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桂林靈川江頭洲愛蓮文化是周敦頤文化遺産保存得最全面、最完整、最現實的古村落。研究以獨特的愛蓮文化爲内核的江頭洲清官村現象,啓迪人的心靈,對於我國現代教育和當前進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建設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桂林 周敦頤 愛蓮文化 傳承保護 現實意義
Abstract:The culture of lotus, known as the culture relics of Zhou Dunyi, has the most overall, intact and realistic preservation in the historic village of Jiangtouzhou, Lingchuan, Guilin. To study the phenomenon of Qingguan village (the village of honest and upright officials) in Jiangtouzhou, with the core of the unique culture of lotus, is significant to enlighten people's mind, as well as to the nowadays education and anti-corruption campaigns.
Key words:Guilin Zhou Dunyi culture of lotus inherit realistic meaning
江頭洲村位於桂林市靈川縣青獅潭鎮,灕江支流甘棠江上游護龍河西畔,全村180多户,常住人口800人左右,是北宋文學家、哲學家、教育家、理學鼻祖周敦頤後裔居住的村莊。
該村風光旖旎、建築精妙絶倫、歷史悠久、文化積澱豐厚,堪稱中國百年第一清官村。2005年被中外旅遊品牌推廣峰會評爲“中國最具旅遊價值古村落”,2006年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江頭洲愛蓮文化”〔1〕已被列入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録。
一、桂林臨川江頭洲愛蓮的由來
明朝洪武元年(1368),周氏望族周秀旺自湖南道州宦遊粤西進入廣西桂林,並定居九屋上塘江頭洲。因其祖先周敦頤曾作《愛蓮説》言志,故江頭洲周氏子孫尊奉愛蓮思想並以此約束和規範自己的行爲,人人愛蓮、推崇蓮花品德,創建了獨具特色的“真誠、和諧、積德、行善、奉獻”的江頭洲愛蓮文化。《靈川縣誌》有“周氏係出濂溪德盛者,澤彌長宜發之偉乎”,讚嘆江頭洲周氏家族承襲先祖周敦頤愛蓮思想。
周敦頤,北宋嘉祐八年任虔州通判,五月,寫就了《愛蓮説》〔2〕。他清廉愛民,備受老百姓稱頌。他所贊美的蓮花品格,正是他爲官之道和做人原則。《愛蓮説》通過菊花、蓮花、牡丹的比較,盛贊蓮花“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净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真性純净、清高廉潔”。他以“出淤泥而不染”爲道德信念,不願隱逸,不貪慕富貴,志在保持自己的操守。
《愛蓮説》哲理豐富,意味深長,且具清閒的意境,可謂千古絶唱。全文119個字,極奇精練。文中,“出淤泥而不染”,象徵高潔自好;“濯清漣而不妖”,象徵不慕榮利;“中通外直”,象徵耿直坦盪;“不蔓不枝”,象徵簡易無私;“亭亭净植”,象徵光明正大;“可遠觀而不可褻玩”,象徵方正莊重。“不染”、“不妖”、“不蔓”、“不枝”、“不可褻玩”,高度地體現了中華民族高尚的情操和優良的品格。受《愛蓮説》影響,南宋以後,各地出現了許多愛蓮堂和愛蓮書院。而今,江頭洲村當年爲弘揚愛蓮文化興建的愛蓮家祠、愛蓮堂、文淵樓、愛蓮書院和字厨塔等均依然可見。
二、桂林靈川江頭洲的愛蓮文化
愛蓮文化是周敦頤的理學文化精髓,它採百家文化之長,循天地自然之理而釀造人間的祥和與怡寧。周敦頤繼承、發揚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提出“無極而太極”和“人極”,即“誠”爲“純粹至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的理論。“誠”指的是人的本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原則。周氏後裔一代又一代地在愛蓮精神熏陶下,懂得了待人接物、人情世故,做到了清清白白辦事,堂堂正正做人。
(一)江頭洲愛蓮文化的表現形式
江頭洲的愛蓮文化不僅體現在“清水墻、烏黑瓦、蓮花志”等有形的建築標識上,更是藴藏在江頭洲人的高尚道德,頗顯作爲和卓著聲譽的無形故事裏。
1.愛蓮内涵的古代建築
江頭洲愛蓮文化發展持衡,歷史悠久、成效顯著。其中,老一代建築、庭院構設、物品製作等,都留下了愛蓮文化的烙印。
(1)保存完整的古代建築
