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需要倍加呵護的和平發展期

  一、一個悄然來到的歷史新時期
  
  去年台灣“3·22大選”塵埃落定之刻,也是揭開了兩岸關係一個新時代之日,它宣告了一個舊的兩岸關係時代的結束,一個新的“和平發展”兩岸關係時代的開始,兩岸關係内涵已發生了質的變化,它具有許多新的特點與症狀,需要我們去順應,去呵護。我們雖然身子都跟了跨入兩岸關係的新時代,但我們的頭腦與行為可能還留在門外,因為這一切變化似乎來得太快,帶來了許多不適應。
  
  去年台灣“總統大選”直到最後一刻,人們還都不敢輕言勝負,選戰之激烈到了白熾化程度,十三億大陸同胞幾乎屏住呼吸在觀望這場選戰——大家懸著的心關注著“台獨”是不是還會繼續執政,即便得悉代表國民黨的馬英九以絶對優勢獲勝,人們這種擔心與不安,至少延至“5·20”後才稍稍落下。雖然大家都跨入了“和平發展”的新時期,但我們的思維與行為仍停留在舊時期的緊張、對立、懷疑、不安的狀態之中,大家口頭上都在講“和平發展”,但真正理解“和平發展”内涵的恐寥寥無幾。
  
  其實這新歷史時期到來是有跡可循的,從2006年島内“縣市長選舉”,國民黨掌控了四分之三優勢,2008年初“立委選舉”,國民黨又獲四分之三優勢,陳水扁政權的敗兆已暴露無遺,再往前追溯,百萬“紅衫軍”罷扁運動,已宣告民進黨政權已由盛而衰,民眾對這條極“獨”路線已顯不耐,2004年的“3·19槍擊事件”,只是“台獨”勢力不擇手段地給自己打了一針强心針,勉强維持了政權。一些了解台情的人士,早就在問馬英九和我們當局同一個問題——你們準備好了嗎?今天看來我們還準備得不够。“台獨”勢力這麼快的由盛而衰,是罕見的。台灣再次政黨輪替是必然的,只是很多人一直處於“統獨”對決的高度緊張之中,被氣勢汹汹的“台獨”勢力嚇倒了,反變得很自責自虐,不相信自己的政策和戰勝“台獨”的能力。
  
  在2008年“立委選舉”和“總統大選”中,大陸因素——强烈要求改善兩岸關係和實現“三通”——第一次成了選民的選擇,開始影響選情。民眾要求兩岸實現和平發展,這個“國共論壇”的共識,也成了馬英九競選的訴求,他對民眾許諾,他的當選將實現“三通”和結束兩岸對抗。最後選民選擇了馬英九,陳水扁喪失政權不僅僅是他的貪瀆,而是他代表的時代的壽終正寢。
  
  兩岸的一個新時期——或可稱為一個新時代悄然而至了,只是硝煙讓我們的眼光喪失了這政治敏感!
  
  二、新舊兩時期的區别
  
  兩岸關係可以説經歷了兩個時期。從1949年大陸解放,蔣政權退踞台灣,到2008年國民黨在台重新執政,這六十年的兩岸關係是一種隔絶、敵對、對抗關係,它的前四十年是兩蔣統治,後二十年是李登輝陳水扁統治。前時相互指責為“匪”,採取“漢賊不兩立”做法,“老死不相往來”,人為將台灣與祖國大陸隔絶;後時採取“去中國化”政策,將兩岸關係漸漸變為“一中一台”或“一邊一國”關係,將“反共”變為“反中”,對大陸採取“戒急用忍”政策。這六十年中,兩岸基本沒有正常往來,人民基本沒有交往,更沒有對話與談判,經濟、文化、政治關係極其單薄,雙方充滿敵意,衝突不斷,互不信任,雖然沒有發生全面軍事衝突,始終保持著“和平”,但對抗不斷,可稱“和平對抗期”。
  
  這樣的環境,造成“恐共”,“仇共”,“反中”,“拒中”,“自保”,“自立”等等意識就不奇怪了,由此造成“台灣意識”——“台灣主體意識”——“台獨意識”也更不奇怪了,直至“台獨”黨登上執政舞台,用“愛台”、“正名”、“公投”、“修憲制憲”、“去中國化”……將兩岸推到戰爭邊緣。但民進黨低估了中國廣大民眾追求統一的頑强意志,低估了中國文化維護統一的生命力,低估了中國人民反分裂的決心與能力,低估了改革開放對兩岸的影響力。而陳水扁之流的貪婪無德,又過快地折損了“台獨”的“正當性、理想性”,使兩岸關係主軸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追求兩岸的共同發展,追求兩岸的和平穩定,成了兩岸最大的公約數,於是“和平發展”取代了“分裂自保”,也終於促成了台灣再次政黨輪替。
  
