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三章 大旗頭村的環境與風水格局
一、村落的選址
大旗頭村位於西南鎮東北28公里、樂平圩北偏西2公里處。相傳最早始建于明朝,明朝初年,鐘氏先祖福安公原來在南海南浦村以放鴨為生,趕鴨至大橋頭村附近後,即落戶居於此地,為本村鐘姓開村祖。明嘉靖年間,三水縣鄭氏十世祖康泰公由三水樂平鎮蚺蛇村遷居于此,成為本村鄭姓的開基祖。因村側河湧築有大橋,即稱作大橋頭村。後來據說由於清代廣東水師提督鄭紹忠的葬於村西南的老虎崗,墓地遠望如大旗,故易名大旗頭。
大旗頭村的選址是按照風水格局佈置的,從光緒年間《廣東輿地全圖之三水縣圖》(張人駿,光緒二十三年)可以看出,大旗頭村的聚落選址典型符合巒頭法察砂理水的最佳村址型制(見圖3-3)。大旗頭村的空間模式順應“四神砂之說(《地理人子須知》:《曲禮》注雲: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方宿名也。然則地理以前山為朱雀、後山為玄武、左山為青龍、右山為白虎。)”的基本格局(見圖3-1,2):大旗頭村背倚雞籠崗(主山玄武),主山之後有斜崗(少祖山)從斜崗——大宜崗——石頭崗——烏石崗——獨樹崗(祖山)構成一條完整的龍脈。左有後崗埠(白虎)週邊張崗頭(護山),右有龍眼崗(青龍)週邊則是樂平湧圍護。前有隆安墟(案山)、企崗(朝山)、南口(水口山),樂平湧成繞城之狀。由此觀之,大旗頭村確是一風水寶地也。
作為歷史文化名村的宏村,其選址同樣符合風水學要求,宏村最早形成於南宋年間,當時村中有韓、謝、董、汪四姓居住,但是在南宋紹興年間由於時局動亂,其他族姓居民為避戰亂盜賊就遷居他鄉,惟獨汪族不舍鄉間山水秀美,於是舉家遷至雷崗山之陽,“擴而成太乙之象,故而美曰弘村”,至清乾隆年間方正式更名為“宏村”。宏村背倚黃山西南余脈雷崗山,前臨邕溪、羊楗河交匯的虞山溪,是一片擁山抱水,山媚水秀的畫裏鄉村,宏村之所以令人稱奇,是因為這座聚族而居,歷史悠久的村落集仿生學,風水堪輿以及歷史學、生態學、美學等多種知識於一體,而形成舉世無雙的牛形村落。(見圖3-4)
二、村落的形態
無論大旗頭村還是宏村,村落先祖在擇地居住之時,風水堪輿是其中要旨,並總是佔據最重要的地位,村落選址首要必須“山環水繞”,風水理念中必須體現“以形觀風水,形中寓理。”如大旗頭村的自然環境格局就是一個幾乎完美的最佳村落理想模式(以形觀風水),在這樣的村落環境下,村落的設計者為體現村落主人(鄭紹忠)從軍一生戎馬生涯,在村落空間形態上設計出一個身著戎裝,挺矛衝鋒的將軍形象(形中寓理)(見圖3-6,7)。
巨集村的情況也是如此,從村落的整體環境來看,它背靠雷崗山(主山)兩邊各有黃山的支脈呈青龍、白虎之狀。前有邕溪、羊楗河交匯而成的虞山溪成拱揖之勢,同樣符合風水堪輿之說的最佳村落選址之說。同時,為了適應宏村徽商求財旺族的良好願望,村落的設計者結合陰陽風水,詳察地理脈絡,制定了臥牛形狀的村落整體形制規劃。(見圖3-4)
在村落選址的過程中,儘管不同地域的村落選址都依從基本的風水學含義,並竭盡所能尋覓理想的“風水寶地”。 然而,由於不同地方自然地理環境差異,各地理想“風水寶地”模式總要和當地自然地理環境基本態勢的內在規定性相一致;就大旗頭村來說,其地處嶺南的珠江三角洲,地形總體以平原形態為主,加之氣候多雨濕潤,所以古村落設計建設必須重視對水的利用,使之能起到彌補平原地區山勢之弱,同時在中國傳統風水文化中,有“山地觀脈,脈氣重于水,平地觀水,水神旺於脈”之說,在大旗頭村,村落的建設者充分地表達了這一指導思想,他們在村前挖塘蓄水,達到積蓄真氣,聚斂財氣的目地。同時村前挖塘,打井,也有利於降低村子的地下水位,使村落地面乾燥,空氣流暢清新的目的。