江頭洲村現存一百多座明、清、民國時期的民居建築,大多保存完整,規模龐大,有奇特的“閨女樓”、“秀才街”、“舉人巷”,還有搆造獨特的“迷宫”巷道以及進士周啓運、翰林周冠、知縣周履謙等人當年故居。全村古宅,大多懸掛一塊標明官位、身份的牌匾,有的還記録着老主人生平。其中,60%的住户還保留着明清時期的房屋搆造及格局:明代的房子單立座、低矮、狹窄、潮濕、黝黑;清代的房子一律青磚包墻到頂,房宇高大寬敞,築藝高超,氣勢恢宏。山墻造型多樣,室内裝修美觀。
古村最具特色的就是處處都能感受到周敦頤理學文化的存在。尤其是在周姓家族子弟科舉成名後興建的建築中,處處都能找到周敦頤的愛蓮文化遺痕。他們的宗祠稱愛蓮家祠,家祠中的横聯、格扇銘文、窗格篆文都體現了愛蓮文化治家、治學、求學、爲人、做官的思想内容。愛蓮家祠第三進建築“文淵樓”的一樓的正堂壁板上雕刻的“愛蓮家訓”和二樓正堂壁板上的《愛蓮説》全文至今還清晰可見。江頭洲民居建築中的格扇、雀替、神龕、柱脚都刻有蓮花,還有與蓮花齊名的梅、蘭、竹、菊四君子和八仙、八卦圖。堂屋神龕上方横樑的斜板上刻有反映周敦頤理學思想的“日月陰陽太極圖”。各家各户的門簪上還有各種不同的蓮花座八卦卦象。
村中古建至今保存較爲完整的有愛蓮家祠、愛蓮書院、文淵樓、愛蓮書房、愛蓮書樓、閨女樓、愛蓮堂、蓮花池、字厨塔、甲石碑(夾石碑)、誥封碑、封贈匾等。愛蓮家祠不但是祭祀的宗祠,還是族長檢查宗法家規執行權利的場所。愛蓮家祠與文淵樓是江頭洲培養周氏子弟最爲重要的教育基地;愛蓮書院是課讀周氏子弟和良師夫子傳經授藝之處;愛蓮書房和愛蓮書樓是用來藏書的地方,供周氏子弟學習;閨女樓是周氏族人專門爲女孩讀書而特設的私塾和閨房;愛蓮堂是慶典場地,凡是周氏子弟高中及第或受封人員都在這裏舉行慶賀會;蓮花池是種植蓮花的池塘,是專門教育裔孫 “出淤泥而不染”這一爲人之本的道德信念的象徵;字厨塔又稱文風塔,是爲了更好的振興村中文風而建就,是焚燒字紙殘書之用的惜字亭;甲石碑是周氏子弟在科舉中試的實際記録。
如今,愛蓮家祠祠内陳列有江頭州周姓的誥命碑、誥封碑、敕命碑、敕封碑、墓誌銘、官位匾、科舉匾、楹聯、書櫃、書箱、枕箱、揚琴、團練槍、文房四寶及其它傢具。其中,門第匾額和皇帝誥封掛匾200多塊,最有名的是兩廣總督、直隸總督、體仁閣大學士蔣攸銛爲七品知縣周履泰撰寫的墓誌銘。
(2)獨具匠心的布局雕飾
古宅内屬木制結構,雖然陳舊,但梁柱枋檐雕龍畫鳳,鏤花清晰可見,格扇雕花玲瓏剔透,各式各樣。庭院的構設獨具匠心,處處都折射出豐厚的愛蓮文化内涵。
江頭洲宅第大門,朝東方的湖南道州開,以示不忘其祖“濂溪”之本。屋内,各種蓮花雕刻圖案有所不同:門扇的裙板上刻有全株蓮花紋但形態不一,有含苞蓮、待放蓮、盛花蓮,還有結實蓮等;窗户上鑲嵌着雕琢的蓮花;供神的神臺桌上,有特意雕刻的仰蓮,表示家庭興旺;柱墩上又鑿有蓮花根須,象徵扎地生根,莖碩葉茂,意味子孫發達等。在這些建築物的柱、樑、枋等處,涂上黑油漆,墻、壁、樓面、窗欞爲朱紅色。朱紅色代表蓮花,象徵喜氣;黑色代表土地,寓意美麗耀眼的蓮花是靠土地才能生存,才會開花結果。
村中到處可見星羅棋佈的理學“太極圖”:愛蓮家祠大門樓正面兩旁的鼓獅刻有清晰的太極圖紋,大門上方的門簪上又有八卦圖形;清代住宅玲瓏剔透的中堂壁降板樓神龕的頂部上方雕有“太極圖”,左邊刻“日”字,右邊刻“月”字,“太極圖”和“日”、“月”二字特意鎏金,至今還金光閃閃。除此以外,多數的庭院大門的門簪也刻有“太極圖”和“陰陽八卦”,每家的墻、壁、窗、磴等處也有“太極圖”或“五行”、“八卦”等。村裏的巷道設計也是以“八卦”形式安排的,布局緊凑,渾然一體。
該村古建築和古物的雕刻,有木雕、石雕和磚雕。雕工之精、紋飾之美、造詣之深,甚爲世人罕見。其中,鏤花就有20餘個類屬,500多種形態,被專家譽爲“中南鏤花第一村”, 堪稱廣西瑰寶。
2.愛蓮文化的人文環境
周氏家族文風鼎盛,忠君愛民,清廉爲官,流芳百世,與良好的人文環境是分不開的。江頭洲的愛蓮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他對周氏後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起到了積極的垂範作用。愛蓮文化思想道德規範,勉勵周氏族人勵精圖治、殺身成仁,爲周氏家庭譜寫了可圈可點的百年曆史華章。
舊時的江頭洲,環村種蓮,現在雖然没有見到蓮花,但從江頭洲人知情達理,相互禮讓,抱鴻鵠之志,懷蓮花美德的質檏、純真、善良、勤勞的文明風範裏,就能體會到“愛蓮”的遺風了。
(1)良師的指導
江頭洲村愛蓮文化健康發展的重要原因,即是有衆多良師的培養。根據現存史料記載,周氏後裔庭訓受業知師81人中,有貢生15人、舉人22人、進士21人、翰林12人;任職官位上有知縣、知州18人,同知、知府11人,道員7人,翰林院編修、大學士3人,省學政7人,巡撫6人,按察使、布政使8人,總督2人。在這些授業知師中,有進士出身、廣西學政沈紫卿、張友榆;進士出身、永福縣知縣伏雨蒼;進士、廣西學政、巡撫鮑花潭、張月卿;庶吉士、廣西布政使楊慶伯;朝考一等、廣西鹽法道向子振;進士、桂林知府趙靄臣;靈川縣知縣何岐山、文静川等。他們都曾到江頭洲愛蓮書院或獨秀峰書院對周氏子弟講過學。周氏族人還受到光禄大夫、太子太保、體仕閣太學士蔣攸銛,嘉慶進士、巡撫、欽差大臣、總督林則徐,清代進士、詩人、書法家、巡撫顔星搓,道光進士、編修、四川學政、晚清詩人、作家何紹基,道光進士、内閣學士、禮部侍郎、總督曾國藩,道光進士、江蘇巡撫、兩廣總督李鴻章,廣西巡撫、兩廣總督、直隸總督劉長佑等名僚名豪提携、課教。
