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家庭和個人三者的精神文明建設,都是爲了一個根本的目標,就是培養社會主義新人。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自覺地根據社會主義、共産主義事業發展的需要來改造人,塑造人,培養社會主義新一代,是不可動摇的奮斗目標。培養社會主義新一代,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在這個問題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有過許多精闢的論述,而我國30多年來的實踐也有過不少經驗與教訓。
關於社會主義一代新人全面發展的基本概念,是馬克思、恩格斯最先提出來的。他們曾經指出,在資本主義制度和迫使人們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况消失的條件下,根據共産主義原則組織起來的社會,將使自己的成員能够全面地發揮他們各方面的才能,保证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我們提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的方針,正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這些觀點。但是,由於階級鬥争擴大化以及政治可以衝擊一切的“左”的思想的泛濫,我們在培養人的根本目標問題上,開始日益嚴重地陷入片面性,因而偏離了全面發展的正確軌道。尤其是在“十年内亂”期間,林彪、“四人幫”所鼓吹的“寧要没有文化的勞動者”、“知識越多越反動”那一套,則純粹是一種愚民政策,把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一代新人的根本目標抛到九霄雲外去了。打倒“四人幫”之後,經過撥亂反正,我們在培養人的問題上已經重新回到了馬克思主義的軌道,并且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色的概念與標準。鄧小平從1980年到現在,一直關注着這個重大的問題,反復多次地提醒人們,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時,一定要堅持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堅持“五講四美三熱愛”,使全國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這就把我們培養社會主義新人的根本目標,置於全面發展的、科學的規範之内。
現在,我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明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培養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就是要按照“四有”的目標去做。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新一代的素質,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最終實現共産主義。我們認爲,提高新一代的素質和全民族的素質,就是提高人們的思想素質(包括政治素質、品格素質、心理素質等)、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四有”中的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就其本質來説,是對於提高人的思想素質的要求,而有文化則是對於提高人的文化素質的要求,它們都是在保證人們的身體素質得到充分發展的基礎上,對一代新人提出的較高層次的要求。因此,我們在理解培養新一代的思想素質和文化素質的時候,是以新一代的身體素質爲起點的。這就是説,新一代的身體素質和思想素質、文化素質的關係,是理解“四有”目標的最基本的層次;而認識新一代的思想素質和文化素質的關係則是第二個層次,更高的層次。只有把第一層次和第二層次綜合起來研究,才是對“四有”這一統一整體的真正認識。鄧小平提出的“四有”,正是基於這樣的統一整體的觀點的。
同時,我們强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其最終目標是培養“四有”的一代新人,因爲“四有”的要求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内在結構要素是一致的。我們曾經反復説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包括文化、思想和審美三個方面的内容,其中思想方面的内容也即“四有”裏面所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文化方面的内容則是“四有”中的有文化這個要求。説到審美方面的要求,雖然“四有”中没有明顯列出來,但它是以思想和文化爲前提的,是在這個前提下建構起來的東西。可以説,思想和文化裏面就已經包含有這個審美的内容。也就是説,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三個方面的内容,决定了培養社會主義新一代的“四有”目標;堅持了“四有”的培養目標,就是堅持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水平,最終是通過“四有”的一代新人的培養來體現的。
按照“四有”目標來培養社會主義新一代,是一個科學的命題,不把它看成科學或不按科學態度來對待,都是不能搞好的。這是因爲“四有”中的有理想,指的是有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把我國建設成爲文明、民主和富强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就是現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最高理想則是建立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産主義社會。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這個最高理想都是我們共産黨人和先進分子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共産主義理想是人類歷史上最先進、最完全、最合理、最崇高的理想,是建立在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基礎上的科學預見,是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的結晶。從來没有像共産主義理想那樣,能够代表廣大人民群衆的利益,能够展望最美好的未來,並鼓舞人們爲之奮鬥不息,它的力量就在於科學,只有科學才能説服人,教育人,成爲廣大群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支柱。“四有”中的有道德,指的是社會主義、共産主義道德。共産主義道德是人類道德發展史上一個嶄新的階段,它既同剥削階級的道德有着本質的不同,也同歷史上勞動人民的道德有所區别。它是在自發的無産階級道德的基礎上,在馬克思主義科學共産主義理論指導下形成的一種新型道德。它批判地繼承了人類歷史上一切優秀的道德傳統,是人類道德合乎規律的發展,因而是最進步、最高尚的道德。至於説到社會主義的紀律,它的科學性也很明顯。任何紀律都是要人服從的。社會主義的紀律因其客觀地反映了廣大人民群衆的根本利益,是執行正確路綫的保证。没有科學性,没有科學精神,就會把遵守紀律的自覺性降低到盲從的地步,這决不是“四有”中有紀律所要求的東西。此外,“四有”中的有文化,從識字、脱盲、接受現代化教育,到掌握人類創造的一切有用的知識,不斷吸取新的文化成果,都要以科學爲前提,爲依據。總而言之,按照“四有”目標來培養社會主義新一代,决不是主觀隨意的,而是一門科學。
按照“四有”目標來培養社會主義的新一代,是個不斷實踐的過程。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培養“四有”的一代新人,是我們最根本的途徑。離開這一正確途徑,我們的培養目標就會落空。因爲“四有”的要求來自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的需要,不僅要求人才的培養要回到實踐中去檢驗,爲實踐服務,而且只有在實踐中,“四有”的要求才能逐步達到。同時,這個實踐是個多次的實踐,不斷的實踐。“一口吃成個大胖子”是没有的事。領導者不僅要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反復實踐中,按“四有”要求培養出人才來,而且最根本的還在於,人才自己要勇於投身實踐,自覺地接受實踐的磨煉和考驗,不斷地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使自已盡快地成熟起來。所以,“四有”的目標是立足於實踐的基礎上的,我們是在實踐中培養社會主義的新人的。處於改革與開放實踐的偉大時代,將爲造就“四有”的新人坦開寬廣的胸懷,提供英雄用武的場所。
按照“四有”目標來培養社會主義的新一代,不僅是個科學的命題,實踐的命題,而且是個創造、發展的過程。“四有”的基本原則、基本内容和要求是確定的,但是如何把它運用到實踐中去,則需要創造、發展各種各樣的具體形式。這些不同的形式,又必須體現其基本的原則、内容和要求,否則,就不是對它的運用,更談不上創造和發展。當然,“四有”的基本原則、内容和要求,本身也並非凝固的、封閉的東西,它也要隨着實踐的進程和歷史前進的軌迹,不斷豐富和不斷完善,因而具有開放性,既允許創造,也允許發展。現在的問題,一是要堅定地按照“四有”目標來培養新人,二是要創造出多種多樣、不拘一格的生動形式來進行培養。同時應大膽借鑒國外培養人才的成功經驗,以便於創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培養社會主義新人的新路子。
(這是作者發表在《學術研究》1987年第3期的論文。文中較早論述了社會、家庭和個人三者精神文明建設的關係。)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