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四章 大旗頭村的建築文化
佛山市三水區樂平鎮大旗頭村是廣府地區的農村聚落,該村落較為完整地保持了歷史的原初空間格局和保留在建築形式上的傳統印記,而且粵中的中心位置使該村落的形成和發展具有特殊的軌跡。該村落以農業生產為主業,遠離中心城鎮,與外部的經濟關聯較為薄弱,空間發展受到一定的局限,因而一直保持穩定的狀態。村落肌理清晰、自然環境優良、建造技術精良、建築功能完整,集科學價值、藝術價值與歷史文化價值於一體,是難得的鄉土建築標本,在珠三角乃至華南地區村落中具有代表性。村中大多為廣東水師提督鄭紹忠於光緒年間統一建造的古民居建築群,2002年,該民居建築群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1月,大旗頭村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公佈為首批12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之一。
一、建築群
大旗頭村建築古樸而豪華,雖族中有人為官,但族人均是農民。村落建築民俗體現著農耕文化決定的以人丁興旺、財源茂盛、人文發達為追求目標的風水民俗特徵。與風水學所標榜的如何適應自然,期望保證人的好運氣的原理相聯繫,風水也就成了該村聚落選址的依據和空間模式。
因山水成為聚落環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份,但地理環境決非完全適應聚落選址的要求,對於不夠理想的地形,人們便進行積極處理,使之順應聚落興旺的環境需要。其方法是引水成塘和開塘蓄水。根據村落座向,池塘建在村前,形成前塘後村的總體佈局方式。塘呈彎月形,與村內眾多的縱向巷道相垂直,交會于塘邊大路和寬敞的曬穀場。此即風水學所說的:“塘之蓄水,足以蔭地脈,養真氣。”“山地觀脈,脈氣重于水;平地觀水,水神旺於脈。”(見《宅譜指南?問陽基作用》與《陽宅會心集》)。村民們認為,這個池塘,過去稱之為“風水塘”。這種建築民俗既有心理因素,亦合乎生活功能需要。塘中蓄水可以養魚、植蓮,可供平時洗菜、洗衣、消防、積肥之用,還有調節小氣候的作用。濱塘大路和寬敞的曬穀場用整齊的大石塊輔設或用堅固的三合土築成,其村民利用,晴雨皆宜。這裏平時可作曬穀,社交遊息,節日可開展娛樂活動,村民接親嫁女的酒宴也在池塘邊上祖宗祠內舉行。以池塘為背景的總體佈局,村落前高後低,前方朝陽開闊,村後緊襯封閉,加上池塘調節,促進空氣流通,冬暖夏涼,體現出相當高的科學價值。
池塘出水口就設計在築就的池塘堤圍下方,平常不注意是看不出的。古人認為,水即財氣,為了留住財氣,修建時也頗費匠心。此段池塘堤圍寬約二丈,高約丈余,是村民進出村子的必經之路,堤面邊上用修理整齊的長條麻石為欄杆,旁邊培植古樹,行人走在路上有濃蔭遮蓋,也可在樹下石頭欄杆上小座乘涼。所謂:“埂以衛局,橋利往來,處置得宜,亦足以固一方之元氣也”(見林枚《陽宅會心集?築埂造橋說》)。古樹旁又建有文峰塔高大建築一座,反映出當地村民期盼後代人才輩出的良好願望。據說村前古時還有碉樓和更樓。這就營造出該村特有的古樹、堤、塘、碉樓、更樓、村內民居,以及文峰古塔等高低有致的建築群體,其目的與其說是出自某種傳統民俗象徵或意味性隱意,不如說是古代村民為了彌補自然環境不足,主動地使得村落的整體景觀趨於平衡與和諧。可以說,風水學在這裏的作用,實際上是封建意識外殼下的一種環境工程,其中的科學成份不言而喻的。
大旗頭村古建築群是廣府民系民居建築的典型代表。從社會群體意識來看,強調合理分配成為社區生存的必要條件。正如荀子(西元前342—217)宣導的“性惡論”中提出的“人定勝天”原理,天道自然觀被貫徹於組織管理層思想之中,人定勝天只能是群體合力而為之成為共識,如此奠定了聚落和建築空間構造的基礎。建構模式的地域性特色主要體現在以祠堂、家廟為主導,與住居空間有機組合,符合“祭祖與教化”相結合的功能要求。荀子提出的需要論、分工論、“升其源,節其流”、抑制工商業、以農業作為財富生產的源泉,影響到了大旗頭村的建築的形成,但是,社會經濟的發展打破了傳統的“同財共居”的家族家庭模式,也直接影響到了建築形制的變化。