由於夫子們博學多聞,滿腹經綸,在他們的培養和循循善誘下,周家子弟,學業大振,大獲裨益。
(2)慶典的激勵
江頭洲村這個秉承周敦頤“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遺風的村莊中,不僅有耕讀傳家尊師重教之學風傳承至今,也有獨樹一幟的民間傳統節日與民俗風情爲村民族人提供優良的文化儒化的人文環境。
周氏子弟胸懷大志,廢寢忘食,韋編三絶,顯姓揚名,不辜負親族殷切期望,考取功名。特别是鄉試、會式及殿試金榜題名的,全村將在愛蓮家祠張燈結綵,並在文淵閣的“愛蓮堂”舉行隆重的慶祝大會。會議由德高望重的族長主持,先清點應到會人員,宣讀事項,請出高中者坐入上席,並爲他們披紅戴彩。接着敲鐘擊鼓,放禮砲。再由“上司”宣佈中舉等級名次,然後請出年高德劭的前輩講話。會議結束後,還要舉行族宴,立“甲石碑”,以此對子孫後代進行激勵教育。
周氏家族這樣的慶典,既給予了中試家庭極大的殊榮,又給與了周氏族人和正在求學的儒生極大的鼓舞。
(3)聯姻的影響
江頭洲愛蓮文化的發展與聯姻嫁娶有着密切的關係。那時,婚姻講究門當户對。例如:進士出身、知府、布政使、代辦兩江總督、重權一時的周啓運的前妻周萬氏就是國子監生萬科燮之女(兩個岳叔父都是舉人、知縣),後妻秦氏是六品官、營千總秦毓薈之女。他的大兒子周永(舉人出身)娶的妻子是臨桂縣狀元龍啓瑞的長女,次子周廷綬娶的妻子是翰林院編修粟增熉的第四個女兒,三兒子周廷揆娶的妻子是清代詞作名家况周頤的大姐。而周啓運的長女則是嫁給同邑大塘村嘉慶甲子舉人、河南商水縣知縣萬方泰的次子——國子監生、府經歷萬啓華爲妻,次女嫁臨桂縣進士、翰林院編修、“桂林十大才子“朱琦的長子——浙江知縣朱方達爲妻,三女嫁本縣舉人、山東濰縣知縣蘇文愷的次子——縣學附生蘇汝咸爲妻,四女嫁永寧縣舉人、江西湖口縣知縣、同知韋恩霜的長子——拔貢、舉人、進士、編修、貴州學政韋業祥爲妻,五女嫁給臨桂縣貢生、丙午副榜龍啓鵬的第三子——縣學廪膳生、狀元龍啓瑞的侄兒龍焕章爲妻。又如:周紹劉之母系大家閨秀、私塾儒生,乃同邑潭下油榨村舉人、進士、山東即墨縣知縣秦錫九之女。而周紹劉的妻子則是興安縣太學生曾敏禮的次女。還有舉人、知縣周鉞之妻,是同都涂家村六品軍功蔣尚慶之女等。
周家子弟與門當户對的使壯、大夫、墨客學士和文化世家等匹配結戚,對推動周氏愛蓮文化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這些親戚出將入相、官高識廣、才華横溢,不但對周家子弟的培養教育起了間接的促進作用,還把淵博的知識無私地傳授給了周家子弟,使得江頭洲愛蓮盛行,文風熾盛,人才濟濟。
(二)江頭洲愛蓮文化的底藴
周氏愛蓮文化秉承先祖周敦頤的愛蓮精髓,按照儒家“六賢六法”和“積德、行善、慈愛”的舊章不斷地發展壯大,其宗規家法也逐步健全完善。族中立有嚴格的《周氏家訓》,堅持“族規治家、施行苔罰”和“規行矩步,奉蓮指教”的宗規家法。故江頭州村風淳檏,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澱和生氣勃勃的文化氣息。
北宋文學家蘇軾稱周敦頤具有“全德”即完美的品德。北宋黄庭堅説“茂叔人品高,胸中灑落,如光風霧月”。光風霧月,指的是雨過天晴的明净世界。黄庭堅用這個比喻,歌頌了周敦頤志清行純、“聖人氣象”的高尚品格。江頭洲周氏家族一向自稱“愛蓮家族”,尊理學創始人周敦頤爲先祖,秉承理學精髓,大力搆造理學氛圍,營造家居理學環境,將愛蓮文化作爲他們家族的文化象徵,祖祖輩輩以《愛蓮説》爲精神理念,教化育人,提昇人格,樹立爲人道德規範。爲官清廉、爲民守綱、崇尚儒學、熱衷博學增智,並形成了一整套系統的治國持家、行事做人的行爲規範。他們已把愛蓮文化上昇爲族人的“信仰”,而其信仰的教義已不僅僅是《愛蓮説》,而是由江頭洲周氏後裔、進士周啓運創立的80句共320個字的《周氏家訓》。愛蓮文化“真誠、積德、行善、奉獻”的精髓全面而完整地體現在《周氏家訓》裏。
在《周氏家訓》的倡導下,他們尊奉周敦頤遺訓“重教育”、“奉禮儀”。自干隆以來,該村周履泰、周履謙分别鄉試考取舉人後,江頭周氏擢顯昇達,科弟聯翩,出現了“一門兩進士”、“三代庶吉士”、“四代都翰林”、“五代五知縣”的奇迹。全村受朝廷誥封和封贈的上百人,且爲官者都勤政愛民,清正廉潔。周履謙、周啓運、周冠,還有撤堂讓路的周充齋、執法如山的周啓稷、“五四”愛國運動中投河殉身的愛國青年周瑞琦等30多人的事迹,都非常感人。江頭洲何以如此人才輩出?具體體現於三個方面:
1.激勵周家子弟奮發讀書
俗話説,興鄉先興人,興人先興德。江頭洲人認爲:“讀書能知禮,鑽知能成材”;要使家族參與社會競争,長盛不衰,必須狠抓教育,走“學而優則仕”之路;要培育“孝友沉篤,致力於學”的品格與精神,必須樹立良好的讀書風氣。他們懂得:“人無貴賤,無不讀書”、興辦教育是一樹百獲的道理。他們明白:興辦家學,致力於人才的培養是全家族義不容辭的重任,是自己的天職。他們極爲謙卑,特别是桑榆暮景之年的老前輩,把培養子孫作爲晚年的主要職責,以至立師設教,送子弟讀書,“崇文重教,一舉成名”蔚然成風。
