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馮孟欽先生從事廣東地區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二十五年,一生辛勞,著述頗豐。本文對馮孟欽先生的學術研究經歷進行簡要介紹,以表懷念。
【關鍵詞】馮孟欽 廣東 先秦考古 農業 研究
Abstract:Mr.Feng Mengqin had devoted himself to the excavations in Guangdong and archaeological study for 25 years. His lifetime hardwork result in rich academic writings. To the memory of Mr. Feng, this essay reviews and introduces briefly the process of his works on academic study.
Key words:Feng Mengqin Guangdong Pre-Qin archaeology agriculture study
進入六月,炎熱的暑天居然令人窒息一樣。6月10日,所辦公室突然傳來摯友馮孟欽先生於當日下午六時去世的消息,噩號使我頓感突然而不可接受,因爲孟欽先生雖身患重疾,但經治療,恢復尚好,且精神很好,絶不可能突然發病致死。後來才知道因肺部感染,救治不及時而引起敗血症,心臟衰竭而亡。這真是晴天霹靂,聞信令我不知所措,傾刻,泪水順着臉頰無聲的流淌。我與他二十五年的同事生涯,結下了不一般的友情。他的友善、幽默、對學術的追求、對人生的熱愛、對事業的忠誠,永遠銘刻在我的心裏,也時常使我浮起憐惜和遺憾的心情。
馮孟欽,乳名水泰,1962年農曆5月13日出生於茂名化州市同慶鎮妙水村。1985年畢業於中山大學人類學係民族學專業,四年的本科學習經歷,奠定了堅實的民族學基礎。此後就讀於湘潭大學攻讀考古學,師從易漫白教授,1988年獲南京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畢業後入職於廣東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由此而邁入了考古研究的行列。此後,馮孟欽先生在工作中逐步成長,1990年文物工作隊昇格爲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孟欽先生成爲所内第一批研究人員。學術上多有建樹,獲考古領隊資格,漸次而晋昇爲研究館員;在行政上,先後擔任田野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主任。
孟欽先生到館、所工作後,我與他有多次合作,1989年對東莞村頭遺址進行大規模的發掘,顯現了田野考古的基本功力,並由此對廣東的早期青銅文化有了初步認識;又對吴川明代墓葬進行清理,這是孟欽先生對粤西考古的初步認識;1990年對五華獅雄山西漢南越國時期的長樂臺遺址進行發掘,對遺址的宫殿性質有了基本的認定;1992年對珠海平沙宋元遺存發掘,並參與了《珠海平沙出土宋元文物》一書的編寫;1996年起對珠海寶鏡灣遺址發掘,其後又一起參加了《珠海寶鏡灣》發掘報告專刊的編寫;而後,又應廣東省博物館楊式挺老師之邀,一起合作撰寫《廣東先秦考古》一書,書稿完成後,正在排校出版之際,孟欽先生爲編校事宜奔走努力,貢獻良多。而今書尚未問世,人却已走,不由我傷感有加,嘆息不已。
在考古工作上,孟欽先生是極爲扎實努力的一個。1991年,參與了珠海稜角咀新石器時代沙丘遺址的發掘;1992年,參與了珠海平沙大虎山沙丘遺址的發掘;1994年,參加了南海佛子廟西樵山文化遺址的發掘,並撰寫了發掘報告;1995年,他主持了封開簕竹口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1996年,參加了廣寧龍嘴崗戰國墓地的發掘;1997年,他主持了臺山銅鼓灣新石器時代沙丘遺址的發掘,並撰寫了發掘報告;1998年,他參與主持了珠海寶鏡灣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並參加了發掘專刊的撰寫;參加了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的省考古培訓班及博羅銀崗周代遺址的發掘,輔導了一批省内的文博工作者;1999年主持了英佛公路沿綫調查,發現了兩處周代遺址;2000年在封開清理了一批漢晋時期的墓葬;2001年,先後在東莞和惠州主持發掘東漢墓與明清時期磚瓦窑;2002年,他主持對遂溪縣鯉魚墩新石器時代遺址進行發掘,發現的幾座屈肢葬墓,是探究粤西地區與廣西早期人類族屬關係的重要資料。同年,又主持了對吴川梧山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的發掘;2003年主持了東莞蚝崗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的發掘,均取得了重要成果;2004~2006年間,孟欽先生出於對家鄉的感情,毅然承擔起對電白山兜村冼夫人墓園的考古勘探,勘探面積1700平方米,發現了隋唐與宋時期的建築遺迹,對確認隋譙國夫人冼氏陵墓提供有力證據。隋譙國夫人冼氏墓於2013年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孟欽先生所做出的考古資料起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説是功不可没。2005年,孟欽先生主持了蕉嶺坪頂岌與惠常高速公路沿綫的發掘與調查,發現和發掘了一批商周遺址及宋代墓葬;2006年,主持了惠州窩尾坳商時期遺址的發掘;2007年,因洛湛鐵路工程的需要,孟欽先生領衔對茂名的高州、信宜多處晋至唐宋時期遺址進行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取得了重大成果,首次爲粤西地區的考古分期提供了極爲重要的地層依據和標型器以及相當多的實物資料,尤其是一批稻穀遺存,也是探尋粤西地區古代農業發展的珍貴標本。2008年,他主持了博羅多處周時期遺址的發掘;2009年,主持了惠州純洲島造船灣商時期與宋代遺址的發掘;2010年,先後主持了博羅曾屋嶺春秋時期墓地和遂溪騎嶺南朝至唐代遺址的發掘。2008~2010年,孟欽先生參加省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參與多個市、縣的督查、輔導與驗收。足迹遍踏省内,盡心盡力,深受各地歡迎和敬佩。近幾年來,孟欽先生正在頗費心血地整理這些年來獲得的考古發掘資料,力争早日完成考古報告,可惜未能如願。如今睹物思人,令人感慨萬分,黯然泪下。
我與孟欽先生的合作,除了在考古發掘、調查以及編寫報告外,也在研究上多有合作,孟欽先生對早期農業的研究頗感興趣,早在1995年就與我合作發表《試論廣東地區原始農業的起源》(《廣東民族研究論叢》第七輯,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6年又合作發表《從考古發現看農業在廣東的發生及其早期發展》(《農業的起源和發展》,南京大學出版社)。此外,孟欽先生還發表了有關此類的多篇研究論文,如《嶺南先民采食野生植物種類蠡測》、《珠江三角洲稻作商時期發生論》、《小議大石鏟》等,反映了孟欽對嶺南早期農業史的高度關注;其它如《試論文化人類學對文化相似性的解釋》、《屈肢葬—一種可能由南向北傳播的葬俗》、《雷州半島早期居民的來源問題》、《例談器物群“共型”現象》、《珠江三角洲先秦陶文母題與文化序列研究》、《嶺南先秦陶器邏輯發展簡論》等,也是孟欽先生在考古實踐中對各類考古遺存、現象進行思考和理性分析的結果。在最近撰寫的《從考古發現看史前北部灣土著的海洋生活》(《海洋史研究》第四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以豐富的考古資料論述了史前時期該地區的社會歷史狀况,頗見功力。遺憾的是,作者本人却未能看到書刊的問世。
孟欽先生從業二十五年,一生辛勞,著述頗豐,期待所裏能將其結集成書出版,則孟欽先生幸甚,同行幸甚,學界幸甚。值孟欽先生駕鶴西行之際,僅以上述數言,表達對摯友孟欽先生深切的懷念。
(邱立誠,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