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兩岸關係進入鞏固深化新階段,兩岸民眾分享到了更多的和平紅利,也對兩岸關係克服障礙繼續前進抱持更高的期待。當前,兩岸關係向前發展的新高度是在 “一中框架”共識基礎上,儘早啟動兩岸和平協議的商談,朝著“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對兩岸政治關係做出合情合理安排”的目標邁出關鍵的一步。
一、以“一中框架”共識為新的政治推動力,保持兩岸關係發展勢頭
(一)提出未來4 年的對台政策目標
今年1月台灣最高領導人選舉,馬英九獲勝連任,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期。今年3-5月,政協主席賈慶林、國台辦主任王毅在不同場合就未來4 年的對台工作目標和政策進行闡述,指出,“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正由開創期進入鞏固深化的新階段”,這一新階段的工作將主攻4大方向,(1)繼續鞏固和強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其中“鞏固互信”就是鞏固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核心內涵;“深化互信”就是在認同兩岸同屬一中、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達成清晰的共同認知。(2)不斷擴大和深化兩岸各領域的交流合作,重點是力爭ECFA各項後續商談儘快達成協議;加快推進兩岸金融、新型產業合作,鼓勵雙向投資,保障台商權益、發揮平潭試驗區在兩岸交流合作中先行先試的作用。(3)繼續大力開展兩岸各界交流,特別是深化文教領域的交流,更加重視交流的規範化和機制化,更加重視實效和成果。(4)堅持以人為本、為民謀利的宗旨,更加重視與基層民眾的接觸與互動,鞏固民意基礎,使兩岸關係發展獲得源源不斷的內在動力。這些闡述為全年及今後一個時期兩岸關係的發展明確了努力方向。
(二)“胡吳會”達成“一中框架”共識,兩岸政治互信深化
國共兩黨高層就“一中框架”達成共識。馬英九連任後如何深化與大陸的政治互信,為兩岸關係發展注入新的政治動力是廣受關注的問題。今年3月,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率團訪問大陸,在與胡錦濤會晤時提出“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和“一國兩區”、“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等理念,使“九二共識”的內涵進一步清晰,“一中”原則從之前的兩黨默契、隱身“各表”走向正面表述,消除了外界對馬英九當局“九二共識”已“異化”的猜疑。“胡吳會”標誌著國共兩黨就“一中框架”達成了共識。隨後的博鼇論壇上李克強與吳敦義的會晤、11月馬英九給習近平的賀電都體現出兩黨和兩岸執政高層政治互信的深化。
島內“九二共識”逐漸社會化。在2011年台灣地區最高領導人選舉的競選活動中,“九二共識”是朝野政黨的辯論焦點之一。馬英九在競選中著力宣傳“九二共識”,明確表明反“台獨”立場,使島內民眾對“和平發展”與“台獨毀滅”兩條道路對自身利益的影響有了更充分的比較。馬英九當選連任反映了島內主流民意對“九二共識”的認同,標誌著“九二共識”在島內正逐步社會化。年內,兩岸政界、學界、青年及各社會團體接連舉辦了多場有關“‘九二共識’二十週年”,兩岸和平發展、和平協定、“一國兩區”等專題的研討會和系列講座。“九二共識”在島內的社會化是兩岸關係在“深水區”前進的政治推動力,意義重大。