周氏家族不是把家中金銀拿去購置田産留給後人,而是用來興辦教育。僅周永(同治12年癸酉科舉人,曾任河南原武縣知縣和山東即墨縣知縣)一人,就在江頭洲村創辦了“通致”、“中正”和“蒙正”三所學堂,並請當時的地方名流專課族中子弟。後來,其弟周廷綬入仕後,又在村中創辦“進化”和“保粹’兩所義學,並不惜重金購買大量詩書充實江頭洲的“愛蓮書院”。
他們還不斷編撰民間傳説、創作民間藝術,開啓幼兒學習興趣。江頭洲的民間傳説有:東山(孑兑)姑、護龍河、筆架山、玉印山、六都觀景峰、九仙山、龍岩潭、冲碑山、神狗、聰明井、高壽井、大力神古井、出米岩、播子山、才子寨、金銀地、卧龍寨、仙人山、五只羊;民間藝術流傳有抬仙姑、舞獅、武術、鬥鷄、桂劇、彩調、文場、演唱、漁鼓、賀郎歌、出嫁歌、舞蹈等。在這裏,“子不語怪力亂神”的大傳統士紳文化與“巫術宗教讖緯”之説的小傳統鄉土文化並行不悖,完美統一。
江頭洲愛蓮文化不斷發展,久盛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村民淳厚質檏的民俗氣息——懂禮貌、講義氣、感情真誠、文明風靡激勵着周氏家族子弟,遵循前賢“學以精微通廣大”的教導,自我奮鬥的結果。譬如:明朝時,周輔金的家族並不富裕,他五個兒子都自覺讀書,覽書千卷,學識豐富,成爲儒士、賢人。清代干隆年間,周安軒的四兄弟都能專心致志、精研經學,風流儒雅。他和三弟周斐谷成爲舉人,次弟周愛亭成爲縣學武生,四弟周方溪成爲邑庠生。清道光以後,周兆書兄弟常伴黄卷青燈而學富五車、滿腹珠璣,周兆書成爲國子監生,直隸州知州;周稻村任過知縣,知州;周鼎西是咸豐鄉試第10名,任過知縣;周汝和是光緒己醜舉人,其孫兒周稻孫是武舉。所以,一家有“四代五舉人”之譽。周履巽家庭貧困,他還是設法供兒子周啓申讀書。周啓申道光庚子年中經元,任象州學正,後擢昇爲知縣。又如周學基,10歲時父親去世,他自尊自愛,苦讀聖書,8歲中案元,爾後鄉試舉人,年方弱冠時又中進士,後又成爲庶吉士。還有周紹炎、周廷普、周紹愷、周啓俊、周雄飛等,由於業精於勤,都有功名在身。
2.執行嚴明的宗法家規
宗法家規一般包括一個家族的家教(對子女進行的道德、禮節的教育)、家規(家族規紀)、家道(家族的道德行爲)、家政(家族事務的管理)。
最能集中體現周氏宗規家法的要數《周氏家訓》。《周氏家訓》既是周氏家族的宗規,又是“振家之法”。《周氏家訓》全文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要求如何治家、第二部分提出怎麽做人),共二十節:第一節、祖籍尋根;第二節、周氏家規;第三節、嚴格治家;第四節、幼學教育;第五節、禀承祖德;第六節、敬老尊賢;第七節、勤儉持家;第十節、重視教學;第十一節、崇尚道德;第十二節、扶危濟困;第十三節、慎重處事;第十四節、爲人方正;第十五節、循理做人;第十六節、思想善欲;第十七節、遵紀守法;第十八節、官清報國;第十九節、忠君愛國;第二十節、人生總述。周氏族人把《周氏家訓》奉爲主臬、治家之道,還以楹聯形式鎸刻在愛蓮家祠、家宅等門、窗、柱上,以舉目即觸時時提醒、啓發教育後人。
《周氏家訓》言簡意賅地總結了周氏治家之道即宗法家規,内容豐富,是江頭洲愛蓮文化的經典之作。它對端正周氏家風,振興周氏家聲,起到了震古爍今的作用。
《周氏家訓》中,“送子求學”指的是“父母有教育子女之責”、“長輩有教育晚輩之義”。因此,周氏家族不管是生活比較富裕之家,還是家庭生活比較困難之户,都要把培養教育子女當成一件頭等大事來抓。教育從啓蒙開始,要完成幼兒時期的學業,是每一個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周氏家族最基本的要求。對於個别家庭子女上學的確有困難的,家族給予支助;對學業有成就的,特别是中金榜及第的子弟,家族實行奬勵。江頭洲的長輩們深謀遠慮:要繼承發揚愛蓮文化,做到“擢昇顯赫”,就必須重視家庭教育。因此,他們對少年兒童的教育特别重視:從幼兒開始就培養他們學習的興趣,引導他們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教育他們認真讀書、長大如何處事做人、拼搏進取,爲報效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周氏族規中就有:“長輩們以謀子訓孫之責”,既有“送子求學”之義務,又有按“家法”處世之要求。
由於周氏宗規家法的引導,周家子弟都能完成少年時期的學業,絶大多數子弟都能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例如:周志軒的三個兒子周禄榮、周禄晟、周禄恩從小就受到父母長輩嚴格要求,潜心好學,文思贍敏。後來,周禄榮成爲優秀的貢生,周禄晟、周禄恩都是府學生,並出仕湖廣;周禄晟的獨生子周奉,從幼兒開始就在父親身邊識字、描紅,六歲就能平鋪直叙,長大後成爲歲貢,任過教授,出任過知縣;遐邇聞名、才智聰慧、篤學不倦、博聞强識、學業優顯的神童周紹劉,其詩文結構嚴謹、首尾相應,不到九歲就中了案元(秀才的第一名)。還有六七歲能善文賦詩、臨池學書,其書法雄健灑脱、氣韵生動、令人讚嘆的周永、周瑞瑺;更見3歲啓蒙讀書上,8歲文章受學使張正椿賞識,16歲鄉試舉人,同治四年(1865)金榜題名的周廷揆。
