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明清時期廣西的宗教文化

  宗教是文化的一部份。明清時期廣西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等。

  一、佛教

  明清時期,廣西的佛教進入發展期,新建寺院很多,重修寺院也不少。較大的寺院庵堂,明代新建的有106座,其中萬曆年間(1573-1620)後建的占70%;清代道光年間(1821-1850)前新建的有76座,其中康熙年間(1662-1722)建的占50%,寺院遍及廣西所有府州縣。但廣西佛教逐步走向民俗化、民間化,這是廣西佛教的特點。以後進一步禪净合一和“三教”(儒釋道)合一,佛經簡化爲通俗的勸善書,佛像多塑近民衆的觀音、彌勒,修持簡化爲行善積德、普渡衆生。這樣,佛教轉入民間,使佛教在廣西得以發展。今昭平縣黄姚鎮,原是壯族土著居住的村寨,萬曆年間(1573-1620)陸續從各地遷來一些漢人,成了個小圩場。土人先集資建寶珠觀,敬佛祖如來和觀音大士,説是觀,實爲寺。客人也集資建興寧廟,祀道教的真武大帝,説是廟,實似觀。一佛一道,各拜各的,互不往來。後來隨着圩市的繁榮,彼此交往日多,隔閡日漸消除。至干隆年間(1736-1795)合議將兩廟擴修,定每年三月初三爲廟會,兩廟聯合祭祀,土人客人都參加,不分彼此。當天也是當地的特大圩期,熱鬧非凡。從明代將寺院分爲禪、講、教三類,前兩類重宗派修持,或參禪或唸經;後者重從法事儀式。廣西的寺院,宋以後佛學研究少,高僧大德少,多屬教一類寺院,辦法事化緣,奔走村市,或爲死者追善供養,或爲生者祈禱求福。修法事一般按佛門儀式,誦經咒,念佛偈,用木魚、引磬等法器。但有的地方做道場,和尚、道公、巫師混在一起,佛教日益民俗化,原先的宗派理論得不到新的發展,禪宗下的臨濟宗和曹洞宗,各地法系譜牒多有不同,堂口不少。到明末崇禎年間(1628-1644),徐霞客遊歷廣西時,雖遇不少寺院,但窮僧破寺居多。南明於桂抗清失敗後,遁入禪林的文士不少,如渾融、性因、方以智、石濤,都是飽學之士,曾一度給廣西佛教帶來生機,佛像同道教神、民俗神一起被膜拜。史稱:

  “粤西民力儉薄,二氏之廬無宏規杰構,爲一方之名勝者。然自明以來鄉里之間,茅庵村院,亦不可勝計。”〔1〕

  這些庵院很少按伽藍七堂的布局,多屬觀音堂、觀音廟,文昌廟、真武廟、關公廟並例,或者同處一座神壇。觀音菩薩也如關帝一樣成爲萬能的保護神,每逢誕日都一起“游神”。有的地方觀音廟裏還加上巫教的花婆等俗神。清初建立的桂平縣洗石庵,既有佛像,也有老子騎牛像、儒家三帝象及文昌、魁星等。柳州的變遷就更有代表性,宋代柳州以仙奕山爲中心,山下爲佛教,山上爲道教。明以後轉到對面的魯峰山爲中心,山上洞穴既有觀音大士閣、十八羅漢岩,也有三清、三星神仙像,還有盤古、花婆像,甚至保存着原始巫教的石祖生殖崇拜。佛教巫教化,宗教信仰與鬼神迷信糾纏在一起,必然更快走向衰落。清初,入桂的清將孔有德等於桂林修建規模巨大的定粤寺,並鼓動各府州縣建新寺修舊寺,但也挽救不了佛教衰落的命運,最後定粤寺只剩下5000斤重的大鐵鐘,以及能煮千人飯的大鐵鍋,擺在伏波山下供人摩挲思憶而已。