部分民進黨政治人物及其支持者正視“九二共識”,調整“中國政策”。民進黨在兩岸關係上始終受到5大因素制約,即:選舉利益、“台獨基本教義派”、綠營民眾、民進黨政治人物的個人利益算計,以及反共心態和“台獨”史觀。其中選舉利益是最為核心的因素。在民進黨的歷史上,其“中國政策”的所謂“務實轉型”都是為選舉獲勝而展開,同樣,其固守“台獨”立場也有保住基本盤選票不流失的考慮。島內約40%長期受民進黨“台獨”路線影響的民眾對兩岸關係的日益拉近存在恐懼甚至反對的情緒,這一“民意”反過來制約了民進黨“中國政策”的調整,是兩岸關係發展的一個消極因素。民進黨不擺脫這些因素的制約就難以邁出根本性轉變的一步,也就贏不了選舉,黨內高層人物的個人政治前途也無從談起。大陸若不能化解這部分民眾的疑慮、恐懼,乃至仇恨,就難以開闢更廣闊、更深入的兩岸關係新局。民進黨經過2008、2012兩次大選失敗,黨內要求檢討“中國政策”的呼聲高漲。今年10月,謝長廷以其深厚的民進黨內背景和資歷登陸祭祖。大陸有關方面給予相應的禮遇。謝長廷在與我涉台高層官員會面時提出在島內尋求“憲法重疊共識”、在兩岸尋求“憲法各表”以取代“九二共識”的主張,雖與我原則立場仍存根本分歧,但為民進黨的政策調整找了台階,為民進黨人士擺脫“賣台”、“親中”的抹黑抹紅,展開與大陸的交流合作營造了氛圍,也向綠營民眾提供了正面資訊。今年10月民調顯示,民進黨支持者中,63.2%的人認為謝長廷登陸有助兩岸政治交流與和平發展,72.9%贊成民、共兩黨擱置爭議,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三)促國民黨超越政治爭議與我結成民族利益共同體
面對東海南海主權爭議,促兩岸建構以民族利益為核心的合作新模式。2011年,南海、東海主權爭議升溫;2012年,日本又變本加厲製造挑釁事件,激化釣魚島主權紛爭,兩岸民間保釣氣氛濃厚,要求兩岸官方合作保釣的呼聲空前強烈。面對馬英九當局圄於兩岸政治分歧及美、日等國壓力,一再明確表示不與大陸聯手保衛領土主權,我一方面提出兩岸以各自的方式共同保衛領土主權,一方面也呼籲馬英九當局站在民族利益的高度,“超越分歧,齊心合力,一致對外”,共同維護主權,維護台海地區的和平發展。此次南海、東海主權紛爭客觀上提供了拉近兩岸民族情感、建構以民族利益為核心的新的合作模式的實踐機會。
重溫國共共同抗擊日本侵略的歷史,找回共同的民族尊嚴與榮譽。有共同的歷史記憶就會有共同語言和溝通的切入點。在國共兩黨歷史恩怨未除,兩岸同胞彼此隔閡未解的情況下,喚醒兩岸共同的歷史記憶,加強歷史研究方面的交流合作格外重要。今年9月,吳伯雄特別贈送日本戰敗投降書複印本給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館永久保存;4月,北京舉行“紀念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70週年座談會”;參加“首屆滇台經貿文化交流合作研討會”的兩岸官員學者共同緬懷中國遠征軍的抗日歷史。這幾場活動客觀真實地還原歷史,昭示兩岸共同的歷史命運及傳承,批判“台獨”史觀,對喚醒、拉近兩岸民族情感具有積極意義。
(四)黨的十八大從民族復興角度提出推進祖國統一進程的總體戰略論述
2012年11月,中共召開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產生了新的中央領導集體。今後大陸將以怎樣的路線、方針、政策、策略推進祖國統一進程,成為兩岸人民關注的焦點。十八大報告就兩岸關係提出了總體戰略論述,為未來兩岸關係發展指明了方向。一是論述了民族復興、祖國統一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之間的關係。報告指出,全體中華兒女“在同心實現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實現和平統一首先要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就指明了和平發展是民族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和平統一的必經階段;也揭示出在兩岸和平發展的新的歷史階段,要以民族復興的高度來統領反對“台獨”及和平發展兩項艱巨的歷史任務。二是指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必須恪守反對“台獨”、 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立場,增進維護一中框架的共同認知。三是指出未來對台工作步驟及目標,即“持續推進兩岸交流合作”,包括“擴大文化交流”、“密切人民往來”,“促進平等協商”;在此基礎上,“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商談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兩岸和平協議等。
