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内政,這是無可厚非的。
而兩岸關係卻夾雜了許多國際因素,甚至被國際化了,這涉及中、美、台多邊關係,我國在國際場合也逢會必談台灣問題,這是一個無奈的現實。
解決台灣問題,必須從兩岸錯綜複雜的關係中去尋找最佳途徑,因此分析研究中、美、台三角關係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擬從這三者的不等邊關係中去厘清頭緒,探索如何讓中國大陸獲得最大的主動權。
一、中、美、台三角關係中的各方現狀
儘管我們不願意也不想讓台灣問題國際化,但它客觀地從割讓一天起,到二戰結束回歸,從國民黨退踞台灣,到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從美國的《與台灣關係法》,到日本擬助美保台,乃至台灣還有20多個“邦交國”,台灣問題客觀上介入了國際因素,如果沒有這些因素,我們解決台灣問題會單純得多。目前台灣問題已不是大陸可以單方面説了算了,至少目前還沒有强大到這程度,而美國也沒有强大到可以主宰台灣海峽的地步,台灣更是沒有能力可以完全擺脱大陸的影響。因此,兩岸關係客觀地形成了中、美、台相互影響又相互鬥爭的三角關係,“維護現狀”成了各方的一個擋箭牌。
這三者關係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利用,彼此絞盡腦汁,費盡心機,各方為了使自己成為這三角形中最長的一邊或獲得最大的角度,為佔據最大的優勢與發言權,各種手段往往無所不用,拉攏打壓,文武兩手各顯神通,合縱連横,各種謀略無所不用,使兩岸關係呈現分分合合、時起時伏,險象環生,變幻莫測,讓中、美、台這不等邊的三角關係變得異常弔詭。
在台灣問題上,由於中、美、台不同的歷史文化制度背景和現實利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政策,結果讓三方關係變得異常緊張,危機又迫使各方不得不修正立場,使三方關係始終處於變化之中。目前形成了以下三種狀況——
(一)台灣的立場、政策與發展趨勢
台灣有一段不尋常歷史,可惜一直被我們忽略了。台灣曾被稱為“無主的土地”被荷蘭佔領過38年;又被鄭成功攻佔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達20多年;再被割讓日本50年之久,如果沒有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淪為戰敗國,台灣也許至今仍是日本領土;以後台灣又成為蔣氏父子“反共復國”基地與大陸分隔40多年。這段歷史讓台灣人民養成屈從與爭取獨立的雙重性格。
近半個世紀,國民黨對台灣民眾的“威權”統治,使台灣民眾連講台灣話的權力都沒有,民眾讀書可熟知祖國大陸幾山幾川,但他們卻不知台灣有幾山幾水,高壓統治加上反共教育,造成逆反心理和恐共仇共心結。隨著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老齡化,“本土化”與“民主化”波濤迭起,政權終於落到半個日本人與半個台灣人的李登輝手中。這是一個根本沒有中國情結且道德極劣的政客,他讓台灣結束了一黨專制,讓台灣人自己掌權,讓每一個人領到了表達意志的選票,讓台灣人當了“頭家”,他並讓這種“本土化”變成了“去中國化”,把國民黨時代的反共情結變成反中國情結,把“民主化”變成“民粹化”,掀起極端意識形態,挑起省籍、族群、統獨矛盾,掀起了“台灣式的文革”,造成“愛台”與“賣台”的緑藍對決,使台灣處於分裂狀態。
台灣自從實行“民選”制度後,老百姓有了一種擁有選票的滿足感,所有政客與官員為了選票對民眾確也謙卑了,隨之而來的是種種騙取選票的花招,選票讓一切政客忘卻了義利與恐懼,民進黨則是最會選舉的政黨,陳水扁尤甚。這個三代貧農後代,貪婪而無誠信,但他知道怎麼用台灣主體意識和統獨意識去蠱惑民眾,不惜製造對立與仇恨,甚至可以朝著自己肚子開槍,使台灣今日變成一個只有顔色而沒有是非的社會,他製造了這樣一個神話,即“緑色”代表“愛台”,“藍色”以及與其他顔色都代表“賣台”。今日台灣是台獨分子關了門稱王稱霸、自我膨脹到極點的一個畸形社會。
