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洋社會學:海洋强國之契合

  【内容提要】範英、江立平先生主編的《海洋社會學》與海洋强國的呼唤相契合,與海洋强國的戰略相契合,與海洋强國的地位相契合。這一“大社會學”的宏偉架構,説明其實際上創建了一門真正意義上的全新的宏觀海洋社會學,不僅具有世界普適性,而且必將隨着我們海洋强國偉大目標的實現和逐步走向成熟,成爲叱咤風雲的顯學。


  由範英、江立平主編的《海洋社會學》(以下簡稱“範著”,中國出版集團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出版了,這是盛世的一件盛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使中國成爲海洋强國,而海洋强國即將實現,無疑表明中華民族迎來了盛世。範著則是在中華盛世的時代背景下出現的學術文化的盛事,反映了廣東社會學的專家學者對迎接海洋强國到來的前瞻和呼唤。迎接海洋强國的盛世與範著出版的盛事不是一般的巧合,而是學術創新與時代進程的契合,是歷史與邏輯的統一。

  一、海洋社會學與海洋强國呼唤的契機

  中國是濱海國家,擁有1. 8萬公里海岸綫和300萬平方公里管轄海域。早在《山海經》中就有海洋世界的文字描述,孔子“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論語·公治長》),秦始皇派徐福率衆入東海求仙藥,而以鄭和七下西洋爲代表,表明中國在明代以前曾經有過强大的航海能力。只是由於中國陸地的物産可以自給自足,爲防禦倭寇海盗等,明末開始實行海禁,以後長期搞閉關鎖國,中國完全變成了一個内陸國家,隔絶了藍色文明。而原本就有航海傳統的西方國家此時正步入“大航海時代”,瘋狂海外殖民。帝國主義對中國垂涎已久,終於以海洋强國的船堅砲利撕開了清帝國脆弱的海防,中國在近代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00多年來,許多有識之士都提出了重視海洋國土的呼唤,在廣府先賢中,從“睁眼看世界的先驅人物”樑廷楠,到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海防、海利、海權在他們的思想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孫中山甚至明確提出了“以海興國”的口號。但由於封建統治勢力的强大,外加帝國主義欺凌,這種大海的呼唤只留下歷史的濤聲。新中國成立後,海洋國土雖然回到了新中國的手中,但改革開放前,國際國内形勢不允許開發海洋,國力不足也使得中國的海洋權利不斷受到别國的侵犯,至今仍未停息。

  古今强國的崛起之路,似乎都昭示出這樣一個規律,但凡要躋身强國俱樂部,通常先要成爲海洋强國,海洋强則國家强,海業興則民族興。尤其在現時代,海洋不僅意味着資源和市場,還代表着開放和希望,是綜合國力的體現,成爲海洋强國是現代强國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經濟突飛猛進,迄今已經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中國還不能算是一個真正的强國,不僅僅是人均GDP的差距,是否成爲海洋强國,也是一個衡量的硬指標。在中國復興的道路上,還充滿了坎坷艱辛,西方國家祭起“中國威脅論”的破旗,圍堵和遏制中國。一些國家乘機充當棋子,從中漁利。無論在南海還是東海,中國的海洋權利都受到威脅,對中國的崛起搆成了嚴峻的挑戰。因此,冲破海洋瓶頸是中國崛起的關鍵。人們發出了成爲海洋强國的呼唤,並上昇爲國家戰略,在2003年國務院《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逐步把我國建設成爲海洋强國”的目標。建設海洋强國,正在成爲中國和平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象澎湃而來的歷史潮流,使中國重新擁抱海洋。