在宏村,其地處皖南山地,整個地區地形以山地形態為主,因此村落選址對理想的村落形態有更好的山川組合來體現風水理論的基本要求,眾山圍護,兩水(多水)交匯於村址之前是最理想的村落模式,村落建設者在選址之時,必找風水師進行實地勘察,通過覓龍、察砂、觀水、點穴來框定村址,同時由於程朱理學對皖南徽州地區文化影響甚巨,所以朱熹“氣在理先”的哲學思想也滲透到風水理念之中,使得這裏相地必須先弄通氣理,並對村落中的祠堂、家廟、寢居、建築其形制、點穴都做了規程佈局。
三、村落的自然環境適應
(一)自然環境基本特點
大旗頭村處於濕熱的南亞熱帶季風區,基本氣候特徵是炎熱、潮濕、多雨、季風較強。從季節變化角度說,該地區夏天較長,春秋天相連,基本無冬天。年總日照1934.4小時,年平均氣溫為21.5℃;7月份氣溫最高,平均為28.8℃;1月份氣溫最低,平均為12.4℃,年平均降水量為1687.8毫米,雨季在4—9月間。夏季受颱風和低氣槽影響有暴雨和大暴雨,局部有特大暴雨降水過程。
(二)村落的自然環境適應
大旗頭村傳統建築的設計和建設是在適當考慮颱風、暴雨影響條件下,重點解決好防潮、防熱、通風問題。既要考慮防止外界高溫進入室內,又強調能夠迅速地將室內的濕熱空氣排除出去。為此,大旗頭村傳統民居建築為適應環境而運用了許多方法。
(1)從村落傳統單體建築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內院開敞:大旗頭村的民居、祠廟建築儘管在外部形態上是比較封閉的,但內部卻十分強調通暢。主要表現在院內的房間、連廊都向天井敞開。這一現象是與強化室內通風和排除室內濕氣有關;
②設置天井:大旗頭村的建築一般都設有天井。在樓房中沒有條件設置天井時,則在樓內設置樓井,如:大旗頭村西向的一些民居建築。這種方法是出於通風的考慮;
③設置回風壁:大旗頭村的祠廟、府第等建築中常在主要風路上設置一些阻礙物,以獲得回兜風。該地區的方向變化較大,人們希望利用回風,在暫短的靜風間隙協助解決室內的排熱問題;
④大旗頭村的傳統建築還有屋頂陡坡、出簷較遠、進深較大等等,都與通風、避雨、遮蔭等有關。
(2)從村落聚落環境空間結構方面來看,大旗頭村的梳式佈局十分典型。在梳式佈局中,聚落的結構除強調街巷的通直對正之外,還十分注意在聚落中形成溫度差和氣壓差,以利於通風。大旗頭村的溫度差是通過在聚落外部合理的佈置水塘、樹木獲得的。這些水塘、林木對於空氣有降溫作用,從而形成了自然通風的條件。氣壓差則是通過聚落內外的空間大小、疏密等方面存在差異而形成的(一般民居內部空間小,則氣壓大,風速大),並由此構成自然通風。大旗頭村的建築之間比較密集,常設置了許多窄小,而且兩側有高牆遮擋的巷道空間,這些內部巷道被稱為“火巷”、“側巷”,而從氣候條件考慮,則稱為“冷巷”,即解決了交通、防火問題,又為村民提供了陰影區,一舉多得。而“冷巷”由形成了局部“小高壓”,通過熱壓作用強化聚落內部的通風(見圖3-5)。另外,大旗頭村還十分注意在聚落佈局中形成地勢差。北向地勢較高,民居依地勢而建。東向、南向和西向的聚落在建築過程中都將聚落地基墊高。這在東向的古建築群中最典型,形成較高的地坪,聚落內部有地漏、地下排水渠等構成的排水系統。這種地勢差有利於聚落的排水和防洪。
四、村落的風水格局
(一)環境空間的風水格局