大旗頭村古建築群在建造時進行了統一規劃與設計,並且一次性完成。大旗頭村傳統建築群的建造者為廣東水師提督鄭紹忠,最初的建造目的是為了在炫耀功名的同時保護家人和財產的安全,以圖家業興旺、家族繁盛。儘管其美好願望由於時代潮流的衝擊而化為泡影,但留下的古建築群卻為後人提供了晚清社會民俗的實物載體。大旗頭村古建築群的整體格局採用廣府地區流行的梳式佈局方式,具有普遍性的價值;同時,規劃科學、用料考究、形制統一,是晚清建築藝術與技術成就的傑出代表。另外,大旗頭村古建築群中所蘊含的民俗、歷史、軍事等多種文化因數,為我們從不同視角來考察、研究大旗頭村古建築群提供了可能。完整而優良的村落與周邊自然環境共同形成的鄉村生活空間模式,給當代人以獨特的生活體驗。
(一)整體佈局及其寓意
從總體上來看,大旗頭村古建築群在造型、功能、色彩、整體環境等方面極具嶺南特色。大旗頭村內現存有一批祠堂和大約200餘間清末民居,占地約52 000平方米,其中古建築面積約14 000平方米。古建築群整體坐西朝東,採用廣府地區最為流行的梳式佈局方式,府第、祠堂、家廟、民居、文塔、禾坪、池塘、廣場一應俱全。民居建築群建于人工墊高的臺地上,象梳子一樣排列成行,大部分是廣東典型的“三間兩廊式”,少數為“五間兩廊式”,並被四條東西直巷縱分為五列(圖4-1)。村落前沿排列整齊,主要佈置祠堂、家廟、府第建築及部分民居,後沿佈置不規則。由於前後距離過長,在中間設有南北向的橫巷,以利於南北交通。
1.墨池
古村前的池塘據說代表洗筆墨池。相傳鄭紹忠隻字不識,因擅武才打拼到廣東水師提督的位置,因此他希望後代能通過讀書做官,便在村舍前修建了洗筆墨池。
2.毛筆
同時,這裏還修建了一座筆形的古塔——文塔,代表筆,與塔下的兩方石、村前曬坪和廣場,組成筆墨紙硯文房四寶。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塔左邊是榕樹,右邊是紅棉,而村裏的老人說紅棉常被人們稱為英雄樹,它高大挺拔,初春嚴寒季節,全樹鐵枝繁花,殷紅如火。文塔與紅棉樹體現了村落規劃建設者對鄭氏家族後代能文能武、披荊斬棘、文采出眾,做國家棟樑,治國平天下的冀望。
3.硯臺
另外在墨池的北側有一塊曬穀坪,不僅可以用於農作物晾曬,而且據鄭氏後人講它象徵著硯臺的意思。
4.算盤
而在曬穀坪的北側原本還有一片果園,果園裏面種植有南國特有的水果,諸如芒果、荔枝,也有象徵著吉祥幸福的南瓜、桃,象徵著多子多孫的葡萄等果品。據講,其實果園還代表著“算盤”,果樹上串串果實好像算珠。這其實是鄭紹忠對後人的美好企盼,希望後人左手打著算盤,右手握筆奮筆疾書,既有功名,又有利祿。據瞭解,在解放後村裏人為了照顧那些沒有後人的寡婦,將果園分給了她們,希望能解決她們的生計,但由於年老的寡婦缺乏勞動力,第一年收了果實後,冬天的時候她們就把果樹砍掉用來取暖了。
(二)防禦功能
1.堅固的材料構件
據瞭解,中部的是鄭紹忠的四個兒子的住宅,另外的是鄭紹忠的兩個弟弟的住宅,但由於其二弟死得較早,他把這房子給了他的義子鄭潤材。我們發現這部分住宅與其他住宅有點不一樣,這些住宅四周都壘了一米多高的麻石,顯得非常堅固,這些住宅牆體由三層材料構成,外面是麻石,裏面是鋼板,特別堅固,一般的大炮都不能攻破,小賊若想鑽牆盜財,絕非易事。
2.五個炮樓
當時鄭紹忠出於安全的考慮,在大旗頭村設有四個炮樓,分別在尚書第及東西南北各一個,其中西邊的一個炮樓被稱作鎮西樓,剛好位於糧倉旁邊。而當時晚上打更的方法也別具特色,不是更夫在夜裏走街竄巷邊打更邊喊叫,而是在炮樓裏面打更。打更的順序也非常講究,是按照東南西北這樣一個順序,各個炮樓相互相應的打,這樣既可以報告時間也可以相互瞭解有沒有安全問題。另外,在村東口還建有一座碉樓,稱為紫東樓,高三層。據鄭洵候老人回憶,該樓相當於現在的六層樓高,並且能夠容納整村的人,在戰亂和動盪的日子裏能夠應急保護村民的安全,不過這些炮樓在文革時期已經被毀。