爲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愛惜文字,更好地培養和樹立良好的文風,周氏族人還特意建立起一座“字厨塔”。族中規定:凡是斷簡殘篇的書籍、試卷、作業、草稿和字畫等,均不許亂丢亂扔。要收集起來,每月的朔日和望日兩天集中到字厨塔内焚燒。以示對文字的愛惜、崇敬,對文化知識的尊重。
三、桂林靈川江頭洲愛蓮文化的成效
江頭洲村周氏家族的歷史,有兩大特點:一是重視教育;二是“盛産清官”。在幾百年間,周氏家族始終遵循先祖遺訓,盛行教化之風,爲官做人均秉承周敦頤《愛蓮説》中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德,不盗不貪,清白做人,廉潔爲官。
(一)涌現出一批文化世家
周氏家族子弟受愛蓮文化的影響,形成了重教化,傳家學,行善德,創偉業的格局。在江頭洲村,出現了一代又一代的“父子進士”,即周啓運爲道光丙戌年進士,兒子周廷揆同治乙醜年三甲第九名;周紹昌一家有“四代翰林”的殊榮,又有“太史之家”的美譽。其曾祖父周履恒、祖父周啓烈、父親周冠和自己四代都是庶吉士;周紹德一家有“四代五舉人”之稱,其本人是武舉,曾祖父周斐谷鄉試第四名,叔祖啓稷道光辛卯恩科亞元、啓京咸豐辛亥恩科順天府鄉試舉人,父親周鴻鈞鄉試第34名;周啓元一家“三代四功名,父子三個都是庶吉士”;品學兼優的周鉞一家,祖父周紹裘爲光緒年間副貢(封授文林郎),父親周炳翰是鄉試副榜(出仕屢經堂備,封文林郎),周鉞本人是光緒丁酉第11名舉人(出仕知縣),自己的兩個兒子周業祥和周業榮都是民國時期校官;還有周受亭公四兄弟先後都是七品知縣,周永一家代代任過知縣,所以有“四房邑令”、“五代知縣”之稱等等。
江頭洲文化世家的興起、發展和形成,對周氏愛蓮文化的發展,不但起了積極的示範作用,而且進一步推動了周氏愛蓮文化向更深層次地發展。
(二)著述出愛蓮文化的鴻篇巨製
江頭洲周氏家族,興教育,辦學堂,從幼兒起就注重培養人才。周氏子孫不但科舉輝煌,而且在仕途上清正廉潔,爲民造福。他們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深刻體會秉筆直書,妙筆生花,字字珠璣,爲子孫後代留下了一批佳作。現存的有:周履泰《定陽學制偶存》;周履恒《方書撮要》、《古方不必拘》;周啓運《沼濂堂制藝》、《有不爲詩文集》、《靈鵲軒詩賦》、《古文合編》;周啓烈《選擇慎用》、《方書撮要》、《行文口訣》、《方脈秘傳》;周冠《筠園文史集》、《東軺筆記》、《浣香齋詩集》、《寶拙齋詩草》、《從政日知録》、《經義擷膄》、《粤氛録》;周永《靈谷文集》、《大學改注》、《恭壽堂文集》;周廷綬《愛菊軒詩集》、《東西半地球》、《隱逸詩集》等。
這批著述,撰述意境高遠,概述了他們在老祖宗周敦頤愛蓮文化影響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情操,體現了他們崇德尊賢、學貫古今、是周氏家族芝蘭玉樹的歷史事實。它們是江頭洲愛蓮文化的重要成果、是中國不可多得的寶貴文化遺産。
(三)樹立了良好的道德情操典範
周氏族人不但重視讀書習字,著述學問,而且更重視操守和倫理道德教育。由於忠君愛民,廉潔爲官,江頭洲村在明清兩代,受皇恩誥封的人員達60餘人。至今,村中多數人家仍保存有誥封匾、誥封碑以及慈禧太后賜予的畫軸等。
該村進士出身的周啓運“大吏稔其能决大事,擢江寧鹽巡道兼署江寧布政使,同時護理巡撫並代辦兩江總督事”,權重一時,“興農事,除水患,重教化,修義學,捐薪俸,救良民”。林則徐撫豫行部至淇時,讚嘆他“循良第一”。桂林十大才子之一(舉人、進士、庶吉士出身,在翰林院任過檢討、編修,後到河南汝寧任知府)的周冠,光緒壬午年(1882),河南中州大鬧饑荒,瘟疫盛行。他“捐薪施粥賑藥,救活布衣2000餘人”,被廣大士民稱爲“救命大夫”。他離任後,百姓感念其德,在境内爲其立“去思碑”30多處。舉人出身的周啓稷,一生正氣,兩袖清風,執法如山,曾任6縣知縣,縣縣留下口碑。李鴻章使津海官道,贐以千金,不受;斷案700餘起,無一冤獄。在懲辦汝陽兇手劉顯廷案中,被群衆稱爲“周青天”。舉人出身的周履謙,歷任四川梁山、鹽源、南部、羅江等縣知縣,後來擢昇簡州知州、順天府同知、通判,皆廉政愛民。他在任職時,輕徭薄賦,常以“貪一文絶子滅孫,冤百姓男盗女娼”自律。其高尚的道德情操感人肺腑、士民交口稱譽。他殁於梁山任所時,“内無餘帛,外無贏財”。當地士民心悦誠服,爲了感恩圖報,不遠萬裏,將靈柩從四川護送回老家安葬,並將他的“自律”刻上墓碑,以志其清廉。羅江縣百姓還爲其修建了祠堂、塑像,至今尚在。還有任過州訓導、知縣、同知的周允齋,家有五進潭府。由於本寨上村父老鄉親出村做事,要繞一個大彎,而且路面不好行走。他年老還鄉後,主動將自己的第五進正房(祭祖堂、會客廳)拆除,修築了一條大道,方便村上人行走。他 “盛德至善”、“棄堂利民”的無私奉獻精神,至今還受到村民的敬佩和稱頌。
