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海洋社會學》所體現出來的精神及其特質,是人類共同擁有、共同遵循、共同追求的價值與精神的折射與再現。作者致力於《海洋社會學》研究,在學術上體現出辯證思維的研究方法、開放創新的學術精神、實事求是的理論品格;《海洋社會學》踐行於社會,折射出作者勇於承擔的責任意識、以人爲本的人文精神、追求幸福和諧的美好願景;以上這些特質,也最終使該書呈現出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真理與價值的統一、邏輯與歷史的統一。
由範英等主編的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之第43部《海洋社會學》新近出版,該書以一個全新的角度從五個部分、四個層次和四個維度重點論析了與海洋社會有關的18個互動關係與規律,作爲一部關於海洋社會學的創新教材與創新著作,它力求成爲具有世界普適意義的、比較系統的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爲我們全方位、多視角、深層次地研究海洋社會的生成機制及發展規律等提供了較新成果和辯證方法,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理論意義。同時該書對海洋社會發展的研究,有着明確的現實關照和實踐意藴,它結合中國所面臨的特殊生存境遇和現代化建設背景,努力探尋21世紀海洋世紀中國崛起的現實道路;尤其是該書還對海洋社會發展變遷的歷史和海洋社會各搆成要素的現狀及互動進行了系統梳理,這既是當代海洋社會研究的主要難題和關鍵所在,也爲中國對海洋乃至整個社會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
縱觀整部《海洋社會學》,該書體現了諸多人類共舉之價值,無論是從學理的角度還是從踐行的角度,該書所體現出來的精神及其特質,是人類共同擁有、共同遵循、共同追求的價值與精神的折射與再現。作者致力於《海洋社會學》研究所體現出的辯證思維方法、開放創新精神、實事求是品格,《海洋社會學》踐行於社會所追求的責任意識、人文精神、美好願景,其間所體現的人類共有之價值,也最終使該書呈現出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真理與價值的統一、邏輯與歷史的統一。
一、學術價值
(一)辯證思維的研究方式。
《海洋社會學》在總體架構與具體闡述中,運用了正確的理性思維方法。該書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始終以辯證思維的方式,通過揭示海洋社會中的一些主要矛盾的辯證運動,來研究海洋社會生成發展的機制和互動發展的規律。首先《海洋社會學》從歷史維度聚焦海洋社會的發展軌迹,對海洋的歷史和現實進行系統地梳理,詳細分析當今海洋社會發展所面臨的危機以及對整個社會的影響,爲當代海洋社會發展尋求潜在資源和現實路徑。其次《海洋社會學》從重心維度與主體維度分析了海洋社會生成發展中的内在基本矛盾,從而建立關於當代海洋社會生成的一般理論分析框架,爲尋找海洋社會發展規律提供理論基礎和研究視域。最後,《海洋社會學》從實用維度結合當代海洋社會發展的新形態,專述海洋建設與海洋社會的互動關係,並强調“在海洋建設中要以人爲本不動摇”,因而爲當代海洋建設與整個人類發展的目標和前景進行了展望。因此,該書運用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矛盾分析方法,爲我們比較清晰地闡明瞭海洋社會發生發展的内在根源、根本動力及基本規律。此外,《海洋社會學》的整個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體現了辯證邏輯的思維方法,遵循了實踐——認識——實踐、具體——抽象——具體、個别——一般——個别等辯證認識規律,從而整體體現了邏輯與歷史的統一,使之成爲了一部有較高價值的學術理論。
(二)開放創新的學術精神。
《海洋社會學》是在延續了近30年的精神文明學的基礎上提出和進行的,它明確而清晰地把相關研究從陸地推及今天的海洋社會,是精神文明學在當今時代具有突破性理論學術創新的嘗試。因此,海洋社會學是開放的與時俱進的理論成果,該書秉承“雙百”方針和學術自主精神,提出了新問題,開拓了新領域,提出了新觀點,構建了新理論,發掘了新材料,作出了新論证,自始至終體現了理論的開放性、創新性。該書不僅把海洋社會學界定義爲研究海洋社會自身與人類共進退的一門分支社會學,且在書中對一些概念如海洋意識、海洋觀念、海洋視野、海洋理論等進行了明確定義,同時提出了一批新的基本用語;該書是從社會學視角探討海洋社會奥妙的體系性專著,不僅研究視角與方法創新,而且理論架構獨特,分别從四個維度、四個層次進行分别闡述;該書在一些内容闡述上糾正了人們以往的一些不實觀點,如書中指出陸地社會的内在變遷及其人類屬性是不能代替海洋社會的内在變遷與人類屬性的,從而還原了人類社會的整體搆成和海洋社會相對獨立的地位,等等這些都是理論創新的表現。理論創新是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吸取新的實踐經驗、新的思想形成新認識的過程。《海洋社會學》所體現的開放創新精神,其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必將在更高層次上引領和推動海洋社會的實踐發展。
(三)實事求是的理論品質。