二、推動各項交流合作,挖掘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經濟文化動力
今年對台交流合作以加強兩岸經濟方面的交流合作為優先重點,同時繼續鞏固深化兩岸文化、社會等各領域交流合作,以實實在在的和平發展紅利促進最廣泛的統一戰線,為兩岸關係發展不斷提供新動力。
(一) 經貿合作取得新進展
1.站在民族復興高度,促兩岸“經濟和諧,共同提升”。今年4月,大陸有關部門在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第三次例會中,引導兩岸首次就各自宏觀經濟政策進行了交流,以探索兩岸經濟合作的平衡與可持續之道,促進兩岸經濟和諧,讓兩岸經濟發展都能有所提升。這是對兩岸經濟合作內涵的深化,是“經合會”不同以往的新嘗試。
2.經貿合作機制化取得新進展。8月舉行的第8次“陳江會談”簽訂了兩岸“投資及保障協定”、“海峽兩岸海關合作協定”,將使ECFA的執行更加順暢。服務貿易協定、爭端解決機制也收官在即,貨物貿易協商則納入明年議程。據台“陸委會”統計,兩岸簽訂ECFA後,自2011年1月1日至今年7月底止,台灣產品出口大陸已節省約4.08億美元的關稅,今年元旦開始,已經有94%的早收清單專案出口大陸享零關稅。此外,還簽署了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合作備忘錄,並確定了雙方清算行,兩岸貨幣清算機制正式上路,推動了兩岸金融合作。今年4月,兩岸經貿社團互設辦事機構啟動,台中市海峽兩岸經濟發展協會廈門市代表處、台“外貿協會”的“台貿中心上海代表處”於11、12月先後正式掛牌成立。大陸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派駐台北代表處的首席代表李榮民也於12月率團赴台展開先期工作。12月11日,第4 次“經合會”例會在廣州召開,兩岸經濟合作進一步深化發展。
3.產業合作初見成效,並有所突破。11月在台灣新竹舉辦了第二屆兩岸產業合作論壇,除了就產業合作模式、擴大合作專案及合作城市進行探討外,也開始就區域合作進行探索。此外,4月召開的兩岸首屆環保高峰論壇今後將成為機制化交流平台,強化兩岸環保產業合作,推動簽署兩岸環保合作協定。科技產業在科技部與台灣方面溝通下提出三大合作方向,並建立常規聯繫視窗。4年多來兩岸漁業部門已舉行過8次高層會晤,達成了漁業合作納入兩岸兩會商談議題的共識。
4.繼續推動平潭綜合試驗區試行兩岸合作新模式。2010年啟動的平潭綜合試驗區以兩岸“共同規劃、共同開發、共同經營、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為特點,以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海洋產業、旅遊業為重點產業項目,合作建設兩岸“機制先進、政策開放、文化包容、經濟多元的現代化、國際化的共同家園”。該試驗區突破了單一的經貿局限,嘗試兩岸民眾在產業利益的結合中,進行文化、管理等各自優勢的融合,為建設兩岸民眾的共同家園提供範式。3年來平潭區快速發展,已基本具備建設兩岸共同家園的條件,兩岸合作機制取得初步成效。台資企業從6家增至61家;2011年台中至平潭直航線路運送兩岸人數突破10萬人,今年11月台北直飛平潭的航線也啟動試行,將於2013年初正式通航。新竹縣也在積極謀劃至平潭的直飛航線;島內赴平潭遊客逐年翻番。
(二)文教交流進一步拓寬、深化
1.兩岸官員再次溝通規劃文化協議。為增進兩岸文化融合和認同,共同振興中華文化,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繼2010年文化部長蔡武訪台就文化協定與台“文建會”主委盛治仁溝通意見之後,今年5月國台辦副主任葉克冬拜會台前“行政院長”、現中華文化總會長劉兆玄,就兩岸文化協定的方式、專案內容和範圍等再次進行溝通和規劃。雙方在建立平台整合意見,以及從較為單純的出版、媒體、文物交流等領域著手,分門別類啟動商談等問題上達成了共識。