在江頭洲,這樣的故事不僅以前有,現在也有很多很多。走進江頭洲村,每條巷道、每座古民居都有一串厚重的歷史故事。多少年來,江頭洲村像一部歷史的教科書在昭示着後人:興鄉先興教,做官先做人。如今,江頭洲村有在外工作的國家工作人員200多人。他們同樣不忘祖訓,“抱鴻鵠之志,懷蓮花美德”。在各自崗位上盡心盡責,兢兢業業的從事着惠及廣大群衆的工作,以求造福於民。現已退休回村、已有70多歲的老教師周啓雄,還在自己掏錢爲村民們買書買報辦墻報。
四、靈川江頭洲愛蓮文化的保護及價值
由於江頭洲周氏族人以周敦頤的“全德品格”爲榜樣,激勵周家子弟樂於奉獻、設師立教、奮發讀書、忠君愛民。其子弟求學心盛,精業好鑽,讀書識禮,成名聖賢者甚多。尤其是明清兩代人才輩出,燦如繁星。在鄉試、會試、殿試中均榜上有名,先後有百餘人考中秀才,160多人出仕,受皇帝誥封30 餘人。出仕者擔任的職務上至代理兩江總督,下至縣令。任職地方遍及大江南北,北到黑龍江、遼寧,南達廣東、雲南,東有江蘇、山東,西至四川、西藏,中達河南、湖北。他們矢志不渝,行遠自邇,創立了震古鑠今的良好學風與功績。因而,江頭洲村成了遠近聞名的“科舉仕宦村”、“才子村”、“清官村”、“歷史名人周敦頤愛蓮文化名村”、“廣西文化名村”等。
而今,江頭洲村依然保留着古村落的風貌格局和深厚的人文歷史文化。它神奇的傳説、衆多的古迹、旖旎的自然風光,都富有强大的魅力,吸引了國際影星張曼玉等衆多中外遊客慕名而來。中央政治局、文化部、教育部、財政部、廣西區黨政軍領導都到過這裏考察辦公。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文化報、中國文物報、中央電視臺、廣西日報、廣西電視臺、香港衛視、桂林日報等40多家媒體做了200多次的宣傳報導。
如此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産,如何才能保護得更好?
(一)靈川江頭洲愛蓮文化的保護
據文博專家考察得知:江頭洲現存的古建築,分佈規整有序,規模宏大,種類齊全,爲罕見的保存完好的古村落;江頭洲周氏家族秉承先祖周敦頤的理學精髓,推崇《愛蓮説》中的哲理,以蓮花的高潔品格作爲立世準則和家族“圖騰”,處處留下愛戀文化的烙印。以致而今的江頭洲不僅依然整體上給人古色古香的感覺,而且細微處亦處處保留着愛蓮文化的旨趣和歷史韵味。
1.靈川江頭洲古村落建築群的保護
如今可見的江頭洲古村落建築群能够超越歷史的局限、逃離文化大革命“打黄掃非清四舊”的洗禮而得以保留,與它本身文化的優异是分不開的。譬如:村中的一口古井,地面上的井沿砌成方形,而井内壁却是圓形的。方形井口倒映在圓形水面,如一枚銅錢。不要以爲這是江頭洲古人的意念存有“拜金主義”,恰恰相反,它表達的是“反金主義”,即喻示爲人勿貪,否則“掉到錢眼裏就撈不上來了”。又如:愛蓮家祠的門楹、柱樑上,懸掛着的“宗傳姬旦家聲遠,學紹濂溪道脈長”等一副副寓意深刻的楹聯,表達的是周氏家族對後人做人處事的殷殷勸誡。楹聯内容多以教育周家子弟牢記祖德、祖訓,啓示做人爲官要以家規宗法爲本、奉愛蓮文化爲先,也有不少先祖的格言、警句。楹聯題材廣泛,寓意深刻,散發着迷人的愛蓮文化底藴。還有那依然處處留有蓮花標識的138座明清時期的古建築、古橋、古道、古石板、古碑、古井、古牌坊仿佛一幅幅人人都能一瞥眼就能讀得懂的清正雅馴,無時不刻地不在呼唤着人類道德良知與和諧處事的人性回歸。或許正是因爲有了他們才讓智者有了心靈的歸宿、小人望而却步,故無論歷經怎樣的風雨都依然保存着原建築的原汁原味。
誠然,今天的我們在保護愛蓮文化遺址方面還可以從兩個方面着手:一是政府部門要加大對愛蓮文化遺址的保護力度,制定出相關法律法規使這些有價值的古建築都能得到有效的保護。撥一些經費,對一些年久失修的具有愛蓮烙印的文化遺址進行修繕或重建。另一方面則是當地的居民要增强當地文化的自我保護意識,自覺的認真保護他們祖先遺留下來的,具有文化價值與文化承載意義的古建築。制定參觀須知,貼於村口,提醒外來參觀人員注意對參觀建築和物品的保護。
2.靈川江頭洲愛蓮思想的保護與傳承
江頭洲愛蓮思想的保護與傳承多以在《周氏家訓》影響下,增知博學,熱衷科舉,苦讀聖賢書而爲官爲民的方式中表現出來的。“家祠蓮花地,江頭進士村”,愛蓮思想使江頭洲村享有廣西古村歷史文化古迹第一、名人數量第一、清官數量第一等美譽。它留給今人的,還有更多的沉思。如今村民們也常拿先輩爲官爲人處世的事迹教育後代。
正如該村周崇德老人所説:對蓮花的熱愛,和對蓮花般高潔品格的追求,使周氏家族一代又一代地迥异於中國千百萬個普通家族、族中子弟一個個卓越超群。科舉及第100多年間,共有168人出仕爲官。有的家庭甚至“三代庶吉士”、“四代翰林”、“五代知縣”。其中,七品以上官員70多人,16人在朝廷各部任職,最高官職做到兩江總督。該村村幹部周付生告訴我:有人以爲,愛蓮文化只是封建科舉文化,這是片面的。愛蓮文化追求的是人格的提昇,心靈的净化,走出這麽多官員,只是它的結果之一。周氏家族的愛蓮文化,深刻影響着他們的爲官之道。他們到全國各地乃至朝廷爲官,一直堅守自己的愛蓮家風,勤政愛民,廉潔奉公。出仕爲官的168人無一人因爲不清廉受到懲處。而且,他們廉政愛民的故事在許多地方一直流傳。進入近代社會,科舉廢除,愛蓮文化依然爲江頭洲培養出許多杰出人才和仁人志士。例如:畢業於北京大學的高材生周瑞琦,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是組織遊行示威的學生首領之一。當局對列强的軟弱,讓他感到悲憤,後舍身投河以明志,全國震驚。
