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粤賢人黄詠雩——2011年12月24日《佛山日報》整頁報導

   核心提示

  赫赫有名的廣東石門中學是誰提議創辦的?黄詠雩。1902年出生的南海鹽步横江村人黄詠雩,集商人、詩詞人、教育家於一身,“商業救國、教育興邦”是其一生的理想,他的詩詞名揚嶺南,創辦的學校福蔭後世,南海人對黄詠雩的評價是“文著南粤、德養後人”。

  小村軼聞

  11月下旬,冬日的陽光照在南海大瀝横江小學的操場上。1929年,27歲的黄詠雩在家鄉横江創辦了這所小學。俗話説,“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學校又何嘗不是如此。春華秋實,歲歲有新人,學生走了一茬又一茬,至今,横江小學已有83個年頭了,是南海最著名的小學之一。

  在學校舊操場的一角,黄詠雩的石像静静的伫立在那裏。雕塑是黄詠雩的長孫黄中如親自設計的,雕像額頭飽滿、身形清瘦,一襲長衫,滿腹書卷氣。

  南海大瀝地處廣佛之間,自古便是商業走廊。黄詠雩的父親黄顯芝便是當時廣州有名的米商,曾被廖仲愷稱爲“愛國殷商”。

  横江社區書記黄敏力説,黄詠雩就出生在横江村。滄海桑田,横江村現在已經城市化了,清末民初的嶺南田園風光難覓踪影。我想去探訪黄詠雩的故居,但是故居不知何時被拆除。黄敏力惋惜地説,如果保留下來,將是横江人珍貴的精神遺産。

  坐在黄詠雩捐建的横江圖書館門前,黄詠雩第五子、今年77歲的黄福五向記者回憶了父親當年的“威水史”。“父親爲人正直、待人誠懇,并且一諾千金,因此自19歲繼承祖業經營米業後,在商界頗受信任與尊重,1928年,他任廣州米糠發行同業公會主席,1929年遞昇爲廣州總商會委員,成爲廣東商界翹楚。”

  少年事業有成的黄詠雩同時也繼承了父親愛國的思想。1932年1月28日,日軍進侵上海,十九路軍英勇抗日,全國掀起抗日熱潮,1月31日廣東商界成立“廣東救國籌款委員會”,黄詠雩被推舉爲常委兼主席。他發動全省商會,籌集了大量資金和物資,支持十九路軍抗日,並準備親率慰問團赴上海勞軍。

  南粤詞人

  身居亂世的黄詠雩,盡管在商業上少年得志,但其“商業救國”却爲當局所不容。1935年後,他辭去商界的一切公職,“且與移滄海,作我杯盤,斟酌無窮世事,今古幾悲歡。”帶着商界不得志的遺憾,黄詠雩在詩詞創作上開闢了他的另一片天地。 

  “父親自小就喜歡讀書,過目不忘。兒時便能仿詩作,少年即顯露出詩才,在詩界前輩中廣受贊許。”黄詠雩五子黄福五介紹説,“‘東風吹緑眼前迷,雜樹群鶯又滿蹊。積雨暗滋新草蔓,亂雲長壓衆山低。芳園花氣迷蜂聚,落日簷牙餓雀啼。晴影瞞人春狡獪, 朅來笠屐好相携。’這首《春望》是父親14歲時創作的七律詩,雖然在同年的多首詩作中也不算是代表作,但在小詩人的筆下,晚春的植物和動物都充滿生機。”

  由於詩才出衆,黄詠雩曾被譽爲“南海詩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他以詩文著稱於南粤文壇,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臺灣媒體,更是以“白玉樓中一詩魂”長文紀念黄詠雩。不過,黄詠雩在世期間,有關他的詩文作品,面世的却並不多。黄福五回憶道,父親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詞,但大多數詩詞是“藏在深山人未識”:“由於父親的富商出身,在那個‘極左思潮’的年代,他的詩文創作不僅没有得到公允的評價,在文革期間,其心血之作《天蠁樓詩詞》更是險遭破壞。”