《海洋社會學》書中提到,本書既是一部海洋社會學的學科性著作,又是一部海洋社會學的實驗性教材;海洋社會學的初步構建,在學科理論上必然存在許多缺陷,需要今後不斷深化、完善,需要中外熱心學者的長期共同奮鬥。該書定位在實驗性教材就是想説明,作爲一門新興的學科,其理論與科學性尚需要在現實中檢驗和發展完善,這是一種嚴謹的實事求是的理論作風。馬克思説:“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於思維——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實性和非現實性的争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1 〕馬克思這一著名的論斷表明,人們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檢驗自己認識的真理性。實事求是的理論品質還表現在《海洋社會學》從實際出發從事實出發,以經過證明的事實作爲自己理論與策略的前提,例如,該書在第二十二章中曾明確提到:“應當看到,人類在海洋社會建設的許多方面尚未充分爲人,存在不能盡如人意的問題”,接着在分析其種種根源的基礎上,提出了海洋社會建設以人爲本的相關對策思考。一切從實際出發,説到底就是實事求是。因此,全書體現了實事求是的嚴謹治學態度與科學理論品質。
二、踐行價值
(一)勇於承擔的責任意識。
海洋社會學研究者,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把强化海洋研究“看成是自覺迎接海洋世紀的重大責任”。21世紀的人們包括中國在内,面臨着陸地社會的密植與擠壓,無疑需要向遼闊的海洋進軍以拓展生存與發展的空間,21世紀的社會,以往的海洋權益多爲個别霸主所控,這種不公平的現象已引起世界海洋國家的覺醒與抗争,並急起改變現有的痼疾;現實社會的發展與海洋發展中的問題呼唤新興學科的出現;而海洋社會學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有些方面還存在着“無現成的學科理論的指導”的問題。廣東社科界部分學者具有敏鋭的社會洞察力與强烈的社會責任感,他們“在試圖構建人類一般的海洋社會學中也試圖爲中國的强文、强海做出一份參考”,36位作者與編務人員歷近3年的時間完成了該著作。“社會的發展到了今天的時代,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責任,已經歷史地落在無産階級及其政黨的肩上。無産階級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鬥争,包括實現下述任務:改造客觀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係。”〔2 〕勇於承擔社會責任,是公民應盡的義務,是人類追求的共有價值,而此對知識分子來説,具有更爲特殊的意義。
(二)以人爲本的原則立場。
《海洋社會學》反復强調:“以人爲本是海洋社會建設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海洋社會建設以人爲本不動摇,一方面體現在海洋社會建設的最終目標是“人”本,人是海洋社會建設的主體,改善和提高全體人民的生存和生活質量,從各方面爲人的全面發展服務,是以人爲本的應有之義。另一方面,海洋社會建設要以人爲“本”,人不僅是手段更是目的,因此對人的生存和發展體現終極關懷,是海洋社會建設中不可動摇的立場。圍遶着這兩個基本方面與原則,《海洋社會學》從歷史與現實的層面,從實踐的角度闡述了海洋社會建設的歷史、現狀、問題、原因、對策等,比較詳細地闡述了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海洋社會體系建設,也比較詳細闡述了海洋社會建設以人爲本的全面性、系統性、持續性、和諧性原則。該書還從要素與主體的層面,從理論的角度闡述了海洋社會内在要素的矛盾運動及其規律,而其中人則是矛盾統一體中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重中之重,海洋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及其建設,必然要以人的終極關懷爲根本;海洋的個體、群體、組織、社區都是由個人搆成,人創造、影響、造就了海洋社會,也最終成爲海洋社會建設的受益者。
(三)幸福和諧的願景訴求。
人類解放、社會和諧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追求幸福和諧也成爲了人類共有的價值與理想,《海洋社會學》始終圍遶着這一願景訴求展開了其對海洋社會理論與實踐的探討,“共創和諧”明確地成爲了該書研究的最終意義和根本目標。和諧社會必然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係的和諧,海洋社會學就是要“樹立人海和諧共進的生態文明觀,維護海洋生態系統的綜合平衡,構建海洋社會生態保護的運行機制,實現海陸生態的科學協調持續發展”,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當然,和諧海洋社會的核心又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發展,維護與實現海洋社會公平正義,以共享互惠、共同發展爲前提,妥善處理好國家和各個民族之間的關係、發達國家與落後國家之間的關係、陸地社會與海洋社會的關係,這都成爲了《海洋社會學》的重要論點與核心理念。該書還從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指出,促進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發展,就應該加强海洋社會六個文明建設滿足每個社會成員的需要,而每個成員也應該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只有這樣個人與社會才能實現良好的互動,實現和諧的社會、幸福的狀態。