台灣的“本土化”和“民主化”給台灣民眾帶來的狂喜,讓他們原諒了李登輝與陳水扁的一切罪過,讓他們忘卻了拼命挑釁祖國大陸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讓他們沉浸在“當家作主”後的陶醉中而不知泛濫的意識形態已淘空了台灣,天怒人怨,危樓將傾,每刮一陣風每下一陣雨,都幾可成災。早先國民黨一大批治大中國不成而治台有成的台灣奇跡,30多年來已風光不再,扁李折騰下的台灣,已負債經營,加上巨額軍購,債留子孫,台獨已是今日有酒今日醉,色厲内荏。台灣已有相當多的人士開始懷疑與唾棄這條路線,人們的覺醒已經開始。據台灣民調,民眾對陳水扁的不滿意度一直超越對他的滿意度,今年9月不滿意度達43%(今年4月為52%),而滿意度則從來沒有超過38%。台獨分子深知時間不在他們一邊,越來越焦躁不安,企圖搶在2008年前“完成獨立建國”,因此兩岸在未來4年至6年是最最嚴峻的時期。
(二)美國的立場、政策與發展趨勢
如果沒有美國的介入,中國早就解決台灣問題了,美國視台灣為美國在台灣海峽一艘不沉的航母,是保障美國戰略利益的一個棋子,是以華制華的一個最廉價的工具,是阻礙中國崛起的最有效的政治拉鏈,所以從二戰結束後到今天,美國從來沒有放棄利用台灣,並制訂了《與台灣關係法》,從法律上確立了美台準同盟的關係,實際上是把台灣納入美國的軍事同盟之中,這個法甚至超過了與中國大陸簽署的三個公報,實際上是把台灣當作了美國附屬國或保護地,並把台灣美化為民主政體,視為同類,所以美國因素是中國最終統一的最大障礙。
美國共和、民主兩黨,不管在朝在野,他們之間在許多問題上有許多歧見,唯獨對台海兩岸政策卻是相同的,那就是維持“三不”政策,即:“不統、不獨、不戰”,讓兩岸永遠分裂,使美國在兩岸間盡享最大利益,左右逢源,永遠愚弄兩岸。
隨著中國日益壯大,美國不得不正視這現實,美國也確實在許多方面需要中國合作,建立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並非是異想天開的單方美夢,在一定程度上“聯美制台”也並非不可能,但要美國完全放棄台灣,要美國因為某種利益去犧牲台灣,美國沒有一個領導人敢這樣做,如果這樣做的話,等於犧牲美國的價值觀,這是無法向選民交待的。但美國又是一個最最不講信義的國家,為了利益,什麼事情都會幹得出來。
台灣在美國縱容下,已越走越遠,美國的“不獨”政策受到了挑戰,美國知道台灣一旦逾越了中國大陸的底線,大陸只能“以武制獨”,中美衝突將全面爆發。美國雖有軍事上與中國一戰的考慮,借此把中國崛起美夢徹底打碎,但這不是美國的首要任務,而且要美國人民為李登輝、陳水扁之流而戰,也缺乏正當性,難以獲民眾支持。據最新美國民調,反對為台灣與中國一戰的民眾達61%,因此美國開始調整其模糊的台海政策,有可能劃出一條台獨不能逾越的底線,同時擴大對台軍售,協助台灣“以武拒統”。
台灣問題的國際化背景,除了美國因素外,日本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遠比他們對歷史問題的立場更糟,企圖心比美國更大,只是美國對台的干涉與染指是有聲的,日本對台的干涉與染指是無聲的。鑒於中日關係尚未突破不信任狀態,還沒有建立起一個健康而又廣泛合作的戰略夥伴關係,台灣問題在中日關係中是更加不穩定因素,雖然日本政府宣稱反對台獨,但還沒有一種力量讓他們放棄染指台灣。他們現在追隨在美國後面,一旦中美為台灣問題開戰,日本就以日美同盟名義參戰並借此崛起於亞洲。世界上一些其他國家借台灣問題,向中國發難與勒索的也屢見不鮮,可謂“家不和,被人欺”。
(三)中國大陸的立場、政策與發展趨勢