2.兩岸文化創意產業機制化露出曙光。今年7-9月通過兩岸兩會文創團的互訪及研討,兩岸文創產業達成多項共識,包括建立官方溝通平台克服合作障礙,考慮簽署文創合作協定或將其納入服務貿易協定中,以推動兩岸文創產業發展,打響華人文創的國際品牌。
3.文學、人才、藝術、新聞、宗教、慈善、歷史、高校學術等各類交流持續熱絡。特別是3月國共兩黨的黨校幹部培訓交流,延續了去年3月開啟的兩岸高階黨校學術交流,對雙方進一步了解彼此黨的文化、政治文化與政治體制具有深遠的影響,對消除島內恐共拒共心態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全年兩岸文化交流中亮點頻現,如:2月北京市長郭金龍訪台舉辦“北京文化週”;4月人權、法制乃至大陸民主化議題納入台“愛與和平論壇”兩岸對話範圍;5月兩岸35位記者聯合採訪福建海西;6月兩岸合編的《兩岸常用辭典》出版;10月“莫言熱”、大陸善款捐建的高雄火山橋啟用、福建成立海峽兩岸文化發展協同創新中心;11月兩岸首次共同在台紀念孫中山宋慶齡、國民黨青年團舉辦兩岸青年對話沙龍等。
(三)基層交流持續升溫
1.大陸有關部門繼續實施對台惠民政策,重視中小企業、弱勢產業以及基層民眾的訴求,推動和平紅利落在實處及公平分配,讓台灣更多基層民眾受益。近兩年,國台辦副主任鄭立中親自率團深入台灣,遍訪島內各個縣市,深入了解島內農、漁業及中小企業在兩岸交流合作中遇到的問題,有針對性的加以解決。如,在聽取對兩岸農漁產品採購的意見後,進行採購模式的調整,為南台灣基層民眾帶來更多的利益。
2.引導南部民眾及民進黨務實派融入兩岸和平發展大潮。以民進黨中生代政治明星賴清德主政的台南市為例。3月,由該市學界領頭,集產業、社團、地方政治人物、基層里長等地方領袖共34人發起成立“兩岸公共事務交流協會”,成為繼“台南市海峽兩岸經貿文化發展協會”、“台南市兩岸交流協會”之後,該市第三個與大陸交流的民間平台。6月在廈門舉辦的海峽論壇,大陸有關方面邀請了台灣4個縣市舉辦推介會,57位台南市議員包括民進黨籍議員全部受邀。台南市政府雖然顧慮重重,但在民意督促下,仍決定派出官方代表參加,推銷台南特色美食及農特產業。在民進黨創黨元老陳菊主政的高雄市,多名民進黨議員對鄭立中走訪南台灣聽取農漁民意見表示“歡迎和感謝”。陳菊也借高雄舉辦城市論壇之機,再次釋出赴大陸城市走訪的訊息。雖然民進黨中央沒有進行民共兩黨交流討論的意向,但台北市黨部仍決定“自己辦”,邀請關心兩岸關係的大學生進行“中國政策”的“辯論示範賽”。台灣南部地區的民意已經成為敦促當地政府走向和平發展道路的一股推動力。
3.繼續推動島內社會“兩岸化”。所謂“島內社會兩岸化”就是讓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為影響島內民眾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層面生活的重要正面因素。今年台灣最高領導人選舉,兩岸因素首次成為正面因素起到積極作用。大陸有關方面還繼續通過基層交流活動,借助海峽論壇舉辦兩岸鄉鎮交流對接、深化兩岸區域及業界對口交流、開展兩岸根脈相連、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等,深化了兩岸因素對島內社會的積極影響。今年5月,由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主辦的“台胞社團論壇”在京舉辦第二屆大會,500名兩岸嘉賓出席,聚焦台胞社團如何發揮兩岸和平發展的促進作用,成為兩岸民間交流的又一重要平台。
4.人員往來更為頻密。今年4月,經兩岸協商,大陸批准第二波10城市赴台自由行,每日人數提高為1000人次。赴台自由行自2011年6月啟動至2012年8月底止,已達12.5萬人次。從2008年7月開放大陸人民赴台觀光至今年8月底止,大陸赴台旅遊人次超過428萬,為台帶來約2167億元(新台幣)的收入。
三、兩岸關係未來走向
(一)馬英九第二任期兩岸關係政策目標鎖定三大事務性議程