3.裏巷道路
方格網裏巷道路系統,是我國宋代以後街坊佈局的主要形式。可供兩條牛並肩而過的南北走向的寬裏,和東西走向的窄巷,使交通便利,利於建造大片南北向住宅。而這些裏巷,又成為防火通道。四五條深巷將古村分為幾片,每條深巷一端堵死,另一端修有門樓,遇到外人入侵,門樓上鐵閘落下,村子便自成堅固的防守體系。每片民居前後之間有約半米寬的小巷,兩端封實,作防火用。此外,每小巷建有閘門樓,用於防盜。
4.空間結構
大旗頭村的防禦形成具有一個核心區,五道防禦體系的空間格局(詳見第三章)。
(三)防洪功能
大旗頭村選址按風水說模式進行,山水成為聚落環境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但地理環境絕非能完全適應選址的要求。對於不太理想的地形,則進行人工處理,使之順應聚落興旺的需要。水,是人們生活的源泉,以水為財,大旗頭村民巧妙地挖塘蓄水。風水說認為:“塘之蓄水,足以蔭地脈,養真氣”。根據聚落坐北向南的要求,池塘一般在村前。前塘後村這一總體佈局方式,遍及嶺南廣大農村。該村在村前挖掘池塘,作蓄水、養魚、灌溉之用。還打了多口水井,供飲用和洗滌。挖水塘,打水井,還有利於降低地下水位,使村落地面乾燥,空氣得到調節。南方多雨、潮濕,春夏成澇。大旗頭村有優良的排水系統,可免水患(見圖4-2)。方法是:巷道內相隔十數米就設置一個錢眼形排水“滲井”,還有多處下水道出口,和地下管網相連,室內有滴水線槽,總體排入水塘,俗稱“四水歸塘”。
池塘不僅僅有象徵意義,在建築群中,還擔任重要的角色——集納村中雨水。村中的房屋座西向東,地基也是微斜,屋簷雨水落在天井小巷,自滲井由高向低泄入暗渠,再由暗渠排到天井小巷,最後排進村前池塘。
東西走向的有積善裏、長安裏、安寧裏。從水塘至裏巷的前低後高的步步升高法,既便利於排水,又形成一種韻律:錯落有致地面的韻律;山牆側面處理表現為個體集合韻律;門框為整齊劃一的韻律;山牆與一般牆面協調的韻律等。
大旗頭古村在修建之初便使用暗渠泄流,小巷全部以條石鋪砌,方便清理下水道,有設計如此科學美觀的排水系統,所以大旗頭村修建百餘年來,即便在暴雨時節,也從未發生過積水浸村事件。
(四)防火功能
大旗頭村古建築群總體而言仍是木構建築體系,木料多,且聚落建築密集,故需有較強的防火意識。除採用普通的防火措施,如村前設池塘以及將巷道封死等,還在建築結構上下功夫。民居建築群採用整齊劃一的鑊耳山牆,既體觀出建築群的威嚴氣勢,同時也是作為封火山牆,起到良好的防火效果。單棟民居建築的磚牆厚且高——特別是建築群中重要民居建築的廳房部分,其周圍(外)牆,含廳房與天井、廚房的分界牆,均採用加厚的雙層磚牆,內夾空氣層,既起到防火、隔熱的作用,又能有效地控制火情,防止火勢蔓延,具有良好的防火性能。
與水塘方向相垂直的是為數眾多的縱向巷道,交會于塘邊的曬穀場。平時可作社交休息,節日可開展文娛活動。其總體佈局,南面開放,北面封閉,門開通氣,門閉聚氣,前低後高,加上池塘調節,促進空氣流通,冬暖夏涼,四季鹹宜。古村內屋舍渾然一體,全部飾以鑊耳形封山牆,這種具有珠三角地區特色的造型象徵官帽兩耳,又稱“鼇魚牆”,後引申為“獨佔鰲頭”的意思,只有擁有功名的人才能採用,後來在珠三角民居中被廣泛採納,遠看牆體高聳嚴整,頓覺肅穆。核心區建築的山牆從裏到外三層結構,分別是:灰、鐵皮、麻石,起到防火作用。
(五)空間肌理的完整性
