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推進珠三角緑道網建設的建議

  所謂緑道是一種綫性緑色敞開空間,通常沿着河濱、溪谷、山脊、風景道路、鐵路、溝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設,内設可供遊人和騎車者進入的景觀綫路,連接主要的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歷史古迹和城鄉居民居住區,緑道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車道、非機動車道和停車場、租車店、旅遊商店、特色小喫店、健身娱樂等設施及一定寬度的緑化緩衝區搆成。緑道網的建設符合低碳城市發展要求,可以全面提昇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改善城市功能,强化地方風貌特徵,提昇發展品味。從美國、德國、日本、新加坡等較發達國家的成功先例來看,緑道網建設都能獲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的預期效果。

  中共廣東省委十届六次全會决定三年内建成珠三角緑道網,這是根據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經濟發展與環境發展應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發展理念,運用於市政建設的體現,這是城市實行低碳生活和消費,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一個創舉。這也是我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施擴大内需,加快建設宜居城鄉的重大戰略部署。汪洋書記要求“把珠三角緑道網打造成廣東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宜居城鄉,惠及廣大百姓的標誌性工程。”這將對廣州市的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珠三角的經濟發展和我省解决三農問題等新一輪科學發展産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對2010年廣州亞運會和亞殘運會的成功舉辦也將具有重要意義。

  最近,圍遶加快推進緑道建設,實現緑道的民生、環境、生態、經濟功能和作用,我們到省林業局、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增城市進行了調研和實地考察,現將情况綜述如下。

  廣東省制定出臺《珠三角區域緑道網總體規劃綱要》,提出從今年起到2012年珠三角緑道網建設要達到“一年基本建成,兩年全部到位,三年成熟完善”的目標,然後引導珠三角緑道網向省内東西北地區延伸。要求珠三角區域内率先建成全長1678公里的六條區域緑道,將200多處主要森林公園、郊野公園、濱水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歷史文化遺迹等串聯起來,鏈接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區,形成覆蓋城鄉的緑道網,服務人口超過2565萬人。同時,各市將規劃建設城市緑道和社區緑道與六條區域緑道相聯通,形成貫通珠三角城鄉的多層級緑道網絡系統。

  據不完全統計,我省境内鐵路可緑化里程1165公里,已緑化1048公里,緑化率90%;公路(主要是高速公路,國、省、縣道)可緑化里程22756公里,已緑化22045公里,緑化率97%;江(河)堤可緑化里程8593公里,已緑化7314公里,緑化率85%;海堤可緑化里程2103公里,已緑化1984公里,緑化率94%;河湖庫區可緑化面積232564公頃,已緑化215825公頃,緑化率93%;在緑色通道兩側可視範圍内的山地基本已緑化。2000年全國緑委將G105國道廣州段和廣梅汕鐵路惠州段確定爲“全國緑色通道示範路(段)”。經過十年緑色通道建設和改革開放近30年來堅持緑化造林,開展義務植樹,全省森林覆蓋率爲56.7%,城市建設緑化覆蓋率爲40.69%,人均公共緑地面積達11.40平方米,這些成就爲珠三角緑道網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廣州市增城市的緑道建設工作較爲出色。2008年廣州市增城市率先進行了緑道建設的試點,他們目標明確、思路清晰、領導重視、行動迅速。采取“政府主導、農民參與、市場運作、優化服務”等工作機制,有序推進緑道建設,實施城鄉環境整治工程,讓緑道成爲富有增城特色的旅遊精品。該市通過緑道連接起南、中、北三大主體功能區,引導南部的資金向中北部投資生態休閒和度假旅遊産業,帶動北部農民就業創業、增收致富。打造出荔城至白水寨自駕車游緑道、自行車游緑道、增江畫廊緑道三條“有形緑道”。在緑道建設過程中堅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尊重自然規律,保護生態環境,做到因形就勢,遇樹遶路、遇村繞道、遇水搭橋,使緑道與周邊的自然景觀相協調。高效利用荒坡地、舊廠房、舊民居建設旅遊服務設施,圍遶遊客“吃、住、行、游、購、娱”六要素做文章,讓緑道串起沿綫村莊,建設緑道驛站,發展農家樂和鄉村游。通過緑道建設,在短短幾年間,使經濟欠發達的北部,實現了“緑色崛起”。2009年旅遊人口達到1189.95萬人次,增長128.6%,旅遊收入達到25.17億元,增長151.08%,農民人均純收入9281元,增長17.81%,增幅連續三年高於城鎮居民,其中經營性收入3141元,增長19.94%,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近40%;小樓、派潭、正果三個山區鎮税收分别增長87.65%、37.51%和42.17%。