  海洋社會學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提出來的。而範著更是抓住了海洋强國呼唤的契機,寫出了目前分量最厚重、體系最完備的海洋社會學宏篇巨著。範著的應運而生,一方面是反映了中國的崛起催生出海洋意識覺醒,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廣東的社會學學者對海洋意識的引領,正如範著所言:“在當前世界各國加大海洋開發和海洋社會建設力度的情况下,原有的陸地意識、觀念、視野和相關理論已經越來越不適應形勢的發展,迫切需要培育和充實具有海洋社會特色的海洋意識、觀念、視野和相關理論。海洋社會學的創立和發展,有利於這一目的的實現。”〔1 〕範著具體地列舉了海洋社會學對海洋國土、經濟、安全、法規意識,對海洋戰略、價值、權益、文明觀念,對海洋教育、國際、時間、空間視野以及對海洋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理論的意義,這正是學術、理論站在海洋强國建設時代潮流的前列起引領作用的價值所在。

  二、海洋社會學與海洋强國戰略的契會

  範著不僅抓住了海洋社會學與海洋强國建設的契機,歷史的機遇是建立在内容的契合基礎之上的,海洋社會學與海洋强國戰略的契會,使得範著突顯其獨特的戰略意義。

  如果説建設海洋强國是走向大國的普遍規律,但如何建設海洋强國,中國有着與西方發達國家所不同的戰略選擇。老牌帝國主義靠的是海外殖民,近現代强國靠的是海軍霸權,當代强國則靠的是海軍實力基礎上的海洋經濟。中國是後起的大國,曾經飽受帝國主義殖民侵略,决不會走海外殖民、海上霸權的老路,走的是和平發展的道路。這就决定了中國海洋强國的建設不僅僅是軍事意義上的海軍的建設,而是以海洋軍事爲保障、以海洋經濟爲基礎的綜合實力的提昇。繼2003年國務院《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逐步把我國建設成爲海洋强國”的目標,2008年2月7日,國務院又正式發佈了《國家海洋事業發展規劃綱要》,這是兩個指導我國海洋强國建設的綱領性文件。這兩個文件的名稱由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到海洋事業發展規劃,可以看出我國的海洋强國建設和平發展、綜合發展的戰略思路。在200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提出“要增强海洋意識,做好海洋規劃,完善體制機制,加强各項基礎工作,從政策和資金上扶持海洋經濟發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也專門部署了海洋工作,强調“强化海洋意識,維護海洋權益,保護海洋生態,開發海洋資源,實施海洋綜合管理,促進海洋經濟發展。”黨的十七大作出“發展海洋産業”的戰略部署;十七届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更是明確提出“堅持陸海統籌,制定和實施海洋發展戰略,提高海洋開發、控制、綜合管理能力。科學規劃海洋經濟發展,發展海洋油氣、運輸、漁業等産業,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加强漁港建設,保護海島、海岸帶和海洋生態環境。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維護我國海洋權益。”這一切都説明,中國的海洋强國建設具有中國特色,走的是和平發展、綜合發展之路。

  海洋社會學與國家海洋强國建設的戰略是相一致的。尤其是範著站在戰略的高度,以學科體系的創新不僅使得海洋社會學更爲科學,而且凸現了海洋社會學實踐性本質,客觀上爲海洋强國的建設進行了科學的論证和理論的服務,體現了學術理論工作者的歷史使命感。範著體系的創新主要是構建了一個“大社會學”的體系,它不是狹義地理解社會學對象,不是局限於研究社會問題、社區建設,等等,而是兼收並蓄地以雄厚的社會科學綜合知識爲背景,以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系統論爲指導,建立了一個涵蓋海洋社會學主軸以及從歷史、重心、主體和實用四個維度搆成的四個層次的學科體系。其中,作爲歷史維度的第一層次主要研究包括海洋社會與其内在變遷、外在關照和人類屬性以及它們之間的互動關係;作爲重心維度的第二層次主要研究包括海洋社會與海洋環境、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外交、法規以及它們之間的互動關係;作爲主體維度的第三層次主要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個體、群體、組織、社區以及它們之間的互動關係;作爲實用維度的第四層次主要研究海洋社會與海洋資源,價值、生態、建設以及它們之間的互動關係。這四個維度、層次圍遶着“研究海洋社會自身及其與人類共進退的一門分支社會學”主軸展開,並從時空的無限性、領域的廣袤性、人際的趨利性和平衡的根本性統馭海洋社會學的總體。可見,範著實際上是創建了一門真正意義上的全新的宏觀海洋社會學。也只有這樣的宏觀海洋社會學,才能反映海洋社會學的本質和特徵,並順應我國海洋强國建設的戰略,起到學術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三、海洋社會學與海洋强國地位的契证