事物存在的意義就在於它與同一空間中的其他事物的相互關係中,也是觀察主體思考與闡釋的一種反映。大旗頭村歷史建築群空間肌理的完整性體現在(見圖4-3):不僅其本身的建築風格自成體系,而且與村落周圍環境渾然一體。建築是生產、生活的反映,大旗頭村傳統建築在建造之初的統一規劃與建設,使歷史建築本身的表現風格趨於一致。建築類型齊全、規模龐大,包括府第、祠堂、家廟、民居等,基本滿足了族人各類型生活的要求。與同期建設的相近村落,如河口塱西村、三水大宜崗村等相比,規模更大、保存更好、用料更考究。大旗頭村傳統建築群採用廣府地區流行的梳式佈局方式,規劃整齊,絕大部分建築採用硬山式鑊耳封火山牆,排水設施建設一次到位,避免了功能上的不便造成的拆改。同時,選址合宜,建築群與周邊的池塘、丘陵、林地與農田形成了有機的整體。在後來的使用中,鄭紹忠規定傳統建築群中的住房只是提供給族人住,族人不能對其有任何改動,這種地方風俗與鄉規民約為其保持統一風格提供了保障。
(六) 時間變遷的連續性
任何歷史建築都是一定時間文化積澱的產物。大旗頭村古建築群的連續性體現在居民對自身住居環境的營造與改善中,從1891年建成至今,不同歷史時期的痕跡清晰可辨。安寧裏北側、鄭氏宗祠南側的部分民居,最初並沒有納入鄭紹忠的統一規劃建設之中,現今出現的少量與傳統建築群整體風貌不協調的紅磚房等。大旗頭村古建築群是研究鄭紹忠家族歷史與三水地方史的重要場所,其建設史與鄭紹忠家族的興衰,甚至中國近代史發展的一些事件密切相關,是某些歷史事件發生的實物載體。
(七)宗族觀念的折射
中國歷史上家族和家庭制度的演變,明顯地表現出自己的特點,對其社會經濟和物質文化的影響尤為深刻。“一宗將近萬室,煙火連接,比屋而居”。世代累居的宗族集團在社會話語權力、聚落族群的安全性、群體的健康發展等方面都有著極大的優勢。16世紀或更早,嶺南廣府民系族群組織和造族活動就已經開始,宗族社會在18世紀才逐漸成型,到18、19世紀已經趨於普遍。“明世宗詔令天下,士庶得祀始祖,刺激了民間建祠祭祠的活動。清《大清通禮》復古制,只規定品官於居室之東依式建立家廟,祭祀高、曾、祖、禰四世,不過也允許士庶之家合族人別立宗祠,祭祠始祖”。本來,家廟與宗祠是有區別的,至明清時期,由於政府承認並擴大民間祭祖權及民間祠堂、家廟的普及化,而出現二祠通用的現象。當家族的建構可以成為地方族群用以提高其身分地位的文化資源之時,民間造族活動就成為一種必須,進而推進了家族社會在珠三角洲和廣府地區的興起。”更進一步分析,與社會經濟有密切關係的家族制度和宗族組織對於聚居模式、聚落形成乃至民居建築的形態都有著較大的影響,大旗頭村正是這種宗族制度的產物。從整體佈局到單體營造,從防火設施到排水系統都統一規劃、遵循倫理、風貌一致,祠堂、家廟在建築群中的顯赫位置,反映出宗族觀念在維繫家族團結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住宅建築
(一)清末時的住宅分佈情況
大旗頭村古建築群約1萬平方米,整個村落分為南北東西四個部分,分別居住著鄭紹忠祖輩的四房人。鄭氏後人講到鄭紹忠的祖輩(十一世祖)有四個兄弟,鄭紹忠的爺爺排行老三。長房是裕仁公,居住在村落的南部;二房是裕義公,居住在古村的北部;三房裕禮公,也就是鄭紹忠的爺爺,居住在古村的東部;而四房裕智公,居住在古村的西部,不過由於裕智公少後人,現在村西是與裕義公的永保房支的後人雜居。而東面裕禮公這一房的住宅裏面,也是有佈局安排的。中間有一部分住宅與其他住宅有點不一樣,這些住宅四周都壘了一米多高的麻石,顯得非常堅固,據瞭解這些住宅牆體由三層構成,外面是麻石,裏面是鋼板,特別堅固,一般的大炮都不能攻破。中部的這些住宅是鄭紹忠的四個兒子的住宅,另外的是鄭紹忠的兩個弟弟的住宅,但由於其二弟死得較早,他把這房子給了他的義子鄭潤材。義子是以前隨他南征北戰,而且曾經救過鄭紹忠一命,成為了鄭紹忠的心腹幹將。另外在他兒子住宅的西面則是他的女兒和孫女的閣樓,東面則是鄭紹忠將房子贈給其他族人(親戚)居住的,不過之間有圍牆隔開。