三、綜合價值
(一)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强調認識與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與根本要求。人的認識是從實踐中産生,爲實踐服務,隨實踐發展,並受實踐檢驗的。認識依賴於實踐,離開實踐的認識是根本不可能的。實際上,實踐和認識總是相互作用的,認識特别是反映客觀事物本質和規律性的理性認識,對實踐有着巨大的指導作用。理論是認識的高級形式,隨着實踐的發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論的指導作用越愈明顯,它往往走在實踐的前面,指導着實踐活動的進程。《海洋社會學》作爲一部構建“比較全面比較系統的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的專著,是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典範,它很好地體現了知行統一這一人類共有的價值理念。
《海洋社會學》理論來源於社會實踐,實踐促進了《海洋社會學》的産生。人類的認識活動總是爲各個時代社會實踐的特定需要服務的,科學研究的任務也總是圍遶社會實踐的需要這個中心來確定的,社會實踐的需要始終是人類認識發展的强大動力。正如恩格斯所説:“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3 〕對社會的認識更是如此。《海洋社會學》的研究出版正是回應當代社會的發展,是迎接海洋世紀到來的需要。隨着海洋世紀的到來,海洋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作用越來越大,世界上許多國家紛紛將目光投向了海洋,將海洋視作可持續發展的新空間,視作國際經濟、政治、文化和軍事鬥争等的重要舞臺。實踐的需要呼唤理論的産生,《海洋社會學》應運而生,正如書中指出的:强化海洋社會學研究是制定正確海洋戰略的需要;是海洋社會科學發展的需要;是構建和諧海洋的需要;也是促進國内海洋和諧的需要。然而,人們對於海洋方面的學術理論研究,總體上還處於發展中的狀態,尤其從社會學視角探討海洋奥妙的體系性專著,國内外至今仍爲空白,這更凸顯了該項理論研究的迫切性。
同樣,社會實踐推動了《海洋社會學》的發展。首先,人類實踐活動提出的問題歸根結底只能依靠和通過實踐來解决。《海洋社會學》的出版發行是中國的廣東省社會學學會等同仁既汲取着中華文化尤其是嶺南文化敢於天下先的乳汁,本着求真務實的精神,積極投入實踐當中,前後歷經3年之久,終於完成了這部新著。其次,人們只有通過實踐實際地改造和變革對象,才能使對象的真實狀態、屬性、關係、本質和規律得到充分的暴露。在21世紀海洋社會由於海權博弈和大國政治的影響而充滿變數,海洋社會問題多成爲國際社會的焦點領域,其藴含的能量和危機都是空前的,由此而導致的社會變遷令人刮目相看;在一定意義上説,一部人類社會史就是一部海洋社會的發生、發展的社會變遷史,也是一部海洋意識海洋觀念發展的思想史,實踐的發展使人們對海洋的認識、使海洋社會學的研究在今天顯得更爲迫切也更有可能。再次,實踐創造出必要的物質條件、手段和方法,使人的認識能够不斷發展。《海洋社會學》是廣東學者對20世紀80年代末原創意識社會學的應用及演化而成爲當下初創的一門學科體系,書中廣泛吸納衆學科研究的有用方法,并兼收並蓄地吸納了其他學科的一些理論,反映了當今社會科學研究的一些最新成果,這些借鑒的原理與方法是《海洋社會學》研究的工具與橋樑,推動了海洋社會學的研究。
《海洋社會學》理論有效指導社會實踐。海洋社會學的研究及其成果,能有效指導人們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能爲制定正確的國家海洋戰略提供理論支撑,推動建設良性運行的海洋社會。列寧説過,没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他所强調的正是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海洋社會學》的研究出版,有利於充實人們的海洋意識、海洋觀念、海洋視野;在海洋社會學相關理論的指導下,有利於深入探索、發現、把握和建設海洋社會。認識的任務不僅在於解釋世界,更重要的在於改造世界,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的過程,也就是從必然走向自由的過程。《海洋社會學》的研究出版是認識世界的成果,更是指導改造世界的武器,是指導人們對海洋社會乃至人類社會的建設從自發走向自覺、從必然走向自由的重要成果。
(二)真理與價值的統一。
通觀整個《海洋社會學》,體現了真理與價值、科學性與實效性、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成功的實踐必然是以真理和價值的辯證統一爲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實踐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價值尺度,並將二者有機地統一起來的結果。遵循真理尺度即我們所説的“按科學規律辦事”,遵循價值尺度即我們所説的“滿足人的需要”。