風水理論之於村落環境空間的格局,最主要是選擇其最佳的山脈、水流、朝向、點穴等內容,即風水理論中所謂的“覓龍、察砂、觀水、點穴”。大旗頭古村落在覓龍環節上結合了珠江流域的平原地形特徵,因勢利導以山崗為山脈骨架,形成“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基本格局,村落背倚雞籠崗(主山玄武),主山之後有斜崗(少祖山)從斜崗——大宜崗——石頭崗——烏石崗——獨樹崗(祖山)構成一條完整的龍脈。左有後崗埠(白虎)週邊張崗頭(護山),右有龍眼崗(青龍)週邊則是樂平湧圍護。前有隆安崗(案山),企崗(朝山)、南口(水口山),樂平湧成繞城之狀(如圖3-3)。使村落藏於眾崗的龍穴之中,聚萬物之精華,收萬象之靈氣。同時這種相對封閉的局地空間,也具有明顯的現實含義:①村落相對封閉,有利於形成良好的局地生態和小氣候;②對於地處沿海的大旗頭來說,村落相對閉塞,對其抗禦颱風襲擊具有良好的作用。
在理水環節上,大旗頭古村的建設者同樣煞費苦心,為了彌補村前(東北方向)河流水流形態呈反弓之狀的不足,村落設計者便在村落的正前方位,挖塘引水,形成前塘後村的典型嶺南村落特徵,從而達到風水說所謂的“塘之蓄水,足以蔭地脈,養真氣”的含義。同時為了改善地氣濕潤、河流阡陌眾多的嶺南平原地形的不足,古村落的設計建設者在村落中建設了優良的取水、排水、灌溉系統:一方面,在村中打井數口,供飲用洗滌之用,同時為避免水患發生和疏通村中廢水的排泄管道,大旗頭村中的巷道內,相隔十數米就設置了一個錢眼形的排水滲井,在排水滲井之下,是連接村中各部分的地下管網系統,該管網系統通過數個地下水出口把村中廢水,積水排入村前水塘,又形成“眾水歸塘”,表達了村落“聚水生財,萬流歸宗”的基本意念。
(二)風水與建築
大旗頭村的建築形制結構,堪稱精妙,既有象形學、村落防禦上的基本意圖,又具有風水理念的思想精髓。
1.村落建築形制結構的象形學含義
從整體的建築構成來看,村落的主體建築群形成了一個頭頂戰盔,身著戎裝的將軍挺矛衝鋒的形象(如圖3-6)。北一區為戴著頭盔的將軍頭顱,中一區為將軍的胸膛,南一區為將軍的肚腹,中部自西向東的道路為手持的長矛。後來,東部開通了自北而南的弓形道路,對村落象形結構有一定影響。但巧妙的是,將原來挺矛衝鋒的將軍意象改變成了彎弓搭箭的意象(見圖3-7)。自北而南的弓形道路為將軍手上的弓,中部自西向動的筆直道路為將軍弓上引而待發的箭鏃。將軍威風凜凜,怒視來犯之敵,這種村落象形結構從風水含義來說,威風凜凜的將軍保護著大旗頭古村落,使之在數百年的歷史長河中幾乎從來沒有受到外來勢力對他的打擊和損毀,繁衍百年而依然屹立于三水大地。
2.村落建築形制的防禦學含義
古村落的防衛意義對於任何古村落都客觀存在,而且這也是古村落建設設計這構思規劃的重點之一,如比較典型的客家圍屋建築群落。參考華南理工大學的研究成果,大旗頭村的防禦意象有以下兩個特點:(1)大旗頭村具有防禦區域的“核心區”。大旗頭古建築群是在鄭紹忠主持下一次性規劃建造完成的,這一建造過程也改寫了大旗頭村宗族權利空間的分佈,確定了鄭紹忠以及其所屬房支在宗族中的領導地位和權利。所以從整個村落的空間擴展過程、空間的形態和古建築群空間結構的角度來看,明顯的呈現出以鄭紹忠為核心的特點,鄭紹忠所屬的房支佔據村落的中心位置,從象形意象看,正是位於將軍的胸膛部位。而鄭紹忠及其四子和直系血親的住房佔據村落靠西和西北的位置,是“將軍的心臟”,是村落和古建築群的防禦的核心區。它東面和南部分佈房支其他村民的住房和宗祠、家廟等建築。這些住房和哨樓、高牆一起構成了核心區的週邊防禦系統。在週邊防禦系統和核心區之間的巷道設有第二道門,緊急情況下,門樓上鐵閘落下,核心區就自成堅固的防守體系。另外,核心區的建築在用材和建造工藝上都優於其他民居建築,呈現明顯的等級差別。(2)成熟、多層次的防禦體系。大旗頭古村的防禦格局呈現出自西向東逐層防禦的特性,防禦體系可分為五層:①第一道防禦區——預警區。村落防禦以古建築群為核心,南北村落成為防衛屏障,西面有水塘、高牆和哨樓,易於防守。碉樓位於弓形道路週邊東北方向處,據鄭洵候老人回憶碉樓有三層,每層的淨空高度大,總高度相當於現在的六層樓高,能夠容下全村的村民。在周圍地區,只有位於樂平圩的碉樓與其相當。