  二、道教

  道教是中國本土的宗教,因此,道教歷來都有廣泛的社會基礎。朱元璋出身平民,對道教有很好的感情,在他打天下的時候,其貼身的周顛和張中就是道士。他們往往要以道教的占卜術來宣傳自己是有天命之人,把自己神化,以便於統治人民。所以朱元璋建國後,亦把道教和佛教一樣列爲官方宗教。正因爲如此,明代廣西的道教仍然存在。但由於朝廷對道教利用的同時,加强了管束和限制,加上道教自身理論停滯、組織涣散,於是走向衰微,出現了向世俗滲透的傾向,内容明顯地粗俗化,誦經拜懺、祈禱齋醮之事遍及城鄉。這種世俗化的道教進一步傳到了今平南、昭平、灌陽、荔浦、武宣、岑溪、蒼梧、武鳴、平果、天等、德保、凌雲等縣,相當於今廣西約一半縣市。桂西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的道教亦有所發展,明朝修建了4座宫觀,分别位於鎮安府城東(今德保縣)、田州府城東(今田東縣)、泗城府城(今凌雲縣)、舊城土司(今平果縣)。桂西南的少數民族地區思恩府城東南(今武鳴縣)也修建了道觀。

  清朝統治者傾向黄教(即喇嘛教)而輕視道教,對道教采取了更加嚴厲的抑制政策,於是道教進一步向世俗化發展,它的内容大量充入民間迷信、民間神祀,道教漸漸融化在民間信仰之中,嚴格意義上的道教更加衰落。從收集到的資料看,只有平南縣建17座道觀,宣化縣城内(今南寧市)倉西門外建3個道觀,桂西奉議州(今田陽縣)建4個道觀而已。

  三、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是阿拉伯、伊朗商人從陸、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北方和南方的廣州、泉州,然後再傳入中國各地的。

  廣西的伊斯蘭教大量是在明清時期從波斯、順天(今北京)、四川、陝西、廣東等地遷徙而來,並分佈在廣西各地聚居。明洪武十三年(1380),波斯人伯篤魯西的次孫白永齡携兄弟永清、永秀遊宦粤西,後在桂林落籍,形成桂林白姓穆斯林的一支。後鎮江府丹陽縣人章宏道遊學桂林到臨桂縣厄底村,任尹瑪目,後移居永福縣,形成永福縣穆斯林一支。永樂九年(1411),順天(今北京)人張洪猷任廣西中衛(侍官),落籍桂林,後形成桂林張姓穆斯林的一支。萬曆七年(1579),四川成都人氏馬福肇,曾是朝廷命官,因家道中落,携眷經廣東入廣西,定居桂林,從而形成桂林馬姓穆斯林的一支。明朝阿拉伯人以布拉欣的後裔(陝西渭南人)以振宸(字簡堂)爲都指揮同知,征廣西潯州、慶遠“蠻民”有功,被封爲義寧協成,定居桂林,形成桂林以姓穆斯林的一支。明末,有穆斯林自陝西入百色和柳州定居。清朝初年,陝西渭南李姓穆斯林到桂林講經學並定居,形成桂林李姓穆斯林的一支。順治九年(1652),河北人馬昆崗遍游名山大川,後定居廣西臨桂縣舊村,形成臨桂縣馬姓穆斯林的一支。康熙十三年(1674),被流放蒼梧縣的傅宏烈,因平定吴三桂有功,任廣西提督,定居臨桂舊村,成爲臨桂傅姓穆斯林的一支。康熙五十八年(1719),廣東商人何德隆(號雲溪),因經商入桂林至南寧定居,形成南寧楊姓穆斯林一支。道光年間(1821-1850),山西田姓穆斯林從桂林遷入南寧定居,形成南寧田姓穆斯林一支。此後,許多穆斯林從桂林或柳州遷入南寧。

  四、天主教

  基督教三大教派轉入中國的時間各不相同。但在其尚未分派之前曾兩次傳入中國。第一次是唐貞觀九年(635),由基督教聶斯裏派(Nestorianism)主教、叙利亞人阿羅本(Olopen)傳入新疆,唐朝人稱景教,至會昌五年(845)便銷聲匿迹了。第二次,是在元朝至元三十年(1294),由羅馬教廷方濟各會修士約翰·孟特·高維諾(John Mont Govino)傳入中國,並在北京、泉州等地建立教堂。當時蒙古人稱之爲“也裏可温教”(Arcoum),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亡而再次消失。第三次是16-19世紀,分裂後的基督教三大教派中的天主教(Sacerdotes)於朝嘉靖三十一年(1552)、東正教於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和基督教新教於清嘉慶十二年(1807)傳入中國,並延續至近代。