靈川江頭洲愛蓮文化中藴含了大量有價值的人文及哲學思想、實事求是惠及民衆的遠見卓識與開拓創新精神。對於豐富我國傳統文化以及對於我國現代教育都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政府可以大力宣傳愛蓮思想,同時在合理開發的情况下大力發展江頭洲村的旅遊業、做大做强其文化産品。這樣,不但可以發展當地的經濟,增加當地居民保護原生建築的積極性,同時使更多的參觀者感受愛蓮文化的氛圍,在保護傳統文化的同時,使其精髓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承。
(二)靈川江頭洲愛蓮文化的價值
江頭洲的愛蓮文化不僅積澱豐厚、内容廣泛,而且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粹。概括起來有:風水文化、建築文化、儒家文化、人才文化、宗族文化、宗教文化、文明村史、尊師重教、科第生輝、民俗風情、紅色新生、睦鄰關係等12個方面的内容。我尤愛他們家族提倡 “六行六德”和“三教九流”的道德情操;倡導“君子不争”等文明禮節的作風;發揚謙讓精神、注意倫理道德教育、樹立良好的民風。
江頭洲愛蓮文化,在沿襲舊的學制、禮儀上有所創新,豐富了中國民族文化的内涵,於2010年入選廣西第一批歷史文化12個名村名單。2012年12月8日,湖南衛視國際頻道《世界看湖南》,在愛蓮家祠尋訪周敦頤後裔及其足迹。靈川縣青獅潭鎮江頭洲村,以其厚重的歷史文化淵源走進了湖南衛視國際頻道。目前,全國正在掀起學習十八大精神的熱潮,湖南衛視國際頻道《世界看湖南》攝製組來尋訪周敦頤後裔、重申愛蓮文化,對於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具有十分重要和深遠的意義。
江頭洲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古民居建築種類齊全,規模宏大,建築風格獨特,保留了目前廣西唯一完整分佈着的明中晚期、清早中晚期、民國時期民居的古建築群及其門第匾額和皇帝誥封的掛匾200多塊,還有清代奇特的“閨女樓”、“公子床”、“秀才街”、“舉人巷”和明代村民爲防禦敵人進攻而建造的“迷宫”小巷以及碑林、磉墩、古市、古獅、古石缸、神燈、硯臺、古字畫、瓷器、古書、古印章等不計其數的歷史文化遺迹。尤其是民居中目不暇接的雕刻圖案處處折射出周敦頤的理學思想,顯示了江頭古民居積澱深厚的歷史文化,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 、科研價值。其中,許多寶貴經驗,可以給後人事資借鑒,是“文化立市”、“文化强國”發展戰略中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教育的好場所、青少年道德品質教育的好基地。
五、結 語
這是一個遥遠而令人親近的村莊,這是一個拒絶“城鎮化改造”而能留下人們靈魂的圓滿的地方。這裏,雖然在改革開放的春風裏,也建起了“鴿子籠”似的樓房;在文化大革命中,也留下了“清四舊”的標語,但還有保存完好的元明清三代風格特异的古建築群:青磚黛瓦,木質搆架,屋檐層叠,錯落有致,古檏典雅。三個朝代的房子有着極其鮮明的對比,元代的房子抬粱封閉式結構,矮小、黯然、獨門。明代的房子穿鬥式結構,有照墻窗,低矮、狹窄、昏闇。清朝時期的房子高大、寬敞、明亮、氣派、青磚包墻。山墻造型多樣,竪有砥吻。粱、柱、枋、檐雕龍畫鳳,室内裝飾豪華美觀。古建築群規模龐大,有一品官的邸宅、太史的府第、廉官的故居、仕宦的德宅,還有奇特的“閨女樓”、誘惑的“迷宫”道、“愛蓮花廳”、“抗日政工學校舊址”、“桂北遊擊隊秘密會堂”等。古代建築,尚有愛蓮家祠、蓮花池、鳳凰橋、元代橋、牌坊、字厨塔、甲石碑、書房、誥封碑、大官橋、周氏義渡、接龍橋、盤古廟(重修)、五雷廟、卵石路、古石門、獅子墓、石人石馬、潭頭寨。
這個村落令人嗟嘆的不僅是它的古老,更在於那古檏的民風習尚,那彌久的清正雅訓,那自然美、歷史美的圓融一體,可以療救我們至今不敢碰觸的傷口。
有關專家考證:江頭村愛蓮宗祠和古民居建築群極具文物保護和旅遊開發價值。古村距桂林市只有20多公里,坐西朝東,依山傍水,風景宜人。北臨巍巍葱鬱長年泉水不斷的黄家坡,南倚九仙山,西靠五指界,東向筆架山。村莊的東南面有仙人山,東北面是將軍山,如同兩個衛士保衛着全村居民的安寧。村落建在中間寬、兩頭像船型似的鳳凰地上,借北水南行,像是寓意全村大吉大發。村旁良田萬傾,三條晶瑩透澈的河水白亮如帶,圍遶村莊淙淙地向南流去,意味着子孫後代遠走高飛,鵬程萬里。村后蒼鬆翠柏、古樹參天,村前有貼身玉帶似的護龍河。護龍河上小小的古橋映着倒影。成蔭的古榕、桂林和竹林,足可爲經歷600多年風雨洗磨的古屋、古院、古巷、古井帶來安頓身心的平静和怡寧。護龍河旁,依稀有洗衣婦、挑擔翁、戲水童的身影。護龍河對面是一片肥沃的田園:春雨裏,聽得見禾苗拔節的聲音;夏陽中,看得見稻穗彎腰的金浪;秋風裏,聞得到菜花峰戀的芬芳;冬霜中,望得到生菜青翠的海洋。村民們在這裏過着悠閒自在的農家生活。一年四季,無論你什麽時候來到這裏,“桂林——中國最具魅力的宜居城市”的感覺都會從心底油然而生!