《海洋社會學》把握了真理尺度。全書以科學的實事求是的精神去認識海洋世界,力求如實地、準確地按照客觀世界的本來面目去揭示海洋社會自身及其與人類共進退的本質和規律;全書體現了辯證思維的研究方式,以清醒的、嚴謹的、合乎邏輯的思想對海洋社會學的理論體系進行了架構與闡釋;該書體現的開放創新精神,保证了海洋社會學理論能與時俱進,這是該理論保持蓬勃生命力與科學性的關鍵所在。當今世界我們面臨着許多新問題新情况,必須從理論上和實踐中做出回答和加以解决,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推進海洋社會學的理論創新,這是社會前進的必然要求,也是理論能遵循真理尺度的必然結果。《海洋社會學》體現了時代性,把握了規律性,富於創造性。
《海洋社會學》體現了價值尺度。價值的形成和實現以堅持真理爲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價值的。没有真理性的認識,就不能形成正確的價值目標,没有對相關真理的把握,也就不會有成功的實踐。《海洋社會學》能爲實踐提供正確的價值目標,實現價值是人們追求真理的目的,滿足海洋世紀到來的需要這一價值追求引導着一批有志之士去探索相關真理,《海洋社會學》可以使人們更深刻、更全面、更科學地理解其生活條件和發展方向,從而使人們的價值追求更合理。此外,該書自始至終貫穿了“以人爲本”的人文精神與“共創和諧”的美好追求,最好的詮釋了《海洋社會學》的價值尺度。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發展看做是一切認識和實踐活動的出發點,貫徹“以人爲本”的原則。《海洋社會學》以人民群衆的利益和發展爲己任,强調其“在注重學科構建以人爲本的實用性方面,是不可隨意削弱、不可隨意丢棄的終極關懷”、“共創和諧凸現了海洋社會學的研究意義”,全書時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發展要求的價值標準審視一切思想和行動的合理性。海洋社會學研究對象的界定的第四大層次和主軸的第四大維度——實用維度,“都是前面三大層次和三大維度的落脚點和歸宿”,都是以實用性爲宗旨與焦點的。值得一提的是,人們對價值追求越自覺 、越合理、越深入,也就表明人們對真理的把握越全面、越深刻,同時也就越能激發起人們探索真理的熱情,這既是真理與價值相互統一、相互促進的表現,這也正是《海洋社會學》的意義所在。
(三)邏輯與歷史的統一。
從抽象上昇到具體的過程同時就是以邏輯必然性再現對象的歷史發展的過程,邏輯與歷史相統一是從抽象上昇到具體的内在要求,是人們正確進行理性思維的基本方法之一。
《海洋社會學》遵循了邏輯與歷史的一致性,體現了具體——抽象——具體的辯證思維過程。“歷史從哪裏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裏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後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4 〕在《海洋社會學》中,人類社會歷史與海洋社會的變遷始終是作者寫作的邏輯基礎,海洋社會學正是歷史的東西在思維中的再現。尤其是書中專門辟有一章從歷史的維度論述了海洋社會的内在變遷、外在關照及其互動關係等,既闡明瞭海洋社會發生、發展的歷史和在當代的狀况,也説明瞭海洋與陸地的共存共榮的相互關係,從而糾正了許多人眼中的“人類屬性似乎只是陸地社會的專利與特權的”偏頗思想。無論是從歷史維度這一章的内部結構來看,還是從這一章在全書中的邏輯結構來看,都體現了作者的具體——抽象——具體的辯證思維過程,具體與歷史是理論思考的起點,抽象與邏輯是理論産生、學理發展的體現,再具體與回到歷史是理論的目標與歸宿。因此,《海洋社會學》中邏輯的進程與歷史的進程具有内在統一性。
《海洋社會學》强調了歷史與邏輯統一中的差异與對立一面,體現了從個别到一般再回到個别的辯證思維方法。歷史的東西總是包含有偶然因素、次要因素以及迂逥曲折的細節,具體而生動,邏輯的東西需要抓住必然性、抓住基本方向和基本綫索,把握歷史發展的内在規律,這樣邏輯即理論才能更深刻地反映歷史,盡管如此,理論研究並不是要完全抛棄對具體與個别的探索,相反還必須注重其中的具體性特殊性個别性的歷史現象的把握。因此,《海洋社會學》在謀篇布局時明確指出,既要力求尋找海洋世界的普遍規律,尋找世界發展的普世取向,但更希望理論着力點落實到中國的具體實際,力求探討海洋社會的發展規律對中國文化强國、海洋强國等發展戰略的影響及促進民族復興與大國崛起中的意義。從個别到一般再回到個别是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也是邏輯與歷史統一的具體表現,更是真理與價值統一的具體要求。
(左偉清:華南理工大學思想政治學院副教授,竇暢宇:研究生)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頁。
〔2〕《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頁。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2頁。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頁。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