  馬英九主政後,他尊重“九二共識”,恢復了“兩會”商談,使人為阻隔了六十年的兩岸關係,實現了全面的歷史性的通航,通郵,通商,使兩岸的經濟、文化、人員交流全面展開,過去人們不敢想像的“台灣游”竟成了現實,“陸資登台”,“赴台求學”,也都將一一實現,兩岸藩籬一一在被拆除,交流的橋一一在被搭建,對話談判的機制一一在被建立……,而“台獨”挑起的各種“正名”、“修憲”、“公投”、“族群”、“統獨”、“省籍”、“去中國化”等等垃圾,如同暴風驟雨後的沙灘,被捲得無影無蹤。
  
  胡錦濤的新兩岸關係論述也已完整構成,他推出了許許多多過去沒有的温柔舉措,他為和平發展新時代勾勒了一幅藍圖,即經濟上建立更緊密經濟合作機制為平台,政治上構築起兩岸和平協議為方向,在文化、外交、軍事各方面逐步建立起互信機制,逐漸構築起一個中國的認同,携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
  
  新的“和平發展期”是以“三通”為起點,以廣泛交流為基礎,以更緊密的經貿合作為平台,以和平協議為目標,以對話與談判為手段,逐步建立起兩岸新的認同。這與舊時期敵對、隔絶、封閉的兩岸關係迥然不同,是一種嶄新政治生態、經濟生態、文化生態的兩岸關係,是開放的兩岸關係,我們可以預見,它必將孕育出新的兩岸認同,因為什麼樣的環境一定會造就什麼樣的民意。因此我們稱這個歷史新時期叫“和平發展期”。
  
  三、“和平發展”的内涵與特點
  
  “和平發展期”是“和平統一期”前的一個長長的歷史過渡期,是培植兩岸新的情感和新的認同的歷史階段,是建立胡錦濤所提倡的“共同開創”、“共同享有”、“共同家園”、“命運共同體”的形成過程,這過程也可以説是兩岸共同振興中華民族的過程。
  
  過去兩岸是在兩個軌道、兩種制度、兩個環境、兩種生活方式上行進,自然沒有共同語言,甚至會産生不同的國家認同與身份認同。但是進入“和平發展期”後,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機壓迫下,兩岸大大加快融合力度,迫使兩岸抱團取暖,於是兩岸民間的交流、政黨交流、“兩會”交流、“政府”交流空前熱絡,成為誰也離不開誰,誰也吃不掉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的民族認同,這樣的環境下必然會産生一種新的民族主義,形成新的共同利益,新的共同價值,新的文化生態,新的文明秩序,只是這個過程會很長。這就是海協會前會長汪道涵指出的“共同締造論”。
  
  兩岸進入了這全新的歷史階段,但很多人還很不適應,兩岸鬥了六十年,尤其後二十年,總是“台獨”挑釁,我們反擊,形成了一套固定模式,如今忽然不鬥了,説要和平發展了,於是讓許多人大不適應,反而無所適從了。有些人看到“惠台”政策不斷出台,而台灣支持“台獨”的比例不降反升,焦慮感叢生,怕“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怕民進黨再度執政“覆水難收”……,對“和平發展期”戰略意義缺乏應有認識。
  
  馬英九主政一年,正好遇到全球金融危機,加上被陳水扁糟蹋八年後殘缺不全的島内政經,他的支持率大幅下降,馬英九光環大為黯淡,藍緑都有不滿之聲,他雖然沒有讓台灣經濟“馬上好起來”,但他明智地讓兩岸關係好起來了,他説兩岸關係不是兩國關係,是一種特殊的關係,它的地位位階應高過對外關係,這為一個健康的兩岸關係與和平發展鋪平了道路。
  
  馬英九在島内雖不盡人意,但過半民眾認為要重選領導人的話,還是會選擇他,因為民進黨依然沒有改悔與覺醒,仍然只會伶牙俐齒地為反對而反對,民進黨成了陳水扁的人質,沒法轉型。形勢對“台獨”越來越不利,民進黨的支持者和同情者,出現了極度焦慮,因此支持“台獨”的比例反比民進黨執政期高,我們不要被某些表面現象迷惑。
  
  當前是兩岸關係步入“和平發展期”的第一年,發展趨勢總的來講是健康的,兩岸國共論壇與“兩會”制度化磋商都卓有成效,全面交流、全面合作成了這時代的主旋律,也成了新的兩岸關係的化學催化劑,讓兩岸關係與以往時代發生了質的變化。但我們又必須清醒認識到兩岸關係基礎的不穩定性和脆弱性,一個大陸遊客在島内的涂鴉,引起了不小衊視外省人的風波,“外省人”范蘭欽的言論風波引起“台獨話語霸權”的圍剿,乃至張銘清赴台被打,“毒奶粉事件”引起“去中國化”風潮……。而大陸内部認為“讓步太多”的聲音也不絶……。這足以證明“和平發展期”將是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究竟有多長,要看新的認同——即對“一個中國”和以“做一個中國人為榮”認同的形成需要花多少時間而定。
  