(二)現在的住宅分佈情況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整個村落已經占地52000平方米了,其實最初並未有這麼大規模,只是隨著鄭家後人代代繁衍,一房一房地分脈,房子也一幢一幢地建起,又建了祠堂、家廟,久而久之,形成一片整齊密集的村落。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由於每個家庭子女多了,無法居住,而陸續遷出,現在村裏的古建築中已經沒有人居住了。現在新建的住宅不是按照四大房聚集而居的。因為當初只要誰家家境好了,有了余錢,就可以從古建築裏搬遷出來。
(三)建築型制
大旗頭村古建築群大部分住宅形式為“三間兩廊”式,少數為“五間兩廊”(見圖4-4)。天井兩側是行廊及廚房,正房二間,中間廳堂由一木屏風分隔為廳堂和臥房,臥房上為閣樓,放置雜物,木屏風前有簡易神龕,供祭祖先。在外封閉、內開敞的民居中,有一個或多個小天井,天井與廳堂的關係密切,廳堂以木趟籠與天井相連。天井還有通風採光和戶外活動的功能,是求“天官賜福”敬神祈福的場所。天井的牆面作有磚雕,用以拜天官之用。山牆立面開窗少且小,山牆頂為鑊耳式封火山牆,下有草尾裝飾。入戶門為框門,上有門罩,房屋結構為山牆承重。每棟住宅的牆裙至少有40公分,且為石板牆裙,牆體內還襯有鐵皮,不僅防潮,而且十分堅固。
(四)建築構件
窗 大旗頭村的房屋採用小窗、透光窗,具有防盜作用,屋頂有兩層窗。
柱子 嶺南地區氣候濕熱,因而建築空間高敞,柱子在建築藝術造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非常講究,斷面形狀有圓形、四方形、八角形及花瓣形等。
山牆 鑊耳式封火山牆不僅具有防火功能,而且採用硬山頂,山尖形式多樣,豐富了建築外觀。由於山牆的營建一般富含金、木、水、火、土之說,有的誇張飄逸、有的莊重樸實、有的層疊變幻如行雲流水,造就了迷人的立面空間視覺。
門面 嶺南人特有的生活環境造就了嶺南人特有的生活觀念,門面在嶺南人看來是最重要的,甚至形成模式。凹凸廊與高臺基的結合,既可防風避雨,又可加強立面形象,造成了陰影,虛實對比較為明顯。門簪和楹聯精心雕琢,蔚為壯觀。門廊屋頂高聳,傲視四周,前面還配有石獅、抱鼓石和旗杆石等,據鄭衍謙老人回憶原來鄭氏宗祠前面有6個旗杆石。
三、祠廟府第
(一)寺廟
大旗頭村現存沒有寺廟,據說原來僅有一座帝王古廟,位於東向鄭姓、北向鐘姓之間,供奉洪聖大王。寺廟為三進式,古雅幽深,廟前平臺地上鋪蓋大麻石塊,三側建有低欄,上鋪麻石條,可以坐臥,廟前有一方形水塘,方圓十畝,水深近丈,魚遊其中,非常清澈,廟右側有一古榕,濃蔭蔽廟。帝王古廟在20世紀70年代被拆調,古榕同年被鋸,水塘早已被淤泥垃圾淤塞,廟基也成一片殘地。由於原來寺廟位置為村裏兩大族群的結節中心,成為維繫村落宗族之間和諧的活動場所和精神空間。如果兩個宗族之間有重大事情要解決時,都到該廟裏進行協商。每年的正月十五,拜完洪聖大王,開燈以後,兩個姓氏的村民在一起宰豬、分豬肉,然後抬著洪聖大王游村,遇到祠堂都有進行拜祭,以祈求鄰里和睦、風調雨順。同樣與供奉洪聖大王有關的是在高明市更樓鎮平塘村有間大廟,原名“複龍廟”,但人們習慣稱平塘大廟。該廟建於明嘉靖年間,供奉洪聖大王。每年農曆二月十三日是洪聖誕,亦稱大王誕,全村即熱烈慶祝。全村分六個坊,輪流做“頭”,二月初一起開始活動,請戲班演戲,先選“杠童”,即在洪聖大王前選出一個10-14歲的童子,沐浴更衣,穿上戲服,站在杠中間,手執紅綢,到十三日由兩個新結婚的男青年抬著走,環村走兩次後,到送大王菩薩回廟時刻,六個坊分別舞獅子、吹八音、打鑼鼓、舉大旗,匯成二千人的隊伍,到村前三叉路口,六獅會合,送菩薩回廟。隨後,在草坪舉行“搶炮”活動,慶典結束。現在,大規模的洪聖誕慶祝活動很少舉行,但是卻保留了一個俗例,即每年農曆二月十三日,家家做“角子”,吃“角子”。“角子”是用米粉做成的餃子,有軟有脆,有甜有鹹,品種多樣。
(二)祠堂