  《天蠁樓詩詞》凝聚了黄詠雩的畢生心血,包括《芋園詩稿》十卷,《天蠁詞》四卷和《燕歌集》四卷。晚年,他請詩友手抄了三套稿本,分别藏於朋友家,並輾轉藏書八載,才躲過了“破四舊”的浩劫。“1975年父親去世以後,父親的詩文稿才陸續被送回來。”黄福五表示,“根據父親遺願,我在1995年從原廣東省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退休後返聘後,一邊工作一邊整理《天蠁樓詩詞》,兩年後在學校的印刷廠裏印出來。”

  黄福五表示,雖然當時印的《天蠁樓詩詞》並没有書號,詩詞文章却得到了認可和贊賞。詩人胡熊鍔在評價《芋園詩稿》時表示:“置之八代詩中,允無愧色。”而後,廣州市政協組織有關部門對這一文化遺産進行整理,並於1999年出版了《天蠁樓詩文集》,是黄詠雩自上世紀二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撰寫的《芋園詩稿》十四卷1294首,《天蠁詞》四卷192首和《芋園文存》28篇。其中,其詞作品無論在思想性、藝術性以及創作的數量上,都無愧於近現代詞人佼佼者的贊譽。黄福五介紹説:“《天蠁詞》192首,父親共用了87種詞牌。”廣西師範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古文學家黄漢清在爲《天蠁詞》作注、釋、評後欣然寫下《詞海之珠——天蠁詞》一文,他深有感觸地評述:“《天蠁詞》作者的文史功底令人敬佩,他對經史子集之言,儒、佛、道之理,傳説之神話及諸多名物典故,信手拈來,巧妙構句,表達精闢。國學根基如此深厚之人,恐怕於今不多矣!”

  晚年的黄詠雩曾慨然感嘆:“吾之心血,恐待百年後,方能爲世人賞識矣!”這不僅是對其作品未爲世人所認識而慨嘆,更是對人生懷才不遇的慨嘆。明年是黄詠雩先生誕辰110週年,目前,由廣西師範大學黄漢清教授注釋,廣東省傳記文學學會副會長、原廣州市政協首席副秘書長何邦泰審定的《燕歌集》正在整理中,將於明年出版。《燕歌集》四卷是《芋園詩稿》十卷之後的專輯,也是《芋園詩稿》的精髓。

  大瀝鎮横江社區黨總支書記黄敏力表示,“横江大多數人只知道黄詠雩是横江小學的創建者。其實,他的主要成就在於詩詞創作和文化傳承方面。而他在文化教育事業上的成就,雖説主要在廣州産生,但在南海亦有相當的分量。他對古籍的修輯出版歷經數年,主要工作都是在横江進行的。”

  育人賢達

  黄詠雩不僅文化造詣深厚,他還力圖以“教育興邦”。

  11月26日,南海横江小學鶯歌燕舞,彩旗飄飄,新建的教學樓高高聳立着,偌大的操場上,600桌宴席依次擺開,各届校友共6000多人歡聚一堂,共慶建校83週年。作爲横江小學的創辦人,黄詠雩的五子黄福五和八子黄福仁被邀請參加了校慶慶典活動。

  “1929年學校剛創辦時,面積並没有這麽大,但那時在横江鄉能有一所自己的小學,却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在横江小學掌舵18年的老校長肖樹堅告訴記者,“在1928年南海縣政府提出‘一鄉一校’辦學目標的第二年,時任横江鄉鄉事委員會主席的黄詠雩就在自己家鄉帶頭辦學,聯袂羅焕文、黄竹鳴、羅振垣、簡麗泉四人,創建横江小學,此後直至1950年,除了1938年佛山淪陷,黄公舉家遷往香港這幾年,黄公都是直接或者間接任校長。”肖樹堅表示,盡管黄詠雩自己是讀私塾成才,但他所興辦的學校裏,却是在傳統教育中吸收了西方教育模式,課程内容包括語文、數學、音樂、歷史等以及儒家思想和三民主義。

  黄詠雩五子黄福五曾在1943-1945年期間在横江小學唸書。他回憶道,盡管這期間西南聯大畢業的大哥黄福增,在父親的安排下在此擔任校長,但父親却會準時出現在每周一早上的周會上,站在大榕樹下的父親與學生們一起背誦校訓“誠智仁勇”,並勉勵學生好好學習,爲國争光。