  天主教第一次傳入廣西是明萬曆十三年(1585),意大利耶穌會會士羅明堅(Michel Ruggieri)帶着翻譯和兩名中國隨從由廣東肇慶來到廣西桂林,開展傳教活動。由於得不到廣西當局的信任,不久就被驅逐出廣西,史稱:

  “赴廣西桂林,起初獲善待,已而受誣謗而被驅逐”。〔2〕

  第二次是清順治四年(1647),奥地利耶穌會士瞿安德(Andrew Wolfgang Koffler),又名瞿沙微,隨葡萄牙軍隊從澳門到桂林,援助南明永歷帝朱由榔扺抗清軍,之後留在宫中傳教。不久,爲永歷帝嫡母王太后、生母馬太后、永歷皇后教名亞納(Anne)、永歷嫡母之母教名朱麗(Julia)、永歷之女教名阿加斯(Agathe)、新生太子等宫中50人施洗入教,並在廣西巡撫瞿式耜和總兵焦連的幫助下在桂林建立一個教堂。七年(1650),葡萄牙耶穌會卜彌格(Michel Boym)來桂林協助瞿沙微傳教。八年(1651),永歷帝派卜彌格前往羅馬向教皇遞交國書。同年,清軍大舉南下進攻桂林,永歷帝西逃,瞿紗微也西進貴州,計劃與永歷帝會合。但當於1651年12月在貴州與廣西交界處被清軍追到,在途中被清軍俘殺。順治十三年(1656),卜彌格携帶羅馬教皇的復信回廣西,十六年(1659)8月22日在安南北圻和廣西交界處病殁。十八年(1661)南明亡。此次天主教在廣西的傳教活動主要限於南明王宫,未及傳入民間就因南明王朝滅亡而告終。天主教在廣西的兩次傳入活動,都是短暫、零散和個别的,没有統一的組織領導,因而未能在社會上留下痕迹。雍正二年(1724),天主教在廣西傳播停止了。直到鴉片戰争後才活躍起來。

  天主教第三次傳入廣西是道光二十八年(1848),羅馬教廷傳信部把廣西的天主教事務交給巴黎外方傳教會直接管理,由巴黎外方傳教會駐香港辦事處的法國籍神甫李莫瓦(Libois)領導,使廣西成爲法國耶穌會士傳教的主要場所。李莫瓦受命後,連續派出傳教士前往廣西傳教。然而,由於廣西當局的不容,傳教士們一一失敗而歸。咸豐二年(1852),李莫瓦又派出法國籍神甫馬賴(Malay)前往廣西傳教。馬賴改變了前幾位傳教士的路綫,他不直接只身潜入廣西,而是取道貴州省。在貴陽,他得到法國籍神甫李萬美(Lions)的幫助,於咸豐四年(1854)裝扮成當地人,隨幾位貴州天主教徒往廣西探親,從而順利地進入廣西西北部的西林縣。在那裏,馬賴利用這幾名貴州教徒,帶領他四處傳教。他宣講天主教教義,讓山民從思想上相信天主可以使他們脱離苦海。他又針對山區缺醫少藥的現象,用隨身帶來的廉價西藥免費贈與患者,治癒了一些小疾病。當時廣西山區的民衆信鬼神,家裏有人病了,便求仙問卜,請巫公仙婆,要送錢送物,負擔很重。而信奉天主教,有病吃藥却不用花錢。因此,一些民衆被馬賴説服,接受了他的洗禮,成爲廣西最早的一批天主教徒。這次馬賴成功地把西林縣的劉家屯、常井村等地變成傳教的基地。

  1856年12月14日(咸豐六年十一月十七日),馬賴又來到西林縣板坡村傳教,被知縣張鳴鳳抓起來,經審訊後將他及信徒25人處死,並梟首示衆。由此引起震動中外的“西林教案”,并且成爲法國與英國聯合發動第二次鴉片戰争、向中國開戰的導火綫。〔3〕

  注釋:

  〔1〕謝啓昆等:《嘉慶廣西通誌·僧侣志》。

  〔2〕費賴之著、馮承鈞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上)》第28頁,中華書局1995年版。

  〔3〕廣西通誌館藏:《馬賴給兩廣教區主教李播的信函》。

  (原載《廣西文史》2012年第2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