渠道。
發揮新歸僑的作用。除了繼續發揮老歸僑和僑眷的作用外,還要發揮新歸僑僑眷的作用。新歸僑在國外生活工作過一段時間,比較瞭解國外的情况,加上有語言上的優勢,便於和華裔溝通。有的新歸僑在廣東創業,事業正處於發展階段,也有和華裔聯繫的積極性,是開拓與東盟華裔聯繫的重要力量。
發揮已在廣東投資或從事經貿等工作的東盟華裔的作用。在廣東從事經貿活動的東盟華裔越來越多。另外,東盟各國在廣東的華裔留學生也不少,單是印尼就有幾千人,有的留下來從事各種工作或協助在外親友經商。要重視加强與那些已在廣東生活和工作的東盟華裔的聯繫,增創廣東僑的優勢。
充分發揮各種業緣性團體的作用,創新和東盟華裔聯繫的渠道。除了僑務部門之外,要充分發揮諸如僑商會等業緣性團體的作用,加强與東盟各國業緣性團體的聯繫和合作。僑商會會員本身是華商或僑屬企業界人士,他們和海外華商有天然的聯繫,可以通過僑商會組織華裔開展活動。
以共同發展的理念推動和華裔的聯繫。傳統的鄉情、親情對華裔的吸引力不大,他們很少參加流於形式的招商活動,對宗親等聯誼活動也少有興趣,他們希望參加對事業發展有利的各種活動。爲此,要以共同發展的理念,創新工作平臺,就他們感興趣的内容進行研討、考察、交流。比如,可以通過僑商會組織會員和東盟各國已在廣東投資的企業代表以及廣東内地企業界人士開展活動;可以組織與東盟各國中資企業協會開展活動;可以組織東盟華裔大企業家進行高端論壇;可以組織華裔中小企業界人士開展形式多樣的小型活動:要加强和他們的聯繫,瞭解並關心他們,爲他們排憂解難,爲他們提供良好的服務;通過多種渠道加强和東盟華裔以及華僑華人業緣性社團的聯繫,增進友誼,增創僑的新優勢,進一步充分發揮東盟華僑華人橋樑紐帶作用。
(二)加强文化交流,深化友好關係
按照科學發展觀,就要以人爲本,加强廣東與東盟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增進友誼,才能全面、協調、可持續地推進廣東與東盟的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
改革開放三十年廣東與東盟各國的友好往來更加密切,但是深度和廣度還很不够。雖然通過東盟華僑華人的聯繫和推動,廣東與東盟各國建立了很多友好省市關係,但是,這些關係還要有互動,才能持續、深化,以便發揮有效的作用,取得有實質性的進展。廣東的歸僑僑眷與東盟各國的華僑華人聯繫比較多,并且帶動了華僑華人與廣東商界的聯繫,况且東盟各國新一代華裔與當地人民的聯繫最密切,瞭解華裔就可以更多地瞭解所在國的國情,密切與華裔的聯繫有利於加强和東盟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密切廣東與東盟各國的友好關係。爲此,要進一步加强與東盟華裔的聯繫,雖然有時會有語言上的障礙,還有文化背景的差异,但是通過在廣東的歸僑僑眷以及在廣東生活和工作的東盟華商、留學生,我們還是可以更廣泛的聯繫東盟華裔,增進友誼。東盟各國華裔的情况不盡相同,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華語比較普及,而印尼、緬甸則出現斷層,四十歲上下的華裔,特别是草根階層會講華語的極少,要他們現在學華語也不實際。爲此,除了繼續做好開展華文教育工作外,可以考慮應用所在國的語言編寫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普及讀物,讓更多的華裔和所在國人民瞭解中國文化。同樣,我們必須通過華裔更多地瞭解所在國的文化,加强吸收東盟各國文化的工作,以便讓廣東人民瞭解東盟各國的國情。我們要大力加强這方面的工作,設計出内容更加豐富的文化交流工作平臺。有關部門要大力支持民間各種社團開展有實際内容的文化交流活動,只有在文化層面上增加互動,友誼才能持久,不斷提昇,增加互信,從而推動廣東與東盟的合作更加全面、協調和持續地發展。
(三)進一步發揮僑的優勢,深化廣東與東盟民間的經貿合作與文化交流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和東盟各國之間的經貿合作在優勢互補的項目上一般都獲得成功。時至今日,廣東與東盟各國經濟社會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同時都面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結構、産品優化昇級等問題。不僅優勢互補的範圍更廣,内涵更加豐富,互補的層次也相應提高了。東盟各國發展也不平衡,各有優勢,廣東與東盟各國政府之間在優勢互補的項目上的投資合作有了較大的進展,民間層面的合作與交流也相當活躍,廣東企業在東盟各國的投資逐年上昇,其中很多是通過歸僑僑眷牽綫搭橋和東盟華僑華人積極推動下實現的。目前,在印尼已有700多家中資公司,如北京的“小肥羊”成功在印尼落户,當地華人在雅加達開了兩家分店、廣東的歐派厨具、佛山阿波羅陶瓷等等在印尼開了多個代理機構。但是,和其它省相比,作爲具有地緣、人緣優勢,又是經濟大省的廣東與東盟的經貿合作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特别是,廣東民營企業在與東盟的經貿合作中主體地位大大提高。2002-2008年7年間,廣東民營企業對東盟進出口從2001年的1.5億美元發展到2008年的138.9億美元,增長了92倍。而東盟各國的中小企業人數衆多,有廣泛的商貿網絡,因此推動廣東民營企業與東盟中小企業的合作潜力很大。東盟各國企業看到廣東經濟快速發展,也有加强合作的願望,有的想參與廣東的建設項目;有的希望廣東企業參與他們的技術改造項目等等,但是,單靠廣大歸僑僑眷和華僑華人的熱情或通過聯誼活動見幾次面談幾次話,很難深化雙向招商引資和經貿合作。
爲此,要進一步發揮有關的業緣性民間社團的作用,以便有效地發揮歸僑僑眷和華僑華人的作用。比如,僑商會可以組織有關歸僑僑眷就廣東與東盟民間合作開展經驗交流,傾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爲歸僑僑眷和東盟華僑華人提供有效服務。除了由政府主導的各種招商、博覽、展銷會等活動,更多的可以由諸如僑商會等組織小型多樣的技術交流、新産品新技術推介等活動。關鍵是要有的放矢,供求關係是推動經貿合作的基本因素,也是促成優勢互補的基本條件,你提供的正是人家需要的,自然有吸引力。爲此,僑商會等有關民間社團,必須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手段,建立强大的供求關係信息數據庫,加强爲歸僑僑眷和東盟華僑華人提供專業水準的信息諮詢服務,通過實實在在的工作,把優勢互補轉化成投資合作的機會,從而進一步深化廣東與東盟的民間經貿合作與文化交流。
2010年6月10日
(古華民: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