  1930年,黄詠雩還爲家鄉捐建了横江圖書館。當年的横江圖書館是一座二層的建築物,紅墻緑瓦,設計優美。圖書館建成後,他又捐贈了王雲五著的《萬有文庫叢書》一套和自己的部分藏書。如今,横江小學已非原來的面貌,兩層樓的横江圖書館也只剩下原來的一層,不過依然紅墻緑瓦,在現代化的教學樓中分外搶眼。

  除了横江小學,1933年,黄詠雩和南海曬莨行業的陳李珏、湯少泉、何天裳等人,出錢出力創辦了石門中學。如今的石門中學是廣東最知名的中學之一,享譽嶺南。

  黄詠雩不僅熱衷於創辦小學和中學,1933年,他在任廣東省商會聯合會主席期間還親自主持創建廣州商科學校,爲培養廣州市商業管理人才建立了摇籃。1947年,他被任命爲廣州愛育善堂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不受薪,全權管理愛育善堂的工作。在此期間,他幾經曲折創辦了八間平民小學,這些小學面對勞苦大衆,收費低廉,爲平民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建國後這八間平民小學都轉爲公辦學校。1929年-1949年,先後在南海、廣州兩地創建學校11所,還資助了多間大學。

  黄詠雩一生有8個孩子。在黄福五的記憶中,父親是一個開明的嚴父,是非分明,對子女的志向選擇没有限定,但却要求他們好好學習,好好做人,做一個對國家對民族有作爲的好人。

  傳承文脈

  除了個人造詣和熱心教育之外,在對中華文化的傳承方面,黄詠雩亦做出了不小貢獻,古籍修編、文物鑒藏等方面成績斐然。

  雖然父親黄顯芝曾是廣州殷商,自己也曾是廣州商界翹楚,但黄詠雩在廣州却没有自己的房産。“我們當時在廣州文昌北路的住處,都是租來的房子。”黄福五回憶道。

  黄詠雩雖是富商,但家裏並不富裕,原來,他把儲蓄都用來收藏文物。

  1938年,廣州淪陷前夕,黄公舉家逃難到香港,一家十口全靠黄公獨力維持。在香港他又無固定職業,時間一長,生活十分拮據。有朋友勸他賣文物聊以糊口,他婉言謝絶,寧可變賣浮財,節衣縮食也不變賣文物。

  此外,黄詠雩還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主編了《芋園叢書》,爲保存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産做出了不小貢獻。這套現藏於廣東省中山圖書館,屬國家級珍貴文獻的叢書,是集《碧琳琅館叢書》版與《翠琅玕館叢書》版經增補修訂後的合體。《碧琳琅館叢書》原是巴陵方柳橋先生在廣東當官時刻制的版本,未見在社會上流傳,至黄公收藏時版片已多廢蝕。《馮氏翠琅玕館叢書》是他姨丈黄秩南轉贈給他的,兩套藏書的版本及版片數以萬計,原都藏於横江浩然黄公祠和横江圖書館内。

  據黄福五介紹,這套叢書共有200餘册,是黄詠雩歷經數年,往返於廣州和横江之間精心整理、逐頁校閲而成。此書收集了唐、宋、元、明、清,及今人的珍貴著述一百三十餘種,分經、史、子、集四部。内容涉及詩經、易經、尚書、南唐書等解注與研究專論,及兩漢、兩宋的文史著述,兼有古代醫學、數學、自然科學等内容,可謂内容薈萃、琳琅滿目。

  黄詠雩簡介

  黄詠雩(1902年-1975年),廣東南海鹽步横江村人。愛國殷商黄顯芝之子,一生亦商亦文。1928年任廣州米糠發行同業公會主席,1929年晋昇爲廣州總商會委員,而立之年即爲廣東商界翹楚。但其一生最大的成就却在詩詞創作方面,曾因詩才出衆而得“南海詩人”的美譽。其作品無論在思想性、藝術性以及創作的數量上,都無愧於近現代詞人佼佼者的贊譽,遺留下來的有《芋園詩稿》十四卷1294首,《天蠁詞》四卷192首和《芋園文存》28篇。同時,他也是一位熱心教育的社會活動家,1929年—1949年,先後在南海、廣州兩地創建學校11所,除在家鄉横江創辦横江小學并親任校長,他還是創建石門中學的始發端者。在對中華文化的傳承方面,他亦做出了不小貢獻,古籍修編、文物鑒藏等方面成績斐然。

    (作者:文/佛山日報記者黎紅玲)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