台灣問題是歷史遺留的問題,1949年後,中國大陸沒有立即用武力解放台灣,徹底消滅與征服國民黨殘部,一是美國干擾,二是台灣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兩岸關係的主要矛盾是互爭代表權的問題,沒有台獨的威脅,因此也沒有立即統一的壓力。
當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年代,總設計師鄧小平在確立改革開放政策的同時,作出的另一個重要決定是用“和平統一”方針解決歷史遺留的港、澳、台問題,在港、澳、台實行“一國兩制”,即兩制並存、互相促進、共同發展,誰也不吃掉誰,經過相互交流、三通、對話、談判,實行自然融合,從“相對統一”走向“完全統一”,這種統一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一個共同締造的過程。事實證明這過程是複雜、艱巨、漫長的,即便回歸後的香港,人心的回歸還是路漫漫。“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式統一,是代價最小的統一,既保障和維護了經濟建設為中心,又保證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至今一直被海内外公認為最佳方案。鄧小平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一種融合思維的産物,但我們許多人還習慣於鬥爭思維,因此貫徹與發展這種思維,還顯得不十分協調。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偉大設想,是前所未有的創舉,我們缺乏經驗,完全是“摸著石頭過河”,加上統一在中國大陸是不容思考的被人絶對擁護的一種民族意志,因此沒有人認為需要為統一去制訂綱領、法律、理論,甚至沒有必要去考慮台灣人的苦難經歷以及變化後的台灣民眾心態,對台灣民眾求身份要名份盼尊嚴的正當要求也無法正視,因此我們對台灣問題的判斷與認識往往與現實形成落差,於是台獨就以台灣主體論和台灣事實上是個國家這些邏輯裹挾民眾走向分裂。這些年台灣分裂的勢頭遠超出我們促統的速度,尤其民進黨登上執政舞台後,欲以“公投”與“制憲”法理台獨來切斷兩岸的聯繫,形勢是令人堪憂的,於是有人開始懷疑“和平統一”的生命力。
正因為我們是“摸著石頭過河”,喝幾口水是難免的,現實畢竟讓我們成熟了起來,我們再重温鄧小平的教導,意識到一要加快發展自己,二要兩手都要硬,文要學會做台灣民眾工作,武要有打贏反獨戰爭的實力,要讓美國付不起這代價,要讓台獨分子難逃法律的懲罰,三要作好兩種準備,既要不放棄和平統一努力,又要立足於打,而且打則必勝,四要健全我們統一的法律與理論,不能僅僅把統一作為一種意志與決心,而是要依法治國,以法治台。中國人常説,壞事可變好事,陳水扁之流教會了我們怎麼處理台灣問題,從這一點來講,解決台灣問題的優勢依然在我這一邊,台灣問題發生轉折性變化之日,也許已為時不遠,兩岸形勢最嚴峻的時刻,也許就是曙光到來之時。
二、中、美、台三者對台政策的異同
中、美、台三者各自的歷史文化背景及現實利益,決定了各自的政策,它們之間存在著某種共性,也存在某種分歧,大體情況如下:
(一)中、美之間在台灣問題上的共認與分歧
中美間有著某種共識:1.都認同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美國反覆稱它將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堅持一個中國政策是發展美中關係的基礎,歡迎一個“强大、和平、繁榮的中國興起”;2.雙方都支持台灣問題以和平的方式解決,中國大陸希望“和平統一”,美國强調和平原則最符合美國現實政治的需要;3.中國希望兩岸由對話到談判,最後走向統一,美國强調兩岸應通過對話與談判來解決問題;4.雙方都反對台獨,美國尤其反對兩岸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明確反對台灣獨立。