碉樓視野開闊,負責監視沿箭鏃方向的來犯之敵,當敵人出現時,負責對村內的示警和進行第一級的抵抗,它與古建築群東面開闊區域構成首道防禦體系。②第二道防禦區。從碉樓至大旗頭古建築群廣場的區域,構成村落的第二道防禦區(水口防禦地帶),對於水口的作用,明代風水師廖希雍做出過這樣的說明“水口者,一方眾水總出口也”,風水術認為,“山發人丁,水聚財物”所以水口一般封閉圍合,同時水口又是村落整體建築格局的“門戶”,在古代不同氏族的征服與被征服的抗爭中,村前水口作為整個村落的防守關隘,在村落防禦的整體功能中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在四面環山的區域,村前水口總是村落的鎮守關隘,人們一般會在利用自然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人工修造,以適應守土保家的基本功能;在平原河流眾多的區域,當地人們也會因地制宜的利用水系的作用,來修造水口,使之承擔村落防衛的基本功能。其中,樂平湧、池塘、尚書第和月臺是主要的防禦工事。③第三道防禦區。東西向直巷的巷口原來都設有趟櫳門,若將其關閉,則整個村莊就成為堅固堡壘。南北巷道與東西巷道的交接處也有帶趟櫳門的門樓,只要將其關閉,就可將村落分成兩部分,靠西和西北是鄭紹忠及其四子和直系血親的住房,為核心區。位於核心區的東面、南面為該房支其他村民的住房和祠堂、家廟等建築。內部的巷道縱向為主,地勢逐級抬高,建築的牆體使用青磚和石塊做勒腳,堅固耐用,牆身是典型的“清水牆”灰縫處理整齊密實,刀槍不入,實砌牆的組砌方式是上下皮一順一丁向多順一丁過渡,使牆體堅固並形成整體,勒石腳增加了堅固穩定性,牆上開窗細小,並有槍眼排列,形成易守難攻的實戰特徵。核心區西面和北面是防禦的高牆,加之四周的哨樓、地坪上設有垛口的防禦性圍牆。這些結構共同構成第三道防禦區。④第四道防禦區。核心區是城中之城,為第四道防禦區,其房屋的建築結構具有防禦的功能,如:牆群以雙層花崗石砌築,牆體使用中間夾有鐵板的雙層青磚。⑤第五道防禦區。為古建築群民居單體,民居建築本身也體現出防禦的功能,如:屋面採用可上人屋面的特殊做法,高高的石角、高2米的氣窗、降低的視窗鑲嵌有鐵條,部分民居採用雙層屋面,據稱中間夾有鐵板。
3.村落建築構成的哲學與風水學意義
中國人幾千年來深受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骨子裏有種深刻的人文情懷,在古村落的創建時,也有一種尋找和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反映在古村落的建設中,村落建築群必然體現文治教化的功能,古村落的建設者按照風水書上的指示“凡都省府州縣鄉村,文人不利,不發科甲者,可於巽、坎等方向,擇其吉地,或于平地建高塔,皆為文筆峰”,除了文昌閣、文筆塔,還可以營造出一種“文房四寶”皆備的人傑地靈興文運的寶地。大旗頭村前老榕垂練,池塘漣漪,塘邊文塔連著塔旁二塊形如硯石的巨石,構成一幅紙墨筆硯皆備的“文房四寶”,想來鄭紹忠造反起家,憑一身武藝幾十年浴血征戰才有大旗頭村的恢弘建築,他一生以武功立身,直至功成名就,但骨子裏的儒家哲學思想也使得他希望自己的子孫能實現文治教化,家業萬代興旺。在村落建築的安排上,大旗頭村也滲透了儒家有關君臣、父子尊卑有序的基本特徵,宗祠、家廟位居村落核心,圍繞此,民居分佈體現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基本特徵。
五、鄭氏墓地的風水意義
鄭氏墓地,主要是指大旗頭村以鄭紹忠及其嫡系兄弟子侄等的墓地風水格局,並從風水學的角度探討這些墓地的選址、朝向、方位等在風水含義上與大旗頭村的發展和鄭氏宗族的繁衍的內在聯繫。這裏我們探討鄭紹忠、鄭繼忠和鄭潤琦墓地在選址、朝向、方位上的風水學含義,重點以鄭紹忠墓地為主(見圖3-9)。
