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的陽光格外炙熱,大半個中國籠罩在高溫中。在外休假時,忽然接到念馳兄短信,囑我為他即將出版的《論統一》一書作序。說實在,我自知才淺筆拙,從來不敢為他人寫序,更何況是為我一向視為師長的念馳兄寫序。但念馳兄言辭懇切,稱“讀所寫中評15週年文章啟示,遂有編論統一文集之念。這是中評的思想產物,也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產物。望不拒。”
長者囑,不敢違。況且於公於私我都有責任為念馳兄的這本文集寫點東西,推介給所有關心中國統一事業的讀者。確實,因為今年是中國評論月刊正式出版創刊15週年,年初時分,郭偉峰社長召集我們幾人商議如何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除在兩岸舉辦一些紀念活動和理論創新研討會外,他要我就雜誌出版15年來,在兩岸關係發展上的理論建樹做一總結。這當然是我應該而且必須做的工作,中國評論月刊15年來主要聚焦於兩岸關係的發展與理論創新,發表了海內外數百位專家學者的上千篇文章。
翻閱過去十五年的雜誌,對於我這個編者而言既是愉悅的工作,也是一次再學習的過程。由於親身經歷過去15年來兩岸關係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有了一個宏觀的歷史參照系,所以今天再來看當年中國評論所發文章,自然別有一番新體會、新見解和新思考。在對這些文章做出系統梳理後,我總結出中國評論月刊15年來在兩岸關係理論建設方面最大特色是:“團結兩岸和全球華人學者,豐富、發展和建構了‘一中論述’、‘新統一論述’以及‘兩岸統合論述’等三大論述,極大地深化和擴展了兩岸關係和平統一與和平發展理論,為兩岸關係開闢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特別是對統一前的兩岸關係以及由現狀邁向統一過程中的路徑、方向、方式方法等方面,提出一系列理論論述和具有現實意義的分析闡述,有力地推動了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
在這三大論述中,念馳兄以其獨到的見解和深刻、細緻、發人深省的闡述,在“一中論述”和“新統一論述”中獨佔鰲頭,成為大陸學界第一個深入、系統地論述汪老“共同締造論”的學者。我写道:“章念馳在《世紀之交思考兩岸關係》一文中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說,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新中國的歷史使命,尚未完成,我們應以更宏觀更具世界眼光更寬闊胸襟來思考,來完成最終的統一和締造一個中國,這是歷史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神聖使命。正如海協會汪道涵會長在‘十五大’上海代表團小組會上所言:大陸、台灣、香港、澳門所有‘同胞共同來締造一個新中國’。’他深刻闡述了鄧小平和汪老的思想主張:首先,是論述了現代化與統一的關係;其次,將統一和共同締造新中國的責任賦予兩岸四地全體中國人,兩岸均是統一和共同締造的主體;第三,統一的目標和方向更加清晰——建立一個繁榮富強、民主文明的新中國;第四,兩岸四地可以“和而不同”,繼續實行兩種不同的制度,互為‘視窗’與‘橋樑’。”
念馳兄的這篇文章,開啟了大陸學界發展、豐富和擴大“一個中國”內涵的思考,得到眾多學者的呼應和深化、細化研究,有力地促進了大陸決策層對“一中原則”內涵做出重大調整,使之更符合實際,更貼近兩岸關係的現實,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政策的出台和未來兩岸和平統一奠下深厚的理論基礎。
念馳兄對於統一的貢獻,不僅體現在“一中論述”上,更主要的是他在世紀之交所發表的系列文章中,建構了以和平發展為核心的“新統一論述”。念馳兄的這些文章,當年如珍珠一般,散落在海峽兩岸思想界中。當今天再度閱讀、學習這些文章時,我的思緒驀然開朗:將之梳理總結,串在一起,不就是個系統的新統一論述嗎?在理論總結中我提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大陸方面對於統一的論述就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八個字,對於統一的論述,基本上是談論統一後的安排和統一的好處。而對於統一前的兩岸關係、由現狀如何過渡到統一、以及統一的主體、統一的路徑、統一的目的、統一與中國現代化的關係、統一的思維模式等諸多問題缺乏深入、細緻的論述。