在馬英九的第一任期內,兩岸關係取得顯著的突破和進展。他在第二任期內本可以有進一步的作為,為自己找到更高的歷史定位。但從目前來看,馬英九在推進兩岸政治關係上畏縮不前。無論是今年選前提出的兩岸簽署“和平協定”、還是選後提出的“兩岸不武制度化”都被擱置,對“兩岸同屬一國”的一中框架也止步於“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概念,沒有提出更為清晰的共同認知。從目前動向看,他基本上將第二任期內的兩岸關係政策目標鎖定在三大事務性議程上,即兩岸深化交流、“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訂,以及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
馬英九在兩岸關係上表現乏力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內政不穩,民調支持度低迷,使得其掌控政局、推進政策的能力削弱。加之國民黨主席選舉、2014年“七合一”選舉各路人馬已鳴槍起跑,民生政績壓力沉重,因此他有排除其他事務“干擾”的想法,兩岸關係只要能維持現狀穩定、做好補強的工作即可。何況在朝野對峙的嚴峻政治生態中,“兩岸關係條例”的修法將是一場曠時持久的硬仗。因此,他認為能完成三大事務性議程已經可以在兩岸關係上做出交代了。其二,雖有謝長廷登陸,但民進黨仍未表現出大幅調整“中國政策”的跡象,因而未構成對國民黨的足夠壓力;其三,美國重返亞洲,在中國周邊四處“點火”,企圖以遏制中國影響而重新確立自己在亞洲的領導地位。在這種情勢下,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受到美國更多的牽制也是勢在必然。
不過,也有跡象表明,如果馬英九島內施政順手,不排除他在兩岸關係上會有更多作為。這從馬英九9月底調整“陸委會”人事、著手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的動作上可以一窺端倪。前“陸委會”主委、曾是台聯黨籍的賴幸媛在馬的第一任期裡尚可配合馬的政策,但到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深水期”,就難以精準貫徹馬的理念和政策精神了。“陸委會主委”換人,揭示馬英九有繼續深化兩岸政治關係的企圖心。馬英九當局的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是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中落實兩岸“主權互不承認”之下的“治權對等”,明確區分主權與治權,可作為兩岸商談政治關係的鋪墊,也可看作是朝著簽署和平協定方向邁出的實際一步。全盤修訂過時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可以為深化兩岸交流合作,如陸生入台、陸資入島、發展“兩岸特色金融業務”等提供更大空間和法律保障。修訂的依據將是兩岸“治權對等”,這反過來又可促進“兩岸治權對等”局面的機制化。
(二) 民進黨“台獨”立場難以轉變,但對大陸的心態、氛圍會有進一步的轉變
雖然歷經兩次大選失敗,島內社會也逐步“兩岸化”,但民進黨中央遲遲不檢討“中國政策”,使得黨內務實派和希望更多分享和平紅利的綠營民眾產生焦慮感。在謝長廷登陸的刺激下,今年11月,民進黨“中國政策委員會”終於成立,黨主席蘇貞昌親自擔任委員會召集人,似乎拉開了整合民進黨“中國政策”的大幕。但是從民進黨對今年敗選的檢討、對謝長廷登陸的爭議,以及黨主席蘇貞昌的言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民進黨“中國政策”的未來走向:一是“台獨”立場不會轉變。民進黨至今仍堅持反對“九二共識”,要求國民黨“撤回”“一國兩區”提法並向台灣人民“道歉”;以“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回應中共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兩岸簽署和平協定;特別是民進黨中央堅持不以“兩岸事務委員會”取代“中國事務委員會”名稱,蘇貞昌還向“獨派”團體表白,“民進黨堅持的理想與基本立場不會改變”;而且,謝長廷在其《未來:不一樣的台灣》新書中也表露出,他提出的“回歸憲法”不過是工具性使用“憲法”,其基本立場不過是從“一邊一國”轉換到“兩國”而已。