中美之間對台灣問題的分歧為:1.中國始終不放棄使用武力的權力,而美國則堅決反對動武,稱大陸動武美國將協防台灣;2.美國支持台灣拓展國際空間,支持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和其他多邊組織,而大陸反對台灣以拓展國際空間方式製造“一中一台”;3.美國不斷擴大對台軍售規模,而大陸堅決反對美國超越中美《八·一七公報》的對台軍售規格;4.美國希望兩岸簽署“中程協議”,維持兩岸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裡的不統不獨,中國大陸不願在美國壓力下簽署類似協議;5.中美文化背景與政治制度迥異,兩國的意識形態完全不同,大陸把台灣問題當作國家的核心利益,美國把台灣看成美國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雙方格格不入。
(二)大陸與台灣之間對台灣問題的共識與分歧
兩岸間的共識可謂越來越少。1.原有的一個中國共識正在流逝,過去兩岸間一個中國不是問題,只存在誰代表中國及怎麼三通的問題,而如今一個中國變成了“血緣的中國、地理的中國、歷史的中國、文化的中國、經濟的中國、政治的中國”,前五個中國概念尚有基礎,而“政治中國”則大有被“一中一台”取代之虞;2.原有的“九二共識”也成了“九二精神”,甚至被説成從來沒有過共識的共識,最近又變成“香港會談基礎”;3.兩岸均贊成和平,大陸要“和平統一”,台灣則要“和平地走向分裂分治”;4.兩岸主流民意均希望“維持現狀”,不要就統獨問題立即攤牌。
兩岸間的分歧可謂越來越多:1.我們提倡“一國兩制”,台灣堅決反對“一國兩制”,把“一國兩制”看成是統一的代名詞;2.我們提倡“三通”,台灣當局竭力反對“三通”,怕經濟通後帶來政治通的效應;3.我們提倡“對話與談判”,台灣當局從李登輝到陳水扁都千方百計阻礙“對話與談判”,怕“對話與談判”的門打開後再也關不起來;4.台灣的各種正名運動,不斷地把兩岸的共性共識變成分歧;5.兩岸兩種政治制度,決定了大陸把統一看得高於一切,台灣則將選舉選票看得高於一切,在台灣統獨、省籍、族群問題都是政治人物操弄選舉的工具。
(三)台美之間對台灣問題的共識與分歧
台美間的共識:1.共同反對台灣被中國大陸統一;2.台灣是美國手中牽制中國的一個工具,美國則是台灣的庇護人和主子,雙方相互利用;3.美國堅持對台軍售,讓台灣“以武拒統”,也滿足美國軍火商的利益,台灣雖知軍售含有勒索成份,但也心甘情願接受美國軍售,意在追隨美國,充當美國圍堵、打壓中國的急先鋒。
台美關係也有許多不和諧之處:1.從台美關係歷史來講,美國不是台灣的一個可靠朋友,1979年美國公開背棄台灣與大陸建交,以及美國對台灣的控制與台灣對美國的反控制,矛盾一直尖鋭存在;2.台灣不是美國的最高核心利益,台灣不願甘當美國的小配角,並一直想把美國拖下水,讓美中直接衝突,美台在這方面也矛盾重重;3.美國不支持公開台獨,也不願為台獨去犧牲美國大兵生命,要台灣不斷增加軍購以自保,這跟台灣當局的考慮是格格不入的。
三、中、美、台之間幾種互動的趨勢
中、美、台三者環繞台灣問題在一定條件下分分合合,不斷調整著這不等邊三角形關係的邊長,構成合縱連横的複雜局面,大體上形成了三種發展趨勢。
(一)中美合格局下的兩岸關係
爭取“聯美制台”、“以鬼制鬼”應該是我們的首要選擇。雖然美國與我們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存在著結構性矛盾和重大利益衝突,但隨著中國的强大,中美關係中的合作面在擴大,美國在中國大陸的利益在增多,中美關係已進入歷史的最好時期,兩國高層互動良好,加上美國好戰的鷹派勢力在世界上到處横行霸道,樹敵太多,已顧此失彼,“反恐”牽制了美國太多精力,支持台獨的正義性完全缺乏,反對為台灣而與中國一戰的聲音已經出現,因此爭取“聯美制台”可能性是存在的,反台獨還是中美的共識。