這是因爲和平統一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是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創舉,沒有任何歷史經驗可供借鑑,也沒有任何現成理論和現成方案可以照搬。統一需要中國人自己在實踐中摸索,需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和探討,歸納出新的理論,並進而指導實踐,不斷在統一事業上開拓創新。自1998年始,章念馳在中國評論月刊連續發表一系列文章,就上述關於統一與過渡階段的各個方面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在汪老思想的影響下,通過闡述汪老以及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領導人關於統一的講話,逐步形成了以和平發展為核心、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新統一論述’。”
我將念馳兄的論述,總結為七個方面的主張,即:1.關於統一的目的;2.統一的過程與統一前的兩岸關係;3.關於統一的方式;4.關於統一與中國現代化的關係;5.關於統一的主體;6.關於和平發展時期與統一的關係;7.關於統一的思維模式與核心價值。(詳見《中國評論》188期《中評核心價值:團結兩岸學者,推動理論創新——中國評論月刊創刊十五週年回顧與思考》)
我在文章中寫到:“綜合而論,章念馳的這些系列文章,構建了一套完整的新統一論述,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共同締造論’,並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的提出與不斷豐富發展構建了思想和論述的基礎,可謂意義重大。在章念馳論述的啟示和帶頭作用下,近年來,大陸學界對兩岸關係的研究大大加強,湧現了一大批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實踐深度的專家學者,建立起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和平發展論述。這些論述,極大地推動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時期的實踐。”
念馳兄上述統一論述,其核心是建基於探尋一個符合現代政治文明意涵的中國統一模式。我們這個具有5000年歷史的國度,既往多次大規模的統一無不以武力征服方式達成,從來沒有例外。也因此,一些人斷言,未來中國的統一也必然會循此模式。武力統一最簡單,也最粗暴、最殘酷。在21世紀的今天,難道海峽兩岸的中國人在“一個中國框架”之下,還要繼續流血、繼續相殘嗎?如何打破這個歷史輪迴,用符合現代政治文明理性規範和要求的方式實現國家統一,成為時代賦予當代中國政治家和學者的歷史使命。鄧小平的偉大與江澤民、胡錦濤等後繼者的智慧與貢獻正在於此,念馳兄的思考與追求,也正在於此。
應該特別說明的是,念馳兄當年這些觀點和見解,一開始並不為主流人士所理解,他也不免經歷過受到冷遇、遭遇白眼和風言風語的攻擊與誤解,這是一位卓越思想者的必然經歷。因為思想總是領先和超越現實的,先行者總是孤獨的。但念馳兄也是幸運的,因為兩岸關係是實踐性極強的政治領域,任何缺失和錯誤總是很快就顯露出來,其後果很快就反應在實際工作中並受到領導層的高度重視。這是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和執政黨在經歷了過去30年重大歷史教訓後,所獲得的寶貴經驗和建立了糾錯機制的回饋。不過短短數年,念馳兄的這些觀點和見解已經為大陸決策層所吸收,並轉化為重要方針政策。在這些政策指引下,兩岸關係逐漸走出暗夜,兩岸和平發展的朝霞,已經顯露在東方的地平線上。
也許刻下念馳兄該歇歇腳,稍作休憩。儘管年逾七旬,但他似乎並沒有放下他那飽含理性與激情的健筆。在今年6月號的月刊上,他發表了“中國夢與兩岸的歸宿”一文,諄諄提醒我們:“兩岸的融合是需要經歷一個長長的磨合過程。我研究兩岸關係二十多年了,越來越體會到兩岸的命運與歸宿,取決於兩岸的相互磨合,統一就是這樣一個相互磨合的過程。”確實,統一是兩岸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融合的磨合過程,統一需要時間。衷心希望念馳兄能養精蓄銳,以等待與迎接噴薄而出的和平統一日出,我們會看到這一天的!
念馳兄,讓我們一起迎日出!
2013年8月初草成於京
(周建閩,作者為中國評論通訊社常務副社長、《中國評論》月刊總編輯)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