  正如我國實現海洋强國的目標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海洋社會學的成熟也有待時日。海洋社會學與海洋强國地位的契合關係是那樣地具有標識的意義,只有海洋强國的建成,海洋社會學才能成熟,反過來,也只有海洋社會學成熟了,才象刻下了契記一樣,成爲海洋强國建成的契证。

  然而,範著則是在海洋社會學形成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這不僅表現爲上述範著創新了一個宏觀社會學體系方面,還突出地表現爲它以海洋社會學的形成發展史契证了海洋强國的建設歷程。海洋社會學是隨着中國建設海洋强國應運而生的,目前,在東南沿海的多個省份,包括遼寧沿海經濟帶、天津濱海新區、山東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江蘇沿海地區、長三角經濟區、福建海峽西岸經濟區、珠三角經濟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海南國際旅遊島等,都作出了沿海區域規劃,許多省份已經提出了建設海洋强省的目標。也正是在這些省份,海洋社會學不僅被提出,而且紛紛嘗試創立體系,使海洋社會學的初創期呈現出百家争鳴的時代風雲。其中,廣東的社會學學者發揚了改革開放排頭兵的“敢爲人先”精神,由廣東海洋大學張開城教授率先主編了第一部《海洋社會學》的專著。由於張教授是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的主任,且張著基本上是側重於狹義的海洋社會學,因此,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會長範英研究員集全省社會學學者之力,並從廣義的角度建構了一個全新的宏觀海洋社會學體系。海洋社會學就是這樣在具有海洋文化基因的嶺南土地上生發出來,走向世界。

  範著宏觀海洋社會學體系的建立,也是爲了克服海洋强國建設存在的不足而開出的療救之方。當海洋强國的目標提出後,人們不能不問,我們到底離海洋强國有多遠?過去人們認識的海洋强國都是海洋軍事和海洋經濟的强國,而我國從軍事上改裝的航母還處於測試階段,海軍實力與當今海軍强國比仍有較大的差距;從海洋經濟方面來看則是剛剛起步,油氣還要大量依賴進口,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較爲粗放,外貿的出海通道並不通暢。範著將軍事、經濟等納入了海洋社會學體系的“重心維度”中加以强調。尤其有意義的是,真正的海洋强國不僅僅是海洋軍事和海洋經濟的强國,其本質應當落實到海洋社會上。如果將視野擴大爲“大社會”,我們不僅可以看出離海洋强國的其他差距,而且還可以發現一些海洋强國建設的新的問題和障礙,甚至軍事、經濟上的差距也可以在“大社會”建設的差距中找到根源。例如,關於海洋社會與海洋文化的問題,中國傳統的内陸文化心理難道不需要用現代海洋觀念來取代?關於海洋社會與海洋政治問題,海洋的多頭管理難道不要加以理順?關於海洋社會與外交的問題,難道長期實行的“擱置争議,共同開發”的策略不應當審視其效益?關於海洋社會與海洋法的問題,海洋法規不全、執法不力的狀况難道不要加以改變?關於海洋社會與海洋資源環境問題,近海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的局面難道不要加以整治?如此等等,都是海洋强國建設的短板,也是海洋社會學應當重視的問題。可以説,範著是一部社會科學的“海洋學”。

  海洋社會學與海洋强國建設一路同行。二者的契合也説明,盡管海洋社會學還處於初創期,固然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它以學術服務於海洋强國建設的實踐品格令人稱道,它也必將隨着我國海洋强國目標的實現逐步走向成熟,成爲叱咤風雲的顯學,在未來海洋時代的社會建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戢鬥勇: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主編、研究員) 

  注釋:

  〔1〕範英、江立平主編:《海洋社會學》,中國出版集團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66~67頁。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