(一)鄭紹忠墓地
1.基本概況
鄭紹忠墓,目前盛傳共有三處,包括東莞虎門(鄭紹忠曾在此為官廣東水師提督甚久)、南海官窯和三水大旗頭村的鄭紹忠墓。根據正史記載,我們認為鄭紹忠墓的真正下葬之處應為其老家故土的大旗頭,之所以出現其他兩處鄭墓,應該是和中國古代的一些通常做法類似——即有些做官為人時,或得罪世人太多,或墓地下葬時攜帶了大量的珠寶財物,或自認為在世之時為惡太多,恐自己死後遭人圖財或報復者;這些人往往就會廣布疑塚以使後人找不到自己的真正葬身之地,從而免於劫難。鑒於此,我們探討鄭紹忠的墓地風水,主要是以大旗頭村的鄭紹忠墓來進行分析,對其他兩處傳聞墓葬本文不予涉及。
三水大旗頭村鄭紹忠墓,位於村西的老虎崗,鄭紹忠的墓地與老虎崗山頂在同一直線上,鄭墓依託老虎崗,砂山環繞,以整個山崗為墓,氣勢宏偉。整個墓地構造簡單,但結合山川地形仍然顯得氣度非凡。
鄭墓下葬之初周圍是沒有其他墓地的,在鄭墓兩側,有御賜厚葬碑和雲石為材料製作的鄭紹忠記功碑,由李文田所書,現已不存在。周圍鄭氏家族其他人的墓碑原來都不是在老虎崗,現在老虎崗鄭氏其他人的墓碑是這幾年來移過來。鄭墓碑的朝向是北向的,據說是鄭為了表達對北京朝廷的忠心。
鄭墓下葬前,老虎崗尚有一座附近高崗村一戶先祖的古墓,在鄭墓的右上方,位於虎眼部位,現在尚存遺跡。據傳,該戶族人興盛時,對面的河南村人口大減,河南村主要是朱姓和羅姓,這樣,當地流傳一個歌謠:“老虎過河(樂平湧),叼豬(朱)崽,叼完豬崽又叼羅。”於是,河南村在樂平湧邊建了一座玄壇廟(一說洪聖廟),以保村莊。但是鄭紹忠生前就十分喜歡此地,決定選墓地在那裏,並將全崗買下。大口金傳說是老虎托生,兵營也稱“虎營”,死後又葬於老虎崗正應了鄭紹忠戎馬生涯的傳奇一生。此後,由於鄭紹忠的身份職位,無人敢葬在此崗,亦不可能葬在此。直至土改後,此地不再為私有,才開始有人將先人下葬於此。
2.選址點穴與山川形制
對於鄭紹忠墓地為什麼位於村西位置,世間疑問甚多,其實結合鄭紹忠發家經歷來綜合考察,還是很好理解的:從選址來說,鄭紹忠相傳是老虎托生,死後葬於老虎岡,大概是想以其本身的老虎神靈來護佑大旗頭——這個彙聚了其一生精神和財力竭力打造的理想家園。從形勢法風水學的角度來看,選址老虎崗,很好的滿足了尋龍、察砂、觀水、點穴和取向的內在要求,符合理想的墓地風水的基本要求:以老虎崗山頂為倚靠,前山為穴,形成一個良好的風水場,它背靠老虎崗,兩邊山岡圍護,從老虎崗往東——小邊崗——後埠頭;由老虎崗向西——南邊崗——塘埠;前面斜崗——北鴉崗圍護。(見《廣東輿地全圖,之三水縣圖》)。符合《葬經翼》所雲:“以其護衛區穴,不使風吹,環抱有情,不逼不壓,不折不竄,如雲青龍婉轉,白虎訓俯,玄武垂頭,朱雀翔武”。
從鄭紹忠墓穴的微地環境結構來看,墓穴的微地結構也很好的滿足風水學認為的“穴不虛立,必有所倚”,“務全其自然之勢,期無違於環護之妙也”從鄭紹忠墓地風水圖中可以清晰的看出,鄭墓面北而立,居於老虎崗前山開闊之處,老虎崗環其右側(東面),南面與西面皆有桉樹林環護,前方是開闊的魚塘和農田,從而形成極好的局地風水格局。
鄭紹忠下葬之初老虎崗周圍很少有其他墓地(據傳只有一個荒蕪的古墓)。按照中國人的傳統來說,子孫死後一般是會埋葬在祖先墳塋之側,以期侍奉先人,報答其生養之恩。據村中老者講鄭紹忠的父親志宏公葬在七十二卦山,後來的鄭繼忠、鄭潤琦都葬在附近。而鄭紹忠作為大旗頭鄭氏中最顯赫者,為何其偏偏將自己孤單的下葬於村西呢?仔細探究鄭紹忠一生的經歷,我們認為此中的最主要原因在於,鄭紹忠戎馬一生,殺人較多,也會結下一些仇家。官場沉浮一生的鄭紹忠心機自然相當慎密,想著要好好的護佑大旗頭自己親手創下的家族基業,同時也是為了防止自己死後別人尋仇報復,不想讓祖先的墳塋也一起受累。