之前,這個村落以有周氏“愛蓮祠”而揚名。周氏子孫多以“愛蓮”子弟自居,將“愛蓮堂”作爲讀書處,在此背誦四書、吟詩習字、修煉心性,一個個出人頭地。僅明清兩代,小小的江頭洲村就出過7名翰林,6名進士,25名舉人,106名秀才,七品以上的官員達34人。其中,有“五代知縣”,“三代庶吉士”,還有“父子翰林”。清朝設六部,五部都有江頭洲人。任職官階有總督、布政使、按察使、道員、知府、同知、直隸知州、員外郎、主事、翰林院編修、檢討、知縣等。難能可貴是,他們皆以先祖周敦頤的君子情操勉勵自己,就像祠堂高掛的楹聯“世德鄉舉選,宗盟令法傳”那樣,木鐸傳薪,以潔身自愛爲圭臬。有顯赫政績的40餘人,有鴻篇論著的20餘人(著述專著二十四部、三十二卷),受皇廷誥封或封贈的人員上百人:“榮禄大夫”(從一品)4人、“通奉大夫”(從二品)7人、“通議大夫”(正三品)9人、“中議大夫”(從三品)2人、“中憲大夫”(正四品)6人、“朝議大夫”(從四品)8人、“奉政大夫”(正五品)6人、“儒林郎”(從六品)3人、“文林郎”正七品)34 人、誥封一品夫人9人、夫人12人、貞女旌表20餘人。
本人研究才知:所有江頭洲人追求的是學風至上、清正雅訓、知足常樂的人生態度;從江頭洲村走出去的官員,都亭亭净植,不追求富貴利達,即便身處污濁環境也能脱俗玉潔,保持着蓮花君子形象。笑傲得失而返樸歸真,無疑是一種大智慧、大修行。才高八鬥的陶潜,歷盡繁華而魂歸桃源;灑脱不羈的李白,嘗遍枯榮而放鹿青崖,覓牽名山賜予的大音稀聲;感憂時世的杜甫,閲盡炎凉而吟叙草堂,咀嚼至樸至簡的怡静。在江頭洲這個古村,在進士街、秀才巷。那些高人騷客,也都洗盡污穢而一一回家,共同搆築周氏宗族祠堂——“愛蓮堂”。一代又一代,他們信奉“子當父作馬,父望子成龍”的嘉言:在官場清儉奉公,感受人世浮華之後,老了又回歸故里,以若愚之舉獨善其身,默默地經營着他們這一延續文脈的“愛蓮堂”。
江頭洲的愛蓮文化已受到國内外歷史學、社會學、倫理學、建築學、工藝美術、影視和攝影等方面專家、學者關注,並被列入廣西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録。其豐厚的文化遺産、輝煌的歷史篇章和優美的自然景觀,享有廣西古村落中“歷史文化遺迹數量第一、房宇建築工藝第一、鏤花種類第一、名人數量第一、數代爲官同職第一、清官數量第一”等盛譽,被稱爲“中國科舉仕宦文化村”、“才子村”、“清官村”、“中國歷史名人周敦頤愛蓮文化村”、“中國獨具特色的江頭洲愛蓮文化名村”、“中國最具旅遊價值古村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 “中國魅力景區”。造訪這樣的古村,不啻是一次精神洗禮和深情對話。如果我們在物慾横流、野蠻粗鄙的地段迷失,那麽就去看一看這裏的人們如何在風雨橋的長亭下行走吧!
注釋:
〔1〕愛蓮文化:江頭洲村的“愛蓮文化”是以周氏先祖《愛蓮説》爲精神理念:教化育人,提昇人格,樹立爲人道德規範,爲官清濂爲民和崇尚儒學,熱衷增智博學等一整套系統的治國持家,行事做人的愛蓮文化信仰。
〔2〕《周敦頤》,人教版八年級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頁170。
參考文獻:
1.周其厚:《桂林江頭洲愛蓮文化旅遊開發探析》,《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年10期。
2.王清榮:《愛蓮文化與黨風廉政建設》,《傳承》2009年4期。
3.陳煒、高燕玲:《廣西名村古鎮的保護性旅遊開發研究——以桂林江頭洲村爲例》,《廣西地方誌》2009年3期。
4.廖江主編:《靈川縣誌》,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5.文江濤:《耕讀傳家與文化濡化》,《桂海論叢》2006年3期。
6.文彩雲:《桂林6鎮村入選首批自治區歷史文化名鎮名村》,\[DB/OL\].http://news.guilinlife.com/news/2010/11-4/135764.html
7. 郭麗潔:《湖南衛視聚焦江頭村》,\[DB/OL\].http://www.gx.xinhuanet.com/dtzx/lingchuan/2012-12/14/c_114031235.htm
(申翠英,桂林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