  在這個新的長長的歷史階段,我們要清醒認識到我們的任務是建立新的認同,培養新的感情,而還不是完成統一。因此這個歷史時期還有許多不屬於統一的内涵,對此我們應概括承受,我們必須正視現實,這是我們必須跨越的歷史階段,任何盲目與急躁都是於事無補的。例如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儘管我們不喜歡,但又必須承認與接受這“和平發展期”中存在的階段,又如美國軍售還不會停止,也是這個階段中的必然,就如我們不可能完全撤彈。這個歷史階段必須擁有雙贏,甚至多贏觀念,這一切將不以我們喜好而改變。
  
  四、抓住機遇和迎接挑戰
  
  我們應清楚意識到我們遇到了“難得的歷史機遇”,要愛惜,要呵護,不能因為馬英九與我們的不同觀點,不能因為歷史的恩怨,不能因為緑營選民對我們的不理解,就喪失信心,動輒懷疑“和平發展”方針的正確性,動輒以對抗思維來處理兩岸可能出現的矛盾。我們要緊緊抓住這難得的歷史機遇,趁勢而上,讓島内選民感到兩岸和平發展對他們有利,符合他們利益,構築成一個利益共同體,誰也離不開誰。因此在“放與收”和“予與取”的關係上,要抓住機遇,大開大闔,不要坐失時機,重蹈歷史覆轍。
  
  我們要糾正一些錯誤觀念,例如擔心兩岸關係倒退到民進黨重新執政時代。我們應看到,時代變了,民心變了,基礎變了,民進黨若不順應歷史潮流,不轉型,不向中間路線靠攏,是不可能重登執政舞台的,只要我們把握機遇,做好工作,台灣選民結構與傾向也會隨之改變的,歷史不會簡單倒退到陳水扁重新執政的黑暗歲月。
  
  但是我們應清醒看到兩岸關係的基礎薄弱,“和平發展”會有曲折和反覆,涉台工作中無小事,我們更應小心謹慎處理每一個關係,應先經濟後政治,先易後難處理涉台事務。兩岸一些深層政治關係問題,可以先研究起來,而不要輕易觸及,做好周全準備,統一好思想,否則很容易傷感情,引起關係全面倒退,而且這些問題也不是“和平發展期”應該解決的,《中國評論》組織關於和平協議討論,兩岸認知差距之大,是短期内不能解決的,要留到後歷史時期去解決,做到水到渠成。
  
  由於“和平發展期”來得太快,我們還來不及形成一整套理論與説法,甚至對它的階段性使命與目標,也沒有一整套邏輯,我們在理論上要做好補課工作,對民眾也要做好補課工作,不能以“摸著石頭過河”作為藉口,任其發展。
  
  總之,“和平發展”開局的第一年,互動是良好的,進展是順泰的,形勢是喜人的,是六十年來未有之局面。我們在順境中要看到隱藏著的危機與問題,同樣,我們要在困難時看到光明與不失信心。歷史告訴我們,不管“台獨”與西方反華勢力多麼不願見到兩岸統一,但我們正一步步從融合走向統一!
  
  五、建議與對策
  
  1.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又是台胞台資高度聚集區域,應加强涉台形勢教育,讓民眾了解“和平發展期”的内涵和特點,自覺做好台灣民眾工作,致力改變台灣同胞認同,建立兩岸生命共同體。
  
  2.上海要利用世博會機遇,用胡錦濤“和平發展”思維,用海派文化大格局胸懷,吸引台灣當局參與,吸引廣大台灣同胞參與。
  
  3.上海要在引領台資在長三角全面發展中起到核心和表率作用,做好這篇大文章(為此我曾寫過專題報告,此略)。
  
  4.加强“和平發展期”的研究,完善理論框架。上海是全國對台研究前沿與重鎮,要加大對台研究力度,尤其對兩岸關係中深層理論問題,要率先解放思想,要有所突破。
  
  5.加强對台宣傳工作。上海目前沒有一本對台研究和宣傳的公開刊物,北京與厦門等地皆有,上海應設法改變這種局面。
  
  6.要健全台胞投訴工作,讓最公正最正派的人參與這項工作,讓矛盾消弭在萌芽之中。
  
  7.應建立兩岸交流基金,以我為主地扶持兩岸各項交流活動。台灣都設有“蔣經國交流基金”,資助了兩岸許多交流項目,我們更應建立這類基金。
  
  寫於2009年4月29日
  
  病後第一篇對台文章

  (本文發表於《中國評論》2009年第7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