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廢統風波”之後,美國行政部門、國會、智庫都對陳水扁感到非常厭惡和失望,對“急獨”的警惕也有所强化。相較於國安會和國防部而言,美國國務院對台獨的立場和態度更嚴厲些。在此背景下,美國以高規格接待馬英九,這與其説是美國厚愛馬英九,不如説是美國厭惡陳水扁的另一種表達方式。馬英九在美國,一方面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和九二共識的態度,另一方面也適時表達了並不急於同大陸談統一和堅持要求大陸早日實現民主化的立場,使美國對馬的疑慮基本消除。接著,馬英九向陳水扁當面提出“五不五要”,並借“馬扁會”的場合重申堅持一個中國和九二共識的立場。再接著,國共經貿論壇在北京開幕、胡錦濤再度會見連戰;然後是胡錦濤訪美、馬英九在五月再訪美……
這一系列頻繁互動顯示,在反台獨的問題上,中國大陸、美國和在台灣島内代表多數民意的泛藍陣營三者間,已經形成了一個反對台獨的默契合作。按照常識,陳水扁面對如此强大的對手是不可能有獲勝機會的。然而陳為何卻仍然一意孤行?
扁搞“廢統”和下一步要搞的“憲改”一方面有孤注一擲的賭博意味,是為了吸引媒體和國際觀瞻,鞏固深緑選民的基本盤,重回政治舞台的中心;但另一方面,他畢竟是經過半個多月的長考才走出這步棋,必有精心的算計。扁是看準了在中國大陸、美國、泛藍的合作中也藴含著結構性的裂隙:
先從三方的基本立場論,“兩面下註”是美國的一貫方針,即使美國討厭陳水扁,也絶不等於討厭民進黨;即使美國樂見國民黨在2008年執政,它也要繼續扶持民進黨,使民進黨能對國民黨乃至對大陸保留相當大的制衡能力。所以美國對國民黨是“留一手”的。而美國和馬英九又都對中國大陸“留一手”,即在民主問題上向北京施加壓力,使北京對美、對馬都需防範。
再從反台獨的問題論,國民黨是在戰略層次反台獨,但囿於島内的民意結構,有時又不得不遷就台獨的主張。陳水扁在今後兩年推動修憲制憲的過程中,一定要利用“台灣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中華民國的現行轄區是台澎金馬,人口2300萬,面積三萬六千平方公里”之類的表述迫使國民黨“放水”,從而撐開國共在“反獨”問題上的結構性裂隙,拆解國共在反獨問題上的合作。
“廢統”(終統)是扁的一次試驗和試探,看“裂隙”在哪裡?裂隙有多大?他不是完全沒有收穫,至少台灣民意對馬講“終極統一”的反應不是很積極,而這種民意壓力迫使馬英九發表“台獨是台灣一部分人民的選項”廣告。美國的限度他也摸到了一些,美國有對扁妥協遷就的一面,扁受到美國批評也使島内某些民眾認為他“敢為台灣打拼”。在和馬英九會面時,陳提出新的“四不一沒有”代替舊的“四不一沒有”,這表明他根本不打算遵守他剛剛向美國人做出的“七點承諾”;換言之,美國給陳的壓力不僅不足以使陳放棄其急獨企圖,甚至連讓陳放慢邁向法理台獨的步伐都做不到。
必須指出,美國對“急獨”的抵制有真誠的一面,中國是給予肯定並繼續寄予信任的。但是,現在中美在反台獨問題上的合作還僅僅屬於默契性質,中國是戰略性的反台獨,但美國仍只是應急式、危機管控式的“管理台獨”,這種對台獨的“危機管控”模式有以下幾處不妥:
其一,“危機管控”模式意味著在台灣當局主動挑釁的情況下,美國仍然是依據中國的反應强度來做反應。如果北京不强硬反應,對美國而言就是只有“麻煩”而沒有“危機”,美國也就無意對台灣方面做强硬反應。美方這種做法無異於迫使中國扮演“危機製造者”,這同美國希望北京保持克制、和平解決是自相矛盾的。
其二,“危機管控”模式通常是已經出了狀況後再做應急性處理,台灣方面每次都以“進兩步,退一步”的方式,取得實質上進一步的效果。美國的反應則是先反對、再在台灣方面做某種妥協修正後接受。但這種做法實質上是鼓勵台獨漸漸吞噬中國的底線。對中國而言,當然不能坐視事態沿著這種軌跡發展;對美國而言,既然已經反覆公開表明了要認真看待台灣方面的承諾,在現實中卻不斷被陳水扁以“進兩步,退一步”的方式顛覆,美國的權威與信用將置於何地?
其三,中美的戰略合作符合兩國的根本利益,但内部都有對另一方的懷疑和阻力,這使得建立互信非常重要。美國既然已經把中國定位為“利益相關者”、既然要求中國做“負責任的國際成員”,它自己也應負責的對待在“不支持台獨”的問題上對中國的承諾。在現在的“危機管控”模式下,美國只是對台獨的重大步驟或可能發生的“重大事件”進行“管理”,對台獨的理念卻不欲理會、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給予同情與支持,向台獨發出錯誤的信息。例如,美國稱“台灣問題的最後解決要得到台灣人民的同意”,泛緑可以很容易地把這句話解釋為美國支持台灣人民決定台灣前途。
其四,美國把在台海軍事介入的理由限制在“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上,即如果大陸不使用武力“改變現狀”,美國也不會主動挑起同中國大陸的軍事衝突。但現在的問題是,大陸已經不急於促統,而台灣當局卻已擺出明顯要改變現狀的台獨冒進的陣勢。針對這種新情況,在馬英九訪美時,美國某些人借馬之口表達了如果台獨挑釁、美國可能不協防台灣的意向。但迄今為止,美國尚沒有就這個問題做出正式表態;而且在事實上,美國與台灣的軍事合作仍在加强,這不僅在客觀上助長台獨氣焰,而且顯得所謂“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只是針對大陸,對台灣卻是另一套標準,這對改善中美關係是不利的。
胡錦濤在會晤布什時,必然要討論到台灣問題,也必然要提醒布什注意陳水扁下一步的動向對兩岸關係和亞太和平的威脅。建議胡主席通過此次美國之行,力爭使美方做到這樣幾點:(1)美國應該把“台灣問題的最後解決要得到台灣人民的同意”改為:“台灣問題的最後解決要得到台灣海峽兩岸人民的同意”。(2)迄今為止,美國只説大陸對台使用武力可能傷害美國的戰略利益,卻從未説台獨傷害美國的戰略利益,當前美國應該明確説“台獨傷害美國的戰略利益”。(3)美國應該就如果台獨單方面改變現狀、美國將不協防台灣的問題做出更清晰的正式表態。(4)美國不應該僅僅反對台獨的“終極結局”,更應該反對台灣走向獨立的任何舉措,即更注重在戰略上的預防與阻滯。
以上四點,有一些美方的學者和官員曾經以私人名義談過,可見要美國做到這些決不是强人所難。面對必將具有更强冒險性的急獨挑戰,美國對台獨的“管理”有必要從現在的“危機管控型”轉變到“戰略防阻型”,使中美雙方在反台獨問題上形成真正的戰略合作。
2006年4月12日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