在村東向的古建築群,振威將軍家廟、鄭裕禮公祠和鄭氏宗祠從南到北,分別是鄭紹忠父親、爺爺和大旗頭村鄭氏始祖的祠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後堂重新修繕過,顯得較新、較空蕩,但也存在著一些對原來裝飾的破壞。值得注意的是他父親和他爺爺的祠堂的台基比他的尚書第要高出一米多,而且也要比尚書第靠前約一米多,這可以看出鄭紹忠這個人是非常遵守孝道的,自己雖然身居尚書位,依然對自己父輩和祖輩十分敬仰。此外,村北向有鄭大夫家廟、慧清鐘公祠、大道鐘公祠、永康鄭公祠,南向還有奉政大夫家廟、裕仁鄭公祠。其中,鄭大夫家廟的門匾為北洋政府第一任總理三水人梁士詒所題,家廟基本結構保存完整,慧清鐘公祠後經修繕,保存良好。主要祠堂建築的具體情況如下所述(引自於《大旗頭古建築群修繕設計研究報告》):
①鄭氏宗祠:為三開間三進廳堂合院式建築。占地面積542m2,建築面積439m2(見圖4-5、6)。
②裕禮鄭公祠:為三開間二進廳堂,北側有一偏院,占地面積258m2,建築面積250 m2。裕禮鄭公祠為鄭紹忠的祖祠,故平面形式同其他祠堂不同,主要表現在:它是以三間兩廊為基本單位橫向擴展的佈局形式。在原有的四合院式建築旁加建一開間,有門房、十天井、大殿。擴建部分用來做祠堂活動的輔助工作,空間上同樣是開敞通透的“廳井”空間。因大殿進深較大,故後牆用壁柱承載。頭門形式為磚牆承重,天井兩側行廊的屋面梁架有木雕裝飾,充分顯示豪門的氣派。側立面不開窗,鑊耳式封火牆下約有30公分的草尾裝飾,屋面為硬山頂擱檁式結構。
因大殿進深較大(9.45米),故用兩排四根圓木柱來分擔荷載。從側面看,門頭與大殿的鑊耳式封火山牆基本同高,但從剖面看,大殿地坪最高,其次是頭門、入口簷廊、行廊,最低是天井。這表明大殿是整個家廟的重點,門口簷廊及大殿內梁架均以木雕裝飾;天井兩側行廊為坡頂式建築,在其屋面與牆壁交接處,有彩繪裝飾,題材為花木風景。
③振威將軍家廟:振威將軍為鄭紹忠曾祖封號。該家廟為四合院式建築,占地面積293m2,建築面積264m2。家廟是三開間二進廳堂式祠堂。硬山屋頂,鑊耳山牆。有簷廊、頭門十字天井、大殿及兩側行廊。大門大殿、行廊均對開敞、通透的“廳井”空間;門口簷廊及大殿內梁架均以木雕裝飾;在其屋面與牆壁交接處,有題材為花木風景的彩繪。
此外,奉政大夫家廟、裕仁鄭公祠、鄭大夫家廟、大道鐘公祠和永康鄭公祠都是一進院落,三開間凹肚樂臺式建築,其中除鄭大夫家廟部分保存完好外,其餘的破壞比較嚴重。慧清鐘公祠為中路三開間建築,內部經過重修,斗拱為晚清風格,左邊路已無存,現為嫁娶屋。
(三)民居與府第
一般的民居是“三間兩廊”式的,只有一間為“五間兩廊”;民居大門多旁開,中間為天井,兩側是行廊及廚房,正房二間,中間廳堂由一木屏風分隔為廳堂和臥房,臥房上為閣樓,放置雜物,木屏風前有簡易神龕,供祭祖先。廳堂以木趟籠與天井相連,天井的牆面作有“天官賜福”的磚雕。民居建築中規模最大的是建威第和尚書第,其建築主要特點如下:
①建威第:是鄭紹忠的府第,規模宏大,開間數為明三暗五,屬於清晚期建築。該府第占地面積為876m2,建築面積為724m2。建威第主體建築體量宏大、空間高敞。其頭門等處斗拱造型質樸,原來有花園、通德門和轎廳,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建威第一直用作大旗頭小學,對其內部結構有較大的破壞(見圖4-7、8)。
②尚書第:是鄭紹忠的私人住宅,為三開間凹肚式建築(見圖4-9),屬於晚清建築風格,占地面積342m2,建築面積320m2。僅存第一進,後進已經被毀,成為大旗頭村小學的籃球場,首進現在作為倉庫使用,文革時也曾改作村裏的食堂。尚書第的設計十分強調防衛性,大門兩側有射擊口,東北角原有更樓,設夾層,有樓梯上下,以加強防衛。
(四)塔
位於村口的文塔,高三層,為樓閣式磚塔,僅頂部有堵坡的刹,塔身每層都砌出柱、額、門、窗形式,三層面寬和高度自下而上逐層減少,樓層辟門窗,可以登臨眺望。塔平面為六角形,座落在石砌基座上,石臺階有石欄板作護欄,首層刻有額枋“層巒疊翠”,可見塔始建在茂密的叢林中,有一幅與層巒相望的美景。文塔象徵文房四寶中的毛筆,今依舊完好, 供奉的神像被排列為三層,從低到高分別是土地公、文昌帝、魁星君。
(四)書院