這些動向都清晰表明民進黨對“台獨 ”立場的堅持。二是民進黨將在策略上作出某些調整。其一,與大陸展開溝通對話,以減少雙方誤判。年初羅致中登陸參加兩岸政策研討會、10月謝長廷登陸,以及11月民進黨智庫禮遇我經濟學家吳敬璉訪問等,都屬意在此。其二,將開放民進黨人士登陸,獲取和平紅利,以順應民眾的利益需求。三是密切觀察兩岸交流的進展及“兩岸化”對台灣民意走向、國民黨政策立場變化的影響,以預謀對策、進行阻制。10月以來,接連發生台“陸委會”反擊大陸新版護照增添台灣景點;重新啟動年初被“陸委會”封殺的“台北論壇”二軌對話,卻不允許國台辦官員在會上發言;乃至不允許“中國歌曲排行榜”頒獎典禮在島內舉行等一系列事件,都是在民進黨極力阻撓、攻擊下,馬當局妥協退讓的結果。四是繼續與美國溝通民進黨“中國政策”,建立信任關係。明年民進黨將在美國恢復駐美代表處,已內定前駐美代表吳肇燮為駐美代表。蘇貞昌還要親赴美國,借代表處掛牌之機展開訪美行程。綜合上述走向判斷,2016年前,即使民進黨拋出新的“中國政策”論述,也難以有大的突破,政策主旨仍將是堅持“台獨”立場和核心價值,政策上溝通對話,事務上交流合作,而民進黨內及其支持民眾對大陸的心態、氛圍會有更大的轉變。
(三) 新形勢下美國如何運用台灣這顆戰略棋子值得密切關注
近年來,中美戰略合作利益大於兩國分歧、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符合中美各自的國家利益。從2008年馬英九執政以來,美國一直正面評價兩岸開展交流合作,美台關係對中美關係和兩岸關係的干擾相對降低。但是,去年以來,美國重返亞洲步伐加快,牽制、干擾中國崛起的意圖明顯,特別是強化島鏈軍事威懾,使得台灣的地緣政治角色重新凸顯。今年,美國加大了對台灣的經濟拉攏,如給予台灣免簽待遇,以台灣答應美牛進口為條件啟動“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的商談,並以TPP誘惑台灣依靠美國平衡ECFA,還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份參加聯合國下屬機構國際民航組織等。馬英九當局一直都以美國為對外關係重心,今後在一定程度上配合美國的戰略需要,並以此控制兩岸關係發展進度是完全可能的。
馬當局未來4年的對美“外交”重點,首先是鞏固發展與美國的經濟合作。馬稱,“我們未來8年要努力的”就是,讓美牛問題獲得解決,以使台灣積極、有效地參與亞太經濟整合,包括跟美方重啟“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協商,進而討論有關雙邊投資協定(BIA)及雙重課稅(DTA)等問題,以及未來創造條件參加TPP。對此,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薄瑞光予以積極回應,表示 “期盼能協助台灣進入新一步亞太區域經濟整合架構”。其次是強化與美國的軍事安全關係,軍售是主要的觀察指標。台灣當局拒絕與大陸聯手保釣就是為了表明軍事上與美日的盟友關係。第三是委派被認為是馬英九“分身”的金溥聰任駐美代表,密切台美間的政治溝通。
今年,兩岸關係也經歷了“台北會談:強化認同互信、深化和平發展研討會”的流產、平潭綜合試驗區是否是“一國兩制”的爭議、釣魚島主權不聯手等挫折,但馬英九當局在制止民進黨“立委”將“僑委會”名稱“去中國化”、拒絕達賴訪台等事情上堅持了“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原則立場。兩岸雖然尚未能將一中框架推向更為清晰的共同認知,但已呼之欲出。馬英九未來任期內的三大政策目標也有利於兩岸關係的機制深化。中共十八大報告關於兩岸關係的論述表明,未來大陸對台政策將更為前瞻、宏闊,策略更為務實、靈活;將繼續高舉民族復興大旗,務實穩健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