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於《信宜文史》第6輯
林樹巍,字拯民,廣東省信宜縣鎮隆鎮荔枝村人。清末考上廣東虎門軍校肆业,1907年加入同盟會。1910年參加朱執信領導的庚戌新軍起義,失敗後回信宜,與同盟會員陸匡文秘密設立中國同盟會南方支部信宜分部,積極招募會員,入會者頗為踴躍。
1911年3月29日,林樹巍參加廣州黃花崗之役雖失敗卻不動搖,又回信宜籌集槍支彈藥,力圖再舉。同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成功,信宜林雲陔奉胡漢民廣東都督之命返高雷領導起義,林樹巍、陸匡文等全力共同部署革命行動。
林樹巍聯同信宜同盟會員陸耀文、甘熙初等,在信宜團防局挑選組織一支選鋒隊(敢死隊),南下迫近高州。11月13日,由林雲陔、陸匡文及林樹巍等率領下,打響高州起義的第一槍,攻下高州道台衙門,宣佈高州起義(又稱南路起義光復)順利成功。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林樹巍任高雷、兩陽、四邑司令。由於袁世凱竊國,妄圖稱帝,1913年,林樹巍投入討袁驅龍(龍濟光)的戰門。當時朱執信負責廣東軍事領導工作,林樹巍奉朱執信之命,出任高雷討逆軍總司令。1916年春,高雷討袁北伐軍組成,林樹巍任經理局長,負責購運軍械、糧餉籌集調運工作。不久袁世凱突然病死,部隊奉孫中山命令,停止北伐,就地駐防訓練。
1917年,林樹巍任非常大總統府參軍處少將參軍。1922年正當孫中山準備揮師北上,討伐北洋軍閥的時候,擔任廣東省省長兼粵軍總司令、大本營陸軍總長等要職的陳炯明突生叛逆之心,妄圖阻止北伐,不惜殺害孫中山。是年6月13日,林樹巍和信宜鄉親林直勉、陸幼剛、陸志雲會集於廣州東橫街梁辛嘗(亦信宜人,老同盟會員,原高州分府民政長)醫館,交換情報,確悉軍情十分緊急。6月15日,陳炯明調集部隊,佔領廣州郊區各戰略要地,立即發動叛變的意圖已極明顯,林樹巍、林直勉和陸志雲迅速奔總統府向孫中山報告,勸他立即撤離。孫中山有所猶豫,直至當晚深夜一時,始由林樹巍等將白夏布長衫為他披上,並戴上眼鏡力挽其臂離開越秀樓,抄小路逃至珠江邊長堤,途中曾多次被叛軍哨兵攔阻,均賴林樹巍等從容應付,方能平安脫險。抵達江邊後,雇小艇渡江往海珠海軍總司令部,由溫樹德總司令護送登上楚豫艦,此時,炮聲四起,陳炯明叛軍於16日淩晨三時圍攻總統府,炮轟越秀樓。所幸孫中山已安全登艦,轉危為安。
1923年2月21日,孫中山自香港回廣州,在廣東省政府接見各界人士時,向部屬詢問:“林樹巍、林直勉、陸志雲等,現在何處?”並囑咐立即電召三人來見他,可見他念念不忘林樹巍三人護救之功。
1922年孫中山脫險後,立即指揮部隊討伐陳炯明,林樹巍出任高雷討賊軍總司令,激戰數月,把陳炯明餘部胡漢卿所率叛軍打敗,高雷地區恢復安定。1923年2月,林樹巍任高雷綏靖處處長。1924年春任西路討賊軍第五師師長,同年,改任建國桂軍第三軍第五師師長,加入桂系軍營。後奉孫中山之命,調至廣州大本營效力。翌年,孫中山逝世,林樹巍辭去所有職務,去香港居住。
1931年唐昭儀任中山縣長時(現已改為中山市),林樹巍從香港回中山縣任公安局長。不久辭職再去香港,直至抗日戰爭爆發後,於1938年由香港返故鄉信宜縣鎮隆鎮荔枝村定居。
1945年抗戰勝利後,林樹巍出任信宜縣參議會議長。1949年11月29日病逝於故鄉,享年六十歲。
陈啟著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