鄭紹忠修建了大旗頭村古建築群後在樂平鎮建了一座“樂平社學”,當時這是當地十九個村唯一的一個學堂,可見當年鄭紹忠為當地教育也做出應有的貢獻,同時也體現了他冀望後人能夠通過讀書取得功名的想法。解放後,“樂平社學”改為樂平中心小學所在地,1959年改建為樂平人民會堂。上世紀七十年代,隨著新會堂另址建造而拆除改建為民居、店鋪。
傳統建築群的祠堂、家廟型制見表4-1。
表4-1 大旗頭村祠堂、家廟型制(略)
四、墓葬碑刻
(一)墓地
大旗頭村的太公(開村祖康泰公)墓地位於西面的村後,現僅存遺跡。村落以西八百米左右,有一個名叫“老虎崗”的山丘,海拔40.2米,鄭紹忠墓就在這裏,整座墓坐南朝北,據說是鄭紹忠為了表達其對朝廷的忠心。墓地沒有甬道、石像,相對比較簡樸,墓後左面為御賜墓碑,右面為功德碑。同樣,鄭紹忠的建威第也是廳大屋小,顯得其生活簡樸。不過人們現已發現了鄭紹忠有三處墓地,另外兩處分別在東莞虎門和廣西,現未考證出哪處是真實墓地,也可能都不是。這是一個有待發掘的迷。今天在“老虎崗”的鄭紹忠墓後面,又增加了一些鄭氏後人墓群。鄭潤琦的墓地位於大旗頭村鄰近的南崗村的七十二卦山,墓地朝向西南,前面有大片水塘,又稱水浸潭,周圍有低山崗環抱,現在的墓地為1996年由其三女鄭群儀(靜柏)、鄭洵侯和高泳等後人重修。鄭潤琦的父親鄭繼忠的墓地位於松樹崗,與鄭潤琦墓地之間十分接近,僅隔一些水塘、低丘。墓地朝向東偏南,處於松樹崗的山凹之中,1997年由全房男丁等後人重修。
(二)墓碑題刻
1.給鄭紹忠祖母陳夫人封典的碑文: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樹豐功于行陳,業著聞孫,錫介福於庭闡,思推大母。爾陳氏,遷儘先即,補副將鄭紹忠之祖母,壺儀足式、令同攸昭,表劍珮之家、聲輝流奕、世播絲綸之國興,慶衍再傳。茲爾孫,因克復嘉應州各城,始終出力,特賞從一品封典。贈爾為一品夫人,于戲瞿茀用,光膺宏庥於天闔,龍章載煥被大於重泉。
誥命 同治六年正月十二日之寶
2.給鄭紹忠母親封典的碑文: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爰以勞成式,獎熊丸之投;母因數貴載,頒鸞誥之恩。爾周氏,遷儘先即,補副將鄭紹忠之生母,賦質溫恭、秉心鄧順、事夫恪慎,備四德以流訓,子劬展六韜而樹績。茲以爾子,因克復嘉應州各城,始訓出力,特賞從一品封典。封爾為一品大夫人,于戲灑丹霄之慶澤;錫以殊恩,播彤管之芳聲。承茲休命,儘先即補副將。
同治六年正月拾日 鄭紹忠之生母
3.給鄭紹忠祖父遠周公封典的碑文: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策勳疆圉,昭大父之恩勤,錫賚絲綸,表皇朝之霈澤。爾鄭遠周,遷儘先即,補副將鄭紹忠之祖父,敬以持躬、忠能啟後、威宣閫外,家傳韜略之書;澤沛天邊、國有旗常之典。茲以爾孫,因克嘉應州各城,始終出力,特賞從和一品封典。贈爾為振威將軍,錫之。誥命于戲,我武維揚,特起孫枝之秀;賞延於世,益徵遺緒之長,儘先即將補副將。
同治六年正月拾貳日 鄭紹忠之祖父
4.給鄭紹忠曾祖父、曾祖母封典的碑文: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宣暢國威,統三軍而奏,績采甄世,德溯四世。以推恩積慶,有源流光自遠。爾鄭會秀,遷儘先即,補副將鄭紹忠之曾祖父,純心抱質、善氣儲祥,丕建乃家,允肇弓裘于興葉,克昌厥後,誕膺節鉞于高門,爰賁徽章,俾揚令問。茲以爾曾孫,因克復嘉應州各城,始終出力,特賞從一品封典,贈爾為振威將軍,錫之誥命,於戲簪纓赫,奕式隆一品之殊榮,綸誥輝煌,用慰九原之夙志,祗承寵命長播休聲。
制曰:德門積善,衍余慶于後人,幕府策勳,錫殊恩於先世。家聲克大,□範攸彰,爾禤氏,遷儘先即,捕副將鄭紹忠之曾祖母,佩服女箴、嫻明母道、惠風肆好,留懿訓於閨中;令緒三傳,毓奇才於閫外,爰頒茂典,俾闡徽音。茲以爾曾孫,因克復嘉應州各城,始終出力,特賞從一品封典,贈爾為一品夫人,于戲渙汗誕、敷用播深、遐之澤湛、恩遍灑益、揚賢淑之名,顯命丕承,幽光允賁。
