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從台灣兩場選舉看台灣主流民意的變化

  台灣是個選舉社會,權力來自選票,今年又逢兩場重大選舉——1月12日的“立委”選舉及3月22日的“總統大選”。而這兩場選舉又與四個“公投”議題相捆綁——“討黨産公投”、“反貪污公投”、“入聯公投”、“返聯公投”。這一切讓這兩場選戰更火爆,雙方政策宣示與競選口號,更是火藥味十足,相互厮殺,激烈對陣,兩岸關係也充滿著失控的危險。幸好兩場選舉都平穩落幕,顯示了台灣選舉素質在逐步提高。
  
  選舉的結果是讓人驚訝的,擁有八年執政資源的民進黨竟以超大比分輸給了國民黨,一個外省人的後代馬英九以超221萬票優勢擊敗了本土政權的代表人物謝長廷,一個以代表本土利益的民進黨竟淪落為“立法院”中僅佔四分之一席位的小黨,而背負“親共賣台”的國民黨竟擁有地方政權(23個縣市)與“立法院”(113席)中的四分之三絶對優勢,台灣再度實現政黨輪替。這一切都是民意使然。民選政治就是選票決定一切,選票是人民表達意志的一種方式。選舉結果再次證實——民意如流水,水可載舟,水也可覆舟,民意思變,順乎者昌,民意可畏,民意可敬。因此,我們與其關注選票的結果,不如關心選戰中民意呈現的變化,這更為重要。
  
  本文擬就這兩場選舉中民意出現的變化與今後兩岸關係走向作一淺探。
  
  一、台灣主流民意發生了什麼變化
  
  我們過去説台灣主流民意是求和平求安定求發展,所以要求維持現狀的人一直佔有60~70%,大多數台灣同胞又是愛台灣和主張台灣優先,這就構成了台灣主流民意。但是,台灣主流民意又不是一成不變的。我認為這次台灣“立委”與“總統”選舉至少呈現了台灣民意的八大變化——
  
  (一)經濟與民生議題開始壓過意識形態議題
  
  在過去八年,乃至李登輝主政的十二年中,意識形態議題——藍緑、統獨、族群、省籍、愛台、賣台、親中、反中……,一直壟斷了整個台灣社會。操弄這些議題比致力經濟與民生更能獲取選票,因此意識形態泛濫成災,出現“台灣式文革”。但民眾在爽了一陣之後,發覺這些極端意識形態,不僅無助提高台灣競爭力,也無助台灣“出頭天”,更無法改善生活,還成了貪瀆的領導人的保護傘。於是民意開始厭惡與摒棄這條極端的“台獨”路線,開始回歸與關注經濟與民生議題。而國民黨端出的“經濟與民生大餐菜單”顯然比民進黨要優,馬英九找了財經出身的蕭萬長作合夥人顯然是找了個行家裡手。這次選舉開始涉及輕税簡政、温室效應、教育制度、能源政策、多元文化、健保問題、國土資源、永續發展等重大經濟社會議題,因而先得民心。
  
  八年來,民意從高度意識形態化轉向務實的經濟與民生問題,也顯示了陳水扁“極獨”路線始失人心,一個貪瀆的政權終於被民意抛棄,民意還了連戰一個公道,還了馬英九一個清白,台灣開始走向族群和解之路。
  
  (二)改善兩岸關係與促進“三通”成了正面訴求
  
  在過去選舉中,“逢中必反”,凡涉兩岸議題,必被套上“中共同路人”和“賣台集團”紅帽子。而這次選舉中,雙方均開始搶改善兩岸關係與促進“三通”的票源,都打出改善兩岸關係與促進“三通”的時間表,都表示要“大赦”台商,甚至感謝台商對台灣的貢獻,紛紛討好台商,而再也不是指責台商是“掏空台灣”。這種變化是令人吃驚的,證明台灣同胞開始意識到在全球化的今日,從台灣走向大陸,由大陸再通往世界,是台灣必由之路,兩岸的相互開放,共同發展,走向雙贏,是台灣之福,而非台灣之禍。人心之變,故令兩岸“三通”議題,此一時,彼一時也。
  