所以他要尋求一個風水之地:該地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首先必須在風水上是理想的風水寶地,其次最好離自己的鄭氏先祖的墓葬要遠一點,再次自己的墓穴在風水理想上還必須能夠鎮煞(防止敵人死後報復,據說鄭墓自下葬之後,一直至今基本沒什麼大的破壞,其墳塋的鎮煞功能不可小視)老虎崗即是這樣一個理想的墓穴場所:第一、它遠離大旗頭鄭氏先祖的墓葬之地;第二、無論是山川地勢的風水格局還是墓穴的局地風水場來看,該地都是上選之地;第三、老虎崗的名稱與鄭紹忠本人的老虎托生之傳暗合,這樣,鄭紹忠的老虎神靈位於老虎崗以後,無疑是老虎歸山,神靈歸位,這樣墓地的鎮煞功能完全體現。
3.朝向方位及其風水學寓意
鄭紹忠墓地坐西朝北,世間解釋為鄭紹忠一生戎馬,所有發跡皆得益於朝廷賞識,被加封為兵部尚書銜,一等公,位極人臣,他對於清廷的知遇之恩是可想而知的,死後為了效忠朝廷而使自己的墓地北向而立,以盡人臣之道的想法是完全合於情理的,問題是根據河洛書及九宮八卦之說來看,這樣的坐西面北的墓葬朝向,對於大旗頭村的發展和鄭氏後裔的子孫繁衍來說是不是最合理,就值得商榷了。據河圖洛書與八卦九宮之說,北是陽氣始生之地,五行稱之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西乃日落之處,陰氣漸增,五行稱之為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如此可以看出,坐西面北的朝向格局,從生數和成數的結合來看,極為完美,這也是為什麼大旗頭歷經清代、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時代的更迭,仍然保存如初,整體格局形制依舊的基本原因,但由於北面為陽氣始生之地,西面乃陰氣漸增是處,陰陽相沖,很難調和,故而大旗頭自紹忠及其子侄之後,再無顯赫之人之事,至今村中百姓都是自甘悠閒自在的生活,而無改變之願。
(二)鄭繼忠、鄭潤琦父子墓地
鄭潤琦的墓地位於南崗七十二卦山,墓地朝向西南。墓地倚七十二卦山為主山,呈半島狀伸出,兩側有山岡作為砂山以圍護,墓地前面有大片水塘(稱為水浸潭)環繞,對面的沙頭崗作為案山,起到遮罩作用,整個墓地風水環境極佳(見圖3-11)。
鄭潤琦之父鄭繼忠長期追隨鄭紹忠南征北戰,被封為正二品武顯將軍。其墓地位於暨塘松樹崗,朝向為東偏南,以松樹崗為主山,墓地位於山凹,兩側砂山環抱,前面為水塘,對面有二三座山岡。按傳統風水之說,是圍合比較理想的環境。
鄭繼忠的墓地於1997年由全房男丁集資重修,鄭潤琦的墓地於1996年由其三女兒鄭群儀(靜柏)、鄭洵侯和高泳重修。兩墓地空間距離很近。鄭潤琦為粵軍第三師師長,離職後在上海、廣州都有很大的生意,但死後回鄉安葬,反映出“離鄉不離土、葉落歸根”的傳統思想,葬于父親近旁,也顯示出對先輩的孝道。
參考文獻:
[1] 華南理工大學東方建築文化研究所,《大旗頭村古建築群修繕設計研究報告》。
[2] 陸元鼎著 ,《中國民居建築》,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3] 俞孔堅,《理想景觀探源——風水的文化意義》,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4] 亢亮、亢羽,《風水與建築》,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5] 王其亨,《風水理論研究》,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