當然,要美國放棄台灣,支持中國統一大業,當今美國任何一個領導人都是做不到的,他們在這個問題上不能輸,也輸不起,但在制止台獨這一點上,我們還是有合作空間的。為此我們要更好發展自己,壯大自己,要卧薪嘗膽,韜光養晦,抓住未來二十年的發展機遇期,致力和平發展,直到沒有一個國家付得起干涉我統一代價的一天的到來。作為一個上升期的大國,首先要有能屈能伸的氣度,不能一壓就叫,一觸就跳。中國人要培養自己具有一種經得起壓的“銅豌豆”精神,要有一種沉得住氣的“韌勁”,要有不與别人計一日之長短的“氣質”,學會與超級霸主鬥而不破,使這三角關係最大程度朝著對我有利的方向發展,盡量利用美國來孤立台灣,以爭取時間,爭取主動權。
(二)中台合格局下的兩岸關係
兩岸不合,美國坐收漁利,左右獲利,若兩岸和合,美國干涉兩岸機會就會落空,中國最終統一才有希望。從目前看,兩岸和合,似乎無可能性,但中國人應拿出智慧走出兩岸關係被美國控制的被動格局,而且這種可能性是可能創造的,是可以去努力爭取的。
兩岸關係的僵局在蔣氏父子時代,是雙方爭代表權的問題,雙方各不相讓,沒有妥協餘地,這完全是對抗思維主導一切。到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新思維,倡導走“共同締造一個繁榮民主的新中國”道路,這是一種融合思維。胡錦濤也提出“共同家園”、“共同發展”血濃於水的新思維,但我們不少人還適應不了這種思維。加上李登輝登上執政舞台,推行了“本土化及民主化”,使兩岸政治生態發生了根本變化,台灣要求我們承認兩岸處於“分裂分治”狀態,要求給予“一國兩府”地位,要求“一中各表”,要求承認“中華民國”的客觀存在,承認台灣的“法統”——“中華民國憲法”,而對於這些問題,我們始終無法予以正視,這不能不説是沒有抓住機會,將問題解決於萌芽之中,於是兩岸政治上漸行漸遠。其實台灣多數人並不是擁護台獨,他們怕這麼小的台灣統一到祖國大家庭後,被吞食了,因此他們在統一前要一個“身份”與“名份”,要求這種統一是“安全、尊嚴、對等”的,以及在大陸的廣大台商要求國民待遇與公民權等等,這些要求並非是非份的,但我們還沒有及時解決,而台獨分子正是利用台灣民眾這種心態,利用祖國大陸不能及時滿足台灣民眾願望的機遇,用“一邊一國論”來為兩岸定位,使兩岸關係變得更加錯綜複雜。
“聯美制台”的代價並不低廉,為什麼我們對台只有鬥爭而不能有適當的讓步,爭取中、美、台三角關係中,中台關係取得一個最長的長度呢,這是一個值得中國人思考的問題。我們對台政策中的“做台灣民眾工作”這項重要任務,其實就是要我們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多方面爭取台灣民眾對我們的認同,就是要爭取台灣民心,要講究攻心為上。要做好這工作,恐怕首先要從改變觀念做起。當年中國共産黨為了抗日和壯大自己,我們還把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還戴過“青天白日帽徽”,今天為中國的統一和崛起,我們為何不可改變一下思路。
兩岸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情,終究要靠中國人自己來解決,若中台可和合,是上策也,“聯美制台”,只是中策,我們無論如何要從這方向去爭取突破。
(三)美台合格局下的兩岸關係
在中、美、台三角關係中,若出現一面倒的美台合謀,共同對付中國大陸,這是兩岸關係中最壞的一種結果。
美台勾結可能性是客觀存在的,台灣當局早已墮落成美國牽制中國的急先鋒,它還企圖扮演美國“反恐”戰爭的急先鋒,它甚至要犧牲釣魚島主權去換取日本對台獨的支持。台灣當局不過是美日的“兒皇帝”,所以台灣只能用六千多億台幣去購買美國軍火,台灣心中也明知這是勒索,但陳水扁的“兒皇帝”是以購買巨額軍火承諾換取美國對“3·19”槍擊案的沉默,這種利益勾結還會繼續下去,這種勾結雖然矛盾重重,但它對我們的壓力將是很大的。
