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鹿奶粉”造成的兩岸關係陰霾之下,在張銘清副會長於台南被襲事件之後,在民進黨揚言要遊行、守夜甚至“如影隨形”的威脅聲中,大陸海協會陳雲林會長將率六十多人的龐大代表團登陸台灣,進行第二次“江陳會談”。此舉象徵兩岸執政當局已經達成高度共識,就是無論形勢多複雜、阻力多强大、道路多崎嶇,挑戰多尖鋭,仍然要把兩岸和解之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在為兩岸決策者這種“擇善固執”的勇氣和決斷喝彩的同時,我們也都熱切的期望第二次“江陳會談”能在兩岸關係發展的長路上竪起一塊里程碑。筆者認為,迄今為止兩會在善意交流和良性互動的過程中,已經積累了一些經驗、建立了某種模式、形成了一些遊戲規則,概括言之有以下幾點:
一、兩會商談要以增進人民福祉為依歸
此次“江陳會”所面臨的“大環境”不是很好,但為什麼台灣多數民眾仍然支持呢?關鍵就在於江陳將簽訂的四項協議使民眾搭飛機來往兩岸時間更短,票價更低,農産品銷往大陸更快更賺錢,兩岸郵遞更加方便快捷,食品安全更獲保障。此次“毒奶粉”事件發生後,兩會馬上把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問題納入議事日程;面對汹涌而來的世界金融危機,大陸派十位銀行家隨陳雲林入台,與台灣同行共同探尋因應之道;這兩項安排都直接聯繫民眾的切實利益!正如張銘清先生在台南遇襲後所説的那樣,“公道自在人心”,只要兩岸交流切實為人民謀利益,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此次民進黨雖極力反對陳雲林來台,但對江陳欲簽訂的協議和擬討論的食品安全議題和金融合作議題卻幾乎不置一詞,就是因為台灣社會根本沒有反對這類“利益議題”的“可操作民意”,自然也沒有能讓民進黨炒作的著力點。
二、在“互不否認”的基礎上求“對等尊嚴”
民進黨避開“利益議題”,把反對陳雲林來台的理由集中在所謂“尊嚴問題”上,如“陳雲林如何稱呼馬總統”等。這類“尊嚴議題”其實亦是多數台灣人的共同關切,所以才有民進黨的可趁之機。
兩岸商談必須照顧到雙方的對等尊嚴,這是毫無疑問的。問題在於“對等尊嚴”要建立在什麼基礎上?民進黨堅持要“相互承認”才能談,這只能導致雙方的對抗加劇而使談判破裂。國民黨聰明些,知道在目前情況下,要求兩岸政府“相互承認”不可能,最多只能做到“互不否認”,只要“不否認”即無傷尊嚴,這是務實的認知與做法。其實,陳雲林只要人到台灣,必然要面對很多“中華民國”的符號,他只能以“不否認”待之。換言之,只要雙方交流起來,“互不否認”將難以避免,這對台灣其實也是有利的。而陳到台灣去談,考量之一便是要讓台灣和大陸都有輪流“做主場”的機會,這恰恰是要滿足“對等”的要求。如果主人提出“必須稱呼官衔才見面”,就是以“相互承認”而非以“互不否認”為前提了,這違背馬英九自己多次的宣示,不符雙方行之有年的默契,未免强人所難。有論者質疑,如果陳雲林只稱“馬先生”而非“馬總統”,是要讓馬“屈尊”,這明顯是誤解,因為大陸也同意台灣的來客稱胡錦濤為“胡先生”而非“胡主席”,在所謂“稱謂”問題上,只要雙方是對等的,就不存在“屈尊”的問題。
三、持續推動制度化協商,不斷為兩岸關係注入動力
兩岸經貿交流和人民往來現已形成時代潮流,其間發生一些波折和不快是難以避免的,但越是出問題越需要交流,通過交流解決問題,而不是因問題中斷交流,這是我們從過去十多年的往事中學到的深刻教訓。而“制度化”則是保障兩岸交流不因突發事件而中斷的基本措施,通過兩會制度化的協商,可以循序漸進地逐步解決雙方都有需求的各種重大問題,建構有序管理的兩岸交流環境,更可以及時發現和處理兩岸關係中的新問題,不斷為兩岸各層面交流創造動力。此次“江陳會”就是兩會制度化協商的具體體現,它也必將為今後兩會的制度化溝通提供更多的保障。
四、兩岸關係的發展要面對台灣的民主機制
此次江陳會提供了一個歷史契機:即兩岸當局的對話將直接面對台灣民意的檢驗,如果“江陳會”所達致的談判成果和陳雲林在台灣的表現能説服及感動台灣多數的民眾,那此次“台北之行”就算圓滿成功;反之,如果在此次訪問後,台灣的多數民意更同情民進黨的反對立場,則對“江陳會”的評價就將大打折扣。同時,“歷史契機”還有另一個面向:即台灣的民主也要接受大陸13億人民和世界輿論的評判。民進黨的抗爭是意料中的事情,它怎麼鬧也無法阻擋兩岸關係向前發展的大趨勢。但民進黨如果鬧得太過份,連起碼的待客之道都不顧,把“表達自由”變成“街頭暴力”,把“對等尊嚴”變成“胡攪蠻纏”,其結果只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再次證明這個黨所標榜的“民主”其實是讓民主蒙羞,再次證明某些人所自詡的“愛台灣”其實卻是不折不扣的“害台灣”!
2008年10月29日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