  (三)利用歷史製造“悲情”的做法開始失靈
  
  在這兩場選舉中,民進黨依然控制了選舉的主動權和壟斷了言語權,依然故伎重演,利用歷史製造“悲情”,依然不遺餘力攻擊兩蔣,大有將外省人趕盡殺絶之勢,企圖讓島内民眾對外省人望而生畏,藉以鞏固本土政權,尤其利用“2·28”製造永久的仇恨。但是民進黨的這一法寶開始失靈,民意顯示出“向前看者生”與“向後看者亡”傾向。人們對“鞭屍”、“改名”、“換牌”……感到徒勞無益,尤其台灣第四代新選民,即所謂“前九二世代”與“後九二世代”,他們沒有這麼多歷史記憶與意識形態,他們的“政治熱情”普遍低落,對兩岸議題相對寬容與務實,對歷史看法較為理性,認為沒有必要為“中正紀念堂”與“大中至正”改名付出這麼多代價。可以説台灣民意正在逐漸走出對歷史認識的誤區。
  
  (四)“抹黑”、“抹紅”與肆意人身攻擊始失民心
  
  台灣的選舉政治與文化中,人身攻擊是慣用手段,“扒糞”、“抹黑”、“抹紅”司空見慣。但在此次選舉中,這一套攻擊對方的手段開始為民意所棄。民進黨攻擊馬英九是一個被司法起訴的候選人,過去是一個“職業學生”,是“香港腳”,馬英九老婆曾“偷報紙”,馬英九姐姐曾當“搶手”,馬英九亡父不倫……等等,這一切不僅沒有起到作用,反而使自己“失血”,尤其教育部部長主秘莊國榮兩次瘋狂攻擊對方的言論更讓民進黨“失血”不止,成了選情的“拐點”。又如緑色藝人江霞謾駡外省籍藝人“不是台灣人,也不必把他們當人看待”的言論,也重傷了民進黨選情。極度意識形態化的人物——“上杜(正勝)下謝(志偉)連坐莊(國榮)”讓民眾反感至極,而謝長廷又沒有與陳水扁豢養的這些“活寶”作切割,大大影響了選情。而國民黨的“揭弊大王”邱毅揭露謝長廷是國安局“線人”,以及揭發謝長廷妻舅不廉潔等做法,也沒有起到打擊對方的作用,反讓藍軍失格,從而讓藍軍停止了人身攻擊。這一切證明民意向往一場高格調的乾乾净净的選舉。
  
  (五)用意識形態綁架民意的做法失效
  
  為了撈取選票和刺激選情,台灣政治人物總是用意識形態來捆綁選舉,也是捆綁選民。2004年用“防禦性公投”捆綁“大選”,2008年又以“入聯公投”等四個“公投”捆綁“大選”,完全不顧“公投”對兩岸、國際及島内造成的傷害,民眾被作為砲灰被綁架了。但大多數民眾終於看清了政客的嘴臉,終於認清了“公投”的危害,讓所有“公投”都流標了,可見民意變得更成熟了。
  
  (六)“台灣主體意識”成了台灣主流民意的新基調
  
  1996年台灣確立了“總統”直選制,當時台灣主流民意並沒有“台灣是一個國家”和“台灣人擁有自己民族史觀”的“主體意識”。但如今台灣是一個事實獨立的“國家”,它的國名叫“中華民國”或“台灣”,它的前途應由2300萬台灣人民自己決定,這樣的“台灣主體意識”蔚然形成。雙方候選人對此均表認同,其敬畏的態度,致使對這種意識不敢有任何異議。從而使台灣本土路線成為雙方必須遵循的路線而被固定了下來。中國國民黨漸向台灣國民黨演變,馬英九不得不遷就許多本土主張,無法形成超越民進黨的新台灣論述。
  