誥命
同治六年 正月十二 之寶
5.給鄭紹忠之妻陳氏封典的碑文: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策府勳疏,甄武神之茂績;寢門治業,闡賢助之徽言。爾儘先即,補副將鄭紹忠之妻陳氏,毓質名閨,作嬪右族,擷蘋采藻,夙彰宜室之風;說禮□詩,且見同心之雅。茲以爾夫,因克服嘉應回答誠,始終共力,將特賞從一品封典,贈爾為一品夫人,于戲錫龐章,于惠間長流,荷獎於絲綸幽光九貫。
五、民居裝飾藝術
(一)匾額楹聯
在大旗頭村的主要建築還有一些門匾楹聯:
尚書第大門楹聯:
衣冠沐雨露
甲胄冒風霜
鄭氏宗祠大門楹聯:
將業煥龍坡
綸音榮鳳闕
鄭氏宗祠德蔭堂內楹聯(近年新撰)
想當年文韜武略叱詫風雲威震南天垂史冊鄭門歷代先人造福桑梓
看今朝創業興邦縱橫天下揚名四海立新功德蔭堂前晚輩服務中華
裕禮鄭公祠門口楹聯:
禮義興邦
裕民創業
振威將軍家廟門口楹聯:
威武南天
振興粵海
振威將軍家廟廳堂裏原有一副李文田所寫對聯,原物已被毀,現重新製作懸掛原位,對聯原文為:
振起自田間父子兵血戰宣勞貽厥孫謀繩共祖武
威名驚海內東西粵有功于國口碑載道遺愛在民
建威第內的楹聯:
建節靖三邊試看中法軍興獨能座鎮雍容數十年望盡幹城人聽鼓皷思將帥
威名垂百粵猶憶鹹同鼎沸正值地方多故三尺劍功高領表天教時勢造英雄
惠清鐘公祠門口楹聯:
穎川延世澤
粵海振家聲
文塔門口楹聯:
層巒疊翠
淩霄塔勢沖南斗
照漢文光卓大旗
文塔第一層:
土地福神
白髮知公老
黃金賜福人
文塔第二層:
文昌帝君
勤奮功讀
學業進步
文塔第三層:
魁星君
高中榜首
獨佔鰲頭
(二)雕刻繪畫
大旗頭村的建築類型豐富,包括祠堂、家廟、府第及民居建築,傳統建築群規模宏大、保存完好,工程用料與工藝十分考究。與之相對應,大旗頭村歷史建築群的建築裝飾與裝修藝術類型也十分豐富,木雕、磚雕、石雕、灰塑及彩繪方面在梁架、柱、門窗、脊、簷、台等處都有所表現。從總體上看,在祠堂、府第等大型建築中,裝飾藝術的應用更為普遍,木雕、石雕等工藝與用料都較為講究。民居建築中,某些做法如木雕、灰塑等則不如祠堂、府第的運用得普遍與繁雜,但也相當精緻,且具有豐富的生活內涵,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狀況。
在中國傳統造型藝術中,表現題材多為自然界的動植物、圖騰及民俗故事等,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審美心理、民俗文化內涵和歷史文化內涵,表達了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建築與人們的關係最為密切,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建築的裝飾、裝修藝術最為豐富也最為講究。
1.彩繪
彩繪壁畫多見於建築中受人注目的牆面,如門廊、山牆、屏門、側壁等,其內容隨建築類型的不同而有所異。祠堂中多為歌功頌德的人物故事,宅第中多為山水、花竹之類,也有門神一類。文革時期,壁畫易於受人塗抹更新,因而所存不多。大旗頭村歷史建築群中的振威將軍家廟頭門內的彩繪保存最為完整,正中為“一品當朝”雲龍圖,兩側牆上則以人物故事表現為主。其他祠堂、府第也有一定存留,多以人物作為主要題材。
以前在祠堂和振威第的牆壁上有多幅精美字畫,據鄭氏後人講,這些字畫和佛山祖廟的字畫很相似,不幸的是這些精美字畫在文革時期被毀,而我們今天在大旗頭村看到的牆上字畫大多數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鄭氏後人修繕時畫上去的,但內容和原來的已經不一樣了。
2.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