美台合的格局下,我們將面臨三個對手,即台、美、日,因此我們更應痛下決心寄希望於自己,我們將盡最大努力來促進和平統一,爭取對話與談判,以足够耐心來爭取祖國統一,但我們也要勇於面對現實,要有粉碎台獨的決心和軍事準備,要有打得贏的萬全考慮,要加快國防現代化,使文武兩手都要硬,作最壞考慮,爭取最好結果。
台灣問題是中國走向明天不可不逾越的障礙,是中國人面對未來與前途必須思索的課題,為此我們應建立統一的大戰略,包括怎麼分化與阻遏美、日、台的聯盟關係,事實證明他們的聯盟並不是牢不可破的,關鍵是我們的實力、智慧、決策、機制、團隊。
中、美、台三角關係會不會出現第四種互動格局,即中、美、台關係由三角形變成一字形關係,這也不是沒有可能的。這一天或是統一了的關係,或是被對方征服了的關係,什麼可能性都不可排除,這將由三者的各自發展與實力來決定,本文姑且不在此作深入探討。
四、中、美、台三大因素中的先後主次
中、美、台這三角關係中的這三大因素,究竟哪個因素是主要因素,人們始終看法不一,因此工作的主次也始終無法確定。
有人認為台灣問題關鍵在台灣,尤其我們曾確立過兩個寄希望方針,即“寄希望於台灣當局,更寄希望於台灣民眾”,不少人認為統一的主動權在台灣,希望看到水到渠成的一天,所以把台灣因素放在第一位。也有些人認為,台灣事實成了美國的保護地,美國因素左右了台灣,若把美國工作做好了,台獨也就沒戲了,所以不如寄希望於美國,應把工作重心放在美國因素上,所以有人認為美國因素是第一位的。而這些年的實踐證明,與其把希望放在台灣身上或美國身上,不如把希望放在自己身上,因此又有人認為中國大陸因素才是最大最重要的因素,是第一位因素。
我始終認為中國大陸應承擔起統一的重任,要把統一進程的曲折反覆與自己的工作掛起鈎來看,勇於承擔一切責任,不推委,不埋怨,要埋頭苦幹,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並扎扎實實把對台工作做好,尤其要把爭取人心工作做好,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要發展鄧小平與江澤民的對台學説,要加强反獨促統的理論建設、法律建設和制度建設,要加强交流打破台灣的自我封閉,要降低三通門檻促進全面三通,建立起一個統一的平台,從經濟著手最後由經濟統合走向政治統合。因此在三者關係中,我認為大陸因素才是最重要的,我們要從自己做起,善於嚴於律己,自己事做好了,其他問題就好辦了。
事實告訴我們,反獨促統一定要兩手都要硬,文的一手是做台灣民眾工作,武的一手是建立一支現代化的武裝,和的一手是爭取人心,戰的一手是要具有打贏現代化戰爭的實力,讓台獨勢力與染指台灣問題的外國勢力都承受不起這代價,只有這樣,和平統一才有希望。文武兩手又是相互依賴的,不可偏廢。過去相當長一個時期,大家講和的一手多了,但又對和平統一沒有收到良好效果感到失望,如今講武的一手人多了,事實上文與武各有其局限,必須相輔相成,不可走極端。我堅信中國人民在胡錦濤為首的中央新一代領導率領下,一定會把兩手都要硬的工作做好,我們代表了正義與光明,勝利一定屬於我們,台獨是沒有希望和前途的,粉碎台獨是我們為統一與崛起必須付出的代價,我們一定要具備這種氣質與信念。我們先輩在《寒山問拾得》中就告誡我們,前進路上必然會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怎麼辦呢?是知難而退還是做拼命三郎,拾得説:“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卧薪嘗膽地去把自己事情做好,然後“再過幾年你且看他”,他早已是落花流水,不成個東西了。知此古訓哲理,我們不就知道該怎麼辦了嗎。
寫於2004年10月10日
(本文發表於上海東亞研究所《東亞叢書》之六《求真務實》,2004年出版。)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