  由此而衍生了愛台灣、守護台灣、台灣優先、台灣有自決權、台灣應有“公投”權、台灣應加入聯合國、台灣應享有更大“國際空間”、台灣與大陸不屬同一個“國家”、統一就是吞併台灣……許多似是而非的觀念,而藍緑雙方誰都不敢去冒犯這“愛台的不二門”。相反,彼此都要盡力扮演台灣“守護神”的角色,而且要盡量洗清“一中”的原罪——包括過去講過類似的話。愛不愛台灣自然成了選舉主軸,才會有馬英九“緑卡”問題始終成為選舉的焦點,正如陳水扁説,他不會把政權交給一個有美國緑卡的人,“緑卡”也成了檢驗對台灣忠貞度的一個標誌。
  
  (七)“恐共”、“恐中”、“恐統”仍有一定民意市場
  
  由於國民黨在兩蔣時代長期的“反共”教育,以及李登輝與陳水扁近二十年的“反中”教育,加上“本土化”教育,台灣民眾中“恐共”、“恐中”、“恐統”情緒仍在。因此在選戰中謝長廷不遺餘力地打“西藏的今天,台灣的明天”牌,打“不能讓外省人勾結中共來欺負台灣人”牌,打“不能讓國民黨一黨獨大讓台灣回到專制時代”牌,打“兩岸共同市場就是‘一中’市場,將使台灣男人找不到工作,台灣女人將找不到丈夫”牌……,這些牌一定程度影響了選情,尤其在台灣中南部幾個農業縣還有相當市場,因此民進黨得票率由“立委”選舉時的37%,上升到41%。
  
  (八)“名人效應”下降,選民自決意識增强
  
  在過去選舉中,“名人效應”在最後時刻會影響中間選民,産生助選效應,如李登輝、李遠哲、林義雄、許信良……乃至宋七力。這次他們在最後時刻不約而同地出現“挺謝”,可是已絲毫改變不了選民的自決選擇,選民不再盲目跟了“名人”走,而是更多地獨立思考了。
  
  總之,台灣主流民意始終是在變化的,變化的主要動力依然是大陸因素、島内因素、國際因素三個因素的互動,島内主流民意在“本土第一”與“清廉民主第一”,在“台灣優先”與“兩岸雙贏”……諸多重大問題上,繼續在做著艱難選擇。我始終相信台灣人民會成熟會覺醒,兩岸關係會走出低迷,會找到一條康莊大道。
  
  二、兩岸關係面臨難得的機會之窗
  
  了解台灣主流民意的變化,將有助於我們更好把握兩岸關係發展趨勢。應該看到任何政黨與政治人物都離不開時代給他的空間,這空間就是由民意基礎決定的。我們應該高興地看到,一條激進的“台獨”路線被遏制了,二十年來兩岸激烈的統獨攻防戰有望走入“和平共處”與“和平發展期”;改善兩岸關係,促進“三通”,共同繁榮將成為現實,這將有助於建立兩岸“命運共同體”,有助於地區穩定,有助於大國關係的緩和;兩岸的交流將更順暢,赴台旅遊等交流項目有望成行,有助於彼此相互了解,化解長期形成的不信任;“九二共識”有望被承認,“兩會”將會重新啟動,有助於解決兩岸間諸多問題……。前景是樂觀的,機會是難得的,但也不容操之過急,應遵循“先易後難、先經濟後政治”經驗教訓,並要努力從自己做起,嚴於律己,進一步解放思想,健全理論與法制,用實際行動把握兩岸機會之窗。
  
  同時,我們應該看到台灣主流民意中仍有許多不理性的盲點,還有與我們主張格格不入的民意,主張“台獨”的民進黨還有500多萬支持者,這些緑色選民幾乎始終沒有改變對“台獨”的追求。要兩岸關係真正好轉,做好這些人的思想轉化工作,任務依然艱巨,做好落敗的民進黨人工作也依然艱巨,這就要求我們有新思維新方式去開創新局面。我不知道兩岸有識之士是否意識到這一點,是否做好了這個準備!在此我惟有祈禱天佑兩岸。
  
  2008年3月23日

  (本文發表於香港《中國評論》2008年第4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