  增城市同時實施全區域公園化戰略,用規劃、建設、管理公園的理念來規劃建設、管理城鄉,變過去在城鄉裏面建公園爲在公園裏建城鄉,讓增城處處像公園,讓市民和投資者工作在公園,生活在花園,初步走出了一條“生産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富裕”的科學發展之路。全市綜合競争力和發展後勁明顯增强,由2000年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争力排名58位上昇到2009年的第9位,初步達到發展生態文明,提昇産業層次,建設宜居城鄉的目標。國家林業局對於增城緑色崛起取得的成績,給予高度評價,稱贊增城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開創了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的發展之路,爲全國各地進行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很好的實驗,可以成爲全國的樣板。

  增城市緑道建設的成功經驗在珠三角地區迅速推開,九個市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號召,在當地黨委、政府統一領導下,先後制定了各市區域緑道、城市緑道規劃和建設的目標。(見下表)並緊抓春季植樹造林有利時機,掀起了一場緑道網建設的高潮。在植樹節前後,中山、肇慶、佛山、江門等市紛紛組織了緑道網建設啓動儀式,把造林植樹與規劃中的緑道網建設銜接起來。最近,廣州市還把緑道建設長度從340公里增至526公里,要求亞運會前基本完成6條區域緑道建設約480公里,緑道沿綫緑化已完成總量的八成五。

  (表格:(2010-2012)珠三角9市區域緑道、城市緑道規劃建設里程表)

  爲進一步推進珠三角緑道網建設,建議如下:

  一、珠三角緑道建設必須從制度、環境、政策法規等方面入手,不斷探索研究,加以完善。因爲,珠三角緑道建設提出快、規模大、時間短、距離長、任務重,需穿越城市,延伸至鄉村,還要將各地的人文、地理、生態、景觀串聯起來,實現市區之間緑道對接,這些都涉及到國有、集體、農民的土地使用,涉及到緑道建設的權限、投資、統一的質量標準、標識系統和檢查驗收;涉及到緑道建成後的歸屬、管理、有償或無償使用等問題。

  二、規劃緑道建設應具有生態性、人文性、經濟性、休閒性等特點,要因地制宜,注重打造地方特色:

  一是緑道是公益性的設施,應改造利用好現有建築和生態環境,少花錢、多建道,防止互相攀比、大拆大建、鋪張浪費;

  二是盡量减少征地、租地、“硬質化”建築,配套設施要分佈合理,堅持以人爲本,優質服務;

  三是緑道建設與産業發展相結合,尤其要與農業旅遊和生態旅遊相結合,帶動農民就業創業,增收致富,促進農村的文明建設和衛生環境的改善;

  四是堅持緑道建設的連貫性,增强緑道之間的互通,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根據珠三角河涌縱横交錯的地形和工業園區、軍事禁區等阻隔緑道不可能進行無縫對接,應利用輪渡、輕軌、地鐵、高速公路等現代交通站點建驛站進行銜接。大城市緑道建設要與步行系統工程銜接,解决行人過街和因人車争道造成交通擁堵的問題,形成由各式天橋、騎樓連廊、空中花園、地下商場、大型樓宇内隧道等組成的立體步行網絡。

  2010年6月23日

  (郭岳: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